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其形态学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芳芳;黎蕾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以息肉样血管病灶伴分支状血管网为特征的脉络膜血管异常疾病,具有迁延复发、容易出血的特性,目前治疗仍具有挑战性.简单、灵敏、可靠的检查技术对于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是重要的.新近出现的相干光血管造影技术形象地显示PCV治疗前后病变形态变化,并在监测复发方面相比传统OCT技术具有更灵敏的优越性.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刘雪霞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PCV)是高致盲率和高发病率的眼部疾病之一。近年来,眼科界采用新的检查设备和新的疗法及药物,在PCV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一些PCV诊断与治疗流程的建议。笔者就PCV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合并玻璃体出血的玻璃体手术后转归分析

    作者:关新辉;李贺

    目的 评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出血(VH)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观察有无后续治疗的自然转归,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20例PCV合并V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探讨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6~18(13±2)个月,末次随访时,11眼视力提高且BCVA> 0.05,术后2周BCVA(1.52±0.51)与术前(2.91±0.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对视力提高患者与视力未提高患者间疾病自然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是否行后续治疗及黄斑区病灶情况是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P=0.009、0.034).给予后续治疗(应用光动力疗法或经瞳孔温热疗法)患者(10例)术后6个月BCVA(0.77±0.51)与未给予后续治疗患者(10例)(1.43±0.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玻璃体手术可显著改善PCV合并VH的视力,术后行光动力疗法或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可获得更佳视力.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玻璃体出血的玻璃体手术观察

    作者:毕雪;陈松;王昀;梁泽玉;王一鹏

    目的 评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患者合并玻璃体出血(vitreous hemorrhage,VH)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观察PCV术后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及无治疗的自然转归,分析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就诊的玻璃体手术治疗的15例PCV合并VH患者15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8~24 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随访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及治疗情况.分析同一病人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差异,比较术后治疗组及无治疗组BCVA的差异,探讨视力提高组与未提高组间可能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结果 末次随访时,8只眼视力提高且BCVA>0.05,占53.33%.术前与术后2周BCVA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8.300,P=0.000,P<0.01).对视力提高组与末提高组间自然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所设定疾病自然因素除是否行后续治疗(P=0.010)及黄斑区病灶情况(P=0.041)对于视力提高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无治疗组术后视力比较,6个月相比(t =-2.384,P=0.033,P< 0.05)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T组和TTT组组内比较时,6个月相比(t=-3.771,P=0.009,P<0.05)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玻璃体手术可显著改善PCV合并VH的视力,术后行PDT或TTT治疗可获得更佳视力.

  •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贾云琴;宋艳萍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为新近认识的一种以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是高致盲率和高发病率的眼部疾病之一.近年来,眼科界采用新的疗法及药物,在PCV的治疗方面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一些PCV治疗流程的建议.文中就PCV在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经光动力学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并发眼底出血的预后分析

    作者:唐中俊;王天宇;彭清

    目的:观察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患者经眼底光动力学(PDT)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治疗后合并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的眼底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3月临床确诊的PCV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例(5只眼)经PDT联合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出现眼底或玻璃体出血,随访3~24个月复查患者佳矫正视力及眼底造影检查结果.结果:2例患者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1周~1个月内出现视网膜下出血;1例患者在抗VEGF玻璃体注射后1周内出现玻璃体出血;2例患者在第2次PDT治疗后1个月出现视网膜下出血.4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视力平均提高到0.2;1例玻璃体出血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仅恢复到眼前手动.结论:PCV患者行PDT联合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存在眼底或玻璃体出血风险,其机制可能与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病灶周围其他血管脆性增加有关.

  • 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侯晓映;陈峰;周伟;周奇鸣;陈桂文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DT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21例21眼PCV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并观察PDT治疗后PCV病灶的变化.结果 末次随访时21眼中10眼视力稳定不变(47.6%),9眼视力提高(42.9%),2眼视力下降(9.5%).FFA及ICGA检查发现18眼血管荧光渗漏停止,3眼仍有轻微荧光渗漏.OCT检查发现15眼视网膜下积液吸收,6眼视网膜下积液减少.患者未见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PDT能有效消退息肉样病灶,阻止或减轻PCV所致的渗漏,促进出血、渗出及水肿吸收,稳定或提高患者视力,可作为PCV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 脉络膜骨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黎;袁容娣;杨惟惠

    目的 探讨脉络膜骨瘤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2~ 2017年收治的脉络膜骨瘤患者6例(8只眼),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2例双眼发病,4例单眼发病.患者均行常规眼部检查,包括佳矫正视力、眼前段检查、散瞳眼底检查,并行眼部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CT检查,3例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 所有患眼眼底均可见视乳头周围或后极部黄白色或橘红色地图状或扇贝状轻微隆起的肿物,边界清晰但不整齐,2只眼有黄斑出血.眼部B型超声均可见弧形隆起的强回声斑,其后方声影明显,降低灵敏度后此强光斑不消失.CT检查,患眼眼球后极部出现与眶骨密度一致的致密影.FFA早期可见大片高荧光病灶,晚期荧光着染,部分晚期病灶内可见多发性针尖样渗漏灶,1只眼FFA早期黄斑区即可见花边状高荧光.ICGA检查,显示瘤体呈弱荧光,且瘤体中央弱荧光更加明显,1只眼黄斑区荧光渗漏,1只眼造影早期即可见息肉样高荧光及异常分支的血管网.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脉络膜骨瘤,1只眼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只眼并发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CNV及PCV的患者给予抗VEGF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其余患者均随访观察.结论 脉络膜骨瘤在自然病程中生长缓慢,视力变化缓慢,可长期随访观察,若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或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获得较好疗效.该病的及时诊断及诊断后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刚;孙勇;秦艳丽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 分析经眼底检查、FFA、ICGA及OCT确诊的PCV患者16例(16只眼)的眼底图像资料.其中OCT检查资料为8例(8只眼).结果 16例(16只眼)全部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10例,占62.5%,女性6例,占37.5%.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3.4岁.眼底检查14只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7.5%,2只眼病变位于视盘颞侧,占12.5%.在黄斑区4只眼见橘红色结节样隆起病灶,13只眼视网膜下有出血,11只眼见脂质沉着.FFA检查16只眼早期均呈强荧光,后期进行性渗漏.其中6只眼表现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1只眼为浆液性PED,2只眼为血液性合并浆液性PED,1只眼呈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构.ICGA检查16只眼均可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其中12只眼可见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8只眼显示7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其下可见结节状改变.1只眼无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改变.6只眼表现血液性PED,2只眼为浆液性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PCV单眼发病为主,好发部位为黄斑区,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及脂性渗出,部分患眼存在PED.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诊疗进展

    作者:王仙;李颖;赵博军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特点是眼底可见橘红色病灶,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显示一个或多个高荧光即息肉样病变,伴或不伴有异常的分支血管网和浆液性和(或)出血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脱离.PCV因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及较高的发病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科学及医疗技术的进步,新的检查设备、疗法和药物被眼科界采用,使得对PCV的认识、诊断与治疗迈向了新阶段.对PCV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娟娟;黎铧;胡竹林;张利伟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不同病变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的特征,以期为AMD不同类型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影像学检查将96例(124眼)患者分为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合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等检查方法对以上几类病变中PED大小、形态、病变性质、预后等重要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比总结.结果 96例患者中RAP-PED为10例(10.42%)、PCV-PED为32例(43.75%)、CNV-PED为54例(45.83%).RAP-PED多为浆液性、双眼发病.PCV-PED多为多灶性、出血性,且多为单眼发病.CNV-PED的数量形态表现多样,大小不等相连,形成"波浪样"外观.结论 加深对各类型AMD中PED发生的几率、类型、合并症以及预后等的认识,有助于更为精确指导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

    作者:王怀华;曾繁星;孙晓蕾;陈秀丽;徐海峰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确诊为PCV的174例(206眼)患者的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果,并进一步分析.结果 眼底表现:橘红色病灶146眼(70.9%),斑片状视网膜出血79眼(38.3%),硬性渗出71眼(34.5%),玻璃膜疣8眼(3.9%).FFA表现:144眼(70.0%)早期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晚期呈强度不均的斑驳状强荧光斑片;49眼(23.8%)表现为大片遮蔽荧光;色素上皮脱离为99眼(48.1%).ICGA表现:息肉样强荧光位于黄斑区149眼(72.3%),视盘区20眼(9.7%),血管弓区19眼(9.2%);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149眼(72.3%);晚期地图样强荧光110眼(53.4%).OCT表现: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呈扁平波纹状隆起,RPE层与Bruch膜之间可见中至高的反射信号68眼(41.5%);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表现为RPE层较高隆起,其下可见中高反射和(或)出血(浆液)信号64眼(39.O%).结论 PCV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为其眼底特征;FFA造影早期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晚期呈强度不均的斑驳状强荧光斑片,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多见;ICGA造影表现为息肉样强荧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和晚期地图样强荧光,息肉样病灶多位于黄斑部;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Bruch膜之间的中高反射信号.

  •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治疗进展

    作者:曾春梅;文勇;成旋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为新近认识的一种以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近年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对PCV有了进一步了解,治疗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不少进展.本文对PCV在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诊疗进展

    作者:周楠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脉络膜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及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病灶为特点的血管性病变.PCV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一个亚型,目前尚有争议.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的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具备无创、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其对血流的显影不受血管渗漏和视网膜出血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测量的病变图像,并能实现病变的定量检测和分层检测和分析.OCTA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助于对PCV这类血管性疾病的认识.PCV的治疗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时代,绝大多数PCV通过单纯抗VEGF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PCV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作者:刘冉;李加青;李涛;曾婧;潘间英;丁小燕;唐仕波

    [目的]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眼底检查、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造影确诊的连续PCV患者的SD-O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PCV在SD-OCT上的主要表现形式.[结果]共95例患者(106眼)纳入该研究,其中18眼(16.98%)出现广泛性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mhPED)伴或不伴视网膜下大出血(MSH),总范围大于12个视盘面积;在无mhPED/MSH的98眼中,78眼(79.59%)可见双线征,71眼(72.45%)见局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2眼(42.86%)见拇指样隆起息肉病变,65眼(66.33%)见视网膜下积液,20眼(20.41%)见视网膜层间积液,29(29.59%)眼见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结论]双线征、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拇指样息肉病灶以及视网膜下出血是PCV在SD-OCT上常见的5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双眼线征和色素上皮脱离为常见.

  • OCTA和ICGA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对比

    作者:许厚银;郎胜坤;韩国鸽;肖博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中的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01/12在我院治疗的PCV患者21例21眼,所有患眼均行ICGA检查,检查完后1h行OCTA检查.观察OCTA和ICGA图像特征情况.结果:ICGA检查可见8眼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BVN),息肉样病变10眼,BVN合并息肉样病变2眼,无明显异常表现1眼;ICGA检查表现为BVN者8眼,在OCTA检查中均可见病变位置、范围及形态与ICGA相似的BVN表现;ICGA检查表现为息肉样病变者10眼,OCTA检查均表现为强信号亮点;ICGA检查表现为BVN合并息肉样病变者2眼,OCTA检查均可见BVN和对应部位的强信号亮点;ICGA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者1眼,在OCTA检查中同样无异常表现.结论:PCV病变位置和形态在OCTA和ICGA中具有相似性,在ICGA检查受限的PCV中,OCTA或许在诊断中能发挥一定作用.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任晴;崔蕾;高磊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及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病灶为特征的眼底疾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大面积视网膜黄斑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hage,SMH)甚至玻璃体腔出血是PCV的严重并发症,往往需要手术干预.其手术治疗包括气体填充和/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注射、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切开或外路引流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PCV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手术治疗新进展等内容进行综述.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作者:李迎春;樊映川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 Conbercept)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wAMD患者16例16眼,确诊为PCV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常规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根据需要补充治疗。定期行佳矫正视力和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测量。结果:6mo时平均注射次数为2.93±0.27。基线及6mo时平均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87±0.52和0.74±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mo时视网膜中央厚度从352.24±131.82降至251.73±69.41μm(P<0.01),脉络膜厚度从331.93±115.35降至304.72±104.59μm(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wAMD及PCV可稳定视力,降低患眼视网膜厚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