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动想象疗法和头针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效果探讨

    作者:谢永福

    目的:探讨使用运动想象疗法和头针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四川省德阳绵竹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使用运动想象疗法和头针疗法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评价量表(FMA)的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活力评分、生理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和总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运动想象疗法和头针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可有效地改善患者上肢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 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42例疗效观察

    作者:邹卫英;傅建明;吴彩虹;时美芳;金妹;朱美红;顾旭东

    近年来,随着临床抢救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而致残率却明显提高.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致残因素之一,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目前临床倾向于综合治疗[1].笔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予针刺疗法结合运动想象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六泉穴解惑刺法配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兢;李秀霞;聂艳华;刘渝册;董静;李晓军

    目的:探讨六泉穴解惑刺法配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六泉穴解惑刺法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0天后评估洼田氏饮水试验、录像吞咽造影检查( VFSS )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积分、VFSS法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六泉穴解惑刺法配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优于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联合吞咽康复训练。

  • 运动想象疗法对老年急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疗效评价

    作者:赵德豪;徐翔;刘桂冬;李晶;李亚健

    目的 研究运动想象疗法对老年急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入院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传统运动康复锻炼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利用NIHSS量表评价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巴氏指数评估预后及生活质量,简化Fugl-Meyer(FM)量表评测上下肢肌力恢复程度,同时设立对照组.结果运动想象组(A组)基线期NIHSS量表得分4.90+3.61,随访期得分3.50±3.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B组,传统康复锻炼组,运动疗法)基线期NIHSS量表得分4.47+2.62,随访期得分3.50+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两组NIHSS得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A组基线期巴氏指数67.40±18.22,随访期76.57±1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基线期巴氏指数71.53±15.52,随访期78.47+ 1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随访期巴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A组基线期简化Fugl-Meyer量表得分75.87±16.82,随访期得分87.40±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基线期简化Fugl-Meyer量表得分77.70士13.62,随访期得分82.53±1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随访期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传统运动疗法与单纯运用传统运动疗法相比能更好的改善老年急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但对于患者个人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及远期预后评估无差异.

  •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过筠;章惠英;章雅青;谢青;袁莉;徐云;金娜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 min/次,1次/日).两组均经过3个阶段:1 ~3周为第一阶段,4~5周为第二阶段(治疗间歇期,即不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及运动想象疗法),5~8周为第三阶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中运动功能部分的转移和行走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和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个阶段治疗后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第二阶段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阶段实验组FMA和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章惠英;金娜;章雅青;谢青;袁莉;徐云;过筠;袁晓玲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32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A组和B组,第1~3周A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B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两组均不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及运动想象疗法(洗脱期);第6~8周B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A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3周末、5周末和8周末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A、B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末,A、B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A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优于B组(P<0.05);治疗5周末,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3周末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5周末改善(P<0.01),且B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优于A组(P<0.01).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康复训练的疗效.

  • 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浩;厉坤鹏;朱燕

    目的 研究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梗死患者80例(Brunnstrom Ⅰ~Ⅲ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后用FMA功能量表下肢部分、BBS平衡功能量表、M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以及mRS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mRS)、平衡功能评分(BB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均较前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提高患者下肢的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

  • 传统功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老年卒中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磊;董继革;罗丽华;丛丽娜;张晓敏

    目的 观察传统功法结合想象疗法对老年卒中后共济失调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8例老年卒中后共济失调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病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予以传统功法中八段锦的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采用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进行共济失调程度的评估,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治疗15 d时2组病人共济失调量表评分、B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0、90 d时,治疗组共济失调量表评分、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传统功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病人的协调性、稳定性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应用常规康复治疗的效果.

  • 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瘫痪的效果及脑功能MRI的改变

    作者:冉茂胜;叶建军;马东兵;张莉;胡杰杰;杨旭君;乔小民;姜晓萍

    目的 研究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瘫痪的效果及脑功能MRI(fMRI)的改变.方法 7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运动)和运动想象治疗组,每组35例.运动想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每天2次,连续30 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给患者进行Fugl-Meyer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用量角器测定患侧手腕主动活动范围(AROM);用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测定脑运动激活区范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瘫痪上肢的FMA、FIM评分、AROM及脑激活区的范围均明显高于或大于治疗前(P<0.05 ~0.01);而运动想象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又显著高于或大于对照组(P <0.05 ~0.01).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及fMRI脑运动激活区的扩大.

  •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徐淑芬;柴文娟;王元姣;杨娟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并使用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干预6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降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能提高脑卒中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郭静;杨庆玲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按入院顺序单双号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及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再给予为期6周的运动想象疗法干预.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江飚;陈海挺;马蓓艳;吕林英;陈赛璇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四肢联动训练,观察组在四肢联动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每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Fugl_Meyer(FMA_L)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每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观察组FMA_L评分与FI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朱海平;冯玲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我院2015年6月份到2016年10月份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干预,设为对照组;40例患者同时予以运动想象疗法干预,设为实验组.全程关注患者的干预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结局.结果:实验组的FMA分值改善情况较优,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证实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MBI分值改善情况较优,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证实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 Rood技术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NIHSS、FMA评分及ASS分级的影响

    作者:晏小华;熊建忠

    目的 观察Rood技术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和低频电刺激;治疗组24例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ROM训练、低频电刺激的同时再加上Rood技术和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以及第4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Fugl-Meyer评分(FMA),并在4周后进行改良Ashworth评级(ASS).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都有所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Ashworth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Rood技术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抑制软瘫期肢体痉挛,有效改善其运动能力.

  •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孙宝民;王晓玉;王强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采用背景音乐治疗.两组常规康复训练时间和强度相同.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治疗组NIHSS、FM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NIHSS、FMA和MBI评分治疗前后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宫颈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尹月娥;贾玉娥;罗宝珠;王卫红;刘李洁;方红芳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宫颈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6例宫颈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刺激控制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可改善宫颈癌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 运动想象疗法对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钟瑞媚;曾雪婷;李凯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运动想象疗法。两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调查。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是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它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负性情感,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

    作者:曹湾;陈启波;沈印;吴赞华

    目的:观察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三组,每组16例。 A组给予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B组给予加入式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C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8周后,比较三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 ARAT)评分。结果三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ARA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A组治疗后各评分明显高于B、C组治疗后(P均<0.05)。结论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想象能力,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秦剑剑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肩痛性运动障碍和同侧手肿胀疼痛,多发于病后2~16周[1],发病率为12.5%~74.1%[2].如不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自理程度,而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经济、简便、安全的康复治疗方法.笔者所在医院运用运动想象疗法按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住院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现报告如下.

  •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道明

    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1].近年来,运动想象疗法被广泛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的临床康复治疗,成为触通运动网络新的治疗手段[2].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医院也开展运动想象疗法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现将取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90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