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圣林;王少波

    目的:探讨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38例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分为3型:Ⅰ型为C5神经根麻痹;Ⅱ型为脊髓前角多节段压迫(脊髓锥体束未受损);Ⅲ型为脊髓压迫,脊髓前角血液循环障碍.38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不同病程患者及各型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获得随访23例,三角肌肌力恢复至4级或5级者12例(52.2%).病程小于3个月者术后肌力恢复显著优于三角肌麻痹3个月以上者.Ⅰ型患者术后三角肌肌力恢复显著优于Ⅱ、Ⅲ型.结论:颈椎病致三角肌麻痹的发病机制可能有C5神经根麻痹、多节段脊髓前角受压及脊髓前角血液循环障碍等.本类颈椎病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Ⅰ型患者术后肌力恢复显著优于其他两型.

  • 胸背神经转移与腋神经吻接治疗三角肌麻痹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国兴;张立平;孙红;樊平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分别测量胸背神经和神经转移途径的长度,为胸背神经转移与腋神经吻合治疗三角肌麻痹术式的可能性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2具成人尸体,41侧,均为男性,测量胸背神经的起始点至前肌支入肌点的长度;于上肢下垂位从胸背神经起始点过腋鞘的后侧穿四边孔至其后缘,测量神经的转移途径.结果胸背神经平均长度为(12.47±1.20)cm,神经转移途径为(9.62±1.27)cm.结论胸背神经要比其转移途径的长度长,该术式是可行的.

  • 肌肉移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重建术(二)

    作者:田光磊;韦加宁

    3 外展功能重建术3.1 斜方肌移位术常用.Hoffa于1902年先使用-斜方肌止点卸下后直接与三角肌连接,肩外展功能得到恢复,以后是Kiliani(1910)和Lewis(1910)[21].1912年Lange将其应用于产瘫治疗[22],1927年Mayer用其治疗脊髓灰质炎所致的三角肌麻痹[23,24],Karev(1986)[25]、Aziz(1990)[26]用它来治疗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斜方肌为三角形阔肌,起自枕骨上项线、项韧带和C7~T12棘突及其棘上韧带,上部肌纤维斜向下外止于锁骨外1/3上后缘、中部横向外侧附着在肩峰内缘及肩胛岗上缘,下部斜向外上止在肩胛岗根部.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横动脉的分支颈浅动脉,其次是枕动脉和两组节段性动脉分支.副神经和颈丛神经(C2~4)分支共同支配斜方肌,前者主要支配中、下部纤维,后者支配上、中部纤维,它们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随血管分支一起进入肌肉深面,然后沿肩胛骨上角及脊柱缘行走进入肌肉.上、中、下三部分纤维的作用分别是上提、内收和下拉肩胛骨.上、下部纤维收缩,肩胛骨外旋,三部分纤维均收缩,肩胛骨内收.也就是说,斜方肌的整体作用是外旋、内收肩胛骨.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主要涉及上、中部纤维,常用术式有如下三种:3.1.1 改良Mauer手术[24]侧卧位.自锁骨中点向外经肩峰至肩胛岗中点做"U"形切口,再由肩峰到三角肌粗隆做纵行切口,两切口相连成"Y"形.分离皮下,显露斜方肌和三角肌.切断斜方肌上、中部纤维在锁骨、肩峰和肩胛岗上的附着,向上掀起游离,直至见到神经血管束.在近三角肌粗隆处纵行切开三角肌,于肱骨干外侧掀起一蒂在远侧、1.5cm×1.0cm大小的骨瓣,在其上钻两个孔备用.在同侧大腿切取宽10cm、长度适中的髂胫束,截成长、短两个三角形.长的糙面向上,宽端置放在斜方肌深面,尽量贴近根部,间断缝合将其固定在斜方肌上,注意勿伤神经血管束.摆放好斜方肌和髂胫束,将二者边缘部缝合在一起,然后窄端穿扎丝线引至三角肌止点处的骨窗内,丝线由内向外穿经骨瓣上的孔洞.修整短的髂胫束,使其大小形状与斜方肌游离部分相近,粗糙面向下覆在肌肉上,做边缘缝合.这样,斜方肌游离部的上、下面均为髂胫束包裹.肩外展135°、前屈20°,向远侧牵拉髂胫束及斜方肌,将髂胫束前后缘与三角肌前后缘缝合在一起.继续拉紧髂胫束,系牢穿经髂胫束和骨瓣的丝线,使窄端与骨瓣固定在一起.术后予以肩人字石膏固定,4周后改用支具制动并开始主动外展活动.保护性的外展固定要4个月,在此期间逐渐加强外展锻炼,并减小外展角度,直至上肢与躯干接触.

  • 颈神经根病致三角肌麻痹的治疗

    作者:安春厚;原泉;王海义

    目的 对引起三角肌麻痹的颈神经根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1998年5月~2003年11月,收治无脊髓锥体束症状的颈神经根病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4~76岁.病变发生在C3、4间隙1例,C4、5间隙9例,C5、6间隙5例.颈椎间盘突出9例,按照Yamazaki分类,4例为旁内侧型突出,5例为外侧型突出;钩椎关节骨赘形成4例;上关节突增生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单侧肩部无力,以外展为主,严重者有肌肉萎缩,肩部、肩胛区至前臂有放射性疼痛,部分有感觉迟钝;神经学检查无锥体束症状、无病理反射、无腱反射亢进.术前三角肌麻痹程度为2.40±0.51级,神经根病变程度为7.60±1.45分,MRI测定椎间孔宽度为2.90±0.15 mm.13例采用颈椎前路颈椎间盘切除、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术中注意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增厚的后纵韧带和增生的钩椎关节;2例采用后路部分内侧关节突关节切除,以见到减压后神经根自由活动为准.结果 15例获随访16~24个月,平均19.4个月.患者疼痛症状改善为明显,神经根病变程度为3.34±0.6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例患者的肌肉力量也有较好的恢复,术后三角肌麻痹程度为4.40±0.74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上椎间孔宽度测量为4.07±0.16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神经根病通常伴随颈椎病发生,单独发生不伴有脊髓锥体束症状的颈神经根病少见,常与椎间盘侧方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骨化有关,手术切除增生骨赘或突出的椎间盘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肌肉移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重建术

    作者:田光磊;韦加宁

    接上期正文第72页三、外展功能重建术(一)斜方肌移位术Hoffa于1902年先使用--斜方肌止点卸下后直接与三角肌缝接,肩外展功能得到恢复,以后是kiliani(1910)和Lewis(1910)[21].1912年Lange将其应用于产瘫治疗[22],1927年Mager用其治疗脊髓灰质炎所致的三角肌麻痹[23,24],Karev(1986)[25]、Aziz(1990)[26]用它来治疗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