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帕金森病的视觉认知障碍

    作者:陈慧敏;冯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常于疾病晚期发生扫视活动障碍、视幻觉、视觉的情感认知低下等现象,从病理生理上,这些现象与非意识性视觉通路障碍有关.与其相反,盲视患者(枕叶初级皮质受损)虽然自述看不见盲视野内的物体,但存在正常的扫视活动和情感反应.因此,PD患者的这种视觉认知障碍以“反盲视”的概念提出.我们主要阐述PD患者的“反盲视”现象及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理解PD的病理生理变化、临床上注意并发现PD患者特殊临床表现提供参考.

  • 早中期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异常的临床研究

    作者:应黎;刘振国;王文安;陈伟;干静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视频眼震电图(VNG)对14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PD)和1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行眼球扫视运动、平稳追踪运动(SPEM)测试,比较两组间扫视潜伏期、扫视精确度和平稳追踪增益值(SPEMGain)的差异.结果 PD组眼球扫视运动的潜伏期(291.23±46.25)ms,较对照组的(244.45±23.11)ms显著延长.P<0.05;扫视精确度87.98±6.1 6,较对照组的95.21±8.56显著下降,P<0.05;PD组SPEMGain 0.81±0.1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0±0.15,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功能有明显异常.

  • 正常成人不同年龄组眼震电图的观察与定量分析

    作者:董爱勤;赵玉宾;赵桂萍;刘立新

    目的定量分析正常成人眼震电图(ENG)的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180名20~79岁正常成人,其中男88名,女92名,按年龄分成6组,每10年一个年龄组,每组30名.进行ENG系列试验,包括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试验、水平凝视试验、自发眼震试验及摇头试验.结果扫视试验中的延迟时间、跟踪试验中的增益值、失真度及视动试验中的增益值等主要参数,各年龄组有明显的不同(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延迟时间呈逐渐延长趋势[由(180.55±22.39)ms增至(213.58±31.30)ms,r=0.33];跟踪试验的增益值逐渐减小(r=-0.37),失真度逐渐加大(r=0.41);视动试验的增益值也呈下降趋势(r=-0.42).但不受性别影响(P>0.2).所有个体在水平凝视、自发及摇头眼震试验中均未见眼震.结论扫视、跟踪及视动试验的主要参数受年龄影响,与性别无关.针对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应选择相应的诊断标准.

  • 帕金森病眼球运动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陈亚瑟;周小婷;孙启英;徐倩;郭纪锋;唐北沙;严新翔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姿势步态异常.眼球运动检查是神经系统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等帕金森综合征均可出现特定的眼球运动障碍形式,甚至可以作为疾病诊断依据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眼球运动障碍也有其特征性,可能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进展及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世界运动障碍协会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提出,出现持续凝视诱发的眼震等眼球运动障碍可作为帕金森病的排除标准.我们就帕金森病眼球运动障碍的表现、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 帕金森病患者记忆扫视的特点

    作者:陈宪琪;陈静;孙相如;周红;赵桂萍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记忆扫视的特点,探讨记忆扫视对PD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53例早、中期PD患者作为PD组,同时选取36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记忆扫视检查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29例早期PD亚组患者的记忆扫视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结果 与健康受试者相比,PD组患者记忆扫视速度、初始增益明显降低,记忆扫视潜伏期明显延长,多余扫视和多阶模式扫视的发生率明显增多(U=124.000、37.000;均P<0.0l),这些异常在早期PD患者亚组中已经非常明显;P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 384.76±34.48) ms]较健康受试者[(352.42±24.99) ms]延长(t=-4.791,P<0.01);多阶模式扫视的发生率对区分PD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具有很好的敏感度(96.2%)和特异度(94.4%).结论 PD患者记忆扫视各项指标检查结果明显异常,可能是PD患者脑干扫视通路和额叶功能损害的反映.记忆扫视检查在PD的辅助诊断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视频头脉冲检查在评价外周前庭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林颖;高林溪;韩丽萍;卢连军;陈阳;查定军;邱建华

    目的 探讨视频头脉冲检查(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在外周前庭病变患者前庭眼动反射功能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5名无眩晕病史的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18 ~60岁.2014年4-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55例眩晕患者作为外周前庭病变组,根据病史及相关检查分别诊断为:前庭神经炎11例、突发性聋伴眩晕12例、前庭神经鞘瘤(听神经瘤)6例、梅尼埃病12例、双侧前庭功能低下15例.采用vHIT仪对受试者进行检查,利用软件记录补偿性扫视,计算瞬时增益(平均眼动和头动角速度比值)、眼动与头动速度回归方程的增益及不对称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vHIT水平半规管40、60、80 ms的瞬时增益分别为0.88 ±0.17(均数±标准差,下同)、0.94±0.13、0.96±0.13.60 ms时左右侧眼动与头动速度回归方程的增益为0.99 ±0.11,不对称性为5.6±3.5.60 ms瞬时增益的正常范围为>0.73,回归方程增益的正常范围为>0.80.不同前庭疾病vHIT出现异常的比例依次为:前庭神经鞘瘤100%、前庭神经炎90.9%、双侧前庭功能低下86.7%、梅尼埃病40.0%、突发性聋伴眩晕38.5%.所有出现的补偿性扫视中,12.5%为孤立的隐性扫视(5/40),45.0%为孤立的显性扫视(18/40),42.5%为同时有隐性与显性扫视(17/40).结论 vHIT操作简便,可通过增益值及扫视评估前庭眼反射功能,不同前庭疾病的阳性率差异较大.隐性扫视仅能通过vHIT发现,因此床旁头脉冲检查存在漏诊的风险.

  •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微扫视眼球运动特征的初步观察

    作者:史学锋;赵堪兴;许丽敏;陈霞;王婷

    目的 量化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特征,探讨高速眼球运动记录在弱视诊断及客观、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9例(弱视眼19只眼为AM组,对侧眼19只眼为AS组),同期屈光矫正视力正常的同年龄段受试者19例(主导眼19只眼为ND组,非主导眼19只眼为NN组).采用高速眼球运动记录系统对受试者的双眼分别进行注视性眼球运动记录,采用Matlab程序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成分进行识别、提取和分析.Origin 8.0统计软件及Matlab2008统计学工具包对各组微扫视幅度、峰值速度、发生频率、微扫视间隔时间、累积概率分布等量化指标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urkey检验.结果 AM组0.76°±0.07°微扫视幅度显著高于AS组、ND组和NN组(F=49.95,P=0.000),AM组(79.72±5.64)°/s峰值速度也较AS组、ND组和NN组显著增加(F=4.93,P=0.004),AM组(1.52±0.08) Hz微扫视发生频率较AS组、ND组和NN组明显降低(F=120.39,P=0.000),AM组(537.40±65.47)ms微扫视间隔时间较AS组、ND组和NN组明显延长(F=4.41,P=0.007),AM组幅度依赖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较其余各组右移,AM组0.67°±0.06°累积概率半高幅度较其余各组明显增加(F=203.05,P=0.000).结论 微扫视幅度、峰值速度、发生频率、间隔时间、累计概率分布等可作为客观评价弱视眼眼球运动功能的指标.高速眼球运动记录对客观评估弱视眼球运动系统功能状态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注视性眼球运动研究进展

    作者:邸悦;周行涛;褚仁远;周晓东

    当眼球注视目标时,会产生我们察觉不到的频繁而有规律的微小运动,称为注视性眼球运动.这种运动可以进一步分为漂移、震颤及微扫视眼球运动.近年来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由于注视性眼球运动在控制注视位置、保持连续的感知觉,维持双稳态,保持清晰视力、空间朝向性及注意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使该领域的研究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近视眼研究方向.

  •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和眼动反应检测在不同作业任务中枢疲劳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詹皓

    目的 综述有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 fusion frequency,CFF)和眼动反应检测在不同作业任务中枢疲劳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资料引用 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68篇,其中论文62篇,学术专著6部. 资料综合 回顾了CFF和有关眼动反应检测方法及其在不同作业任务中枢疲劳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CFF是较常用的中枢疲劳测评方法,操作简便易行,但该经典方法测试结果的判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眼动反应检测的主要指标或参数包括瞳孔初始直径或瞳孔面积、瞳孔对光收缩反应潜伏期、瞳孔对光收缩反应速率、眼扫视速率、眼扫视峰值等,具有快速、自动和客观测评等特点.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CFF和有关眼动反应检测可用于评价睡眠不足或睡眠节律紊乱条件下完成持续认知任务时的中枢疲劳以及视屏显示终端监视、雷达操作、车辆驾驶、飞行作业等多种条件下的中枢疲劳. 结论 研究资料表明,CFF和眼动反应检测可用于多种作业任务的中枢疲劳评价.

  • 双手活动不利行走不稳声音嘶哑

    作者:乔晓会;乔雷;彭斌;崔丽英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9岁.主因双手活动不利4年、行走不稳3年、声音嘶哑1年,于2012年9月14日入院.患者于4年前出现双手活动不利,表现为手颤抖、不能持物,持筷或切菜时动作笨拙,不能顺利夹中或切中目标,但书写能力无明显改变.3年前出现行走不稳,行走时躯体晃动,并向一侧倾倒,不能走直线.上述症状呈缓慢加重,2年前于外院行血常规、肝功能试验,各项指标均于正常值范围,但血清铜蓝蛋白降低,为167 mg/L(220 ~ 580 mg/L);头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予明确诊断和治疗.1年前逐渐出现声音嘶哑伴语速减慢、语音延长,但不伴饮水呛咳或吞咽困难.家属诉其"反应有些缓慢",如看电视、看书时对他人的呼唤反应迟钝.否认病程中伴肢体麻木、无力,复视、视物模糊及听力异常等症状;否认口眼干燥、反复口腔溃疡、光过敏、关节肿痛、雷诺现象等.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与治疗入院.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可,否认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但家属诉其睡眠中可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大小便正常;发病以来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 反向眼球扫视运动检查在心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于钦军;曹莉;Harvey L.Edmonds Jr

    目的探讨反向眼球扫视运动检查(Antisaccadic eye movement test,ASEM)在心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将921例心脏外科术后病人分为三组:I组术后合并脑血管病、脑病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Ⅱ组术后仅表现迟钝、定向力差、谵妄、激惹、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Ⅲ组术后神经系统既无症状也无体征.全部病人均进行术后ASEM和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查.结果ASEM检查完成分数与MMSE分数密切相关(r=0.67,P<0.01).I组ASEM不能完成率(ASEM分数=0)明显高于Ⅱ组(P<0.05),I组和Ⅱ组ASEM不能完成率明显高于Ⅲ组(P<0.01),Ⅲ组ASEM全部完成率(ASEM分数=10)明显高于I组和Ⅱ组(P<0.01).结论ASEM检查不仅能反映心脏外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而且也可反映术后高级认知功能障碍.

  • 屈光不正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影响

    作者:史学锋;许丽敏;王婷;赵堪兴

    目的 观察屈光不正对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0月至201 1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17例和无屈光不正的受试者17例,按照屈光状态与眼别进行分组。屈光不正者未戴镜矫正条件下17只主导眼为ADa组,17只非主导眼为ANa组;屈光不正者戴镜矫正条件下17只主导眼为ADb组,非主导眼为ANb组;正常受试者主导眼为ND组,非主导眼为NN组。采用高速眼球运动记录系统对受试者双眼分别进行注视性眼球运动记录,采用自编的Matlab程序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成分进行识别、提取和分析。对各组微扫视幅度、峰值速度、发生频率、微扫视间隔时间等量化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Turkey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组间平均微扫视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Da组(5.42%±0.26%)、ANa组(5.48%±0.25%)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幅度变异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7,P<0.01);ADa组[(55.25±2.40)°/s]、ANa组[(54.51±1.77)°/s]微扫视峰值速度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小(F=311.84,P<0.01);ADa组[(1.56±0.03 )Hz]、ANa组[( 1.57±0.05)Hz]微扫视发生频率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低(F=155.25,P<0.01);ADa组[(558±23)ms]、ANa组[(555±22)ms]微扫视间隔时间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长(F=102.12,P<0.01);屈光不正者戴镜或不戴镜及正常受试者主导眼与非主导眼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者戴镜条件下与正常受试者比较,各项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屈光不正可影响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行为,表现为微扫视幅度变异度增加、峰值速度降低、发生频率降低及微扫视间隔时间延长。戴镜可矫正屈光不正患者微扫视的异常。

  • 先天性眼球震颤眼球运动波形的相图特点分析

    作者:杜娟;史学锋;张伟;吴志强;赵堪兴

    背景 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眼球运动波形表现各异,其时间动力学的非线性特征复杂,常规的时间序列波形图不便于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评估.眼球运动系统是非线性反馈控制系统,而相图法是一 种用于描绘非线性系统运动特征的分析技术,但相图法在先天性眼球震颤检测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 目的尝试建立先天性眼球震颤眼球运动波形的相图法分析技术,为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临床诊断与定量评估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设计,纳入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5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其中先天性运动性眼球震颤(CMN)患者12例,隐性眼球震颤(LN)患者13例.所有患者行视频眼动图(VOG)检查,对VOG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后,采用Matlab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每个眼动波形周期的相位图,并从相位图上测得周期位移(CPS)、慢相峰值速度(SPV)及其标准化值(SSPV)、快相峰值速度(FPV)及其标准化值(SFPV).比较先天性眼球震颤波形速度递增型和速度递减型的测量参数.结果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眼球运动相图呈现周期性规律性往复运动轨迹,其慢相过程表现为密集带状轨迹,快相过程表现为稀疏环状轨迹.CMN的眼球运动波形以速度递增型为主,而LN的眼球运动波形以速度递减型为主,2种波形相图轨迹走行均呈顺时针方向.速度递增型CPS、SPV及FPV分别为(4.646±1.565)、(223.821±114.049)和(767.481±263.560)°/s,速度递减型CPS、SPV及FPV分别为(9.373±4.189)、(357.531±154.300)和(1 148.706±541.362)°/s;速度递增型中SPV和FPV与CPS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SPV-CPS=0.685,P=0.000;rFPV-CPS=0.680,P=0.000);速度递减型中SPV和FPV与CPS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SPV-CPS=0.783,P=0.000;rFPV-CPS=0.803,P=0.000).2种波形FPV均大于S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速度递增型:t=6.558,P=0.000;速度递减型:t=5.068,P=0.000).速度递增型SSPV为(48.062±15.365)°/s,略大于速度递减型的(41.099±17.027)°/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0,P=0.296);速度递增型SFPV为(171.186±47.825)°/s,大于速度递减型的(125.317±38.26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8,P=0.014).结论 相图法能够直观显示先天性眼球震颤眼球运动轨迹的周期性动态特征,便于测量其不同时相的运动幅度、速度等参数.

  • 54例正常人眼球运动的特点

    作者:顾欣祖;林祺;练苹;麦光焕;秦允;叶秀兰

    眼球运动是神经眼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把有兴趣的视标固定在视网膜上的敏感部位中心凹上;维持两眼的相互协同运动;协调头部及身体的运动和位置.正常情况下,这些活动是同时发生的,视觉、本体感觉和其他感官的信息输入相互连续进行,需要依靠正常的神经功能来维持.支配眼球运动的通路中任何一处病变都可以通过眼球运动的波形表现出来,而且许多神经肌肉疾病也可以经眼球运动检查体现出来.然而有关正常人的眼球运动特点至今没有系统的报道.我们记录了54例30~40岁正常人108只眼的眼球运动,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临床异常眼球运动的诊断提供参考.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