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胶质细胞在肠稳态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与研究展望

    作者:肖卫东;彭科;杨桦

    肠稳态是由包括肠上皮细胞在内的多种肠道成分、肠道内环境以及大量神经内分泌调控通路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态平衡状态.近年来研究显示,作为肠道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的核心,肠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EGC)可能通过参与调控肠道运动、营养吸收与分泌、肠道免疫、肠道防御等多种肠道功能在肠稳态调节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异常活化的EGC也可能是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肠道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帕金森病等肠外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就近年来EGC相关研究进展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推动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重视研究肠道神经系统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作用

    作者:张德奎;甘华田

    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主要涉及遗传,免疫异常,感染,环境和精神因素等多方面,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有多项研究表明在炎症性肠病中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 system,ENS)结构和功能表现异常,损害ENS可引发鼠类肠道出现腹泻,血便等肠炎的表现,均提FENS调控异常参与了的IBD发病,本文就目前炎症性肠病ENS调节异常的研究现状作简要评述.

  •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肠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杜明华;罗红敏;石现;喻文;马丽;林志龙;王欢;胡森

    目的:探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为研究其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然后再恢复血流60 min 或120 mim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组织切片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应用改进的方法制作肠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S100β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法显示肠肌间神经丛胶质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应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系统,计算S100β阳性细胞数量.结果:缺血60 min/再灌注60 min 或120 min,肠HE染色可见绒毛变钝、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采用改进的方法制作肠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并行S100β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可以清楚地显示肌间神经丛肠胶质细胞结构;缺血/再灌注后肠胶质细胞明显减少,其中缺血60 min/再灌注120 min更显著(P<0.05).结论:肠道肌间神经丛铺片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是研究肠道肌间神经丛胶质细胞的理想方法,肠肌间神经丛胶质细胞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肠黏膜的损伤可能与肠胶质细胞有关.

  • 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胶质细胞的影响

    作者:赵增凯;石现;胡森;王欢;罗红敏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穴治疗胃肠疾病的机制。方法:将18只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按总血容量的45%放血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电针组于制模完成后10 min电针足三里穴(持续刺激1.5 h,2~100 Hz,2 mA);模型组同样方法电针非经非穴;假手术组只分离股动、静脉不放血。失血后6h 后处死大鼠,取肠道组织制作肠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肠胶质细胞形态,同时对肠道GFAP蛋白含量进行Western Blot测定。结果:失血后6 h,肠胶质细胞出现形态学异常,细胞变形并且荧光增强,突触模糊、中断;电针足三里穴能减轻肠胶质细胞形态学异常,增加荧光强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GFAP表达量增加,但电针足三里穴后 GFAP的表达量增加更为显著(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电针足三里穴能激活并保护肠胶质细胞。

  • 肠神经胶质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吕健

    肠神经胶质细胞除了对神经支持功能外,可能还具有许多复杂的内平衡调控功能.例如对肠屏障功能和内稳态的调节,神经周边内环境和肠动力内平衡的调节,钙平衡及离子平衡的调节,神经介质功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维持了肠神经系统的完整性.近发现,肠神经胶质细胞在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为大家提供重新认识这些疾病的窗口,有助于相关消化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 S-亚硝基谷胱甘肽对腹部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作者:丁凯;虞文魁;冯涛;徐琳;吴波;谌达程;李秋荣;李宁

    目的:探讨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腹部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腹部创伤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部创伤组)和GSNO组(腹部创伤模型+GSNO干预,50 μg/kg),每组12只.分别在第1、6和24 h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Claudin1/2)的表达水平;FITC-葡聚糖(FD4)对大鼠体内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肠壁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 结果:GSNO作用1h和6h,血浆中FD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GSNO处理6h、24h,肠黏膜屏障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Occludin、Zo-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GSNO作用6h和24 h时,GFAP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使用GSNO干预,可改善腹部创伤大鼠的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增加和肠屏障功能损害.

  • 下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肠上皮屏障及肠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作者:肖锦容;蔡宇平;郑婉静;许玉城;吴黄辉;陈国忠;王丽萍

    目的 观察并探讨下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肠上皮屏障(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IEB)及肠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EGC)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经Bahar改良法行下胸段硬膜外置管成功的SD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组)、休克复苏组(C组)、休克复苏+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组(N组)、休克复苏+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组(T组).S组仅进行动静脉置管,其余3组均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压力控制型失血性休克及生理盐水复苏模型.T组于放血前30 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射0.075%罗哌卡因100μl/kg,N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观察各组大鼠复苏后72 h生存率,记录动静脉置管成功后(T0)、硬膜外注射后30 min(T1)、休克30 min(T2)、休克60 min(T3)、复苏30 min(T4)、复苏60 min(T5)时大鼠的MAP和HR,并于T0、T3和T5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pH、乳酸水平及Hct;复苏后3 h取门静脉血和回肠标本,检测门静脉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计算肠湿/干比(wet/dry ratio,W/D),Chiu氏评分法评估肠黏膜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EGC标记蛋白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 与C组和N组比较,T组大鼠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改善,T4和T5时间点MAP及HR降低,T3和T5时间点pH和乳酸水平改善,W/D、LPS水平和Chiu氏评分降低,肠GFAP和Occludin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胸段硬膜外阻滞能够保护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IEB的结构与功能,改善内环境并提高生存率,其机制与活化肠EGC有关.

  • 迷走神经刺激对腹部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研究

    作者:丁凯;虞文魁;冯涛;徐琳;吴波;谌达程;李秋荣;李宁

    目的:迷走神经电刺激可在多种病理生理情况下保护肠屏障功能。文中探讨迷走神经刺激对腹部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建立腹部创伤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腹部创伤)和实验组(腹部创伤模型+迷走神经刺激),每组12只。实验组分离左颈部迷走神经,电刺激10 min(5 V,2 ms,1 Hz),然后进行腹部创伤造模手术,并再行迷走神经刺激10 min,分别于术后1、6、24 h进行取材,每个时间点分配4只大鼠。检测大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D-乳酸(D-Lactate acid, D-LA)浓度;FITC-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dextran, FD4)对大鼠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 Occludin、ZO-1、Claudin1/2)的表达水平;肠组织中胶质细胞纤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实验组迷走神经刺激6 h和24 h,iFABP浓度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442.55±16.16)pg/mL vs (335.72±35.46)pg/mL,(411.45±26.18)pg/mL vs (318.66±45.84)pg/mL, P<0.05];实验组IL-6、TNF-α、D-LA浓度虽然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1 h和6 h的血浆FD4浓度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P<0.05);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Claudin1/2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GFAP阳性细胞数在迷走神经刺激后6 h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24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创伤动物模型中,刺激迷走神经可显著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增强肠黏膜机械屏障。

  • 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亚型中的意义及替加色罗干预的作用

    作者:徐俊荣;罗金燕;尚磊;孔武明

    为了探讨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发病中的意义及替加色罗干预的作用,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腹泻型IBS组(D-IBS组):采用乙酸灌肠和束缚应激的方法造成D-IBS动物模型;(2)便秘型C-IBS组(C-IBS组):采用每日冰水灌胃(连续14 d)的方法造成C-IBS动物模型;(3)替加色罗干预的D-IBS组:D-IBS动物模型鼠同时加用替加色罗2 mg/kg每日灌胃,共7 d;(4)替加色罗干预的C-IBS组:C-IBS动物模型鼠在第8 d加用替加色罗2 mg/kg每日灌胃,共7 d;(5)空白对照组.各组动物在存活一定时间后被处死,并用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丛的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肠胶质细胞的数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50,P>0.05).D-IBS组(8.54±2.46)和C-IBS组(8.88±3.00)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每mm的肠神经元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12.80±2.54,P<0.05);而替加色罗干预的C-IBS组(11.91±3.70)、替加色罗干预的D-IBS组(12.00±3 16)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肠肌间神经丛内肠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可能是D-IBS和C-IBS发病的共同机制;替加色罗在恢复D-IBS和C-IBS肠神经元可塑性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