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术式下髓核摘除对椎旁肌肉损伤及近期疗效的比较

    作者:罗万荣;易伟宏;杨大志;黄曹;王敏;王尔天;刘东宁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椎旁肌肉损伤程度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患者随机分成为22例微创组(MED)及15例开放组,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外周血中CK浓度,测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后住院天数及切口长度,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VAS及ODI评分。结果微创组及开放组比较,外周血CK浓度升高幅度小,恢复快,术中出血少,皮肤切口小,术前及术后VAS、OD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随访4~13个月,平均(7±0.8)个月,均未再发腰腿痛症状。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在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能够达到开放手术的目的,具有对于椎旁肌肉组织损伤小、手术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较好的方法。

  • 绝经后女性腹部脂肪、椎旁肌肉和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苏丽叶·苏里堂江;刘文亚;迪里木拉提·巴吾冬

    目的 评价绝经后女性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绝经后女性75例,年龄45 ~83(62.2±9.1)岁,应用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腰椎骨密度,再对受检者行腹部CT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选定平脐水平的CT片,勾画出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的面积.为了进一步分析,将样本根据体重指数分为2组,A组18.5≤BMI< 24,B组BMI≥24.结果 腰椎骨密度与体重指数、腹部皮下脂肪、腹部内脏脂肪、腹部总脂肪、腰大肌及竖脊肌均呈正相关(r =0.264,P=0.022;r=0.244,P=0.035;r =0.286,P=0.013;r =0.298,P=0.009;r=0.371,P=0.001;r=0.258,P=0.025).通过将BMI(body Mass Index)分为2组后得到结果:A组骨密度主要与腰大肌和竖脊肌呈正相关(r =0.479,P=0.011;r =0.424,P=0.028),B组骨密度主要与内脏脂肪和总脂肪呈正相关(r=0.318,P=0.028;r=0.339,P=0.019).结论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绝经后女性而言,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对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正常的体重更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 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邓红平;林格生;胡灏;方基石;王鹤年;董春富

    目的 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两种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 将 2010年3月至 2011 年 8月期间入院的75例病例分成两组:A组 40例,肌间隙入路显露,B 组35例,传统后入路显露.搜集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肌酸激酶值;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 角及 CT 横截面上椎旁肌面积;VAS 疼痛、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等.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 4天及末次随访 VAS疼痛评分、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术后第1、3天血肌酸激酶值、术后及末次随访椎旁肌面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 B 组.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从而减少术后腰背痛残留,减轻患者痛苦,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是临床上胸腰椎骨折后入路显露方式的佳选择.

  • 胸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邓红平;胡灏;林格生;徐煜;王鹤年;方基石;董春富

    目的 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两种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 将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行肌间隙入路手术显露;B组35例,行传统后入路手术显露.收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4d疼痛感觉程度(VAS),术前及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椎体上下缘连线夹角),双侧椎旁肌面积;术前,术后第1、3及7天,末次随访时血肌酸激酶(CK)水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4d及末次随访时VAS、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第1及3天CK水平、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旁肌面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椎体高度、Cobb角、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CK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及对椎旁肌影响小等优势,有利于保护肌肉软组织的血供,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 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椎旁肌变化的CT表现

    作者:韩焱;关文华;陈殿森;韩铭钧

    目的 通过CT测量观察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腰椎旁肌肉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分别测量第4腰椎下缘平面双侧竖脊肌、多裂肌、长肌、腰方肌、腰大肌的横截面面积(cm2)与平均密度CT值(HU).结果 (1)慢性腰背痛患者组,左右竖脊肌、左右多裂肌和右侧腰大肌的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腰背痛患者组,左右多裂肌和右侧腰大肌的横截面平均CT值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多伴有椎旁肌肉的萎缩,CT测量可较好的反映出这些变化.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