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微浸润癌的诊断标准差异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皓皞

    人体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发生浸润、转移的能力,微浸润是肿瘤发生侵袭的第一步.但实际工作中各肿瘤微浸润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不同,造成很多困惑,因诊断标准的不同,对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方面的研究很难取得共识,并直接导致治疗方案不一.本文就几种临床常见上皮性肿瘤微浸润癌诊断标准做一简单综述,以期让同行更好理解不同肿瘤微浸润的标准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 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和生物学指标表达差异的临床意义

    作者:连臻强;张江宇;王颀;朱彩霞;张安秦;李文萍;许娟;陈中杨;杨剑敏

    目的 比较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微浸润癌(DCIS-MI)的病理及生物学指标表达差异,探讨DCIS发展为浸润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病理或生物学特性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40例DCIS和30例DCIS-MI,采用Pearson x2检验比较两者导管内癌成分的病理学指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P53及Ki67生物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DCIS的病理分型中,粉刺型和非粉刺型的病例分别占25.O%(10/40)和75.O%(30/40),而DCIS-MI的导管内癌成分中粉刺型和非粉刺型分别占63.3%(19/30)和36.7%(11/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P=0.001);DOIS-MI的导管内癌成分中高级别的核分级和伴坏死的比例明显高于DCIS(χ2=9.52,P=0.009,χ2=8.57,P=0.003).DCIS与DCIS-MI两组间ER、PR、HER-2和P53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DCIS-MI中Ki67增殖指数高表达(>20%)比例明显高于DCIS(40.0%比17.5%;Z=-2.35,P=0.019).结论 Ki67增殖指数对评价DCIS发生浸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和ER、PR、p53和Ki-67表达差异分析

    作者:郑佩赞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对我院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患者2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乳腺导管内癌和微浸润癌ER、PR、p53和Ki-67表达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微浸润癌ER、PR表达均低于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内癌的Ki67明显低于微浸润癌表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癌变的p53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癌进展和ER、PR、p53和Ki-67异常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Ki-67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的预警指标。

  • 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癌分子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其与超声表现的相关性

    作者:姚洁洁;张静雯;朱樱;张晓晓;詹维伟;费晓春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与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间的分子生物学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超声征象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DCIS患者的术前完整超声影像资料及可供分析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指数等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比较2组间分子生物学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与患者超声表现间的相关性.结果:199例患者中,DCIS为123例(61.8%),DCIS-Mi为76例(38.2%).DCIS组与DCIS-Mi组间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CIS-Mi组的HER2阳性率及Ki-67指数均高于DCIS组(P<0.05).2组病灶的各超声征象中,微钙化的存在与HER2阳性表达相关,而肿块的大径及Adler血供分级与Ki-67指数高表达相关(P<0.05).结论:DCIS-Mi患者较DCIS患者在分子生物学表达方面预后更差,而部分超声征象与DCIS及DCIS-Mi预后差的分子生物学表达间存在相关性.

  • 宫颈上皮内瘤变121例锥切术前后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黄祥杰;安丽娟;李景霞;胡玺惠

    目的 探讨宫颈电刀锥切术在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早期浸润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4月121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1例患者,术前活体组织病理发现CIN Ⅰ~Ⅱ级82例,CINⅢ级39例,均行宫颈锥切术.术后病理阴性15例,级别升高9例,其中早期浸润癌IA1期2例,浸润癌IB1期1例,该3例再次行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结论 宫颈锥切术是一种明确诊断和治疗CIN的有效而理想的方法,建议对CIN及微浸润癌的患者根据年龄及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 乳腺微浸润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作者:陈凌;郭晓静;范宇;郎荣刚;臧凤琳;傅西林;付丽

    目的 探讨乳腺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研究40例MIC,按文献报道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并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MIC占同期乳腺癌的1.5%,乳腺钼靶拍片85.0%的病例(34例/40例)显示不同程度的泥沙样钙化.粉刺型和高核分级的导管内癌更易形成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2.5%(1例/40例).31例平均8个月随访显示无复发及转移.两亚型各指标比较结果 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MIC是一种少见、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建议诊断标准:单个浸润灶时,大径应<2mm;出现几个浸润灶时,其中单个浸润灶的大径应<1 mm,且几个浸润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整个肿瘤组织面积的10%.

  • MSCT对大径≤1cm肺腺癌亚型分型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梅;曹捍波;许华权

    目的 探讨MSCT征象对大径≤1cm的肺腺癌亚型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 201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大径≤1cm的肺结节患者293例(共338个病灶),且影像、病理及临床资料完整,其中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191个,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114个,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33个,分析三者的MSCT上的表现.CT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平均CT值)、边缘征象(分叶、毛刺)、内部结构(空泡征及充气支气管征)、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结果 1)病灶大小:AIS组及MIA组的大小分布较均匀,但IAC组的大小集中于0.7cm以上;2)形态:AIS圆形139例(72.7%),MIA和IAC以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较多(51.7%、51.5%);3)密度(平均CT值):AIS以纯磨玻璃密度为主(57.8%),平均CT值为(-627.41±71.65) HU,MIA以部分磨玻璃影为主(84.2%),平均CT值为(-457.44±87.38) HU,IAC主要为部分磨玻璃(57.6%)和实性结节(42.4%),平均CT值为(-294.58±165.46)HU,平均CT值三者具有统计学意义;4)内部结构、边缘征象及邻近组织改变:三者在内部结构、边缘征象及邻近结构改变上均呈递增表现;5)淋巴结转移:1例IAC出现肺门淋巴结转移.结论 MSCT征象对≤1cm的肺腺癌亚型分型有重要价值,可根据病灶的平均CT值、内部实性成分、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等,有助于准确分型.

  • 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的CT 诊断和鉴别诊断探讨

    作者:曹捍波;张永奎;王善军;张善华;王梅;王兆宇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和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 ,MIA)的CT表现,探讨CT对AIS和MI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肺癌病理类型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完整(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A IS患者99例,M IA患者74例,根据2011年版肺腺癌新分类标准对AIS和MIA的定义评价病理类型,分析AIS和MIA在CT上的表现。CT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密度、邻近组织改变、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①病灶大小:A IS病灶大小以0.5~0.9cm间为多(72/99),占72.7%,M IA病灶大小分布较广,其中大于1cm病灶(45/74)明显多于 A IS ,占60.8%;②形态:AIS圆形(59/99)占60%,MIA不规则形(24/74)占32.4%;③边缘:AIS病灶出现分叶(7/99)较MIA(27/74)少,AIS (7/99)占7%,MIA(27/74)占36.5%,两者出现毛刺均较少见。④AIS密度大多均匀(62/99)占62.6%,MIA密度不均匀(58/74)占78.3%,MIA出现实性成分(53/74)占71.6%,而 AIS出现实性成分很少;⑤血管集束征 AIS (79/99)为80.0%,MIA(60/74)为81.1%;MIA出现胸膜凹陷征(19/74)为25.7%,AIS出现胸膜凹陷征(5/99),占5%。⑥两者均未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转移。结论 AIS和MIA在CT影像上均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当磨玻璃影大于1cm ,形态不规则,边缘出现分叶及胸膜凹陷,内部密度混杂并出现实性成分时,应多考虑M IA。

  • 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病理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作者:周雪影

    乳腺微浸润癌( 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是指乳腺间质中有单个、多个独立浸润灶,病灶直径小于1 mm.临床上,广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技术对乳腺MIC进行检查,且检出率和准确率高.乳腺导管内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异质性肿瘤,早期治疗存活率高,10 年以上存活期超过92% .因此,及时发现、诊断、治疗显得尤为关键[1-3] .本文就对乳腺DCIS伴微浸润患者、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 动态增强MRI及ADC值对乳腺微浸润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童明敏;蔡红法;蔡庆;沈宣文;陈倩;沈玉英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联合ADC值对乳腺微浸润癌(DCIS-MI)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00例乳腺病患者MRI资料,其中DCIS-MI 4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44例及良性病变16例,全部行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50、600、1000 s/mm2),以DCIS-MI为研究主题,对比分析病灶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三类病变ADC值(b=1000 s/mm2)差异及ADC诊断阈值.结果 病变强化形态:DCIS-MI以导管样和段样强化为主(25/40,62.5%)、IDC以肿块样强化为主(36/44,81.8%,直径>2 cm)、良性病变以局灶性强化为多(9/16,56%),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48,P=0.000).TIC:DCIS-MI常为Ⅱ型(30/40,75%),IDC曲线多为Ⅲ型(36/44,81.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2=24.317、37.991,P=0.000).ADC值:良性组、DCIS-MI及IDC分别为(1.489 ±0.244)×10-3mm2/s、(1.121 ±0.405)×10-3mm2/s及(0.851±0.103)×10-3mm2/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92,P=0.000).其ADC诊断阈值分别为1.678×10-3 mm2/s、1.391×10-3mm2/s、0.939×10-3mm2/s.DCE-MR联合ADC值对微浸润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7.5%、93.8%、89.3%.结论 动态增强MRI联合ADC对DCIS-MI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