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童年虐待经历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客体关系

    作者:陈荣翠

    儿童期虐待事件的高发生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童年虐待经历不仅会给个体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从而引发各种心理及社会问题。童年期的负性经历是通过影响个体的客体关系这个发展中的变量来影响其遭遇者心理健康的。引入客体关系这一研究变量,不仅能为广大研究者们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而且有助于治疗师评估和治疗童年虐待的受害者。未来我们应该探索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童年虐待幸存者的客体关系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爱情和内在伴侣——客体关系理论解读的爱情

    作者:于飞;王艳艳

    亲密关系以及爱情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从客体关系角度来看,爱情绝不是简单的对压抑性客体的替代性寻求,走入恋爱关系的男女代表着他们敢于认同俄狄浦斯父母,同时也克服了俄狄浦斯期的障碍.爱人不仅具有将无意识的色情和温柔、性和理想化的自我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在爱中吸收了攻击性.而我们的内部客体系统中也内化了父母之间的联系,这个内在伴侣关系不仅与母亲相关,而且也与父亲有关,内在伴侣的形成是俄狄浦斯时期孩子需要,孩子需要解决那些难以忍受的冲突,并期望保持父母彼此恩爱的印象.这个时候一对恩爱的夫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在恋爱中,自我各部分间的界限会变的宽松,已建立起来的动力平衡会融化.在孩子与其他的伴侣们交往的过程中,她(他)的内在客体还会进一步发展.如果青春期时能够体验到足够多的伴侣关系,这时形成一个独立而具有人际调试功能的内在配偶,是非常重要的,也会帮助一位年轻人找到合适自己人生的人生伴侣.

  • 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述评

    作者:徐萍萍

    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在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精神病理学观.他认为精神分裂是一切精神病理状态的基础,心裂样心态是基本的心态.他批判了亚伯拉罕关于神经症起源的观点,认为恐惧症、偏执狂、癔症和强迫症都由过渡阶段的基本冲突所导致.他还用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来解释受虐儿童的心理困境.这一精神病理学观不仅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且对精神分析的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 俄底浦斯情结的中国理解

    作者:施琪嘉

    1基本概念和由来俄底浦斯情结为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病人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在通过精神分析呈现出来的儿童早期的冲突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为强烈的、约产生于4~5岁,与欲望及客体关系有密切关系的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弗洛伊德对之的主要描述为,男孩存在着想与其母亲性交,完全占有其母亲的欲望,并想以某种方式摆脱父亲,在不寻常情况下,少数儿童还有弑父的念头.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一种男孩对父亲的爱,与害怕受其拒绝或身体受到其伤害特别是害怕因父亲的报复将其生殖器阉割的冲突,此称为"阉割性焦虑"(cas-tration anxiety).幼女也存在着类似的模式,只是将父母的角色进行了调换.据推测,上述两种相反的情结均在男孩或女孩身上同时存在,故我们也可发现男孩想占有父亲,摆脱母亲的欲望,此说明无论男女,每个人先天均具备双性倾向(San-dler J).

  • 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观

    作者:缪小幼;李鸣

    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学家温尼科特强调母婴关系中"母亲环境"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抱持性环境、真我、假我、过渡客体等观点,深刻揭示了成人健康或病态的主观感受与母婴互动质量的关系.相应地,在精神分析治疗观上,温尼科特关注的是分析环境、退行、依赖、反移情等.

  • 罗夏测验客体关系相关变量在精神疾病鉴别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彭红军;孟宪璋;杨婵娟;龙英;郭扬波

    目的 探讨罗夏测验中与客体关系相关的变量在不同精神疾病中评分特点,以及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方法 符合CCMD-3的分裂症(偏执型)病人32例,躁狂症病人31例,抑郁症(单相)病人30例,及正常对照组3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2月分别给予罗夏测验综合系统及自主同一性量表(MOA)记分,治疗前及后2月分裂症组及抑郁症组分别给予PANS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 所选取的指标中H(人类回答及人类部分回答)与SA(分离自主的相似活动)、SA与SX(与性有关的反应)、MC(恶意控制)与(2)(成对反应或影像)、DI(毁灭性不平衡)与(2)(成对反应) 存在显著相关(P <0.05或P <0.01).M(运动反应) 、A(动物反应)、(2)、AG(攻击)、SX、R(反应数)各指标对于区分不同精神疾病均有意义;分裂症治疗前后,M(t =4.21,P =0.00)、R(t =2.56,P =0.01)评分存在显著差异.抑郁症治疗前后,M(t =3.91,P =0.00)、A(t =7.49,P =0.00)、AG(t = 3.22 ,P =0.002)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罗夏测验中部分变量确实与客体关系水平密切相关,部分变量对精神疾病的鉴别及疗效的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作者:彭红军;孟宪璋;龙英

    1 前言客体关系理论作为新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在当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领域应用相当普遍.在西方,客体关系早已应用于精神病理的解释,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分类以及疗效的预测;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主要综述了西方客体关系的基本理论、客体关系的评估方法以及客体关系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 第五章 其他移情的变异

    作者:施琪嘉

    由弗洛依德发展的移情概念产生于对神经症病人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精神分析技术已经推广应用于其他范畴的病人身上,包括精神病人,这就导致有必要介绍大量的术语用于描述移情的特殊及新增形式.本章节将讨论在文献中冠以“性移情”或“性诱惑性移情”或“移情精神病”、“妄想性移情”、“自恋性移情”、“边缘状况下的移情”等词用于描述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关系的观点.在第四章节中我们讨论了在一般情形下移情的形式.根据文献中对移情主要代表性的看法,它似乎成为一个被许多人理解并以各种不同形式使用的概念.我们因此认为这种移情概念的常用状态是一种基于对他人不知不觉的对其在某些特征中代表着个人过去重要客体的或内部客体关系外化性的“特殊的幻想.”

  • 神经性厌食症的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

    作者:童俊;舒畅

      在美国,神经性厌食症的病人院外常用的方法是长程心理治疗。短期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辅助精神科药物治疗的尝试可能被作为首选,但由于这些干预常常仅提供一些有限的帮助,所以一般来说神经性厌食症还是需用长程心理治疗,也即是心理动力学式心理治疗。定义和目标  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方面,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各种各样的研究表明,所有较好的治疗均使用了精神动力学的原理,但是神经性厌食症的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还没有成为科学调查的主题,因为是种昂贵、费时的治疗方式,而且很难解释它的有效性。在这篇文章中,术语“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将涉及到所有长程的治疗,这种治疗借助注重移情与反移情相互作用,明确地将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作为首要的治疗工具。精神动力学治疗的目标是恢复感觉和关爱的能力,发展情感模式,表达能力和独立性。减少病态超我原始的罪恶感,发展妥善处理比目前不良进食行为更适应的行为策略。而且使患者恢复到健康的营养生理和认知状态。在一些较困难的实例中,可能是能让患者活着,而且相对不受药物损害,直到患者更可能使用心理治疗。治疗模型  精神动力学模型可能划分经典分析的、自身心理的、人际关系的、或是客体关系方向的。传统的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师对病人保持中立态度,而且解释和澄清病人产生的移情。这些精神动力学模式还允许治疗师有相当的灵活性。只要注意医护关系。治疗师的活动水平可依靠理论定向和病人心理发育阶段来调节,治疗师可以是主动的、支持的或给予药物治疗或给予家庭作业,注重并获取病人重要的生命迹象,定时称病人的体重、设置期望、支持病人发展一种契约,以尊重患者哪怕仅存的一点部位的健康,以鼓励门诊病人的治疗得以继续。支持病人的防御,而且通过临床医师队伍包括内科医师、营养师和家庭治疗师来协调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理学目前还没有明确地进一步发展,科学文献包含了大量的案例报道,报道了神经性厌食症与个体的特殊的发展失败相关,描述了相应的治疗途径,而且每一个精神动力学治疗机构都有它自己的特色。经典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着重于病人早期的成长经历,并且强调病人的知觉,或纠正歪曲的知觉;自身心理学心理治疗师着重于反映或共情于患者的失败;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师着重于将自身发展不同时期的分裂视作成长的失败。治疗角色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中,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有几个角色,它可以提供一个关系的基质,在这个基质中,其他的治疗也能被调整。它能提供一种统一的态度,尽管每个治疗师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治疗师仍能保持一贯性。在这个联盟中治疗师需要认识到即使患者症状已消失,这种联盟仍需要保持一段较长时间,只有如此,厌食者才能开始向健康迈步。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厌食患者可能会拒绝服药,因为药物是非自然的或药物会使他增胖等,但后来由于信任感增加,患者也能接受药物。处理反移情对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的前景是关键的,反移情经常是由于患者的憎恨、拒绝帮助、需求、症状复发、药物并发症等等引起,注意反移情能阻止潜在的非治疗性反应,包括界限的逾越、强制服从以及来自病人的抵制。治疗师的素质  精神动力学派心理治疗师应具备什么素质呢?治疗师首先应能共情地反映,察觉患者的愿望、需要和情感。治疗师应该是耐心的、无需求的、可信赖的、持续的和可通融的。治疗师应该能承受病人的影响,并能够证实治疗中的联盟关系,可承受愤怒、冲突和误解。治疗师应该明白共情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迅速修复的。治疗师应提供有关进食障碍的解释训练和鼓励。神经性厌食症者无一例外的对暧昧的治疗目标,呆板和拘谨的治疗方式反感。神经症性厌食症需要混合性治疗,它包括一般性支持、有益的警告和严格的行为限制,以此来支撑心理治疗的完成。初期的治疗  对那些证明有充分典型病理学特征的病人来说,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应作为首选方式。对于其他一些表现为慢性症状或残余问题的病人,且这些病人又对其它治疗有效,可将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治疗。那些已经准备接受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的病人需要了解心理治疗的一般常识。以使他们对参加治疗有一个理智的选择。在建立治疗目标方面,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性尝试是非常有帮助的,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并不将进食行为正常定为唯一的目标。与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相比,精神动力学式心理治疗必须在既要满足医疗安全需要又要与充满疑惑和勉强的病人建立联盟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提供一种安全氛围,在这种氛围内包括能讨论药物的和营养方面的损害,那么这种困难的平衡关系要容易建立得多。这种安全氛围清楚地描述了基本的医疗需求,如称体重与各项重要生命指标,并在病人出院后能继续观察治疗。心理治疗方法是由评估病人的症状及症状对病人的意义来进行的。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从厌食病人那里收集形成复杂动力的详细资料。这种厌食一般是秘密的、防御的、害怕被控制的。在揭示症状的意义,病人需要那种治疗?病人将怎样参入治疗?病人将改变多少之前,病人需要时间来发展与心理治疗师的联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竞争的潜能被抑制,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己的厌食症状生活,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感到安全时,可以让其知道,如果自己不发展一种健康代偿,厌食症状将不可能消失。严重厌食症患者,他们较之那些将厌食症状作为终身不健康关系模式一部份的患者来说,更容易走入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也较易脱落。对这类病人,治疗不能操之过急,得允许治疗缓慢进行。对于那些不能顺应他人增加体重建议,以及对人和事怀有深深疑虑的患者,治疗师如能既对患者体重的增加怀有兴趣,又具有一种不过多干预的中立态度,患者想必能从这种治疗关系中获益。治疗师也可要求患者不要再丢失额外的体重,以便能提供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治疗师的交谈。治疗师可以说:“我想了解你,我所有的你不要丢失额外体重的要求,是为了你能有足够的力气,以便我们的交谈能继续下去。”摘自Management of Eating disorder and Obesity,Humana Press David J.Goldstein.MD.PHD.1996 P330-335

  • 医学审美信息中介探析

    作者:王国祥

    1 医学审美信息中介原理1.1 医学审美信息是医学审美关系构成的中介环节:医学审美关系是一种维护和改善人的健美状况所出现的关系,是医学审美活动得以产生的前提.医学审美关系由医学审美主体与医学审美客体两方面构成.所谓医学审美主体,是指在医学审美过程中,按照美的尺度,有目的地对医学审美客体实施医学美和评价医学美的人.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中的医务工作者、病患者、健康者和第三状态者都可以成为医学审美主体.医学审美客体是指与医学审美主体处于审美关系中被医学审美主体欣赏的对象,凡是能给医学审美主体带来身心愉悦,达到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健美,激发人的生命美感的客观事物均可成为医学审美客体.医学审美过程不可能在医学审美主客体双方简单进行.“一切都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换而成联系”(列宁<哲学笔记>第103页).医学审美信息便是医学审美主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环节.即在医学审美主体/医学审美信息--医学审美客体关系中完成医学审美过程.

  • 精神分析发展的若干问题

    作者:施琪嘉

    在中国,精神分析曾经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一样被视为唯心的理论。如今,临床经验已经证明,该方法为探讨深层精神活动、理解病态行为和思维的途径。文章介绍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史及临床应用情况。

  •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

    作者:曾奇峰

    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 客体关系量表在精神疾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彭建玲;彭红军;孟宪璋;龙英;王玲芝;李敏慧

    目的 探讨客体关系自主同一性量表(mutuality of autonomy scale,MOA)在评估精神疾病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符合入组标准的32例分裂症(偏执型)、30例抑郁症(单相),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罗夏测验、MOA量表、PANSS量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 罗夏自主同一性量表与PANSS及汉密尔顿量表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关;分裂症在高客体关系水平上差异显著,抑郁症在高、低客体关系水平上差异均显著;治疗前后,分裂症组的SA(分离、自主的相似活动)是显著升高,抑郁症SI(分离、自主的相互作用)显著升高,而DI(毁灭性不平衡)显著降低,这些指标或许可作为评估分裂症及抑郁症疗效的标志.结论 客体关系自主同一性量表(MOA)部分指标能有效地评估精神疾病疗效.

  •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述评

    作者:刁山菊;施剑莉;方双虎

    克莱因抛弃了弗洛伊德传统的本能内驱力模式,在儿童心理治疗的领域提出了全新的客体关系理论,这种关系模式强调母婴关系是塑造儿童内部心理世界及影响以后成人关系的根源.文章回顾了国外客体关系的研究起源和理论发展,重点介绍了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治疗阶段,后探讨了这一理论对我国临床心理治疗的研究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