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腓骨发育不良的治疗“陷阱”

    作者:李玉婵;王志刚;张宇琛

    目的 先天性腓骨发育不良除肢体短缩外常合并多种其他发育畸形,治疗过程复杂,并发症高,通过对治疗结果的回顾,分析利用肢体延长术在治疗本病时遭遇的困难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先天性腓骨发育不良患儿11例的临床资料.本组有8例为单侧累及并存在明显的肢体短缩.其中Achterman&Kalamchi分型为Ⅰa型2例,Ⅰb型3例,Ⅱ型3例;股骨短约3.3 cm (1.8~5.7 cm),胫骨短约3.4 cm(2~4.8 cm).所有患儿均接受了胫骨延长术,前期(1~4例)患儿仅利用4个环组成的外固定支架进行延长;后期对有球形踝关节以及预计延长幅度超过5 cm的患儿在足部加装一个U环固定踝关节,有2例患儿进一步接受了股骨延长术,平均随访3.1年.结果 所有患儿均达到了预期长度,胫骨平均延长5.6cm,愈合指数为44.7 d/cm;股骨平均延长5.7cm,愈合指数为61 d/cm.前期治疗的患儿在胫骨延长后3例出现膝、踝外翻畸形,2例出现胫骨外翻畸形,1例在股骨延长后再度出现膝外翻畸形;后期仅1例出现膝外翻.结论 先天性腓骨发育不良患儿常伴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解剖结构异常,如股骨远端外髁发育不良及膝关节不稳定等,在肢体延长术后容易出现一些特殊的并发症.充分认识这些结构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 改良Ilizarov骨外固定矫治儿童短缩畸形

    作者:杨述华;杜靖远

    目的解决一次性延长因血管、神经等并发症难以达到延长目的,克服逐渐性延长治疗时间持续太长等问题之缺点.方法在股骨下或胫骨上干骺端行"7"形截骨,改良Ilizarov骨外固定,术中延长2~3cm,剩余部分术后继续逐渐延长.结果 38例获得满意效果, 延长的长度为3.0~8.5cm(平均6.4cm).步态正常者19例.膝关节活动正常18例.平均住院时间为34.5d,远低于逐渐性延长组56.7d.结论一次性和逐渐性相结合延长的方法因并发症少、治疗疗程明显缩短使患者受益.

  • Ilizarov肢体延长36例报告

    作者:张锡庆;王科文;王晓东;浦立勇;李雅勋

    目的探讨Ilizarov肢体延长术在临床的应用和相关问题,重点讨论骨延长的成骨机制和软组织延长后的组织学变化及并发症.方法对1991~1998年所治疗的肢体延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17岁,平均8岁.其中下肢不等长30例,先天性桡骨头脱位5例,双侧先天性肱骨内翻1例.下肢延长2.5~9.5cm,平均5cm,延长指数28~40d/cm,平均32d/cm.尺骨延长1.5~2.5cm,肱骨延长9cm和12cm.上肢延长指数30~40d/cm, 平均36d/cm.除1例未完成延长外,其余病例均达到预期延长长度.结论 Ilizarov肢体延长术治疗肢体不等长、先天性桡骨头脱位具有良好的疗效.

  • 保留部分松质骨的肢体延长术

    作者:周珞华;陈友村;王欣

    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截骨延长手术方法,总结了5例保留骨膜及松质骨应用外固定架的肱骨延长术.结果表明前臂延长,均在延长过程中形成絮状骨化,较常规截骨延长术形成骨化早.5例患者延长4~7 cm,80 d内完成,全部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无患肢水肿、骨延迟连接等并发症,随访1~4年,患肢肩、肘关节功能正常,感觉、肌力、血循环无异常,无畸形愈合.

  • 骨延长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骨髓炎后骨缺损一例

    作者:刘荆陵;袁仕伟

    1 病历患者,女,19岁.因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1年,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后骨缺损5个半月入院.体查:左胫前中段见大面积贴骨瘢痕,无红肿、流脓,有反常活动.X线片示左胫骨中段有3 cm之骨缺损,骨端变尖、硬化,髓腔闭塞.入院后第5天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骨折端直接加压固定加干骺端截骨延长术.

  • 骨痂延长术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

    作者:黎志宏;张湘生;张庆;彭丹

    目的:探讨骨痂延长术治疗儿童股骨干大段病理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股骨化脓性骨髓炎导致的大段病理性骨缺损进行双侧、单侧外固定支架或髓内骨痂延长术,术后延长速度2~2.5 cm/m.结果:随访时间13~57月,经临床检查与影像学观察显示所有骨缺损均已愈合;骨延长9~31 cm,延长率平均49%;延长段愈合指数为30 d/cm,骨不连接处愈合时间平均约134 d;无骨髓炎复发及再骨折.结论:骨痂延长术治疗股骨化脓性骨髓炎后大段骨缺损是一种疗效确切、手术简单、适应性强,可动态调节肢体长度,减少肢体畸形的方法.

  • 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肱骨骨髓炎后骨缺损与畸形短缩8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旭;贺常仁

    目的 探讨运用外固定器行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肱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与肢体短缩的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8年1月采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治疗的8例肱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与肢体短缩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患儿肢体短缩差值(5.6±1.6)cm,骨缺损差值(3.8±1.9)cm;患儿术后外固定指数(41.0±3.0)days/cm,骨延长5.3 ~8.2(7.3 ±0.4)cm,骨愈合指数为36.0 days/cm,骨愈合率100%.全部患儿术后均随访(36±5)个月,所有患者肢体长度差异得到纠正.结论 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用于治疗儿童肱骨骨髓炎所致的肱骨大段骨缺损伴畸形短缩,效果确切,疗效满意.

  • 骨外固定器结合骨痂延长术治疗47例大段骨缺损性骨不连的临床观察

    作者:章喆;张旭;刘芳

    目的 探讨大段骨缺损性骨不连病人应用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利用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治疗的47例大段骨缺损性骨不连患者,男26例、女21例;股骨17例、胫骨13例、肱骨9例、尺桡骨8例;病程9~58(34±10.3)月.骨缺损的长度3.5~32(7.8±3.4)cm.评价其恢复时间、骨折愈合结果 、功能恢复结果 、骨痂延长愈合速度.结果 47例病人术后随诊9~58(25.4±12.5)月,45例骨缺损达到骨性愈合,影像学愈合时间6~33(14.13±6.3)月;患者肢体完全承重并自由行走时间4~25(13.1±5.6)月.外固定去除时间6~34(18±6.8)月.骨不连愈合结果 优良率90.7%,功能恢复结果 优良率96.7%,骨痂延长愈合速度29.5~42.6(34.6±3.9)days/cm.结论 利用骨外固定器结合骨痂延长术治疗大段骨缺损性骨不连病人在恢复时间、骨折愈合结果 、功能恢复结果 、骨痂延长愈合速度评价中均有良好疗效,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

  • 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比较

    作者:伊力扎提·伊力哈木;阿吉木·克热木;买买提明·赛依提;任鹏;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目的 比较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单节段骨搬运技术治疗的129例患者资料.男106例,女23例;年龄14 ~ 60岁,平均36.5岁.43例患者采用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Orthofix组),86例患者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Ilizarov组).术后7~10d开始行骨搬运术,按1 mm/d的速度搬运,分4次完成.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愈合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受限范围、钉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3 ~216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Orthofix组和llizarov组患者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愈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rthofix组与Ilizarov组患者ADL评分生活自理轻度受限分别为6、73例,生活自理基本不受限分别为37、13例;SAS评分轻度焦虑分别为33、16例,中度焦虑分别为8、63例,重度焦虑分别为2、7例;膝关节活动度受限(15°~ 30°)分别为39、10例,膝关节活动度受限(30°~ 60°)分别为4、76例,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thofix组和Ilizarov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9.1% (34/43)、88.4% (7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后期对患者生活、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故需要根据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及患者自身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

  • 胸腺素β4介导牵张成骨区骨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陈红浩;贾亚超;康庆林;梁川;柴益民

    目的 探讨胸腺素β4对大鼠牵张成骨区骨生成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于左股骨行截骨术外固定建立牵张成骨模型,牵张期结束时A组不予处理,B组于牵张成骨区注射磷酸盐缓冲液,C组于牵张成骨区注射等量胸腺素β4.术后第22、29、43天分别处死大鼠,取材行X线、Micro-CT、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牵张成骨区的骨生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X线检测显示C组术后第22、29、43天成骨优于A、B组.Micro-CT检测显示C组术后第22、29、43天取材标本骨体积、骨矿化密度、骨体积分数高于A、B组,C组术后第43天骨表面体积分数小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C组局部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A、B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组成骨区毛细血管密度增多以及成骨细胞在截骨断端募集,均高于A、B组.RT-PCR检测C组第22天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Osterix mRNA的转录水平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牵张成骨区局部应用外源性胸腺素β4可促进成骨区新生血管形成与骨生成,可能与牵张成骨区eNOS、Osterix的表达增高有关.

  • 局部应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牵开骨痂影响的研究

    作者:滕星;王满宜;吕厚山

    目的 评价在骨延长区坚实化期局部应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对牵开骨痂的影响.方法 对30只成年犬单侧胫骨中段横断截骨后,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以1mm/d的速度,每天延长1次的频率延长,建立14 mm的牵开间隙.在延长期末通过手术切开的方式于延长区域中央植入不同的材料.根据植入物的不同将动物等分成三组,A组(空白对照组):进行假手术;B组(阴性对照组):植入不含生长因子的胶原海绵;C组(实验组):植入含rh-bFGF400 μg的胶原海绵.于第二次手术后即刻、2周、4周和8周时分别摄普通X线片,测量骨密度和行不脱钙组织学检查.结果 X线片上A组至8周时仍未出现连续的骨痂,B组和C组分别在8周和4周时有骨痂连接截骨断端.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延长区分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它区域无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延长区在术后即刻组间无差异,第2、4、8周时A组和B组间任何时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分别是A组的1.62、1.60和1.5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6和0.004).在第2、4周时C组分别是B组的1.38和1.4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和0.02).组织学上牵开间隙内同时存在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的过程,实验组愈合和塑形均比对照组提前.结论 在成年犬骨延长模型局部应用rh-bFGF能够促进牵开区骨组织的再生、钙化和塑形,缩短坚实化的时间.

  • 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传舜;李豪青;王建东;伍凯

    目的 探讨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2例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1 ~ 47岁,平均33.0岁.分别应用桡骨植骨延长、尺骨截骨短缩及两者相结合的手术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d、术后1、3、6个月、术后1.0、1.5、2.0年摄前臂正、侧位X线片,术后3个月及之后的每次随访均测量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评估功能情况.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末次随访时患者腕关节屈曲平均改善15°,背伸平均改善27°,前臂旋前平均改善11°,旋后平均改善38°,DASH评分平均改善26分.结论 对于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根据患者桡骨畸形的情况,可采取桡骨植骨延长、尺骨截骨短缩及两者相结合的手术方法,手术的关键在于恢复下尺桡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

  • 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愈合后应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近端延长的疗效分析

    作者:梅海波;赫荣国;刘昆;伍江雁;唐进;胡欣;谭谦;叶卫华;朱光辉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愈合后应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近端延长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2年1月应用Ilizarov技术对11例儿童CPT愈合后患者进行胫骨近端骨延长,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8岁5个月(3岁9个月至14岁5个月).胫骨平均短缩5.6 cm(2.0~8.2 cm).8例患者的正、侧位X线片示伴有胫骨近端发育不良.10例患者合并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按照延长指数、愈合指数及骨痂形态评价治疗结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11例患儿术后获1年2个月至4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随访,平均延长长度为5.3 cm(3.5 ~ 8.0 cm),平均愈合指数为63.1 d/cm(47~77 d/cm).8例伴有胫骨近端发育不良患者延长过程中骨痂再生不良,形成的骨痂形态为侧边形(5例)或中央形(3例),平均愈合指数为67.0 d/cm,其余3例骨痂形态为凹陷型,平均愈合指数为52.7 d/cm.5例患者发生针道感染.未发生轴向移位、延长段骨不愈合和延迟愈合. 结论 CPT愈合后应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延长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其骨痂生长缓慢,愈合指数较大.伴有NF-1和胫骨近端发育不良可能影响其胫骨延长.

  • 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缺损

    作者:滕星;黄雷;杨胜松;王陶;赵刚;王满宜

    目的 探讨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9例男性胫骨干骺端骨缺损患者资料,年龄25 ~ 66岁,平均45.0岁;骨缺损部位:胫骨近端4例,远端5例;感染性骨缺损5例,非感染性骨缺损4例.双侧胫骨长度差异平均为13.0 mm(-2~30 mm),胫骨缺损长度平均为8.3 cm(4~13cm).对于非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一期行外固定支架固定、缺损端修整术,一期或二期于胫骨正常干骺端行截骨延长术.对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先行扩创、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抗生素骨水泥或抗生素人工骨植入术,二期于正常干骺端行截骨延长术. 结果 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2.4个月(16~3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的延长端和对合端均达骨性愈合,延长长度平均为8.9 cm(5 ~ 13 cm).除1例合并短缩、马蹄足畸形的患者拒绝矫正外,其余8例患者术后胫骨短缩平均为4 mm(1 ~ 14 mm).外固定指数平均为1.8个月/cm(1.2~2.6个月/cm),无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等提出的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优7例,良2例;功能结果:优4例,良5例.并发症发生情况为1.4种/例. 结论 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可成功治疗胫骨干骺端骨缺损,保留邻近关节的功能,可靠地固定胫骨两端的小段松质骨.但需谨慎应用对合端加压的方法促进愈合,建议积极进行自体骨植骨.

  • 二处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作者:徐永清;朱跃良;范新宇;丁晶;何晓清;王毅;赵万秋;简红

    目的 探讨二处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加速骨和软组织愈合的可能性.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6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51岁,平均34.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例,机器压砸伤1例.均为Gustilo ⅢB型开放性骨折.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cm ×4cm~24cm×11 cm,胫骨缺损长度为8~18cm.清创后采用半环槽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上、下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骨缺损和软组织缺损.术后每侧截骨端骨搬移速度为1 mm/d,直至搬移骨折端对合,本组患者搬移所需时间为40~100 d,平均66.6 d. 结果 6例患者术后获10 ~ 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小腿软组织缺损愈合,骨缺损均获重建,4例患者双下肢等长,2例患肢肢体长度较健侧短缩1.5 cm.软组织愈合时间为60 ~ 180 d,平均103 d;骨愈合时间为12 ~31个月,平均19.3个月.所有患者牵拉结束后,未发现骨不连和骨痂愈合过快而无法继续牵拉成骨的现象,均不需要植骨. 结论 二处截骨骨搬移不但可有效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而且可加快骨搬移和软组织愈合的速度.

  • 应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康庆林;徐佳;贾亚超;陈红浩;陆联松;柴益民

    目的 探讨采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8月采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逐渐延长技术治疗6例小腿复合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23 ~ 65岁,平均38.8岁.骨折按Gustilo分型:ⅢA型2例,ⅢB型4例.其中4例为急诊首诊,2例为外院治疗后转入.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上,彻底清创,然后根据皮肤缺损的方位折弯,以求大限度地关闭伤口.4例折弯后创面直接闭合,1例残留创面经换药后愈合,另1例自体皮片移植消除剩余创面.将预构的环形外固定支架安装在折弯的小腿上,待伤口完全愈合后2~3周开始矫正畸形,并通过牵张成组织技术重建组织缺损. 结果 6例患者创面均顺利愈合,不需实施额外的显微皮瓣或骨移植手术,折弯后重建的软组织区域愈合平整,质地和周围皮肤一致.随访时间为8 ~ 24个月,平均16.8个月.平均延长长度为8.0 cm,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平均为17.3个月,骨延长指数为2.3个月/cm,根据Paley骨与功能分级评定肢体功能恢复结果:优2例,良4例.X线片示骨缺损区完全重建,骨愈合良好,下肢机械轴完全恢复.患肢行走负重功能完全恢复. 结论 采用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软组织与骨复合缺损不需借助显微皮瓣和骨移植技术,避免了供区并发症,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适合急性与亚急性开放性损伤的快速处理.

  • 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作者:魏星;王虎;庄岩;王鹏飞;温晓东;从雨轩;付亚辉;黄海;雷金来

    目的 观察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并创面开放治疗的15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36.9岁(20~55岁).患者采用局部节段性切除同时胫骨近侧干骺端截骨骨搬运及创面开放、停泊点清理植骨加压外固定支架调整等治疗,治疗过程分为4期:Ⅰ期:患者入组至初次手术前;Ⅱ期:初次手术骨搬运至停泊点;Ⅲ期:处理停泊点至拆外固定支架前;Ⅳ期:拆除外固定支架至术后2年.在4个治疗时期分别记录并发症、SF-36躯体综合功能评分(PCS)及心理综合评分(MCS)、行走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愈合指数并统计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手术次数. 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随访至拆除外固定支架,14例(93%)患者随访至拆除外固定支架2年后.15例患者胫骨病灶处节段性切除后平均缺损长度为7.5 cm(3 ~12 cm).平均愈合指数为43.1 d/cm(33 ~62 d/cm).手术治疗时间平均为48周(30 ~ 62周).与Ⅰ期PCS评分、MC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Ⅱ期、Ⅲ期较低,Ⅳ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期PCS评分、MC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Ⅱ期、Ⅲ期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共接受了23次手术,平均为1.5次/例. 结论 一期节段性清创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虽然治疗过程较长,并发症多,但可取得躯体及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手术次数少、带架时间短等优势,可彻底治愈骨感染.

  • 双段截骨斜拉针骨延长与加压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

    作者:韩庆海;张庆彬;赵殿钊;杨华清;郑学建;夏和桃;初哲峰;饶泉;彭爱民

    目的 探讨双段截骨斜拉针骨延长与加压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5例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5 ~71岁,平均43岁;骨外露15例,有活动性脓液流出12例;感染骨段切除后短缩8~21cm,平均11.2cm,彻底清除感染骨及坏死组织.运用双段截骨斜拉针骨延长与加压术修复感染性骨缺损及皮肤缺损,骨愈合后拆除外崮定支架.根据Paley等感染性骨不连愈合评分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获21 ~ 70个月(平均33个月)随访,双骨延长速度均为0.67 mm/d,总速度为1.34mm/d;创口闭合时间为15 ~68 d(平均25 dl);骨延长时间为2.5 ~5.6个月,平均2.8个月;双段延长期较单段延长缩短3~6个月,平均4.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5 ~37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无复发性感染,患侧下肢力线好.双下肢等长;根据Paley等感染性骨不连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均为优. 结论 双段截骨斜拉针骨延长与加压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可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彻底治愈、修复感染性骨缺损与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

  • Ilizarov微创牵伸技术治疗青少年创伤性假性马德龙畸形

    作者:赵国红;谢振军;孙华伟;邓小兵;郑竟舟;邓名山;赵建军;陈建文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微创牵伸技术治疗青少年创伤性假性马德龙畸形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例青少年因创伤致桡骨远端骺板闭合引起的假性马德龙畸形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12 ~16岁,平均14.5岁;右侧5例,左侧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2~5年,平均2.5年.前臂较对侧短缩1.8~4.0 cm,平均3,0 cm.7例患者均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并于桡骨远端微创截骨,根据术前测量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调整桡骨远端位置,以尽量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的角度,将腕关节置于功能位,继而牵伸治疗.术后7d开始行牵伸滑移,速度为1 mm/d,分4~6次完成.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30.0个月)随访.平均延长长度为3.2 cm(2.0 ~4.2 cm),外固定支架带架时间平均为4.5个月(3~7个月),平均愈合指数为30.0 d/cm(22~40 d/cm).下尺桡关节复位良好,关节稳定,桡骨短缩畸形均得到矫正,双侧肢体长度接近等长.末次随访时患侧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针道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延长骨段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3例,良3例,中1例.结论 Ilizarov微创牵伸技术治疗青少年创伤性假性马德龙畸形安全、可靠,损伤小,不遗留明显瘢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 单边外固定支架与环形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治疗下肢长干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作者:成亮;徐佳;柴益民;钟万润;汪春阳;韩培

    目的 比较单边外固定支架与环形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治疗下肢长干骨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下肢长干骨骨缺损患者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运治疗(单边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53岁,平均31.6岁;股骨缺损10例,胫骨缺损10例.22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运治疗(环形组),男13例,女9例;年龄16~56岁,平均33.6岁;股骨缺损5例,胫骨缺损17例.记录并比较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等,并按照Paley提出的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同时根据Paley提出的分类标准统计并发症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20.3个月(6~3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的延长段和对合端均达骨性愈合.单边组与环形组骨愈合指数(愈合时间/缺损长度)平均为(1.8±0.4)、(1.6±0.3)个月/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等提出的评价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单边组优17例,良3例;环形组优20例,良2例.功能结果:单边组优17例,良3例;环形组优16例,良6例.两组患者骨性结果、功能结果、次要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和真正并发症的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外固定支架都可以用来治疗下肢长干骨缺损.对于下肢股骨缺损的治疗,患者更能耐受单边外固定支架;但对于复杂、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调节的长干骨缺损,环形外固定支架更具优势.

120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