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株变异SARS冠状病毒N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测定

    作者:戚扬;郑宇;舒翠莉;姜丽;胡燕;貌盼勇;程云

    目的:克隆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N蛋白的DNA,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2T/N,并诱导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病毒培养液中获得N基因片段,并克隆入T-EASY载体中.经PCR、双酶切鉴定后,测序.将N蛋白基因序列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2T中,表达融合蛋白.用表达产物与抗SARS-CoV抗体阳性血清做Westernblot.结果:N蛋白DNA测序的结果与GenBank比对缺失20个bp.GST-N融合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其与抗SARS-CoV抗体阳性血清的反应呈阳性.结论:成功地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2T/N,并表达GST-N融合蛋白,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SARS冠状病毒编码蛋白质及其基因分析的研究进展

    作者:梅林;李京;闫婕;刘婷婷;李学军

    2003年初, 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从我国广东省迅速向周边地区蔓延.直到6月4日, 世界卫生组织(WHO)共接到来自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8 402起病例报告, 其中国内就有5 329人感染.在WHO的协调下, 全球10个国家的11个实验室, 于3月12日组成了合作研究网络.4月, 香港的研究人员宣布, 一种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可能是SARS的病因[1]. 随后, 加拿大[2]、美国[3]和中国[4]的科研人员相继公布了SARS-CoV的全基因组序列.5月13日, 德国科学家在比较其他已知冠状病毒的基础上, 发表了SARS-CoV的一种主要蛋白酶的三级结构[5].研究SARS-CoV的结构特性、分布变异、传染途径、病理过程与临床表现, 对防治进而攻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SARS-CoV的编码蛋白、基因组序列分析以及系统发生等进行综述.

  • SARS和疑似SARS患者部分实验结果观察

    作者:饶沃明;冯泰宝;赵子文;何绿茵;巫小莉;张伟红;李洁秋;杨一言;周志健;李颖能

    目的研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疑似SARS患者实验室结果.方法①采用CellDYN37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了53例确诊SARS和38例疑似sARS入院首次血常规.②采用OLYMPUS-1000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了53例确诊SARS和58例疑似SARS入院首次血清酶.③检测了100例正常体检血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淋巴细胞百分数与绝对数各组比较,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与计数各组比较P<0.01;血小板计数各组比较:SARS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SARS组与疑似SARS组比较P>0.05,正常组与疑似SARS组比较0.05>P>0.01;α-羟丁酸脱氢酶SARS组与疑似SARS组比较P<0.01.结论SARS患者急性期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数与绝对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与计数及α-羟丁酸脱氢酶与疑似SARS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对SARS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SARS-CoV S240蛋白与眼部ACE2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孙琰;柳林;潘欣;景明

    目的:研究SARS冠状病毒(SARS-CoV)S240蛋白与眼部功能性受体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作用的机制.方法:构建SARS-CoV S蛋白融合基因pS240-EGFP,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鉴定ACE2在结膜、角膜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进行SARS-CoV S240蛋白与结膜、角膜细胞的体外结合研究.结果:构建了融合基因pS240-EGFP;证实ACE2在结膜、角膜有表达;结膜、角膜细胞与SARS-CoV S240蛋白能够结合.结论:结膜、角膜中存在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SARS-CoV S240蛋白与结膜、角膜细胞能够结合.本研究对了解SARS的病理机制及进一步研究SARS的防护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SARS的影像学动态随访(附15例报告)

    作者:范勇;李萍;刘钢;程湘;王继刚;姜会生;宛金戎;崔军;李龙;马遵义

    目的随访SARS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5例SARS患者行7个月影像学动态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t=5.5228,P<0.01)和普通CT(t=2.5888,P<0.01).渗出性病变在2个月后仍见缓慢吸收.15例患者中,13例在CT上见残留病变,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阴影,HRCT表现为细网状阴影.多位于双侧(10/13)和下叶(11/13).结论SARS的影像学随访应首选螺旋CT结合HRCT,发病2个月后渗出病变基本吸收,残留病变吸收缓慢.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死亡病例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耿进朝;崔斌;马儒强;王荣峰;李明山;戴金汉

    目的探讨SARS死亡病例胸部影像学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符合SARS诊断标准的死亡病例的胸部平片和CT图像的影像学表现和特征.结果胸部检查发现11例SARS死亡患者肺部阴影均较明显,病变范围在80%~90%6例,90%以上5例.病变部位为双侧多叶病变11例(100%),病灶呈斑片及片絮状高密度影8例(72.7%),部分病变融合成大片实变阴影,其中磨玻璃样改变1例(9.1%),肺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像.结论重症SARS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多叶、肺实质渗出、实变和间质性炎症为主.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作者:赵雪梅;耿进朝;李明山;金露

    目的研究SARS患者不同阶段的临床与影像学改变.方法对123例住院患者进行影像与临床分析.结果影像改变:早期,病灶多发或单发,表现多种多样,肺实质改变不明显;进展期,病变迅速发展,范围扩大,病灶数目明显增多,影像表现呈多样性;吸收期,病灶明显缩小、变淡,部分有纤维化表现.胸部CR、DR与HRCT影像学表现相似,但HRCT更敏感.临床表现:早期,发热、全身及关节酸痛,咳嗽,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进展期,在上述症状加重的基础上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有20%的患者发展为ARDS;恢复期,80%的患者好转康复出院.结论SARS的影像表现与其它肺炎相似,特异性不强,肺部病变的变化与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性.但是影像学仍是作为治疗、了解病变的重要依据.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X线及临床特点

    作者:陈延;何忠利;吴政光;梁淑礼;刘振堂;杨德昌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和防治. 方法分析总结我院自2003-02~2003-04 收治的34例患者的X线特点及临床表现. 结果胸部X线表现特征是病灶侵犯单侧居多(21/34),呈斑片状、云絮状高密度阴影,边界不清,进展和变化较快.临床以发热起病(34/34),多伴有全身及关节酸痛(29/34),咳嗽(29/34),白细胞正常或偏低.高热不退者有发展为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l distress syndrome,ARDS)倾向(2/34).34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全部痊愈出院.结论 X线检查是本病早期诊断、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发热、咳嗽、四肢酸痛、血象不高、对抗菌素不敏感是本病的临床特点,高热不退者有发展为ARDS倾向.

  • 桂林市厨师职业人群SARS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李国坚;蒋就喜;李胜联;蒋彬;李宁宁;戴玲;欧超燕;王晓;邓曼玲;潘定权

    1 调查资料从事厨师职业3 mo上及不接触生肉加工的非厨师职业如零售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及旅馆服务员共计464(男212,女252)人. 按卫生部《非典型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试行)》采集新鲜血清样本并进行灭活处理.

  • SARS患者恢复期传染性的随访调查

    作者:王昆;王波;门可;徐德忠;闫永平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恢复期患者的传染性.方法: 采用统一制定的流行病学随访调查表,在<北京市SARS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数据库>中随机抽取300例2003-04/2003-05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恢复期(出院后1 mo)电话随访调查,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随机抽取300例中,随访到133例(占44.3%)确诊SARS的恢复期患者,失访167例(占55.7%),实际随访率为70.0 %.133例SARS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1.2,年龄在15~66 yr之间.临床表现发热133例(100%),咳嗽96例(72.2%),X线胸片肺炎特征94例(70.7%),白细胞总数减少89例(66.9%),畏寒73例(54.9%),乏力47例(35.3%),头痛31例(23.3%),全身酸痛28例(21.1%),咳痰13例(9.8%).出院后进行隔离者125例(94.0%),隔离时间为14 d者98例(78.4%).所采取的隔离措施可分为6种,措施组合共有11种.恢复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中被感染人数为0. 结论: 以卫生部颁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出院参考标准>为准出院的SARS患者在恢复期无论是否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均未发现有明显的传染性.

  • SARS-CoV基因组及其产物的生物学功能(I)

    作者:唐小龙;江振友;江丽芳;蔡淑玉;方丹云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在2003年我国南方爆发流行,波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全球关注. 在确证SARS病原体为继Group1,2,3后的一类新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SARS-CoV)之后,全球对SARS相关冠状病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至目前为止,SARS-CoV的基因组已在多个实验室中测定,并通过多种途径分析了其基因结构特征. 本文综述了SARS-CoV的基因组成与结构、病毒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调控等方面研究进展.

  • 从相关主题分析看我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研究动向

    作者:李群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disc),通过主题词检索途径检索出2002年月11月~2005年5月间有关SARS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出SARS文献6 829篇,文献呈下降趋势;结论治疗、预防和控制、诊断、病因学、流行病学、护理、微生物学、病毒学、心理学、并发症、免疫学等方面,是SARS研究的热点;寻找病原、研制疫苗及有效治疗,筛选有效的中药,研究中药新剂型,是SARS今后的研究方向.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病情判断客观指标的探讨

    作者:陆普选;曹满瑞;周伯平;朱文科;王辉;杨桂林

    目的对判断SARS患者病情轻重的客观指标进行研究,用以指导治疗.方法对23例SARS患者定期进行胸片检查,并早期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与SARS病情轻重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中,普通型15例,重症8例.其中重症患者X线表现属Ⅲ型5例,Ⅳ型3例;X线分型属中度2例,重度6例.重症病例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与普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3例SARS患者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T淋巴细胞降低更为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RS患者的临床病情与X线表现呈正相关,通过对X线表现动态观察能较准确地反映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早期及高峰期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可以较早地判断病变的发展趋势,为治疗提供依据.

  • SARS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作者:张强;高正琴;周育森;贺争鸣;吴昊;赵和平

    目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核衣壳蛋白N(nucleocapsid protein)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的制备及鉴定.方法:用基因重组的SARS-CoV 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McAb,并采用间接ELISA、免疫印迹法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筛选出2株抗SARS-CoV N蛋白McAb杂交瘤细胞株,间接ELISA证实这组单克隆抗体仅与SARS-CoV产生特异性反应,而与其他病原体无交叉反应,IgG亚类鉴定1株为IgG1,另1株为IgG2b.2株抗体亲和常数分别为4.14×10-9和3.19×10-9.结论:获得特异性针对SARS-CoV的单克隆抗体,为SARS-CoV早期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生物安全保护Ⅲ级SARS尸体解剖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

    作者:宫恩聪;李玲;邵宏权;顾江;史喜成;高晓强;程代云;郭丽株;汪浩;石晓红;王培之;张黔英

    目的:在北京地坛医院建立具有生物安全保护Ⅲ级(BSL-3)尸体解剖实验室,进行SARS尸体病理解剖、标本采集和发病机制研究,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标本的传送的安全.材料和方法:BSL-3尸体解剖室实行区域隔离,将实验室分为污染区、缓冲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通过对送风和排风的严格控制,清洁区为正常大气压区,半污染区为负压区(约-10pa),污染区为更小的负压区(约-30pa).实验室内气流按照气压梯度自清洁区向污染区定向流动,送入实验室内是经高效过滤的新风,排出实验室的空气经过高效过滤器净化处理.缓冲区1位于污染区与半污染区之间,为解剖后工作人员的外防护服的多方位药液消毒、自消毒风淋再消毒区域.缓冲区2位于污染区与太平问之间,也是污染物品外通道.半污染区设有自消毒风淋系统,随时杀灭可能进入半污染区的微量病毒.全部进入污染区的工作人员都穿戴防毒面具和无渗漏防化服.进入半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穿隔离服.结果:①将模拟SARS的污染物大量弥散于污染区,在污染区内穿戴防毒面具和无渗漏防化服的工作人员经过缓冲区1的多方位药液消毒、自消毒风淋再消毒后,并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在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检测不到污染物.②经高效过滤后,实验室内排出周围环境的空气洁净度为7级(≥0.5μm的尘粒数为>35200粒/m3,≤352000粒/m3;≥3μm的尘粒数为>300粒/m3,≤3000粒/m3).③在SARS肆虐期间,共完成了15例临床疑似SARS和SARS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工作,其中7例为病理确定诊断的SARS死亡病例.参加SARS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员共23人,2003年5月到7月连续工作2个月余,无1人发生交叉感染.结论:规范化的BSL-3尸体解剖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可以在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确保标本的传送的安全的前提下,对SARS死亡病例的尸体的系统、全面的病理学检查、标本采集,将为SARS的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提供保障.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现状

    作者:蒋捍东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具有强传染性和致病性的一种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少数病人病情呈进行性恶化甚至死亡.目前其肯定的传播途径之一是近距离飞沫(或分泌物)直接感染,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本文对国内外有关SARS的临床现状综述如下.

  • 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编码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作者:侯伟;钱冬萌;闫志勇;赵百慧;付强;王斌

    ①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编码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情况,并在GenBank中寻找其同源序列.②方法将网上公布的具有全基因序列的12株SARS冠状病毒S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应用Clustal W方法对排分析变异情况,并应用GenBank的Blast对排功能寻找被GenBank收录的同源序列.③结果 SARS冠状病毒S蛋白相对比较保守,变异率较低,其氨基酸序列与鼠的肝炎病毒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某些核苷酸序列与人的基因组有同源性.④结论 S蛋白编码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为预防性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可行性;据其同源基因及蛋白序列可以预测S蛋白的二、三级结构,对推测SARS可能的发病机制有积极作用.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志勇;钱冬萌;王斌

    2002年11月我国广东省暴发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此后该病迅速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越南、新加坡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截止2003年6月,全世界确诊非典病例8 400多例,其中中国大陆为5 300多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种新型病症统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 从“非典”和埃博拉疫情分析传染性疾病防控的要点

    作者:张红光;王一镗;邹圣强

    对比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SARS)和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的疫情,提出新的防控应用策略,一是要建立避免重复的联合攻关机制,共同研究病毒变异的不可预测性;二是要构建协调一致的国际间传染病防控反应平台,共同应对传染病灾后疫情传播.

  • SARS胸部X线平片与CT影像分析

    作者:宋福京;佟静;季志民;张波;姜国林;张广平

    目的探讨SARS的X线影像诊断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对39例临床确诊为SARS患者的胸部X线影像及部分CT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SARS的胸部X线影像表现为病变呈片状、条片状或磨玻璃样改变,病灶变化快,动态观察可呈游走性,而CT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像及肺实变影像等特点.结论 SARS患者X线胸片影像、CT影像表现需结合流行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和X线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1211 条记录 57/61 页 « 12...53545556575859606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