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除湿胃苓汤治愈掌跖脓疱病1例

    作者:吴春燕;李永海

    患者,男,42岁,2006年2月6日初诊.双手、足心水疱、脓疱反复发生1年,经治未愈.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掌跖部对称的皮损,掌部皮损初发于大小鱼际,以后逐渐扩展到掌心、跖中部及内侧.皮疹时轻时重,经久不愈;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作者:陈宾;魏宝永

    对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除湿胃苓汤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30例

    作者:邢建军;杨光艳;段逸群

    2009年4月-2009年11月我科运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病 例人选标准:参考文献[1,2],我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病人中符合亚急性湿疹诊断标准,通过中医辨证符合脾虚湿蕴证的患者,年龄18~75岁之间,无药物过敏史,2周内未服过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过糖皮质激素制剂,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病例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受试药物过敏患者;合并细菌感染者;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精神方面等严重疾病者;此次发病已经使用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不能按要求用药和随诊者.共入选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病程(14.36±10.51)个月,平均年龄(51.47±13.73)岁;对照组24例,男8例,女16例,病程(15.12±11.47)个月,平均年龄(52.32±12.6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除湿胃苓汤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作者:张振汉;闫言

    目的 评价除湿胃苓汤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人民医院306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治疗组(164例)和对照组(142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除湿胃苓汤,每日500 mL分2次服用,同时外涂除湿止痒软膏,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每日10 mg,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用,每日2次,连续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76.2%、12.8%、4.2%和6.7%,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53.5%、16.1%、7.7%和22.5%,总有效率为7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11,P = 0.000).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例发生不良反应(χ2=4.684,P = 0.03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3,P = 0.003),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 除湿胃苓汤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慢性湿疹是安全、有效的.

  • 自拟除湿胃苓汤加减疗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李雪松;董晓磊

    目的:分析自拟除湿胃苓汤加减疗法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6例行自拟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的70.6%,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除湿胃苓汤加减疗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有确切疗效。

  • 除湿胃苓汤治验 3 例

    作者:李德龙;耿春梅

    除湿胃苓汤出自<医宗金鉴>,此方具有健脾燥湿,和中利水的功效.笔者临床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常用其治疗由内湿或外湿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蛇窜疮等,均获满意疗效,现介绍治验3例如下.

  • 辨证分型针刺、雷火灸联合中药内服及外用治疗慢性湿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郑洪华;付天明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针刺、雷火灸联合中药内服及外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8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辨证分型,内服:湿热浸淫,萆薢渗湿汤和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除湿胃苓汤加减;血虚风燥,丹参银翘饮和(或)归芪建中汤加减;外用:初起,苦参、黄柏各15g,地肤子、荆芥各10g,煎汤温洗,清热止痒,或炉甘石洗剂外涂;水疱糜烂,渗出明显,煎汤湿敷(黄柏、地榆各15g,马齿苋、大青叶各10g,野菊花5g);末期脂水减少,熏洗(黄连膏或青黛膏黄洗剂,或一效散、炉甘石洗剂).治疗组54例针灸:阿是穴围刺,留针20min/次,1次/d;总选血海、风市、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大椎、阿是穴,湿热浸淫取耳尖、膈俞、委中放血;脾虚湿蕴取丰隆、阴陵泉、脾俞穴;血虚风燥泻内庭、合谷,补足三里、三阴交;雷火灸:根据病发部位,便于灸疗,取坐卧等姿势均可,点燃1支药,装在单头式灸具上,灸至皮肤感觉发热,暂停5s,再行温灸,至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湿热浸淫:雀啄法、回旋灸灸大椎、曲池、十指宣;脾虚湿蕴:雀啄、回旋灸足三里、脾俞、丰隆;血虚风燥:雀啄、回旋灸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手法距离皮肤2cm,每灸7次为1壮,每穴可灸7壮,每5d为1疗程,间歇2d;雷火灸灸盒摆阵:百会、足三里及督脉脾俞、肾俞穴;1次/d,30min/次,每5d为1疗程,间歇2d;中药内服及外用同治疗组.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丘疹、增厚及苔藓化评分、尿常规、肝功能、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6.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治疗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辨证分型针刺、雷火灸联合中药内服及外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苏婕

    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与针刺联合应用对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19例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79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在服用除湿胃苓汤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及外用派瑞松软膏,对照组患者应用西药依巴斯汀片联合派瑞松软膏外用.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89.9%)显著高于对照组(72.5%)(u=3.304,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67,P <0.05).观察组复发率(4.2%)小于对照组(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895,P<0.05).结论:除湿胃苓汤与针刺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皮肤病体会

    作者:穆志娟;刘宇

    除湿胃苓汤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为健脾除湿的基础方,笔者在皮肤科临床应用中,以此方[苍术(炒)9 g,厚朴(姜炒)9 g,陈皮9 g,猪苓9 g,泽泻9 g,赤茯苓9 g,白术(土炒) 9 g,滑石9 g,防风9 g,山栀子(生研) 9 g,木通各9 g,肉桂3 g,甘草(生)各3 g.上12味以水1 500 mL,煎取600 mL,分2次服]为主治疗多种疾病,常有满意的疗效,现将体会叙述如下.

  •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皮肤病体会

    作者:何佳丽;高如宏;徐静

    除湿胃苓汤出自《医宗金鉴》,为健脾除湿的基础方,具有健脾燥湿、和中利水的功效.本方根据皮肤科疾病多由脾虚湿蕴所致,而其兼具健脾与除湿两种功效,故在皮肤科应用广泛.现举典型病例予以介绍,旨在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并拓展该方的应用范围.

  • 除湿胃苓汤对肥胖湿浊型湿疹Th1/Th2细胞漂移的影响研究

    作者:程仕萍;王立;吴永波;周平生

    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干预肥胖湿浊型湿疹的效果和其对免疫学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喂食高脂饲料联合二硝基氯苯方法建立肥胖湿浊型湿疹小鼠模型,测量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除湿胃苓汤组干预前后各组小鼠的耳厚度和耳重量,同时经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耳厚度和耳重量均极显著性升高(P<0.01);除湿胃苓汤组耳厚度和耳重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降低,IL-4水平明显升高(P<0.01);除湿胃苓汤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IL-4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除湿胃苓汤治疗肥胖湿浊型湿疹小鼠疗效显著,可能机制与上调IFN-γ和下调IL-4水平有关。

  • 健脾化湿治疗天疱疮

    作者:于腾;孙龙;王欣

    天疱疮是一种少见难治的皮肤病,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笔者用辨证施治方法治愈1例,现介绍如下.

  •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临床研究

    作者:张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扑尔敏,1次4 mg,每天3次,并配合0.25%普鲁卡因注射液10 ~ 20 mL加维生素C 500 mg静脉注射,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脾虚湿盛证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药组成:苍术、白术各10 g,厚朴10 g,泽泻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枳壳10 g,白鲜皮30 g,地肤子15 g,苦参10 g,炒薏苡仁15g)治疗;肝胆湿热证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草10g,黄芩10 g,栀子20 g,茵陈30 g,马齿苋30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2 g,苦参10 g,地肤子20 g,生薏苡仁20g)治疗;血虚风燥证采用养血润肤饮加减(方药组成:生地黄10 g,当归10 g,炙黄芪10 g,天冬、麦冬各10 g,白芍10 g,桃仁6g,红花6 g,刺蒺藜15 g,防风6 g,白鲜皮30 9)治疗.结果:对照组60例患者中治愈36例,显效7例,好转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5.0%.治疗组62例患者中治愈45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2%.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湿疹疗效显著.

  • 脉冲射频结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肖林;谢克;徐澄;黄亮;张忠贵;王娴默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结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患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脉冲射频治疗.观察治疗后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 a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QOL评分)、SF-MPQ评分、病变皮肤麻木评分、疼痛缓解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后1周治疗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后疼痛可能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而减轻疼痛,中药可能提高患者免疫调节能力,从而治疗起到治疗作用,二者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64例

    作者:孙广州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自血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文凯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比较复杂.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湿疹多因急性湿疹炎症病程较久或不适当处理后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伴瘙痒,再次暴露于致敏原及新的刺激可导致急性发作,如经久不愈,可发展为慢性湿疹.自2002年-2007年,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3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辨证治疗湿疹74例临床观察

    作者:段逸群;覃国祥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1]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2],相当于中医文献中的"浸淫疮"、"四弯风"等.其特点为皮损多型性,局限或弥漫分布,多对称性发作,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笔者分析了74例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此病的患者,现总结如下.

  • 分析除湿胃苓汤、针刺联合应用对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俞鑫;朱立宏

    目的:研究分析除湿胃苓汤、针刺联合应用对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间,选取我院门诊治疗的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患者6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分析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复发率(3.3%)低于对照组(16.6%)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患者采用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医宗金鉴》中方药在治疗荨麻疹中的应用

    作者:彭博;李忻红

    《医宗金鉴》的临床各科内容集合了前人临证精华,融入了编者的临床实践经验,至今对中医临床有着相当的影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承和应用.整理出消风散、当归饮子、秦艽牛蒡汤、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除湿胃苓汤六首方剂,剖析治疗荨麻疹的辨证思维方法,总结运用方剂的心得,学经典,做临床,以继承和发扬中医经典,指导临床实践.

  • 中药辨证施治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作者:张玉松;文钦生;李洁儿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中药辨证施治;观察和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应用止痛药物次数、加巴喷丁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更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应用止痛药物次数及加巴喷丁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总数是24例,占68.57%;对照组不良反应总数是28例,占80.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头晕、嗜睡、步态不稳例数少于对照组,腹痛、腹泻例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施治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明显改善疼痛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止痛药物及加巴喷丁的应用.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