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介素-6保护小脑颗粒神经元抵抗NMDA的神经毒性作用

    作者:王晓春;邱一华;彭聿平

    近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不仅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而且也是重要的神经调节因子.中枢神经系统中IL-6的作用是复杂的,尤其是对脑损伤时IL-6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此,我们利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处理小脑颗粒神经元引起急性损伤的细胞模型,探讨IL-6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取出生后8 d幼鼠的小脑,进行小脑颗粒神经元培养.将IL-6(5或10 ng/mL)加入到小脑颗粒神经元的培养液中孵育8 d,然后用NMDA(100μmol/L)刺激小脑颗粒神经元30 min以造成神经元损伤.用噻唑兰(methyl-thiazole-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神经元的活性;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神经元内游离Ca2+浓度的动态变化.用抗gp130单克隆抗体(75 ng/mL)抑制IL-6的活性,然后观察IL-6抗NMDA神经毒性作用的变化;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6对小脑颗粒神经元表达IL-6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NMDA刺激未经IL-6处理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导致神经元活性降低、神经元凋亡增加和神经元内Ca2+超载.NMDA刺激经IL-6慢性预处理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其损伤程度与未经IL-6处理的神经元相比明显减轻,包括神经元活性明显增强、神经元凋亡显著减少和神经元内Ca2+超载减轻.抗gp130抗体可阻断IL-6减轻NMDA激发的神经元内Ca2+超载的作用;经IL-6慢性处理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其细胞内STAT3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结果表明,IL-6能保护神经元抵抗由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此神经保护机制与IL-6减轻神经元内Ca2+超载密切相关,而且可能通过激活神经元内IL-6的信号转导路径调节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而实现.

  • 丹参酮ⅡA对N-甲基-D-天冬氨酸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苏志彩;邵蔚;张芳玲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系RGC-5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RGC-5细胞,分为NMDA损伤组、正常对照组、地卓西平阳性对照组、丹参酮ⅡA预保护组,丹参酮ⅡA预保护组又分为3个亚组(0.4μg/mL、4μg/mL、40μg/mL).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加入NMDA(100μmol/L)诱导损伤,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Bax和Bcl-2的mRNA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MDA损伤组RGC-5细胞损伤,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增加,Bcl-2 mRNA表达降低,Bax mRNA表达升高(P<0.05).与NMDA损伤组相比,4μg/mL、40μg/mL丹参酮ⅡA预保护亚组RGC-5细胞存活率提高,细胞凋亡减少(P<0.05),另外4μg/mL丹参酮ⅡA预保护亚组Bax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Bcl-2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 丹参酮ⅡA可抑制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保护视网膜神经元,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ax mRNA和上调Bcl-2 mRNA的表达有关.

  • 鞘内注射突触后致密物质-95反义寡核苷酸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痛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王存金;王红军;张励才

    目的 探讨鞘内给予突触后致密物质-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反义寡核苷酸对坐骨神经结扎小鼠疼痛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取鞘内置管成功的C57BL/6雄性小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NS组)、PSD-95反义寡核苷酸组(A组)、PSD-95错义寡核苷酸组(M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结扎坐骨神经后第1~14天,NS组、A组、M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μl、反义寡核苷酸5 μg/5μl、错义寡核苷酸5μg/5μl,1次/d.于术前1d及术后1、3、5、7、14、17、21 d测定小鼠结扎侧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L). 结果 A组小鼠术后1~14 d的疼痛阈值与Sham组维持一致[第14天,PWMT (5.69±1.34)g,P>0.05;PWL(9.65±1.44)s,P>0.05].术后17d,A组小鼠损伤侧足出现疼痛[PWMT (4.24±1.83)g,P<0.05;PWL (7.18±0.41)s,P<0.05],但是与NS组[PWMT (1.77±0.38)g,P<0.05;PWL(4.33±1.21)s,P<0.05]、M组[PWMT(1.6±0.37)g,P<0.05;PWL (4.38±0.95)s,P<0.05]比较,疼痛明显减轻,并且持续到术后第21天. 结论 在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阶段,连续鞘内给予PSD-95反义寡核苷酸可以完全逆转给药期内小鼠痛行为表现,并且在停止给药后7d仍有明显缓解疼痛的作用.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赵伟;颜明

    背景 N-甲基-D-天冬氨酸(N- methyl- D- aspartate,NMDA)受体依赖的神经可塑性不仅与学习、记忆等生理学功能有关,而且在慢性痛等伤害性病理学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就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内容 探讨NMDA受体在疼痛传输通路中的表达及作用的相关机制.趋向 为更好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提供理论依据.

  • 氯胺酮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珮珮;闵苏;张帆;陈其彬

    背景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eus,RSE)发病机制不明,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大量研究发现氯胺酮对RSE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 综述RSE发病机制、氯胺酮用于治疗RSE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副作用的防止策略,为氯胺酮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内容 RSE的发病机制主要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的变化、谷氨酸(glutamine,Glu)过量释放等有关.氯胺酮复合用药能够安全有效地终止RSE发作.趋向 氯胺酮复合用药早期介入RSE的治疗可能改善其结局,其远期应用前景尚需进一步研究.

  • 膜相关性鸟苷酸激酶与脑缺血

    作者:李庆节;徐运

    膜相关性鸟苷酸激酶(membrane associated guanylate kinase,MAGUK)是一类突触后致密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PSD),定位于突触后膜的突触后致密区,包括PSD-95、SAP-102、PSD-93和SAP-97.MAGUK家族成员含有多个蛋白结合位点,这些特殊的结合位点负责介导多种信号的转导.MAGUK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文章简要综述了MAGUK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 缺血预处理介导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

    作者:于玲;任传成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缺血预处理可产生强大的器官保护作用,但动物实验向临床试验转化的进展和结果不尽如人意.对缺血预处理介导的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寻找可转化到临床的安全且有效的预处理诱导方式,对于提高卒中和手术患者神经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实现安全和有效的神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预处理活化受体、线粒体、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等方面对缺血预处理介导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2B亚基与神经元凋亡

    作者:王彦平;杨金升

    神经元凋亡是缺血性卒中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神经元凋亡过程中,民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起着重要作用,是神经元凋亡的启动者和执行者.NR2B是该受体的主要调节亚基,其跨膜片段M2是一个面向胞质向膜内反折的膜襻区,形成离子通道的内壁,决定了NMDA受体离子通道对ca2+的通透性.谷氨酸主要通过钙超载介导细胞损伤,因此,NR2B亚基在缺血性卒中神经元凋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钩藤碱对培养的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氧-葡萄糖剥夺后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和NMDA受体2B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艳红;楼小亮;周征成;胡学勇;席秋江;杨宏武;肖丽华;李欣弘;李晓萍;范华

    目的 探讨钩藤碱对氧-葡萄糖剥夺后星形胶质细胞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 2,EAAT2)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2B,NR2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传代培养至第3代的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接种至6孔板,待细胞贴壁并长出突起后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缺氧组以及小剂量(0.02 mg/ml)和大剂量(0.2 mg/ml)钩藤碱组.提取各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EAAT2和NR2B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血缺氧组星形胶质细胞NR2B和EAAT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均<0.05).小剂量钩藤碱组NR2B和EAAT2 mRNA表达水平较缺血缺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剂量钩藤碱组NR2B和EAAT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缺血缺氧组和小剂量钩藤碱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体外培养的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缺血缺氧后EAAT2和NR2B mRNA表达显著增高,钩藤碱干预可呈浓度依赖性方式显著下调其表达.

  • NMDA对离体培养人海马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胡忠浩;王姗姗;徐铁军

    目的 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离体培养的人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胎龄8~12周人胚脑中分离、传代培养并鉴定海马NSCs,取传代培养的海马NSCs 随机分组:①正常组;②1 μmol/L NMDA组;③10 μmol/L NMDA组;④30 μmol/L NMDA组;⑤100 μmol/L NMDA组.每组设4个复孔,分别在3、7、12天取各组细胞,用Hoechst33258进行荧光染色,计算海马NSCs的凋亡率.结果 在3、7、12天时,各实验组的人胚胎海马NSCs凋亡率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一定条件下,早期离体培养人胚胎海马NSCs对浓度为100μmol/L及其以下的NMDA有较好的耐受性.

  •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对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活力的影响

    作者:李爱红;郭爱松;陈鑫

    目的: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卓西平马来酸盐、艾芬地尔、CGP-37849、L-701.324、HA-966和AMPA受体拮抗剂NBQX分别对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取孕18天的SD胎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在加入上述药物后,在培养第2天和第7天行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存活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存活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各浓度的卓西平马来酸盐对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活力均产生显著毒性.高浓度艾芬地尔和L-701.324可诱导细胞产生凋亡,而低浓度则没有显著作用.各浓度的CGP-37849、NBQX和HA-966对细胞存活无显著影响.结论:只有非选择性NMDA阻断剂MK-801,可降低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并诱导其凋亡.

  • 牛磺酸对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芳玲;邵蔚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转基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系RGC-5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RGC-5细胞,用NMDA(100 μmol/L)诱导损伤.设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损伤组(B组)和地卓西平(MK-801)对照组(C组);以终浓度分别为0.01 mM(D1组)、0.1 mM(D2组)和1 mM(D3组)的牛磺酸预保护12h.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che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T-PCR测定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相关X蛋白(Bax)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NMDA可诱导RGC-5细胞损伤.与B组比较,0.1mM和1mM牛磺酸可提高RGC-5细胞存活率,减少细胞凋亡(P<0.05).0.1mM牛磺酸预保护后Bcl-2 mRNA表达水平增加,Bax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牛磺酸可抑制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保护视网膜神经元.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Bcl-2mRNA表达和下调Bax mRNA的表达有关.

  • 新生大鼠海马分区培养神经元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反应的差异

    作者:沈洪妹;潘杰;潘泷璐;朱玉忠;姜正林

    目的 探讨海马不同区域神经元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的反应.方法 取新生大鼠CA区和DG区脑组织细胞培养9d.利用活细胞工作站,用四甲基罗丹明乙酯观察NMDA对来自不同区域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同时采用全细胞模式的膜片钳记录技术检测来自海马不同区域的神经元NMDA诱导电流.结果 与DG区的神经元比较,NMDA更易引起CA区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同时NMDA诱导电流强度明显增强.结论 DG、CA区来源的海马神经元对NMDA反应具有明显差异.

  • 鞘内及侧脑室注射NMDA、荷包牡丹碱对异氟烷肌松作用的影响

    作者:刘亚君;周美艳;张明阳;戴体俊

    目的 探讨异氟烷的肌肉松弛作用机制及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的关系.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异氟烷,2 min后在鞘内或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的NMDA或荷包牡丹碱(Bic).用YLS-13A大小鼠抓力测定仪测定各组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抓力.结果 鞘内注射10、20ng的NMDA或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Bic及侧脑室注射0.2μg的Bic均能部分拮抗异氟烷所致肌松作用(P<0.01或P<0.05).结论 异氟烷主要作用于脊髓产生肌松作用,NMDA及GABAA受体可能是异氟烷产生肌松作用的靶点之一.

  • 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报道

    作者:王荣彪;廖祁平;施群力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总结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病例,并回顾以往的文献,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经过激素、抗精神症状等治疗后,患者神志清楚,理解力好,生活能够自理.结论:加强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认识,早确诊,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 D-丝氨酸在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智勇

    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手术后老年患者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改变以及记忆损害.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已证实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与某些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文中综述NMDA受体的主要内源性配体D-丝氨酸(D-Serine,D-Ser)所致兴奋性神经毒性在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章毅;陈朔晖;王秀玲;王苗荷;潘丽丽

    总结6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儿的观察和护理.认为做好家长参与的安全护理、个体化的营养管理、规范的用药护理、严格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能够缩短病程,改善疾病预后.随访6~13月,6例患儿总体恢复良好.

  •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例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裘妃;章毅;王秀玲;潘丽丽;林敏

    总结1例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行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特殊用药护理,加强安全护理、预防压疮,给予营养支持,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及随访.经过2个月的治疗和护理,患儿好转出院.

  • 全细胞膜片钳结合单细胞RT-PCR技术在NMDA诱导的小鼠青光眼模型视网膜双极细胞G蛋白通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高青;沈雨濛;娄翔峰;罗雪;卢苇;沈吟

    目的:介绍一种视网膜全细胞膜片钳联合单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在视网膜单细胞信号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并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ON型双极细胞中G蛋白相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3~5周龄C57BL/6J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只,分别玻璃体腔注射3μl NMDA(30 nmol/L)构建青光眼模型,3μl PBS(10 nmol/L)作为对照组,24 h后取视网膜,膜片钳下钳取单个ON型双极细胞,并做RT-PCR观察几种目的mRNA的表达差异.2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RT-PCR结果显示蛋白激酶Cα亚基(PKCα)、瞬时感受电位离子通道1(TRPM1)、G蛋白α亚单位(Gαo)的表达在NMDA青光眼模型构建后分别为0.536±0.339、0.337±0.271、4.36±1.83,构建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P=0.001;U=0,P=0.002;U=36,P=0.002).结论:NMDA诱导的青光眼模型可影响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G蛋白耦联通道的信号传导.

  • 玻璃体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反义寡核苷酸对近视的影响

    作者:文丹;刘双珍;毛俊峰;谭星平;夏朝华;付春燕

    目的 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反义寡核苷酸(ASON),观察NMDAR1 ASON对豚鼠近视的调节,探讨其在近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3周龄三色豚鼠随机分为6组:A组(正常对照,10只)、B组(右眼遮盖3周,10只)、C1组(右眼遮盖3周+玻璃体腔注射100 ng NMDAR1正义寡核苷酸)、C2组(右眼遮盖3周+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C3组(右眼遮盖3周+玻璃体腔注射10 ng NMDAR1 ASON)、C4组(右眼遮盖3周+玻璃体腔注射100 ng NMDAR1 ASON).C1~C4组在遮盖2周时予以玻璃体腔注药1周.实验前及实验3周时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免疫组化法测NMDAR1的蛋白表达变化,RT-PCR定量检测NMDAR1的mRNA含量变化.各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采用one-way ANOVA检验,将各组测量值与NMDAR1 ASON注射浓度进行二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A、B、C1~C4组之间屈光度、眼轴长度、NMDAR1蛋白表达及mR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47、142.213、43.215、592.435,P<0.05).B组及所有C组右眼呈近视状态,眼轴较自身对侧眼长.B组与C1、C2组遮盖眼屈光状态及眼轴、NMDAR1的蛋白表达及mRNA含量变化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C3、C4组遮盖眼依次近视屈光度数下降,眼轴延长减慢,NMDAR1的蛋白含量和mRNA含量下调.屈光度与注射浓度呈正相关(r=-0.695,P<0.05),眼轴长度、NMDAR1蛋白表达、NMDAR1 mRNA表达与其呈负相关(r=-0.731、-0.625、-0.821,P<0.05).结论 形觉剥夺可明显上调豚鼠视网膜NMDAR1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NMDAR1 ASON玻璃体腔注射能通过下调NMDAR1的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来减缓近视的进展.

293 条记录 11/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