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扩散张量成像对健康人群腰骶神经的初步研究

    作者:俞立琛

    目的:探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定量分析健康人群腰骶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显示腰骶神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常规腰骶椎磁共振平扫及DTI扫描,测量并比较各节段腰骶神经的FA值,运用DTT技术对神经根进行纤维束示踪成像.结果:正常健康志愿者各节段神经根的平均FA值为0.188±0.020,各节段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H=3.016,P=0.389),纤维束示踪图像能清晰显示腰骶神经的走行和形态.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以观测腰骶神经的FA值,DTT技术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腰骶部脊神经的走行和形态.

  •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

    作者:刘义;张晓辉;张晓玲;时晓清;尹平;周津如;李咏梅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的价值.方法 对18例有共济失调症状的MS患者(MS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头部MR扫描,利用纤维束示踪技术追踪穿过小脑双侧齿状核和双侧丘脑白质的纤维束,计算FA值、ADC值和纤维束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S组右侧丘脑白质纤维束FA值减低、ADC值增加(P均<0.05);左侧丘脑、双侧齿状核FA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丘脑、双侧齿状核的白质纤维束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S组双侧丘脑、双侧齿状核的FA值、ADC值、纤维束条数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病程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的弥散张量成像

    作者:赵鹏;陈学明;刘亚东;彭如臣;张殿平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患者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分别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患者组FA为(0.475±0.109),ADC为(1.438±0.252)×10-3 mm2/s。对照组FA为(0.604±0.096),ADC值为(1.371±0.280)×10-3 mm2/s。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FA降低(P<0.05),ADC无显著性差异(P=0.267)。纤维束示踪成像(FT)显示,患者组颈髓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受压凹陷、扭曲、减少、稀疏甚至断裂。结论 DTI能够敏感地发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FT能直观显示颈髓白质纤维束的细微损伤,为颈髓损伤程度的临床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猪心肌梗死早期离体心肌结构变化

    作者:陈敏;王亚玲;李拥军;张世军;王臻;王琳;靳激扬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MRI)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离体心肌纤维束结构的改变.方法 制作实验用中华小型猪AMI模型并进行离体心脏DT-MRI.纤维束示踪技术(FT)显示梗死与正常心肌纤维结构,定量分析梗死与正常心肌ADC、FA、心肌纤维束长度和数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T显示正常心肌纤维走行规则,排列整齐,梗死心肌纤维结构松散,纤维长短不一.与正常心机相比,梗死心肌ADC值增加,FA值减小,心肌纤维束长度缩短,纤维数目稍减少.结论 AMI后8h即可在DT-MR图像上显示水分子扩散特性及心肌纤维结构的改变.

  • 扩散磁共振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脊髓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小圳;金征宇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成像能够显示白质纤维的结构,在脊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检出病变和判断病变性质的敏感性较常规MRI高,能够提供更多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同时能更好地进行术前疗效评估及判断预后.

  • 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神经示踪重建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马峻;苏少波;赵岩;李勇刚;岳树源

    目的 探讨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进行脑神经(CNs)纤维束示踪、可视化重建的可行性,并尝试将其应用于颅底肿瘤术前规划.方法 利用3.0T磁共振对10例健康志愿者,10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弥散张量成像扫描,3D Slicer软件完成脑神经纤维示踪、重建,病变患者重建肿瘤三维影像,通过手术观察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确认脑神经的位置.结果 CNⅡ、Ⅲ、Ⅴ、Ⅵ、Ⅶ~Ⅷ、Ⅹ、Ⅻ成像良好,肿瘤、水肿与相关脑神经的三维空间关系通过纤维示踪与三维重建得以呈现,经过手术验证准确无误.结论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及3D Slicer软件是正常及病理状态下脑神经可视化重建切实可行的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磁共振扩散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赵细辉;陈昆涛

    目前,脊髓MR成像常规检查是诊断脊髓损伤的佳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受损伤脊髓形态及信号改变,以此明确疾病,但是当MRI 常规检查出现信号改变时往往提示脊髓损伤严重,并非病变的早期,使得病人错过佳治疗时期。而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脊髓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对DWI及SWI在急慢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许铖龙(综述);于静红(审校)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是在MR-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能无创检测活体组织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 DTI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DTT)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较多,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研究也正迅速发展,现综述DTI及DTT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进展。

  • MR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与前景

    作者:祁吉;张龙江

    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迅速发展的一种MR新技术,其通过在多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敏感梯度从而测量水分子弥散的程度和方向性.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fiber tractogra曲y,FT)可将走行方向各异的白质纤维束以三维形式重组,这一技术在邻近脑功能区的肿瘤及癫痫灶等与周围白质束关系的术前评价和术中导向方面能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信息,为神经外科医师能大范围地切除肿瘤且尽可能保留重要功能区提供了关键信息.然而这一技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认识和克服这些不足对真正拓宽其临床应用有实用意义.

  • 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琨;郝强;沈洪兴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疾病,由颈椎退变导致脊髓慢性受压所引起.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椎管是否狭窄、脊髓受压的程度和信号的改变,但对脊髓轻度变性和微观结构的改变敏感性较低且不能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可以评价神经纤维细胞内外水分子弥散特征的MRI新技术,评价参数包括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并可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清晰地显示出神经纤维束的形态,是目前唯一可无创显示活体神经纤维束的方法.研究表明,DTI参数对CSM的早期诊断、神经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较常规MRI更加敏感,DTT可清晰显示脊髓纤维束形态和连续性的改变,也可准确评估神经功能并预测患者手术预后,但脊髓DTI成像仍有许多干扰因素,脊髓DTI参数如何测量和分析尚无统一标准,并且DTT能否完全反映脊髓真实病理状态,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脊髓DTI成像技术发展和DTI在CSM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泽进;谭永明;何来昌;李丽;周莉;曾献军;龚洪翰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相应神经根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常规 MRI 以及 DTI 扫描检查,通过设定感兴趣区域(ROI)的种子点对相应腰骶神经根进行纤维束示踪,并测量腰骶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DTI 能完整地显示腰骶神经根的走行特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侧神经根的 ADC 值[(1.772±0.499)×10-3 mm2·s-1]高于健侧神经根的 ADC 值[(1.467±0.449)×10-3 mm2·s-1]、病变侧神经根的 FA 值(0.249±0.031)明显低于健侧神经根 FA 值(0.330±0.025)(P <0.05或 P <0.01)。结论腰骶神经根 DTI 可为临床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变化提供定量化数值及直观、准确的影像学依据。通过 FA、ADC 值可间接地反映神经根内水分子的运动,为揭示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腿痛病因及临床相关症状的诊治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在下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顾青平;齐滋华

    目的 探讨3.0T高场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FTI)在下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下肢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23例.治疗前应用西门子MEGNETOM Verio syngo MR B17机,先行常规MR扫描,然后运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TI扫描,选择20个非线性弥散方向,后T1WI对比增强扫描.在工作站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与病变周围组织的关系,运用NEURO 3D软件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感兴趣区定义肿瘤实质区为T2WI及DWI上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区域,正常肌肉区为周围正常肌肉信号无异常强化区域,分别测量良、恶性肿瘤实质及正常肌肉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相对各向异性(RA值)、体积比(VR值)及本征值(λ1).在融合模式下利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FT)三维重组病变及周围肌肉纤维束成像以观察病变对周边肌肉纤维束的影响.结果 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各向异性参数值FA值、RA值及VR值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除良、恶肿瘤区别,纤维组织成分为主肿瘤实质区与其他组织源性肿瘤实质区各向异性FA值、RA值及VR值比较,有更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5).三维纤维束成像显示,良性肿瘤对肿瘤周边肌纤维束的影响主要表现受压移位.恶性肿瘤对周边肌纤维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纤维束向肿瘤集结,纤维束稀疏,走行方向改变、紊乱、中断等.结论 DT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研究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功能MR成像技术,结合三维纤维束成像,能分析肿瘤内部结构特征及与周边组织的三维关系,对肌骨系统下肢肿瘤的诊断分析思路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 MRI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彭怀斌;李旭娅;张兴雨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60例GBS患者与同期60名正常志愿者纳入研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给予MRI检查,包括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比较2组胫神经与腓总神经检查结果[径向扩散系数(RD)、轴向扩散系数(AD)、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并采取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获取影像学图像.结果 研究组胫神经RD、AD、FA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且ADC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腓总神经RD、AD、FA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ADC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MRI检查GBS,SPAIR T2WI像显示患者去神经支配骨骼肌可见肌肉信号增强,并且边界欠清晰;GBS患者DTT中胫神经、腓总神经影像较清晰或者稍差,呈现边缘模糊及扭曲变形现象,信号强度有所减弱,显示神经纤细毛糙,相较于正常志愿者,其纤维数量有所减少.结论 MRI检查相关参数能用于GBS胫神经与腓总神经损伤方面的评估,MR可清晰显示胫神经与腓总神经相应支配区骨骼肌产生的去神经变化,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纤维束示踪在外科治疗临近运动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辅助应用

    作者:梁丰;齐铁伟;郭少雷;曾琼;何科君;洪奕珊

    目的 研究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重建(DTT)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运动功能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将57例临近运动功能区的大脑半球AVM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n=19)进行术前BOLD-fMRI和DTT了解皮质手运动区、皮质脊髓束与畸形团的关系,参考成像结果确定手术方案.对照组(n=38)则不进行术前BOLD-fMRI和DTT检查.比较两组术后1周肌力变化;比较实验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肌力、Barthel指数和Kamofsky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周,实验组19例均无肌力下降,对照组肌力下降7例,实验组肌力优于对照组(Z=-1.980,P=0.048).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肌力(Z=0,P=1)、Barthel指数(Z=0,P=1)与术前比较无改变,术后3个月Karnofsky评分优于术前(Z=-3.557,P<0.001).结论 联合应用fMRI和DTT能够显示皮质运动区与皮质脊髓束和AVM畸形团的空间关系,有助于脑AVM手术方案的制定,改善患者术后早期肌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邱天明;张义;吴劲松

    目的 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8例急性期情况稳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1.72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三维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观察以内囊为主的白质纤维束的压迫、推移、破坏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并行内囊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清楚看到内囊白质纤维束受血肿压迫、推移、破坏情况,由患侧内囊追踪到的相对纤维束条目数少于健侧内囊(P<0.005).结论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清楚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后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累情况.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