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登革热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郭朋乐;李文莉;胡凤玉;张复春;蔡卫平;唐小平;李凌华

    目的 探讨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在登革热中的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7-11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170例普通登革热患者,以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具有可比性.登革热患者根据就诊时的热程分为5组:发热第1~2天为A组,共36例;第3~4天为B组,共38例;第4~6天为C组,共32例;第7~8天为D组,共33例;9d及以上者为E组,共31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的比例,比较不同组别外周血MDSCs比例.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MDSCs的比例与血清病毒RNA载量、发热体温、凝血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为单核细胞型(M-MDSCs),表型为CD 14+HLA-DR-AowCD33+CD 11b+.170例登革热患者的MDSCs比例为(4.45±0.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5.191,P<0.01).随着热程延长,登革热患者的MDSCs比例呈现下降趋势(F=3.278,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的比例与登革热病毒载量(r=0.367)、体温(r=0.263)及凝血时间(r=0.475)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登革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型MDSCs比例较高,且与疾病热程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参与登革热的发病机制.

  • 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对骨髓中髓系抑制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

    作者:窦贺贺;王振杰;李磊;郑传明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大鼠后,不同时间点骨髓中髓系抑制性细胞( MDSCs)的数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液体复苏早期阶段釆用乳酸林格液(乳酸林格液组)、晶胶液(晶胶液组)、7.5%高渗氯化钠(高渗氯化钠组)3种不同液体复苏,其后进行自体血液回输复苏,复苏成功后12、24和48 h脊髓离断法处死大鼠,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处死后,获取大鼠骨髓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大鼠骨髓中MDSCs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乳酸林格液组大鼠平均动脉压高于晶胶液组(P<0.05)。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的乳酸林格液组、晶胶液组及高渗氯化钠组大鼠骨髓中MDSCs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高渗氯化钠组大鼠各时间点骨髓中MDSCs所占比例较乳酸林格液组和晶胶液组均明显降低(P<0.01);乳酸林格液组和晶胶液组12 h和24 h骨髓中MDSCs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 h晶胶液组低于乳酸林格液组(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后,大鼠骨髓中MDSCs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液体复苏可能适度抑制MDSCs的数量。与乳酸林格液、晶胶液相比,高渗盐溶液复苏失血性休克时,能够更有效抑制骨髓中MDSCs的数量,对失血性休克后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

  • 抗肿瘤药物对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甜;梁晓华

    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许多肿瘤进展均伴有MDSC的异常聚集,许多因素均可影响MDSC的聚集和功能,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何有效降低MDSC的免疫抑制作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来研究表明,抗肿瘤药物可以影响MDSC的许多生物学行为.

  • 髓系抑制性细胞与肿瘤

    作者:邵丽娟;王若雨;吴婷婷;赵勇

    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是一群髓系来源具有抑制功能的天然免疫细胞,在肿瘤进展中发挥负向免疫调控作用.MDSC具有强大的抑制功能及显著的异质性,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系统,发挥促肿瘤作用,同时可通过非免疫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转移等.近年来对其分化、增殖、抑制功能等的研究日趋成熟,由此衍生的靶向针对MDSC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将为肿瘤疫苗的增效及肿瘤的治疗等带来新的希望.

  • GM-CSF高效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CD14+HLA-DR-iNOS+髓系抑制性细胞转化

    作者:林哲闽;吉嘉伟;蒋一航;封素娟;谢大炜;张小东

    目的 探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转化的影响,进而建立高效的体外诱导体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3月肾移植受者的资料,本次实验纳入11例肾移植受者进行研究.术前留取新鲜外周血磁珠分选单核细胞.应用5μg/L和10 μg/L等不同浓度GM-CSF处理培养7d,利用流式细胞学分析细胞表型变化,并比较不同组间诱导所得MDSCs(iMDSCs)免疫抑制功能.通过检测iMDSC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转录水平,明确iNOS途径对于其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结果 GM-CSF处理后单核细胞HLA-DR水平下降,iMDSCs表型符合单核样MDSCs(M-MDSCs)特征.当iMDSCs/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为1/2时共培养,可显著抑制T细胞增殖和分泌IL-2和IFN-γ能力.检测细胞内iNOS转录水平可见iMDSCs显著高于诱导前单核细胞,加入NOS抑制剂L-单甲基精氨酸(L-NMMA,1mM)后,iMDSCs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减弱.iMDSCs表型和功能变化与GM-CSF浓度相关,10μg/L处理效果优于5 μg/L组.结论 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处理外周血单核细胞,可高效转化为M-MDSCs,通过iNOS途径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这一结果有助于建立高效的体外诱导体系,将为MDSCs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与条件.

  • 不同诱导治疗对肾移植受者单核样髓系抑制性细胞的影响

    作者:蒋一航;王浩舟;杨晶;封素娟;张小东

    目的 研究常用诱导药物对于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单核样髓系抑制性细胞(M-MDSCs)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入组受者分别接受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或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检测外周血CD11b+ CD33+ HLA-DR CD14+ CD15 M-MDSCs数量和r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等可影响MDSCs扩增的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47例受者入组,其中rATG组29例,巴利昔单抗组18例.术后2个月和3个月时,rATG组受者M-MDSCs百分数显著增加,高于巴利昔单抗组.2个月时,rATG组受者M-MDSCs百分数为(5.5±2.8)%,巴利昔单抗组受者M-MDSCs百分数为(3.8±1.6)%,P<0.001.3个月时,rATG组受者M-MDSCs百分数为(7.0±3.1)%,巴利昔单抗组受者M-MDSCs百分数为(4.1±2.3)%,P<0.001.两组间M-MDSCs绝对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1个月时两组的IL-2、IL-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时,PIL-2=0.032,PIL-4=0.019;1个月时,PIL-2=0.024,PIL-4<0.001.结论 rATG清除淋巴细胞过程中导致IL-2、IL-4释放,促进M-MDSCs扩增,发挥协同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有利于免疫耐受的诱导.

  • 抑制MDSC对神经母细胞瘤荷瘤小鼠CXCL12/CXCR4表达影响及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徐伟立;李索林;李萌;周辉;耿娜;杨晓锋

    目的 了解抑制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荷瘤小鼠体内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对趋化因子12(cxc chemokine receptor ligand 12,CXCL12)及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表达影响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探索控制NB生长和转移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SK-N-SH细胞接种法建立神经母细胞瘤BALB/c荷瘤小鼠模型,成瘤后切取标本,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结构.将荷瘤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 2.5 mg/kg组、DOX 5 mg/kg组和多巴胺(dopamine,DA) 50 mg/kg组,每组30例.在肿瘤细胞接种后7d和12d,分别按相应剂量对各组实施NS、DOX或DA鼠尾静脉注射,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于接种后14、17、23 d,分离检测,对比各组小鼠脾脏、骨髓和肿瘤中MDSC数量比例和凋亡率;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曲线有无差异.同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检测对比各组瘤体、瘤旁、瘤远及瘤旁淋巴结组织中CXCL 12及CXCR4表达.对各组肿瘤大小、瘤体MDSC比例与CXCL12/CXCR4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制备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实施荷瘤小鼠免疫治疗对比实验.荷瘤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OX2.5 mg/kg组、CTL组、DOX2.5 mg/kg+CTL组,每组30例.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曲线有无差异.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各用药组在肿瘤、骨髓和脾脏组织中MDSC比例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依次为DOX2.5组>DOX5组>DA组>对照组(P<0.05).但各组织在不同药物刺激下MDSC凋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肿瘤生长曲线比较可见DOX2.5组和其他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瘤体、瘤旁和淋巴组织中CXCL12和CXCR4表达较瘤远组织为高,以瘤体中表达高.不同用药组瘤体中CXCL12和CXCR4表达均受到抑制,以DOX2.5组受抑为显著(P=0.018,P=0.000).各组肿瘤体积和MDSC比例、CXCL 12/CXCR4均存在正相关(rs=0.904;rs=0.907;rs=0.579).不同免疫治疗组肿瘤体积比较,除CTL组和DOX2.5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DOX应用可有效抑制NB荷瘤小鼠体内MDSC,继而同步抑制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提高效应细胞杀伤效果,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 髓系抑制性细胞对神经母细胞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和杀伤抑制作用

    作者:徐伟立;杨晓锋;李萌;周辉;李索林

    目的 探讨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对神经母细胞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体外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自BALB/c小鼠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CD3+T细胞,制备DC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抗原特异性CTL.分离纯化小鼠MDSC,将CTL与MDSC混合培养,采用CFSE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MDSC对CTL增殖抑制情况.将CTL与SK-N-SH、MDSC混合培养,ELISA法检测不同组CTL对SK-N-SH杀伤率及上清液中IL-2和IFN-γ分泌情况.结果 磁珠分选纯化后Gr-1 +CD 11 b+MDSC细胞比例为84.6%.负载抗原的CTL细胞上清液中IL-2和IFN-γ含量较单纯培养T细胞上清液中IL-2和IFN-γ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MDSC共培养的CTL细胞增殖明显受抑;而单独培养CTL随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明显.MDSC+ CTL+ SK-N-SH组杀伤率较CTL+SK-N-SH组明显降低(t=6.506,P<0.001);两组上清液中IL-2和IFN-γ分泌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MDSC可抑制神经母细胞瘤抗原特异性CTL的体外增殖和活性而产生免疫耐受,抑制CTL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脂多糖动员骨髓CD11b+ Gr-1+髓系抑制细胞及其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

    作者:杨向东;姜宜成;沈成兴;肖纯;蒋益波;姚玉宇;朱琪;陆文彬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CD11b+ Gr-1+髓系前体细胞在急性炎性脂多糖刺激下动员释放.及其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样细胞后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5μg/g体重,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CD11b+Gr-1-单核细胞,和CD11b-Gr-1+粒细胞的百分比的变化.体外泡沫细胞形成实验取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以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培养,以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48 h,加入10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48 h以形成脂质负荷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泡沫细胞.结果 (1)脂多糖腹腔注射可以显著促进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从骨髓动员并释放到外周组织;脾脏和循环中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和CD11b+Gr-1-单核细胞显著增加.(2)从骨髓分离的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以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后形成单核/巨噬细胞样细胞,继而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可以形成脂质负荷细胞(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泡沫细胞的胞浆中有红染的大型脂滴,核被胞浆内脂滴挤压在一侧.结论 急性炎性刺激脂多糖可以动员小鼠骨髓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的向循环和外周组织释放.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可被诱导分化并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

  • STAT4基因缺失增强髓系抑制性细胞动员促进小鼠炎症相关肠癌的发生

    作者:邹渭洪;付成效;秦旭平

    目的:探索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4(STAT4)对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动员和分化的调控及其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敲除( STAT4-/-)小鼠建立炎症相关肠癌模型,STAT4-/-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 AOM)和饮用含DSS水诱发急性肠炎,建立炎症相关结肠肿瘤模型并鉴定;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STAT4基因缺失对免疫细胞亚群分化和动员的影响。结果 STAT4-/-小鼠表现为明显的结肠肿瘤病变,而野生型( WT )对照组在结肠的中下段和肛门处只有炎性病变和上皮组织增生;CD11b﹢Gr-1﹢MDSCs在 STAT4-/-小鼠的外周血、脾脏和骨髓内的百分率较 WT 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加( P <0.05)。结论 STAT4缺失能促进小鼠结肠肿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STAT4信号通路抑制导致CD11b﹢Gr-1﹢MDSCs的异常分化和动员有关。

  • 髓系抑制性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作用

    作者:吕颖;卢建华;吕卓;段媛媛;刘志权;崔美兰;闫会敏

    目的 探讨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5%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复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每日观察小鼠体重和大便状况.DSS处理3和7 d后处死小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MDSC和Treg细胞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于造模第4天体重开始下降,有腹泻和血便,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结肠出现黏膜损伤及炎症表现.与对照组和造模3 d组比较,造模7 d组肠系膜淋巴结中Treg细胞比例增加,而MDSC比例降低;进一步观察MDSC亚群变化发现,粒细胞型MDSC在造模7 d组中比例下降,而单核细胞型MDSC则无改变.无论Treg细胞还是MDSC,脾脏中的水平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可导致MDSC降低和Treg细胞增高,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 Compound K对小鼠CT26结肠肿瘤模型中髓系抑制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蓉;李亚林;王五洲;周美娟;曹朝晖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Compound K(C-K)对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凋亡、免疫抑制及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分选得到CT26肿瘤小鼠骨髓MDSCs,分别用C-K或PBS处理后,Annexin V/7-AAD检测细胞凋亡;qRT-PCR检测Cox-2和Arg-1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6和IL-17的水平。体内实验中,C-K或对照PBS处理的MDSCs和结肠癌细胞系CT26共同皮下免疫Balb/c小鼠,21 d后,对两组小鼠肿瘤的大小以及组织形态学进行鉴定。结果 C-K促进了体外培养的MDSC的凋亡,表现为早期细胞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细胞或坏死率均增加(P<0.01,P<0.05);并显著下调了MDSC中免疫抑制作用相关基因Cox-2及Arg-1的表达(P<0.05,P<0.01);同时抑制了MDSC中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IL-17的分泌(P<0.05,P<0.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C-K处理后的MDSCs在体内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明显减弱(P<0.01)。结论 C-K能促进体外培养的MDSC细胞凋亡并拮抗其免疫抑制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 肿瘤微环境中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芬;白健;黄英

    髓系抑制性细胞是一群髓系来源具有抑制功能的天然免疫细胞,在荷瘤小鼠及肿瘤患者的骨髓、脾脏、外周血大量扩增,并募集到肿瘤组织.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负向免疫调控作用.髓系抑制性细胞具有强大的抑制功能及显著的异质性,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系统,发挥促肿瘤作用.近年来对其分化、增殖、抑制功能等的研究日趋成熟,由此衍生的靶向针对髓系抑制性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将为临床科研和肿瘤的治疗等带来新契机.本文就髓系抑制性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征、髓系抑制性细胞的免疫抑制机制及抗肿瘤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MDSCs与肿瘤微环境

    作者:陈虹燕;郭红

    肿瘤的发生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着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髓源性天然免疫细胞,即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近年来,多项研究指出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分泌多种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作用的物质,借助多种分子通道,使肿瘤组织得以逃脱机体免疫监视,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通过抑制MDSCs的生成、活化、效应途径从而阻断其免疫抑制作用已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领域.

  • 浸润T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诱导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募集的实验研究

    作者:柳晓芸;刘妍彤;毛野;杜晶;杜薇;余佳耘;罗敏;桑亚雄;高祥

    目的 通过研究浸润T淋巴细胞的存在对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数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浸润T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对MDSC的募集作用.方法 建立BALB/c小鼠和免疫缺陷裸鼠荷瘤模型,进行裸鼠荷瘤T淋巴细胞过继实验和抗体阻断T淋巴细胞实验,观察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肿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肿瘤组织内MDSC的数量变化.结果 荷瘤裸鼠肿瘤较正常小鼠荷瘤的肿瘤生长更快(P<0.05),肿瘤微环境中MDSC的百分率更低,与正常小鼠肿瘤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T淋巴细胞过继后的荷瘤裸鼠肿瘤微环境中MDSC百分率有增加(P<0.05).接受抗体阻断实验的过继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内MDSC百分率减少(P<0.05).结论 肿瘤微环境中浸润T淋巴细胞能直接诱导MDSC的募集,并对肿瘤生长产生影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的表型特征及其临床关联性研究

    作者:郭朋乐;范慧敏;张健珍;谢敏;陈铿;唐小平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及19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DSCs的比例,并动态检测该比例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后的变化特征,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MDSCs比例与血清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MDSCs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表型为HLADR-/lowCD11b+ CD33+的细胞群其主要为CD14+的单核细胞型.其比例为(1.4±0.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3±0.06)%,(P<0.01);抗病毒治疗12周后其比例为(1.33±0.26)%、24周后其比例为(1.82±0.48)%.MDSCs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P=0.452).横断面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DSCs水平与HBV DNA无相关性(r=-0.14,P=0.60),但与ALT(r=0.621,P=0.01)、AST (r=0.612,P=0.012)、TBIL (r=0.717,P=0.00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36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