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德国小蠊聚集信息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作者:杨惠;张金桐;邓兵;李宏

    目的 研究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德国小蠊聚集信息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为制定德国小蠊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德国小蠊聚集信息素,用气相色谱检测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德国小蠊在5龄前期摘除咽侧体,聚集信息素的2种主要组分二甲基二十九碳烷和甲基二十九碳烷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0%和21%,注射保幼激素Ⅲ,2种组分的含量分别上升了32%和24%,而在5龄后期影响不明显;德国小蠊在5龄前期摘除前胸腺和注射 20-羟基蜕皮酮(20-E),影响不显著,而在5龄后期摘除前胸腺,2种组分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8%和12%,注射20-E后,则分别升高了26%和36%.结论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分别在德国小蠊5龄的前期和后期参与了聚集信息素生物合成的调控.

  • 2.5%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对三种卫生害虫的室内杀灭效果观察

    作者:宋秀平;刘起勇;王美秀;肖玉春

    目的观察2.5%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对卫生害虫的室内杀灭效果.方法强迫接触法.结果10 mg a.i./m2剂量在玻璃板面对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的持效期达90 d;20 mg a.i./m2剂量在木板、水泥板对淡色库蚊、家蝇、德国小蠊的持效期分别达70 d、45 d.结论该药剂对3种卫生害虫具有良好的速杀和持效作用.

  • 两种增效剂对氯菊酯的增效研究

    作者:曹敏;江雪峰;林永丽;郝蕙玲;孙锦程

    目的:了解氯菊酯与增效剂的复配对德国小蠊的毒效.方法:果酱瓶药膜法.结果:当使用27.0 mg/m2氯菊酯时,对抗氯菊酯德国小蠊品系的KT50为47.21 min,48 h死亡率为64%;加入不同剂量的S2和S1后,KT50分别为31.89~38.66 min和24.08~32.47 min,增效倍数分别为1.22~1.48倍和1.45~1.96倍,48 h死亡率均为100%.结论:两种增效剂能提高氯菊酯的灭蜚蠊效果;S1比S2对氯菊酯的增效作用强.

  • 辽宁省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调查

    作者:刘丹红;杨德香;邢丽;王树诚

    目的:了解辽宁省德国小蠊6个野外品系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药膜接触法.结果:6个野外品系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在1.91~3.50和1.85~2.75之间;对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在1.79~4.63和1.14~1.65之间.结论:6个野外品系除朝阳品系外皆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残杀威尚处敏感水平;大连、辽阳品系对敌敌畏已产生抗药性.

  • 南昌市德国小蠊抗药性及羧酸酯酶生化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红梅;陶卉英;陈海婴;柳小青;郭学俭;燕念如;曹文峰

    目的 研究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对当地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对野生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的羧酸酯酶(CarE)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用药膜法测定KT50,参照Van Asperen的方法测定CarE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及大反应速度(Vmax)值.结果 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对敌敌畏、残杀威、溴氰菊酯、右旋反式丙炔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122.3、1.1、1.4、5.3、4.9.野生品系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CarE比活力分别为68.7567和56.5069mmol(mgpro·30 min);Km分别为0.4171和0.4374 mmol/L;Vmax分别为0.8525和0.4075 nmol/(mgpro·min).结论 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已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与CarE生化特性的改变密切相关.

  • 河北省德国小蠊野外种群抗药性水平 与酶活性关系的通径分析

    作者:韩晓莉;黄钢;王喜明;王岩;马丽华;高文

    目的 对河北省不同地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和室内敏感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进行测定,并用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析酶活性与抗性水平的关系,探讨德国小蠊抗药性发生的生化机制.方法 利用生理生化检测法对德国小蠊(2014-2015年在河北省8个市,采集德国小蠊成虫和若虫,饲养室内繁殖后的2~3周龄成虫)体内各种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相关性及通径分析法对酶活性与抗性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承德市德国小蠊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水平高,抗性倍数为25.32倍;唐山种群对氯氰菊酯及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高,抗性倍数分别为37.45和23.92倍;各地德国小蠊野外种群中CarE、MFO-氧-脱甲基活性均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ChE及GSTs活性差异较大.抗药性水平与酶活性关系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CarE活性对毒死蜱抗性水平起主要增进作用,决策系数为0.1228;MFO活性对高效氟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起主要增进作用,决策系数分别为0.2838和0.5121.结论 CarE与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有关,AChE与德国小蠊对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抗性有关,MFO与德国小蠊对氯氰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抗性有关,GSTs在河北省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3种杀虫剂抗性水平中的作用不大.

  • 温度和食物类型对室内常见蜚蠊取食的影响

    作者:柴琪瑶;练键俊;张利剑;莫建初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的食量情况及温度和食物类型对其食量的影响.方法 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食品为材料,观察蜚蠊不同温度下对它们的取食情况,然后统计分析温度对取食的影响.结果 对含水量5.70%的一般淀粉食物,在8、16和32℃时,3种蜚蠊的单只日平均食量德国小蠊雌性为(2.10±0.28)、(8.47±0.57)、(8.69±0.58)mg/d,雄性为(1.76±0.67)、(7.04±1.25)、(4.51±0.20) mg/d;美洲大蠊雌性为(25.78±1.31)、(65.56±13.73)、(142.94±13.00) mg/d,雄性为(17.67±5.31)、(32.94±4.82)、(76.81±7.55)mg/d;黑胸大蠊雌性为(32.07±10.02)、(46.90±8.42)、(92.46±7.77) mg/d,雄性为(15.38±2.15)、(17.21±2.26)、(50.61±3.05) mg/d.德国小蠊高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不同类型食物的单只日平均食量花生为(1.78±1.03)、(1.06±0.61)、(0.50±0.29) mg/d,肉松为(2.04±1.18)、(1.54±0.89)、(0.58±0.34)mg/d,红枣为(2.53±1.46)、(1.73±1.00)、(0.71±0.41)mg/d.结论德国小蠊的食量随温度上升呈现抛物线形式先增后减,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则呈线性递增;德国小蠊对高淀粉类的食品取食量大,高蛋白食品次之,高脂食品小,且进食量大小依次为高龄若虫>雌成虫>雄成虫.

  • 残杀威对舰艇蜚蠊的抗性调查与防制研究

    作者:曹敏;江雪峰;林永丽;郝蕙玲;孙锦程

    目的观察残杀威对德国小蠊的药效.方法采用果酱瓶药膜法和现场试验评价效果.结果残杀威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的平均KT50为13.86 min,现场品系8个调查点的KT50为11.25~38.02 min,对抗氯菊酯品系KT50为16.06~23.37 min,72 h死亡率均为100%;现场试验,4周后的杀灭率仍达90.58%.结论残杀威对德国小蠊现场品系为一般击倒;对抗氯菊酯品系尚未形成交互抗性;其水乳剂防制舰艇蜚蠊效果满意.

  • 舰艇上德国小蠊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

    作者:林永丽;曹敏;郝蕙玲;孙锦程

    目的:研究大连 (Rp)、上海(Rc)、湛江(Rz)3地海军舰艇上的德国小蠊对溴 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敏感性。方法:药膜接触法。结果:Rp、Rc、Rz对溴氰菊 酯的平均抗性系数分别为1.84、1.75、1.92;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平均抗性系数 分别为2.44、2.82、1.15;对残杀威的平均抗性系数分别为0.89、1. 27、1.36。结论:3个品系德国小蠊对3种杀虫剂均产生不同 程度的耐药性。

    关键词: 德国小蠊 抗药性
  • 温度和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活史节律的影响

    作者:霍京;苗明升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模式,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活史节律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在通用环境实验箱中进行.在光周期为LD12 h∶12 h(光照强度为4000 lx)时,分别设置16、18、22、26和30℃5个梯度;在温度26 ℃时,分别设置光周期LD16h∶8h、LD12h∶12h、LD8h∶16h和LD0∶24h.结果 当光周期恒定(LD12 h∶12 h)时,若虫期发育速率30 ℃>26℃>22℃>18℃>16℃,若虫羽化率随温度降低而下降;当温度恒定(26℃)时,若虫期发育速率LD16 h∶8 h>LD12 h∶12 h>LD8 h∶16 h>LD0∶24 h,若虫羽化率随光照时间的减少而下降.结论 德国小蠊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属长日照类型;若虫期在德国小蠊的生活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温度与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的交互作用结果是通过诱导滞育的发生,影响其发育历期、羽化和繁殖,从而影响生活史的节律性.

  • 辛伐他汀抑制德国小蠊实验室种群发展的实验研究

    作者:冷培恩;刘洪霞;王士珍;徐仁权;何国声;何璧梅

    目的 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德国小蠊种群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0.001%辛伐他汀面饼和常规饲料饲喂德国小蠊,饲养不同时间后观察其种群中各虫态的数及构成变化.结果 用0.001%辛伐他汀面饼饲喂试验组德国小蠊2、4、6和8个月后,其带鞘成虫数逐渐减少,相应的雌雄成虫数也逐渐减少.饲喂4个月后,试验组德国小蠊的若虫数为其在2个月时的2倍,但6个月后若虫数急剧下降,至8个月其雌虫数、带鞘成虫数均为0,雄性成虫数和若虫数分别为2只和15只.对照组正常饲养2个月和6个月后,带鞘成虫数高于初投放数,但饲养4个月后,带鞘成虫总数略低于初始投放总数,8个月后基本与初投放数持平.随着带鞘成虫数减少,雌雄成虫数逐渐减少,若虫数与实验组相似4个月时高,以后逐渐减少,至8个月时尚有雌雄成虫数8只和12只,带鞘成虫数5只,若虫78只.结论 0.001%辛伐他汀8个月能够使德国小蠊种群失去恢复能力.

  • 德国小蠊对美洲大蠊取食过的饵料摄食行为研究

    作者:张晓;王永明;王东;辛正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取食过的饲料对德国小蠊摄食行为的影响,从食源方面探讨德国小蠊逐步取代美洲大蠊的原因.方法 采用单一摄食法、形状选择摄食法和Y型嗅觉仪实验方法,观察德国小蠊的摄食情况.结果 单一摄食实验第2~l2天,德国小蠊对美洲大蠊取食过的饲料(饵料B)摄食量是新鲜饲料(饵料A)的33.4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26天,德国小蠊对两种饵料的摄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8~36天,德国小蠊对饵料A的摄食量是饵料B的3.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型嗅觉仪实验结果显示德国小蠊对饵料B的摄食量呈正趋向性.饵料形状对德国小蠊的摄食量无影响(P>0.05).结论 德国小蠊对美洲大蠊摄食食源的高度适应性,增加了德国小蠊的生存机会.

  • 16S rRNA序列分析法检测国境口岸截获德国小蠊携带病原菌初探

    作者:马晓光;宋秀平;高博;姚李四;刘起勇;蔡亨中;张乐

    目的 调查从国境口岸截获的德国小蠊携带病原菌情况.方法 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用基于16S rRNA的PCR扩增、序列测定和比对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氏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普通变形菌、威隆气单胞菌、粘质沙雷氏菌5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其序列同源性超过98%,这些细菌可引起肺炎、脓胸、腹膜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有的还具有致死性.结论 国境口岸截获的德国小蠊携带多种重要条件致病菌.

  • 晔康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效果观察

    作者:杨振洲;高曙光;贾瑞忠

    目的观察杀蟑胶饵实验室杀蟑效果.方法无选择性实验的箱内只放胶饵,选择性实验的箱内放胶饵和饲料.结果无选择性实验在(18±1)℃条件下耗时8~9 d,(24±1)℃条件下耗时2~4 d,累积死亡率均达100%;选择性实验(18±1)℃条件下需9~10 d,(24±1)℃条件下需3~5 d,累积死亡率可达100%.结论温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并对药物的选择性有一定的影响.

  • 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不同发育阶段活性变化及其在野外种群中的水平

    作者:李秋红;钱坤;周小洁;曾晓芃;高希武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若虫到成虫)与北京地区不同野外种群中的活性水平.方法 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与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GSTs活性与其抗性水平.结果 德国小蠊GSTs比活力在若虫期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在4周龄达到高;随后逐渐降低,在羽化时酶活力降至低,在成虫期略有升高.德国小蠊敏感品系成虫GSTs比活力为2.70 nmol/(min· mg),Km值与Vmax分别为2.26 mmol/L和0.33 nmol/(min·mg);9个区(县)野外种群GSTs比活力为2.76~8.69 nmol/(min·mg),Km值和VVmax分别为0.65~2.37 mmol/L和0.33~0.54 mol/(min· mg).与敏感品系比较,野外种群成虫GSTs比活力和Vmax均较高,Km值较低,且对2种常用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为1.50~8.37倍;对残杀威为1.04~3.34倍).结论 GSTs活性随德国小蠊发育阶段不同(若虫到成虫)而变化,并可能参与德国小蠊野外种群的抗性形成.

  • 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与抗药性的关系

    作者:陈东亚;褚宏亮;杨维芳;孙俊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与抗药性的关系,为探讨德国小蠊抗性机制及建立抗性生化检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性.结果 德国小蠊对DDVP、残杀威、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1.08、2.35、7.47和10.92.对德国小蠊抗性和敏感品系GSTs、AChE活力比较结果表明,抗性品系GSTs活力相对于敏感品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性品系AChE活力相对于敏感品系明显下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德国小蠊抗性品系除对DDVP和残杀威有较弱抗性外,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度抗性,对溴氰菊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对GSTs、AChE活力研究结果表明GSTs的活性增高,使杀虫剂代谢加速,导致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敏感性下降;AChE作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物的靶标酶,其活力下降导致德国小蠊敏感性下降.表明杀虫剂的代谢酶和靶标酶活力的改变,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菊酯类杀虫剂产生的抗性密切相关.

  • 抑太保、卡死克及灭幼宝作用于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郝蕙玲;曹敏;孙锦程;林永丽

    目的:观察抑太保、卡死克及灭幼宝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药饵法.结果:抑太保、卡死克既是胃毒剂又具优良的触杀活性;抑太保、卡死克在德国小蠊低龄若虫期敏感,在中龄期不敏感,二者对成虫均有一定的绝育效果;灭幼宝是良好的绝育剂;卡死克和灭幼宝具有协同作用的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种群经抑太保处理后整个种群基本消亡.结论:抑太保、卡死克及灭幼宝对德国小蠊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共同作用可达到既杀若又绝育的效果.

  • 北京市丰台区德国小蠊抗药性及其抗性消退研究

    作者:张彦;张东彦;黄儒婷;郭郁;张建军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溴氰菊酯、残杀威、毒死蜱的抗药性及其抗性衰退情况.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药膜法,测定经实验室饲养1代和正常饲养1年后的试虫对常用杀虫剂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击倒率、死亡率,评价其抗药性程度及抗性衰退情况.结果 德国小蠊现场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溴氰菊酯、残杀威和毒死蜱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91、1.90、30.52、4.56和2.06倍;饲养1年后,其抗性消退率分别为42.82%、49.70%、74.77%、56.51%和-24.19%.结论 丰台区德国小蠊现场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饲养1年后,除毒死蜱外,对其他杀虫剂的抗性均有所消退,抗性消退率均达40%以上.

  • 德国小蠊成、幼虫自动分离器的研制

    作者:岳永杰;孙养信;阮春来

    目的 将成虫和幼虫在自然状态下自动分离.方法 将附着于锯齿形纸片上的德国小蠊成、幼虫连同纸片一起放入分离器一侧的缸中,另一侧缸中放入食物和水进行引诱.结果 第4天蜚蠊的成、幼虫分离率在50%以上,第6天可达90%以上.结论 自然状态下,该分离器依靠食物和水的引诱作用,能够将德国小蠊成、幼虫自动分离,所获幼虫龄期基本一致.

  • 不同龄期和性别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作者:竹傲;游红;王晓燕;朱福兴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在1、3、5龄若虫、雌雄成虫间的活性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离体测定酶的活性,应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1龄若虫的活性高,其活性分别为(0.3741±0.0077)μmol/(mg pro·min)和(61.7586±9.2400)nmol/(mg pro·min).对于若虫,随着龄期的增加,其活性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成虫,雄成虫羧酸酯酶活性大于雌成虫,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但对于乙酰胆碱酯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在不同龄期及雌雄成虫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德国小蠊1、3、5龄若虫、雌雄成虫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不同龄期之间差异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各个龄期及雌雄成虫之间几乎没有差异.

474 条记录 3/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