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长宁区农贸市场德国小蠊侵害调查

    作者:蔡恩茂;徐建康;沈辉

    目的调查不同使用年限、不同控制措施的农贸市场德国小蠊侵害现状及不同类型摊位、不同部位的侵害率,比较目测法和粘纸法在密度上的差异.方法目测法、粘纸法、询问法.结果目测法蜚蠊侵害率为32.35%,粘纸法阳性率为35 4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筑使用年限<4年、4~8年及>8年的农贸市场,目测法侵害率分别为21.90%、38.39%和33.33%,4~8年与>8年的农贸市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年与其他使用年限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纸法测阳性率分别为28.06%、32.84%和50.48%,<4年与4~8年的农贸市场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与>8年的农贸市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目测法侵害率占前3位的摊位是饮食(60.00%)、半成品食品(50.00%)和肉类(44.19%);粘纸法阳性率占前3位的摊位分别是半成品食品(62.96%)、其他(61.54%)和豆制品(48.57%).采取自我控制与委托控制措施2种方法防制蜚蠊的农贸市场,目测法侵害率分别为29.52%和33.78%;粘纸法阳性率分别为31.06%和37.34%,侵害率及阳性率经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监测方法测蜚蠊侵害情况无差异,建筑使用年限越长,蜚蠊侵害率越高,且主要孳生在木质家具和电器中,早期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性别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变化

    作者:葛涛;孟凤霞;刘起勇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性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变化,揭示点滴法测定敏感性与体重的关系,为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研究和防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用点滴法,测定不同周龄若虫及不同性别成虫对溴氰菊酯的LD50值及其95%置信限,通过比较研究德国小蠊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性别幼虫对其敏感性变化.结果 德国小蠊1~6周龄若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较强,其LD50为0.000 26~0.000 91μg a.I/只,7~8周龄若虫与雄性成虫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50为0.002 15~0.002 98 μg a.I/只,显著低于1~6周龄若虫,未出荚雌成虫和带荚雌成虫敏感性低,LD50分别为0.008 22和0.009 25 μg a.I/只,两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的LD50值的大小与体重呈正相关,R2值为0.9524.结论 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与发育阶段和性别有关,敏感性的降低程度与体重的增加呈正相关.

  • 高效灭蟑药饵现场大面积防制德国小蠊效果观察

    作者:翁约球;杨伟轩;赵兰霞;林立丰;李荣彪;李锦清

    目的观察高效灭蟑药饵现场大面积防制德国小蠊效果.方法在48个单位面积约13万m2范围内,用高效灭蟑药饵按1~2 g/m2施放于缝隙、橱柜、抽屉、货架、灶台下等德国小蠊栖息活动处,首次施药1周内全面检查1次,以后每月检查1~2次,视药物消耗和蜚蠊情况适当补充毒饵,观察1年.结果施药后1周德国小蠊密度明显下降,下降率在95.21%~96.48%之间,6个月后下降率为99.22%~100.00%,防制后1年下降率仍高达99.22%以上,侵害率从53.54%降至1.44%,阳性房间密度指数从19.63只/间降到1.74只/间.结论高效灭蟑药饵具有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杀灭率高,防制效果佳等优点,适于大面积防制德国小蠊.

  • 溴氰菊酯和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对德国小蠊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竹傲;游红;朱福兴

    目的 研究溴氰菊酯和辛硫磷哑致死剂量处理后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离体测定酶的活性,应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处理德国小蠊后24 h,羧酸酯酶活性降到低,与处理前相比降低了79.33%,24 h后其活性逐渐恢复,168 h达到处理前的37.100;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羧酸酯酶活性略有下降;经溴氰菊酯和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略有下降,72 h后其活性分别为处理前的74.97%和79.77%;经溴氰菊酯哑致死剂量处理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24 h略有升高,随后逐渐下降,经辛硫磷处理后其活性略有降低.结论 经溴氰菊酯和辛硫磷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德国小蠊体内酶活性在不同的时间与处理前存在差异.

  • 德国小蠊抗性品系对化学杀虫剂交互抗性的研究

    作者:王学军;赖世宏;刘峰

    目的了解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rmanica)抗氯氰菊酯品系对5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高防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药膜接触法.结果抗氯氰菊酯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残杀威和DDVP的抗性系数与室内敏感品系相比分别为3.11、3.67、3.35、1.18和1.19倍.结论长期大量使用一种杀虫剂德国小蠊易产生抗药性,并对杀虫机理相同的其他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故在害虫防制时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 生物化学指标在德国小蠊抗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霍新北;马民;曹官时;马义

    目的通过研究几种生物化学指标在德国小蠊实际抗性监测中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德国小蠊的抗性监测方法.方法从山东省东营、青岛、济南3市分别采集野外生活的德国小蠊个体,参照GB 13917.1、13917.8-92<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喷施一定剂量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用各种酶测定试剂盒测定德国小蠊的酶活性.结果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作为指标监测抗性种群的抗性状况,济南、青岛、东营3市德国小蠊的抗性指数依次为1.47、1.35、1.49,1.29、1.25、1.35和1.33、1.29、1.37,抗性种群与敏感品系的酶活性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Na-K-ATPase、Ca-ATPase的活性作为指标监测抗性种群的抗性状况,济南、青岛、东营3市德国小蠊的抗性指数依次为1.02、1.04、1.03和1.16、1.08、1.19,与敏感品系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hE、SOD、GPx的酶活性可作为指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状况的指示指标,而Na-K-ATPase或Ca-ATPase的酶活性只能作为参考指标.

  • 溴氰菊酯对德国小蠊滞留喷洒药效与kdr突变关系研究

    作者:周小洁;刘婷;钱坤;佟颖;曾晓芃

    目的 明确现场种群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抗性状态,研究其滞留喷洒的杀蟑效果,以及耐受个体kdr抗性基因型.方法 根据相关国标用药膜法检测试虫对溴氰菊酯抗性,用强迫接触法测定在玻璃、清漆木板及水泥3种代表性表面滞留喷洒药效,用钠离子通道基因DNA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 随着表面吸水性增强,对试虫击倒速度降低,持效期缩短;不同种群的抗性状态影响药效,3种表面对敏感及低抗(2.05倍)种群均有较好效果,对中抗(5.17倍)种群效果较差.对杀虫剂耐受的个体均携带kdr抗性基因型,中抗种群中抗性纯合(RR)基因型频率较高,而低抗种群中抗性杂合(RS)基因型频率较高.结论 滞留喷洒防治中,德国小蠊对杀虫剂抗性表型与其携带的抗性基因型密切相关,不恰当的防治反而增加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因此要根据环境类型、靶标抗性状态与用药史,调整施药次数与剂量,并将滞留喷洒与胶、毒饵等手段结合,从而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 河北省城市德国小蠊季节消长及活动规律调查研究

    作者:黄钢;马玉民;卫德安;崔泽;李晓学;刘文彦;师鉴;刘继敏;高富贵

    目的:调查本省城市蜚蠊优势种德国小蠊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研究气象因素与该蠊季节消长的关系.方法:选择城区内有蜚蠊侵害的不同生境场所,采用捕蟑盒诱捕法及目测法调查,使用关联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本省德国小蠊活动高峰为每年的5月前后和9月前后,气象因素中湿度的关联系数大(R=0.7323);其夜间活动从21时至凌晨6时,23时和3时有两个活动高峰.结论:该蠊全年活动,没有蛰伏期,季节消长呈双峰规律,湿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其夜间活动也呈双峰规律.防制的佳时期为每年冬季和6、7月份,佳用药时间为晚8时前.

  • 德国小蠊抗药性及抗药性消退测定

    作者:郝蕙玲;曹敏;孙锦程;林永丽

    目的:对舰船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研究、抗性虫株实验室饲养2年后的抗性消退研究.方法:采用WHO规定的果酱瓶法,测定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舰船上的现场品系和抗性消退组的上海虫株、大连虫株的药效.结果:敏感品系KT50分别为4.48、5.23、13.49min;现场品系分别为上海9.67、13.00、11.90min,大连16.18、15.35、17.37min,抗性系数分别为0.88~2.49和1.29~3.61;抗性消退组KT50分别为上海4.85、4.68、8.77min,大连4.47、6.12、10.20min,抗性系数降为0.65~1.08和0.76~1.17,抗性消退率为91.21%~107.08%.结论:舰船上的德国小蠊具低至中等抗药性,在实验室正常饲养2年后,抗性基本可以消退.

  • 羧酸酯酶与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

    作者:魏绪强;钱坤;曾晓芃;高希武

    目的 研究羧酸酯酶在不同品系德国小蠊中的活性以及其在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对有机磷杀虫剂敏感品系(SS)及采自北京市宣武区(XW)、昌平区(CP)、顺义区(SY)和石景山区(SJS)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为试虫材料,利用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及增效剂试验等方法研究羧酸酯酶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结果 增效剂TPP对马拉硫磷、敌敌畏的增效比在敏感品系中分别为1.86和1.51倍,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5.79、20.08、15.26和4.74倍;TPP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2.00、1.67、2.16和4.81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度(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580 mmol/L和58.4225 μmol/(mg pro·min);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羧酸酯酶的Km、Vmax分别为0.1279、0.1071、0.1080、0.1095 mmol/L和307.2550、338.5755、340.3300、212.4570 μmol/(mg pro·min),2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对马拉硫磷和敌敌畏的抑制作用也不同,2种有机磷药剂对敏感品系的抑制中量I50分别为17.64 mmol/L和0.91 μmol/L,对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的I50分别为80.48、35.49、83.24、82.29 mmol/L和15.35、7.89、11.52、8.60 μmol/L.结论 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

  • 德国小蠊抗药性与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学军;康殿民;张凡;赵志刚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析它们与抗药性的关系,探讨德国小蠊抗药性发生的生化机制及相关酶活性作为抗药性监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AChE、GSTs和SOD的活性.结果 济南、淄博、东营、德州市4个不同地理种群德国小蠊的GSTs、AChE活性较敏感品系均有不同程度升高,GSTs、AChE活性相对比值分别为1.11~1.53、2.44~3.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相对比值为1.00~1.12,与敏感品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德国小蠊野外种群GSTs、AChE活性上的差异表明GSTs、AChE与德国小蠊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活性相对比值可作为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监测指标,而SOD与抗药性的关系不显著,其活性相对比值仅能作为德国小蠊抗药性的参考指标.

  • 12所商务楼德国小蠊侵害及扩散原因分析初报

    作者:蔡恩茂;刘红联

    目的了解上海商务楼内德国小蠊侵害及扩散的原因.方法用0.3%二氯苯醚菊酯酒精液药激法调查,每隔一层随机调查5间办公室,如遇到餐饮、面包咖啡馆的层面,则需调查该层和上下相邻的两层,并作好记录. 结果 12所商务楼中德国小蠊侵害率为58.33%.结论德国小蠊主要是通过机械性携带传入商务楼,在商务楼内通过中央空调管道和厨房间的地漏逐渐向周围蔓延.

  • 不同缓释性芳樟醇制剂的活性效应比较

    作者:孙锦程;郝蕙玲

    目的 比较不同缓释型芳樟醇制剂的生物活性效应.方法 将芳樟醇通过空穴置换法、聚合物浸渍法、环糊精法制得3种缓释性芳樟醇制剂,并利用小容器法和四臂嗅觉仪法评价其对德国小蠊的活性效应.结果 芳樟醇-乙烯醋酸乙烯酯颗粒剂与活性氧化铝颗粒剂对德国小蠊有明显的驱避性,其中芳樟醇-乙烯醋酸乙烯酯颗粒剂优于后者,驱避性高达97.7%,而芳樟醇·β-环糊精包结剂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3,P>0.05).结论 采用空穴置换法与聚合物浸渍法均可达到对芳樟醇的理想释控状态,为空间驱避昆虫、缓解环境污染和抗药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防控手段.

  • 拜灭士蟑螂胶饵对德国小蠊实验室及现场杀灭效果观察

    作者:张洪杰;张金桐;缪武阳;付新翠

    目的通过观察拜灭士蟑螂胶饵对德国小蠊室内、模拟现场和现场的杀灭效果,以便对该产品的灭蟑毒效作出评价.方法按照国标GB/T 17322.8-1998和GB/T 17322.11-1998<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评价模拟现场>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实验室、模拟现场及现场的毒效观察.结果室内有选择和无选择的100%死亡时间均为72 h,LT50分别为13.7 h和11.7 h;模拟现场100%的死亡时间为102 h,LT50为20.4 h;现场实验投药量按0.8 g/m2和0.4 g/m2,3 d蜚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2.3%和63.6%,30 d蜚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9.2%和89.0%,投药量0.8 g/m2 60 d的密度下降率为98.3%.结论通过室内、模拟现场和现场的效果观察结果证明,拜灭士蟑螂胶饵对德国小蠊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该产品对蜚蠊具有用量小,作用强,持效长的特点,对人畜使用安全且对环境影响极小,适用于幼儿活动场所、高档宾馆及高档电器设备处.

  • 德国小蠊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的分子检测与分析

    作者:金小宝;褚夫江;朱家勇

    目的 检测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在德国小蠊体内的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的1对通用引物(81F,691R),通过聚合酶链反应、T-A克隆和序列测定,将所得wsp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Wolbachia品系wsp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成功地从德国小蠊成虫的总DNA中扩增到一段317bp的wsp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的已知Wolbachia品系wsp基因同源性高可达95%.结论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共生菌可能广泛存在于德国小蠊体内,为进一步研究德国小蠊的孤雌生殖与Wolbachia的相关关系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两种卫生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药效比较

    作者:季江海;白丹凤;赵岩;高娃;尹强;彭渤

    目的:比较25%COOPEX和10%FENDONA对德国小蠊的持效.方法:强迫接触法.结果:25%COOPEX和10%FENDONA 3种剂量对德国小蠊在玻璃板面、油漆板面、水泥板面分别持效观察12周,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0%~100%、60%~100%、66%~100%.结论:在推荐剂量下,10%FENDONA(SC)的持效作用好于25%COOPEX(WP).

  • 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伟;吴彤宇;陈树斌;郝连义;李培羽;张静;秦娜

    目的 了解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程度和特点,以便根据调查数据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粘捕法监测德国小蠊侵害率、密度和密度指数,在全市18个县(区)共调查540家餐馆.结果 全市餐饮业德国小蠊平均侵害率为43.9%,密度为3.7只/张,密度指数为20.6只/间.操作间、冷荤间、面点间和食品仓库德国小蠊密度较高,主要侵害部位为冰柜散热器、敷料存放柜和面点原料及甜食存放处.城区和乡镇侵害率分别为43.0%和44.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型和大型餐馆侵害率分别为43.4%和45.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营年限<5、5~10、>10年的餐馆侵害率分别为33.9%、57.6%和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营年限是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率的影响因素(OR=1.833,P<0.05).结论 天津市餐饮业德国小蠊侵害较严重,要加强监测,重视早期防制,重点部位是操作间、冷荤间、面点间和食品仓库的冰柜散热器、敷料存放柜和面点原料及甜食存放处.

  • 旅客列车德国小蠊抗药性消退研究

    作者:周萌雯;涂晓玲

    目的 了解旅客列车德国小蠊在停止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2年后,对敌敌畏、敌百虫的抗性消退情况.方法 按照全国爱卫办统一规定的果酱瓶药膜法测定杀虫剂的抗性.结果 在抗性消退前,敌敌畏的KT50为64.78min,抗性系数为20.37;敌百虫的KT50为57.45 min,抗性系数为15.48.抗性消退后,现场品系德国小蠊对敌敌畏的KT50为15.62 min,抗性系数为4.91;敌百虫的KT50为12.45 min,抗性系数为3.35.抗性消退后实验室品系德国小蠊对敌敌畏的KT50为11.75 min,抗性系数为2.59;敌百虫的KT50为10.28 min,抗性系数为2.75.结论 旅客列车德国小蠊经实验室正常饲养或停止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2年后,抗性可以明显消退.

  • 昆虫生长调节剂影响德国小蠊发育繁殖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生化基础

    作者:郝蕙玲;林永丽;孙锦程;曹敏

    目的探讨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德国小蠊生长繁殖的影响及抗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不育性的效果.方法采用药膜法和药饵法处理试虫,在光学显微镜和双目解剖镜下解剖观测咽侧体、脂肪体及生殖系统的病理学变化,测定受试成虫卵巢蛋白质含量及精巢、卵巢核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抗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具有保幼激素的生理效应,并在德国小蠊体内有协同作用;脂肪体也是昆虫生长调节剂作用的靶器官之一;处理组卵巢蛋白质含量、卵巢RNA含量及精巢DNA及RNA含量均增加,卵巢中DNA含量减少.结论抗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德国小蠊雄虫不育性的效果可能与几丁质合成受阻有关,雌性成虫不育性与卵巢中DNA合成受阻有关.

  • 高效氯氰菊酯对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丽;沈孝兵;刘晨星;周黛青

    目的:了解高效氯氰菊酯对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索抗性机制及抗药性生化检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Groun改进的Ellman方法和Valles方法分别测定施用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后24 h和30 h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性及施药后24 h后德国小蠊非特异性酯酶的活性.结果: 随着施药浓度增加,乙酰胆碱酯酶酶活性受抑制程度逐渐增加,施药浓度在0.002%以上各剂量组的乙酰胆碱酯酶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各施药组和对照组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乙酰胆碱酯酶是高效氯氰菊酯的主要靶标酶之一.

474 条记录 5/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