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发性白内障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其手术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作者:王溪;高富军

    白内障是世界各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后囊混浊是导致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的并发症.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人工晶状体设计方式和材料的改良,使得后发性白内障(后囊混浊)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据调查,ECCE术后5年内仍约有43%的病人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1].因此,如何防治后囊混浊,提高手术质量仍是眼科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后囊混浊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手术防治现状的研究作一综述.

  • Nd:YAG激光带蒂开罐式后囊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作者:钟海彬;李敏;曾思明

    目的 探讨YAG激光带蒂开罐式后囊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技术要点、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85例(96只眼)明显影响视力的Ⅱ级膜和Ⅲ级膜性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带蒂开罐式后囊切开术,根据后囊混浊程度选用不同能量.结果 截囊成功率99.3%,术后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由术前平均视力0.21改变为0.61,并发症有术后眼压升高19只眼,占19.8%,轻度人工晶状体损伤13只眼,占13.5%.结论 YAG激光带蒂开罐式后囊切开术治疗后囊明显增厚的后发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止复发.

  • 三种细胞在环孢霉素A修饰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生长观察

    作者:滕贺;张红;田芳;周玉;杨春波

    目的 观察比较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人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环孢霉素A修饰的人工晶状体及对照组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生长分布情况,为环孢霉素A修饰的人工晶状体植入体内奠定基础.方法 取72枚人工晶状体,分为3组,每组24枚,其中环孢霉素A涂层人工晶状体组为实验组(A组)(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共同培养的为A1组,与人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为A2组,鼠腹腔巨噬细胞为A3组);高分子材料PLGA组(B1、B2和B3组),普通人工晶状体组(C1、C2和C3组).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人筋膜囊成纤维细胞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接种于三组人工晶状体表面,对细胞分布进行分级和比较.结果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三组人工晶状体表面的分布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1.081,P=0.000),A组细胞密度显著低于B、C两组(Z=-5.756,P=0.000;Z=-5.071,P=0.000).成纤维细胞在三组人工晶状体表面分布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1.826,P=O.000),A组细胞密度显著低于B、C两组(Z=-4.929,P=0.000;Z=-5.712,P=0.000).巨噬细胞在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140,P=0.126).结论 将高分子缓释材料PLGA联合抗增殖药物环孢霉素A定量涂层至人工晶状体的袢部,可以制备出生物相容性好、不影响光学部性能、并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人工晶状体,为药物修饰人工晶状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提供了可能.

  • 不同人工晶体材料及设计方式对兔眼后囊混浊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红言;施玉英;云波

    目的 对比3种不同材料及设计的人工晶体对兔眼晶状体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48只随机分成A、B、C、D4个组,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在囊袋内分别植入不同的人工晶体.A组植入三片式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材料、光学部边缘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B组植入三片式硅胶(Silicon)材料、光学部边缘也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c组植入丙烯酸酯(Acrylic)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设计的人工晶体,D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只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1 d、1周、1月、3月分别进行了术眼的裂隙灯检查及照像、术后3月行病理及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第1天,(1)前节炎症反应:A、B、C、组瞳孔区都有膜形成.角膜轻度水肿,D组瞳孔区未见膜形成,角膜轻度水肿.术后1周时A、B、C组前房闪光阳性,三组瞳孔区渗出膜均较前吸收,D组前房闪光消失,A、B、C组后囊膜清亮,D组(空白对照组)后囊膜已有明显混浊.术后1月时,A、B组瞳孔区渗出膜仍未完全吸收,前房闪光均阳性.C组瞳孔区渗出膜完全吸收.前房闪光消失.(2)后囊膜及人工晶体在囊袋内位置情况:术后1月A、B组中央视区后囊膜轻度混浊,并发现2组中各有10只眼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偏位和囊膜夹持.C组后囊膜清亮,有2只眼发生了囊膜夹持,其余10只眼的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具有良好的居中性,D组(空白对照组)后囊膜已完全混浊.术后3月时,A、B组中央视区后囊膜混浊情况相似,均较前更加明显,C组只有2例中央视区后囊膜有轻度的混浊,其它10例术眼均保持清亮.结论 C组单片式丙烯酸酯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的人工晶体,可能对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维持人工晶体正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 bFGF诱导的兔晶体上皮细胞TPK及PKC磷酸化的研究

    作者:孔珺;张劲松

    目的:探讨bFGF对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活性的影响,及对兔晶体上皮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影响.研究TPK及PKC信号系统在LEC增殖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家兔晶体上皮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应用同位素掺入法检测不同浓度(0.1、1、10ng/ml)bFGF作用24小时后,1.兔晶体上皮细胞膜TPK活性的变化.2.细胞膜PKC及细胞质PKC活性的变化.结果:bFGF作用24小时后,晶体上皮细胞膜TPK、PKC及胞质PKC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bFGF可促进兔晶体上皮细胞膜TPK活性及胞膜、胞质PKC活性升高,该机制可能与促进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关.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研究

    作者:杨庆红;陈威;刘兵;何佳;王思普;杨春燕

    目的 探讨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应用Nd:YAG激光仪,对93例(110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后囊膜激光切开术,观察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结果 激光前后视力有显著差异(P<0.05),而激光治疗后角膜内皮数无明显减少,六角形内皮细胞比例有明显影响.结论 YAG激光治疗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视力,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有效的方法,治疗中应采用尽量小的激光能量,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 远离白内障的七种策略

    作者:骑士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患了白内障让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的精彩.白内障真的是老年人的专属吗?其实,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下降,它与晶状体浑浊程度和部位有关.严重的白内障可致盲.白内障按病因分为年龄相关性(老年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中毒性、辐射性、发育性和后发性白内障等.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作者:付金营;郑泉清

    目的:探讨采用Nd:YAG激光行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42例(52眼)明显影响视力的Ⅰ~Ⅲ级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根据后囊混浊程度及厚度从小能量开始逐渐增加能量,直至获得满意效果。结果:截囊成功率为100%,术后51眼佳矫正视力提高,占98.07%。并发症:术中轻度晶体点状损伤2眼,占3.84%;术后短暂眼压升高3眼,占5.76%。结论: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迅速的方法。准确瞄准和聚焦、低能量、射击次数少、后囊膜小切孔可有效防止其并发症。

  • 去整合素Kistrin对兔眼LECs增殖的抑制

    作者:陈迎迎;梁皓;李霞;谭少健;姬翔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Kistrin对兔眼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发生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明确Kistrin的眼内有效浓度.方法 制备兔眼PCO模型,行白内障摘除术,术毕3个实验组前房分别注入40 μg/L、80 μg/L、160 μg/L的Kistrin,对照组前房注入林格氏液.术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PCO发生情况及形态,于术后14 d及3个月时取材,分别检测晶状体囊膜上LECs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术后第14天实验组LECs的PCNA表达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第3个月时仅80 μg/L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个时间点80 μg/L组LECs的PCNA表达均较其余实验组明显降低(P<0.05),40 μg/L组与160 μg/L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浓度术后第14天与3个月时LECs的PCNA表达比较,仅80 μg/L组差异无显著性,余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80 μg/L Kistrin术后早期及3个月均可有效地抑制兔眼PCO的发生,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去整合素抑制PCO形成研究的较适宜浓度.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102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潘昕;张大光;陈哲慧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102例(121眼)后发性白内障实施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并记录佳矫正视力,眼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后囊膜一次性切开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3个月,121眼中117眼(96.7%)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4眼(69.42%)恢复至0.4以上,治疗前后视力有统计学差异(P<0.01),4例不提高者患有不同类型眼底疾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葡萄膜炎2眼(1.65%)、人工晶状体轻微小凹痕损伤11眼(9.09%)和短暂性高眼压12眼(9.91%).结论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提高明显,并发症少,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的临床分析

    作者:黄旭;万慧

    目的:观察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的技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应用Nd:YAG激光分别对103例112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发障进行后囊膜切开.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105眼视力均有提高,97眼视力达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佳视力,但仍有15例未达到该术后佳视力,7眼无变化.结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障是一种操作简易、安全、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罗远湘;杨炜;邱明磊;张奕霞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Nd:YAG激光治疗仪,对84例(98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后囊膜激光切开术.结果:经一次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切开成功89眼,其中81眼(82.6%)佳矫正视力达0.~1.0,8眼(8.2%)0.05~0.3;1周后经二次激光手术均成功9眼(9.2%),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Nd:YAG激光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把握佳治疗时机、正确操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

  • 染料木黄酮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子丹;刘丹

    后发性白内障(after-cataract)系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晶状体皮质未能完全吸收,所遗留的部分继发混浊[1],又称继发性白内障(secondary cataract)或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主要原因[2],其发病率在成人高达15%~50%.

  •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中的变化

    作者:任孝伟

    目的:探讨兔眼晶状体皮质吸出术后不同时期MMP-2、MMP-9的变化,推断其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的白色家兔4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35只)及对照组(7只).实验组肌肉注射氯胺酮15mg/kg进行麻醉,由专人行双眼透明晶状体皮质吸出术.术后1%阿托品眼膏散瞳双眼,分别于术后1周、1、2、3、5个月各处死7只兔;对照组不做处理,直接处死.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检测MMP-2、MMP-9,冷冻标本用Zymography方法进行MMP-2、MMP-9活性测定.结果:①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形成情况:术后不同时期裂隙灯下观察可见术后前3d前房内炎症反应明显,虹膜充血;术后1周可见前囊截缘出现白色环状混浊,但后囊尚透明;术后2周后囊呈薄纱状;1个月出现线条状混浊,2~3个月成条索状混浊,术后5个月后囊明显混浊.②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晶体上皮细胞胞浆及细胞间质中没有明显的MMP-2、MMP-9表达,实验组MMP-2于术后1~3个月表达增强.③Zymography凝胶检查:对照组可检测到极低的MMP-2、MMP-9活性(呈淡条带);实验组MMP-2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MMP-9无明显差异.④活性分析:对照组MMP-2活性为(0.75±0.10),实验组分别为(3.68±0.12)、(5.18±0.11)、(5.62±0.11)、(6.58±0.11)和(1.19±0.10);实验组MMP-9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兔晶体囊膜中有MMP-2、MMP-9活性;术后2~3个月囊膜中MMP-2活性增强;术后2~3个月,囊膜中MMP-9无变化;MMP-2与MMP-9比较,前者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关系更密切.

  • 预防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薇云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除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对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46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126眼术中连续环形撕除后囊,120眼不行后囊撕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眼术后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未行后囊撕囊组22眼发生了后发障(18.33%),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5眼发生后发障(4.1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未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的4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3.33%),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5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97%),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连续环形后囊撕除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有效减低了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

  • 药物预防及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莺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简称为后发障,是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者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所形成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又称为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影响视力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成年人白内障术后2年内约有20.0%~30.0%的患者因后发性白内障而再度失明[1].5年内有43.0%的患者因后发性白内障而需再次手术[2].

  •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现状

    作者:马海燕;刘红玲;傅少颖;孙冰;张春梅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囊袋的大小,囊口的连续性,血房水屏障破坏释放的炎症介质,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晶状体皮质的多少,以及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材质等.研究者对手术方式的改进及人工晶体材料设计进行研究,以降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没有解决的难题.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目前治疗PCO常用的有效方法,但仍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并且治疗费用较高.研究者进一步改进手术技术,人工晶体材料设计和在使用药物治疗方面,选择即安全有效和较少的费用消除PCO.

  • 三氧化二砷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作者:关立南;刘平;李志坚

    目的 从研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入手,探讨术中水分离时应用三氧化二砷对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 在兔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用1ml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2 μmol/L、4 μmol/L、8 μmol/L)在晶状体囊袋内进行水分离,使其直接短暂作用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术后随访12周,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观察眼内压变化及角膜内皮细胞差异,检测术后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对三氧化二砷抑制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2周用药组兔眼未出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eation,PCO).术后4周用药组兔眼的PCO明显比对照组眼轻,且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减轻.中、低浓度组兔眼的术后炎症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元明显差异;高浓度组兔眼术后早期出现轻微的毒性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对照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较用药组明显.结论 ①在活体兔中,三氧化二砷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可延缓和防止PCO的形成;②三氧化二砷对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③兔晶状体囊袋内应用2~8 μmol/L的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剂量浓度.

  • IL-1ra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作者:宫剑英;刘平;曾艳枫

    目的探讨IL-1ra(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IL-1等炎性细胞因子及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哈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单纯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结膜下给药组,前房内给药组分3组,25μg/ml、50μg/ml、100μg/ml.术前、术后3天、7天、14天、28天取泪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1、IL-2、IL-6、TNF-α含量.分别于术后4周、8周应用裂隙灯照相观察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情况.结果对照组兔泪液中IL-1、IL-2、IL-6、TNF-α含量在术后3天、7天、14天较术前增高.给药组术后3天、7天、14天IL-1、IL-2、IL-6、TNF-α的水平较术前不同程度增高,但峰值明显降低.各组泪液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于术后28天基本恢复到正常.给药组后囊膜混浊在术后8周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IL-1等细胞因子作为炎症介质在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IL-1ra对兔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血液泪液中IL-1含量影响

    作者:刘平;宫剑英;曾艳枫

    目的兔眼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并给予IL-1ra后,检测兔血液、泪液中IL-1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IL-1对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哈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单纯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结膜下给药组、前房内给药组分3组,25μg/ml、50μg /ml、100μg /ml.术前、术后3天、7天、14天、28天取兔耳缘静脉血及泪液,采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IL-1含量.结果给药组兔血液、泪液中IL-1含量在术后3天、7天低于对照组,前房内给药的3组IL-1含量呈剂量依赖性,术后28天血液、泪液中IL-1的含量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血液、泪液中IL-1在术后早期的炎症反应中作为炎症介质,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应用 IL-1ra拮抗IL-1在术后早期的炎症反应.

397 条记录 6/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