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种不同模式中药适宜性区划的比较研究

    作者:郭兰萍;黄璐琦;蒋有绪;潘耀忠;朱文泉;孙宇章;曾燕;吕冬梅;刘旭拢;张晴

    目的:比较不同的区划模式在中药资源区划研究中的适用情况.方法:分别采用"模型模式"及"模板模式"2种模式完成道地药材--苍术挥发油组分积累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并对区划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得到2张苍术挥发油组分积累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论:2种区划模式均能很好完成中药资源的区划研究,但其适用范围、操作程序及特点有所不同."模型模式"以统计分析所建立的相关模型为区划的依据,整个分析过程中人为因素少,区划的结果较客观,但建模过程较复杂;"模板模式"区划过程简单明了,人为因素多.2种模式均要求操作者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能全面掌握区划对象本底资料.

  • 细辛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与细辛药材GAP生产关系的探讨

    作者:周长征;杨祯禄;李银;杨春澍

    目的:探讨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方法,总结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成果及其在细辛药材GAP生产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本草学、植物学、孢粉学、化学、药理学、酶化学、细胞学及RAPD技术,对细辛的本草沿革、植物基源、药材常规检测、花粉形态、染色体及核型、农药残留、微量元素、挥发油组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与结论:提出了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方法;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结论为细辛药材GAP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基于3S技术的中药道地药材空间分析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作者:郭兰萍;黄璐琦;吕冬梅;邵爱娟;王建

    文章在介绍了基于3S技术的中药道地药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库的框架,以及数据源和编码设计的基础上,描述了该数据库的一些基本功能:数据的管理及融合、遥感分析、空间插值、空间统计分析及空间分析和拓展.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的2个研究实例:苍术道地产区的遥感分类及NDVI植被指数的计算,及苍术的产地适应性区划分析.指出"中药道地药材空间分析数据库"用于中药资源,特别是道地药材空间分析中有良好前景.

  •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作者:冯学锋;黄璐琦;格小光;杨连菊;杨京玉

    对山药产地变迁,栽培加工技术发展,临床应用进行本草和历史文献考证.药用山药从使用野生品到使用栽培品经历了唐以前主要使用野生品时期;从宋开始到清中期山药栽培品与野生品混用时期;清中后期(大致18世纪)以来大部分使用栽培品时期.山药道地产区显现在明代,道地药材"怀山药"完全形成在20世纪初.道地药材怀山药的形成与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医家临床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栽培技术的进步解决了山药资源问题;现代采收加工技术的发明改进了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近、现代名医家的认知和临床应用,为道地药材怀山药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近2000年来气候变化对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的影响——以泽泻与枳壳为例

    作者:彭华胜;郝近大;黄璐琦

    近2000年来我国气候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温带-亚热带过渡带以及亚热带生物的分布界限和生长适宜区也随之现南北推移.历史时期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势必也将影响到药用生物分布适宜区的变迁.历代本草详细记载了药材产地,尤其是道地产区的产区.文章以泽泻和枳壳等药材,通过道地产区的沿革与变迁阐述气候波动对道地产区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泽泻与枳壳等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的药用生物,其主产区或道地产区在明清时期由北向南发生转移,与近2 000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特点相一致.促使产区南移的因素不仅是低温与寒害,而温度和湿度也参与共同作用,人类活动则更容易加剧这种影响.

  • 中国边疆省份道地药材分布与地缘政治格局关系

    作者:彭华胜;郝近大;黄璐琦

    道地药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人文属性.文章从区域历史地理角度概述了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与广西等中国内陆边疆省份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了上述省份道地药材分布与地缘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道地药材严格意义上属于汉民族医药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密切相关,中原王朝势力圈决定了道地药材的地域分布空间.边疆省份与中原汉文化密切的区域,道地药材记载时间相对较早,呈现出道地药材发展不平衡现象.道地药材分布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关系佐证了道地药材的人文科学属性与自然科学属性2个属性不可分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认识和发展边疆省份的道地药材.

  • 黄芩道地性形成“逆境效应”的实验验证与展望

    作者:袁媛;周骏辉;黄璐琦

    逆境效应是环境对道地药材形成影响的一种表现,其主要核心思想是环境饰变通过影响药用植物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积累.该文以热河黄芩为研究对象,从19个产区采集野生黄芩,分析其活性成分的含量,并结合近t0年1-12月的气候因子的变化,得出气候因子影响黄芩活性成分积累的结论.随后以黄芩悬浮细胞为材料,模拟环境变化,检测其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和基因的变化,从分子水平上阐述“逆境效应”对黄芩药材品质的影响.该文介绍了道地药材形成“逆境效应”实验验证的前提条件、黄芩道地性形成“逆境效应”研究思路和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其他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 论道地药材品质辨识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策略

    作者:鄢丹;王伽伯;李俊贤;马丽娜;肖小河

    长期以来,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缺少客观明确的方法和标准,使得道地药材“道地难辨”;道地性与环境的相关性研究常因缺少客观品质指征而陷入“有目标,无指标”及“循环论证”的怪圈,难以揭示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因子.作者提出以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为突破口,从效入手,以效定质,以质论环,建立以“效-质-环”为研究路径的中药材道地性评价(道地药材品质生态学研究)思路和模式,以期为揭示影响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生态环境主导因子;建立道地药材临床合理应用剂量换算机制;阐明中药材道地性的现代科学内涵,解决制约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与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提供研究基础.

  • 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的组学研究思路

    作者:王程成;赵慧;严颖;石婧婧;陈舒妤;谈梦霞;陈佳丽;刘子修;陈翠花;邹立思;刘训红

    道地药材一直是中药材的“品质标杆”,地位不可撼动.道地药材的品质形成从分子层面的基因遗传到终产物的代谢表型都有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至今并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不断丰富的组学技术在揭秘复杂生物系统如何运作上功不可没,也同样适用于道地药材复杂的品质形成机制探索.为了缓解道地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科学地指导优质品种的移栽,该文综述了组学在解读道地药材从基因到表型的变化过程、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和品质评价的新方法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医药资源提供思路.

  • 论中药材栽培主产区的形成因素及栽培区划

    作者:孟祥才;黄璐琦;陈士林;王喜军

    建国以后,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中药材栽培产业的发展,栽培药材将成为未来商品的主要来源.中药材分布区域广大,在分布区内生态环境多样,栽培经济效益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主产区.论文根据目前各主要药材主产地的地域生态学因素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以药材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基本要素为基础,将我国药材主产区分为质量主导型、产量主导型、效益主导型、人文主导型、特殊环境主导型及综合因素主导型,以科学指导选择佳种植基地.

  • 对照道地药材的研究策略与应用探讨

    作者:袁媛;陈媞颖;黄璐琦;金艳;杨健;赵玉洋

    建立道地药材评价体系一直是中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实现中药材优质优价的难题.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要求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在道地药材评价体系中首先建立对照道地药材,并论述了对照道地药材属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研制要求,旨在为道地药材现代研究及其特征辨识提供支撑.

  • 药材道地性的物质基础本质:组分结构的独特性

    作者:张明华;封亮;胡绍英;贾晓斌

    道地药材是久经中医临床验证的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中医药临床的防病治病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道地药材具有质量佳、疗效好等优点,其根本原因是内在化学成分/组分的外在表现.经过近些年的研究,道地药材化学特征的研究与创新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惑着研究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道地药材发挥上佳药效的物质基础不是其含有独特的某一化学成分,而是含有独特的化学成分/组分构成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特征.“组分结构理论”认为道地药材的物质基础是由各组分构成,各组分之间具有稳定的配伍配比关系;组分内由各活性成分之间也具有稳定的配伍配比;而单独的活性成分,本身也具有独特的三维结构.该文基于“组分结构理论”,从“三个层次多维结构”深入的阐述道地药材化学组成的独特性,为道地药材物质基础本质的研究提供新的新思路和方法.

  • 川芎道地药材形成模式的探讨

    作者:陈林;彭成;刘友平;陈鸿平;向楚兵

    川芎为古今有名的川产大宗商品药材,其道地性极强,长期以来集中在都江堰金马河上游以西地区.近年来,学者对川芎的历史、品种和产地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对其道地药材形成模式的系统梳理未有报道.作者从中药道地药材形成的一般规律出发,探寻川芎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终认为,川芎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为道地产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先进的栽培种植技术相结合的双因素关联决定型.

  • 表观遗传与药材道地性研究探讨

    作者:袁媛;魏渊;于军;黄璐琦

    道地药材具有特异性、地域性特点,其独特的表型特征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经典遗传之外,表观遗传现象在药材道地性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表观遗传的范畴以及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并从道地药材特异性表型、地域性形成特征入手,展望表观遗传在药材道地性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前景,为道地药材质量评价和鉴别提供依据.

  • 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测定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与方法研究——工作参照物

    作者:鄢丹;肖小河

    针对中药质量生物评价与控制中面临的重要技术问题--工作参照物的选择与标化,以黄连质量生物评价控制为例,从基原鉴定、常规检查、化学组分分析和生物测定等角度对其工作参照物(道地药材提取物)的研制过程进行阐释,凝炼共性技术,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中药质量生物评价与控制用工作参照物的选择与标化流程,以期为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测定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与方法提供技术参考.

  • 探讨道地药材研究的模式生物及模型

    作者:黄璐琦;戴住波;吕冬梅;袁媛

    道地药材的物质属性是道地药材科学内涵的根本.生物学角度认为道地药材的表型包括药材性状、组织结构、有效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及其疗效等,其取决于道地药材原植物的基因型及其所处的环境,即"表型=基因型+环境饰变".为这一假说能得到科学的诠释,作者探讨了以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为材料建立可控的研究模型以及树立丹参为模式植物的思路与方法来研究道地药材生物学成因的可行性.

  • 论道地药材及栽培产地变迁

    作者:孟祥才;陈士林;王喜军

    作者从古今道地药材形成和变迁的历史进行分析,总结出道地药材产地的变迁具有普遍性,其中质量和产量是道地药材形成和产地变迁的本质和动力.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栽培药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结合现代生产技术,栽培产区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分布区,产地变迁的合理性应以药材的质量为评价标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并结合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进一步分析总结了道地药材的特点,提出了道地药材概念及适用范围,指出某些主产药材、野生主产地的栽培药材、劣质基原的药材不宜采用道地药材这一概念.中药材道地性研究应加强种质、药材质量评价的研究,以产地适宜区区划为指导,以产量和质量评价产区的适宜性,科学评价产地变迁.

  • 道地药材的产地适宜性研究

    作者:索风梅;陈士林;任德权

    对道地药材产地适宜性研究背景及依据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当前状况下并存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道地药材产地适宜性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道地药材产地适宜性研究的方向和策略进行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道地药材产地适宜性研究提供科学和正确的思路,对今后的生产和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中药材道地性研究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及模式假说

    作者:黄璐琦;陈美兰;肖培根

    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长期、反复实践中产生的、公认的优质中药材,它的形成与我国特有的生态地理、文化背景及中医药理论有关.由于道地药材独特的优良品质,其经济价值往往不同一般.近年来,对道地药材的掠夺性开发加之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致使许多道地药材濒于灭绝.因此,开展道地药材的研究不仅能体现中医药特色,而且是保证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该说,在几千种中药当中,道地药材是研究得比较深入的部分,尤其是近些年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道地药材进行研究,使道地药材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距离阐明药材道地性的科学内涵,从理论上有所创新来振兴中药学术还相差很远;为此,作者在回顾道地药材研究现状,找出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研究所遵循的途径及相互关系,提出应结合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今后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参考.

  •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肖小河;金城;赵中振;肖培根;王永炎

    探索建立新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通过分析现行中药质量模式的局限性,比较分析中药、化学合成药与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模式异同点,结合笔者近年来在道地药材和药性理论研究的体会,提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模式.相对于化学合成药来说,中药与生物制剂在物质组成形式、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相似性,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应借鉴生物制剂而不是"套用"化学合成药.提出了构建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新设想.

398 条记录 5/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