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氯化钠胁迫对甘草生长、生理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作者:万春阳;王丹;侯俊玲;王文全;李卫东

    探讨NaCl胁迫对甘草生长、生理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药用植物甘草为材料,采用水培方式培养,以含有不同质量浓度NaCl的营养液对其进行不同强度的盐胁迫处理,分别于胁迫后10,20,30,40 d动态取样,测定甘草的生长、生理指标和甘草酸、甘草苷含量.结果 处理20,30,40 d时,0.6%和0.8%处理组的甘草植株株高、甘草根鲜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30,40 d时,0.6%和0.8%处理组的甘草干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20 d,0.6%和0.8%处理组的甘草叶片SOD酶活性和叶绿体色素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30 d,0.6%和0.8% NaCl处理的甘草中甘草酸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20 d和30 d,0.6%,0.8% NaCl处理的甘草苷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NaCl胁迫下,甘草生长受到了抑制,并通过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叶绿体色素含量和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来提高自身耐盐性,同时也提高了药材的质量.

  • 艾奇康胶囊提取精制工艺的研究

    作者:刘涨;范斌;张秋海;李树珍

    目的:对艾奇康胶囊提取精制工艺进行优选.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以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为指标,考察了煮提时间,煮提次数和加水量等.结果:佳工艺为煎煮3次,加水8倍量,时间为2 h,浓缩至相对密度1:1.2,加入95%乙醇使药液含醇量为70%,放置12 h,离心,浓缩,真空干燥,制粒.结论:该工艺简单合理,易于操作.

  • 甘草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概况

    作者:宗阳;何书芬;孙冰婷;张倩;居文政

    探讨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特点.查阅近年来关于中药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从甘草抗抑郁活性成分及其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等方面分析甘草治疗抑郁症的特点.甘草治疗抑郁症应用广泛,在改善动物行为学和生化指标上都有良好的疗效,其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抗自由基、抗炎等作用.甘草治疗抑郁症具有疗效稳定、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为临床筛选其抗抑郁中药活性成分以及处方配伍提供思路和借鉴.

  • 超声波辅助提取甘草角鲨烯及粗脂肪成分分析

    作者:高贵桃;杨敏丽;梁新华

    确定甘草中角鲨烯的超声波辅助佳提取条件,并分析甘草粗脂肪的组成.方法 分别研究了料液比、浸泡时间、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对角鲨烯得率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甘草粗脂肪的组成.结果 甘草角鲨烯的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浸泡时间10 h,超声时间50 min,超声温度50℃;甘草粗脂肪中共分离鉴定出26种成分,角鲨烯含量0.8%.结论 超声法操作简便,开发和利用甘草粗脂肪中的角鲨烯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近红外光谱用于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及水分测定

    作者:王遥琼;王维皓

    目的:运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检测甘草药材中的甘草苷、甘草酸及水分.方法:采用积分球漫反射扫描近红外光谱,以TQ Analys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建立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及水分测定的NIR.结果:甘草苷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65,预测集相关系数(RP)0.986 8;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393,校正集相关系数(Rv)0.904 6.甘草酸的RMSEP=0.166,Rp=0.995 5;RMSECV=0.575,Rv=0.954 0.水分的RMSEP=0.137,Rp=0.995 2;RMSECV=0.498,Rv =0.931 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可以用于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及水分的含量测定.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桔梗-甘草”药对作用机制分析

    作者:吴嘉瑞;金燕萍;段笑娇;刘施;张冰

    目的:探讨桔梗-甘草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和配伍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寻找与这两味中药相关的所有化学成分.选择口服利用度(0B)≥50%,类药性(DL)≥0.18作为化合物分子的筛选条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寻找与候选化合物相关的潜在靶点,进而构建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的网络图和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结果:通过OB,DL条件筛选,得出43个候选活性分子,相应靶点有98个,相关疾病有224种.其度值前三的候选化合物分子分别是柚皮素(48),芒柄花黄素(41),shinpterocarpin(36);度值前三的靶点蛋白为PTGS2(32),PPA R-γ(21),ERS1 (18);度值较高的相关疾病依次是非特异性癌症、炎症、痛症、乳癌、阿尔茨海默症等.结论: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该药对的基本药理学作用和相关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 基于β-AS基因的甘草道地性形成机制研究

    作者:席培宇;刘颖;陈宏昊;刘春生

    目的:对甘草道地性形成机制进行探索.方法:在GenBank中检索β-香树酯醇合成酶(β-AS)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并找出序列保守区,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对3个不同产地甘草材料的β-AS基因进行扩增、测序,用MegAlig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树.在表达差异实验中,对来自3个产地的9份甘草材料进行总RNA提取,逆转录得到cDNA,以甘草18S基因为内参,PCR扩增后进行相对表达量分析.结果:在序列多态性实验中,9个样品的β-AS序列经比对分析共发现108处变异位点,内含子变异位点数高于外显子变异位点数两倍.在表达差异实验中内蒙组、甘肃组和宁夏组的甘草β-AS基因平均相对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产地甘草β-AS基因多态性的差异以及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甘草道地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 从仲景方中生姜、大枣、甘草的使用看佐药在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罗裕兴;毛淑敏;陈建萍

    目的:医者常忽视生姜、大枣、甘草在方剂中作为佐药的作用,而影响临床疗效,为强调其配伍规律及作用,故探讨三者于方剂中作为佐药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分析仲景方中姜、枣、草作为佐助、佐制、反佐药的运用规律.结果:姜、枣、草作为佐助、佐制、反佐药,对方剂配伍起重要作用.结论:合理、巧妙配伍姜、枣、草,作为佐药,能使方剂配伍结构更为完善,并提高临床疗效.

  • 十八反中甘草大戟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文献特征分析

    作者:刘佳;费宇彤;钟赣生;柳海艳;高源;刘云翔;王茜

    目的:分析甘草大戟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文献特征.方法:系统检索十八反中甘草大戟组合同用的临床研究文献,从两者同用治疗疾病、用药剂量、配伍比例、给药剂型、给药途径及炮制入药情况等方面对两者临床同用文献的文献特征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结果:临床共检索到甘草大戟组合同用文献36篇,有1篇文献文中提及不良事件情况.文献记载两者组合同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的痰饮、臌胀、痹证等病,骨科主要治疗附骨疽.组合同用时两者多以“生甘草”“醋大戟”的炮制形式、以1:1的比例配伍使用,而且多以“汤剂”“口服”的形式使用.结论:临床确有甘草大戟组合同用的文献记载存在,但由于文献信息不足,无法进行定量疗效评价;而且由于文献提及不良事件观察的研究以及作者明确说明反药同用理论的研究均太少,仅有1篇文章记载不良事件且尚不能从文中判断是否是反药组合同用的原因所引起,所以甘草大戟反药同用的安全性尚不能确定.

    关键词: 十八反 甘草 大戟 反药
  • 甘草古今应用规律探究之一

    作者:姚天文;王清亮;刘尽美;杨柏灿

    目的:探究甘草从汉代到现代的应用规律.方法:采取文献查阅、整合分析等方法,探析甘草在剂型、炮制、用量、配伍和病证等方面的应用规律.结果:汤剂是甘草为常用的剂型,其次为煮散剂、内服散剂和丸剂.生甘草在各个朝代的使用频率呈上升的趋势,而炙甘草呈下降的趋势.古今甘草使用的用量跨度极大,在0.3-90g之间不等,且各个时期甘草的用量有着较大的不同.历代与甘草配伍多的药物分别是白芍、人参、茯苓、桂枝和麻黄,且平均用量均大于甘草.甘草在肺系病证与脾系病证中多用,其次为肝系病证,在肾系病证与心系病证中少用.结论:从古至今,甘草在剂型、炮制、剂量、配伍以及病证等方面的应用有着各自的特点与规律.

  • 含反药组合的海藻玉壶汤中不同品种海藻与甘草配伍应用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肝脏的影响

    作者:刘殿娜;陈丰;于雪;修琳琳;柳海艳;陈绍红;高洁;李娜;张晨;钟赣生

    目的:探讨含反药组合的海藻玉壶汤中不同品种海藻与甘草配伍应用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海藻玉壶汤(海蒿子)组、海藻玉壶汤(羊栖菜)组,灌服丙硫氧嘧啶复制甲状腺肿大模型,以优甲乐作为阳性对照.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及肝脏组织中CYP2E1、CYP3A1、CYP3A2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海藻玉壶汤(海蒿子或羊栖菜)组血清ALB、肝脏CYP3A1 mRNA表达、CYP2E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海藻玉壶汤(海蒿子)组比较,海藻玉壶汤(羊栖菜)组血清GLB、肝脏CYP2E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含反药组合的海藻玉壶汤中不同品种海藻与甘草配伍,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的肝脏蛋白合成功能表现出一定恢复作用;通过诱导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肝脏CYP3A1 mRNA、CYP2E1蛋白的表达,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进而对肝脏的药物代谢产生影响.

  • 海藻与甘草反药组合对大鼠离体回肠收缩及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爱华;华永庆;洪敏;曹琰;宿树兰;段金廒

    目的:从肠管运动功能的角度,探讨中药“十八反”中海藻与甘草配伍禁忌的机制.方法:观察海藻与甘草单煎液、合并液和合煎液对大鼠离体回肠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单煎液与合煎液对小鼠在体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分别记录离体回肠收缩张力和在体小肠推进距离,并计算其回肠张力差及小肠推进率.结果:海藻单煎液能浓度依赖性增加大鼠离体回肠的收缩张力,0.1-2mg生药/mL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甘草合用后其升高回肠收缩张力的作用显著减弱(P<0.05).海藻低、中、高剂量(0.78、1.56、3.12g/kg)能显著增加小鼠小肠推进率(P<0.05),而海藻-甘草(1∶1)合煎液对小肠推进率无显著影响.结论:海藻能促进大鼠离体回肠和小鼠小肠运动,当与甘草合用后其生物效应受到明显抑制.甘草可能通过对肠管运动的抑制,产生了抑制海藻“润下”、“利水”的功效,这为海藻与甘草配伍禁忌理论提供了一定实验证据.

  • 基于因子分析的甘遂-甘草反药组合量-毒关系研究

    作者:沈娟;唐于平;李淑娇;陶伟伟;宿树兰;钱大玮;段金廒

    目的:研究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量-毒关系,探讨甘遂与甘草配伍的毒性变化特点,为揭示甘遂“反”甘草提供科学证据.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剂量甘遂及甘草单味药组、甘遂-甘草不同配伍比例给药组,共27组.在较大剂量范围(甘遂:0.065、0.195、0.780、2.340g·kg-1·d-1)考察甘遂对实验动物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甘遂与甘草按不同比例配伍后毒性变化特点与规律,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量-毒关系.结果:甘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剂量范围内单独给药没有见到明显毒性,在药典高限4倍剂量下可产生肝、肾脏毒性;当甘遂在药典剂量范围内时,甘遂-甘草2∶1配伍没有见到明显毒性,1∶1、1∶2、1∶4、1∶10配伍可见不同程度的肝、肾、心脏毒性;当甘遂剂量超过药典规定剂量时,不同比例甘遂-甘草合用均增毒.通过因子分析从9个指标中抽提出3个公因子,共解释了78.0%的信息.甘遂-甘草配伍毒性可能随甘草比例的增加而增毒.结论:甘遂在其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单用没有明显毒性,与甘草合用可表现出毒性,并随甘草比例的增加有毒性增加的趋势,说明在一定量比范围内,甘遂与甘草配伍相反.

  • 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心肾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作者:王茜;钟赣生;王宏蕾;柳海艳;李怡文;刘佳;欧丽娜;陈绍红

    目的:通过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的甘遂半夏汤对腹水模型大鼠心、肾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筛选甘遂与甘草反药组合对心、肾功能及病理组织形态变化影响的配比宜忌条件.方法:将甘遂与甘草按照2因素7水平的均匀设计实验原则设置不同配伍比例,观察甘遂与甘草不同配比的甘遂半夏汤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肌酐(Cr)、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以及心、肾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并利用中药组方优化软件对生物效应指标进行甘遂与甘草配比的优化分析.结果:模型组及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损伤,其中配比1组(10.40∶1.17)、配比2组(6.94∶2.23)、配比4组(3.47∶0.39)、配比6组(20.80∶0.78)与空白组比较Cr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模型组、配比2组(6.94∶2.23)、配比4组(3.47:0.39)、配比6组(20.80∶0.78)较空白组BUN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但各给药组与模型组之间以及各给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心肌酶水平的变化,模型组及各给药组CK水平较空白组显著性降低(P<0.05),其中配比2组(6.94∶2.23)及配比3组(13.87∶0.05)较模型组CK水平显著性降低(P<o.05);病理形态学观察表明,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心、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但各给药组未表现出较模型组加重的趋势.结论: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的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能降低CK活性,是否属于毒性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

  • 白虎汤不同配伍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作者:马强;李晓晶;顾丽;吴君金;卢林;葛尔宁;苏燕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白虎汤中甘草酸含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配伍对汤剂中甘草酸含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HPLC法测定白虎汤中甘草酸含量.结果:配伍降低了白虎汤复方药液中甘草酸含量,知母和粳米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P<0.05),石膏增加了甘草酸含,但影响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对甘草酸含影响不显著.结论:知母和粳米降低了复方药液中甘草酸含量.

  • 基于HPLC-MSn的甘草成分快速鉴定及质谱裂解途径研究

    作者:马海娟;高简;张亚丽;张潇;苗祥贞;谭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n)法,对甘草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C18色谱柱,乙腈-0.2%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线性离子阱-串联静电轨道阱(LTQ-Orbit rap)高分辨质谱,负离子检测模式进行扫描,解析多级质谱数据,进行成分定性分析.结果:甘草提取物中共检测出31种成分,其中23种黄酮类化合物,8种三萜皂苷类成分,并首次分析了其中两种成分的裂解途径.结论:建立的HPLC-MSn分析甘草提取物成分的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复杂成分分析,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干旱胁迫下甘草苷与脱落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长利;徐鹏;许利平;王满元;于萍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甘草苷与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分析二者相关关系.方法:以人工培育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材料,按照外源钙叶面喷施浓度、喷施季节与干旱胁迫程度3因素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处理,检测不同试验处理下的甘草苷与脱落酸含量变化,分析各试验因素对甘草苷、脱落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两者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干旱胁迫对甘草苷和脱落酸均具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含量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干旱胁迫下甘草苷的合成积累,与抗旱信号传导物质脱落酸的合成密切相关.

  • HPCE测定龙柴方及组方药甘草中5种指标成分的含量

    作者:周逸芝;刘训红;陈菲;张奉苏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法,同时测定龙柴方及其组方药材甘草中5种指标成分含量,控制该方药的质量.方法:40mmol/L硼砂-10mmol/L磷酸二氢钠-10%甲醇(pH=8.2)为电泳介质,未涂渍标准熔融石英毛细管(64.5cm×75μm,有效长度56cm)为分离通道,分离电压为20kV,检测波长为254nm,毛细管温度为20℃,压力进样为5kPa× 6s.结果:此方法可以使样品达到基线分离,阴性样品无干扰,5种指标成分的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 0.9950);加样回收率为95.00%-100.90%.结论:该方法分离良好、精密准确,可用于龙柴方及其组方药材甘草的质量控制.

  •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含甘草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吴嘉瑞;郭位先;张晓朦;周唯;张月;张冰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含甘草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构建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分析含甘草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甘草处方常用于治疗咳嗽、胃痛、感冒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甘草、陈皮、赤芍、茯苓、丹参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甘草,赤芍”“甘草,连翘”“甘草,陈皮”“甘草,金银花”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连翘->甘草”“金银花->甘草”“连翘,金银花->甘草”“桔梗->甘草”等,治疗咳嗽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与止嗽散有一定相似性,治疗胃痛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与香砂养胃丸有一定相似性.结论:颜正华教授含甘草处方广泛用于多种病证,处方所用药物多具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

  •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的运用经验

    作者:刘爱华;白清;杨玉莲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李东垣首创的名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味药组成,原治"饮食劳倦,损伤脾肾,始为热中"所设.后世医家根据该方的补益中气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之症,其功效卓著,倍受推崇.

2196 条记录 8/110 页 « 12...567891011...1091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