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穴透刺配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儿童脑瘫中偏瘫患儿临床研究

    作者:权弋

    目的:分析儿童脑瘫中偏瘫患儿应用头穴透刺配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50名儿童脑瘫中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处理联合一般功能训练,不对健肢的使用进行限制,观察组患儿采用头部腧穴透刺配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上肢Fugl-Meyer评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上肢Fugl-Meyer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上肢Fugl-Meyer评分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对照组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评分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儿童脑瘫中偏瘫患儿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大大提高上肢Fugl-Meyer评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60例的护理疗效观察

    作者:彭丽延;李素惠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在相应干预4周后的肌力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有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加强制性运动护理干预措施,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 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立峰;王丽岩;李凌雁;曾学清;何颖;戴红双

    目的 观察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lMT)及综合干预组(头电针+ClMT),常规康复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为主,Brunnstrom技术为辅)强化患侧上肢训练;头电针组采用焦氏头针结合电刺激疗法;强制运动组限制健侧上肢,强化患肢训练;综合干预组采用头电针联合强制运动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12周观察患者偏瘫上肢FugI-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明显升高,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 <0.05,P<0.01);但除综合干预组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在腕关节背伸及桡偏两个活动方向上较常规康复组明显改善(P<0.05)外,其他各组间FMA评分及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干预组FMA评分升高,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头电针联合ClMT训练作用为明显,且显效早.

  • 强制性运动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作者:赵军;张通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卒中后生存的患者中,约有半数留有运动残疾[1].传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但对上肢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差.传统观点认为,上肢功能恢复的佳时间应在发病11周内,过了11周,上肢功能几乎不可能再恢复[2].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或CIT)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3].至今,该方法得到较大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

  • 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大鼠海马新生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

    作者:李策;李莹莹;张备;刘培乐;梁丹;白玉龙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存活和c-JNK/p-JNK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强制性运动训练组(CIMT)(9只)、对照组(9只)、假手术组(9只),前两组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术中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血流,确保血流下降70%~80%以上.术后第8天开始进行CIMT训练,持续14天.术后第22天采用Western Blot(每组各6只)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每组各3只)分别检测患侧海马区c-JNK/p-JNK的表达和新生神经细胞的增生.结果:假手术组患侧海马区存在少量BrdU+/NeuN+细胞,CIMT组患侧海马区BrdU+/NeuN+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CIMT组与对照组相比p-JNK表达明显下降(P<0.05),平衡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训练可能是通过抑制P-JNK的表达促进大鼠患侧海马区新生神经细胞的存活,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樊留博;韩文胜;章霞;卢战;田瑛;王灵芝;马利中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强制性运动(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组、电针组和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每组再随机平均分为5个亚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分别行相应治疗,并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eillary ascid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7、14、21、28 d时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与模型组、CIMT组和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8 d和35 d时,CIMT组、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血后7d、14 d、21d和28 d时,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GFAP表达量明显低于CIMT组和电针组(P<0.05).结论 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可抑制脑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有关.

  • 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启金;林洁玲;罗超敏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能力改善情况,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同时对两组上肢动作恢复情况进行评测.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肢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上肢动作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恢复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运动、动作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 强制性运动在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娄军芳;杨旭红

    目的 观察强制性运动在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照组60例常规运动护理,观察组60例强制性运动康复护理训练,对比分析不同护理实施后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r指数、FMA评分、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强制性运动预后效果显著.

  • 强制性运动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陈文姿;李琳;陈如凡;诸赵红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6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强制性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中予以强制性运动干预,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效果研究

    作者:赵现;霍永会;曹妍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以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253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每天治疗2h,连续2周.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2h,连续2周.治疗前、治疗1、2周时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对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患者进行自我评分.结果 治疗后1周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周时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Fugl-Meyer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2组患者的自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在短期治疗后就会有肯定效果,建议患者出院后仍然采用此种康复方法.

  • 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樊留博;田瑛;卢战;王灵芝;马利中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及灶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200只SD雄性大鼠采用插线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制性运动组(CIMT组),高压氧组和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组各40只,每组随机分为7d、14 d、21 d、28 d和35 d5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大鼠.造模24h后模型组和正常组动物自然饲养,不作特殊处理,其他组行相应治疗,分别于相应天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造模后各时间点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CIM组和高压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CIMT组、高压氧组在28 d和35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低(P<0.05),CIM组在造模后35 d与高压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在各时间段GFAP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组与CIM组和高压氧组比较在造模后7d、14 d、21 d和28 d缺血区周围GFAP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35 d缺血区周围GFAP表达减少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联合高压氧可抑制脑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改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 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与手功能的强化训练

    作者:蒋小毛;姚保龙

    目的探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与手功能恢复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 . 方法 17例偏瘫患者接受神经促通技术、运动再学习及结合适量的强制性运动训练法 . 结果治疗后上肢及手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P<0.001),Barthel指数也明显提高 (P< 0.001). 结论早期介入上述训练法对改善偏瘫上肢与手功能切实有效 . 在日常生活中不应以健侧代偿为主 , 急于利手的转换 , 而应尽量多使用患侧 , 以便及早大限度发挥患侧上肢的残存功能 .

  • 早期强制性运动对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作者:赵艳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运动对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选择在院内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1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采用修定后的Barther指数(BI)结合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测,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BI指数和FMA评分进行对应的分析比较。结果:在早期应用强制性治疗方法的研究组患者,BI指数和FA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的强制性运动有助于病情的康复,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也有相应的改善作用。

  • 头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脑卒中大鼠抗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研究

    作者:张立峰;王丽岩;李凌雁;曾学清;何颖;戴红双

    目的:观察头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Bax、Bcl -2、Bax/Bcl -2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造模成功后不予处理)、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训练)、头电针组(头电针治疗)、强制运动组( CIMT训练,限制健侧,强迫患侧治疗)和综合干预组(头电针加强制性运动训练)5组,用Longa线栓法造成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另选取20只同质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7天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 Bax、Bcl -2、Bax/Bcl -2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和综合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Longa评分明显改善( P<0.01);各干预组之间比较,综合干预组Longa评分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 P<0.01),但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及强制运动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在抗细胞凋亡因子方面,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可明显上调Bax蛋白和Caspase-3蛋白、下调Bcl-2蛋白( P<0.05),Bax/Bcl-2明显升高( P<0.05);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性运动及综合干预组与模型组分别进行比较,干预后各组均可明显下调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Bax/Bcl-2下降( P<0.05);各干预组之间比较,综合干预组可显著下调Bax和Caspase-3蛋白及上调Bcl-2蛋白,改善Bax/Bcl-2比值,与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及强制运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及强制运动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均有抗细胞凋亡作用,但头电针加CIMT训练作用为明显,对脑卒中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 跑台训练与强制性运动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对比性研究

    作者:张璇;张卓然;段淑荣;蒋莱;范志新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与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跑台训练组(T组)、强制性运动训练组(C组),每组10只,T组及C组于造模后24 h分别进行跑台训练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其他各组正常饲养.于术后14天、21天及28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梗死灶周围巢蛋白(Nesti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各亚组同一时间NSS评分组间比较:C组、T组评分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C组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P<0.05),而Nestin、GFAP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P<0.05).T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Nestin、GFAP的表达低于C组(P<0.05).结论:跑台训练与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2种方法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均有效;强制性运动的效果优于跑台训练.

  • 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璇;张卓然;段淑荣;蒋莱;范志新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灶周围巢蛋白( 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组再根据术后开始干预的时间窗细分为术后6、12、24、48及72 h 5个亚组,每组8只。治疗组给予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其他各组正常饲养。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 nestin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后6~72 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6~72 h时间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梗死后6~72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及治疗组(P<0.01);而治疗组各时间点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内各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梗死后24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的佳时机为脑梗死后24 h;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梗死灶周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关。

  • 强制性运动在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应用观察

    作者:陆敏智;苏春燕;沈凤娟

    目的 研究强制性运动康复方法在脑梗塞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收集122例急性脑梗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使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及修定的Barther指数(BI)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对治疗前后的FMA及BI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强制性运动康复方法的患者组,FMA及MBI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两周疗效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塞早期使用强制性运动康复方法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进肢体康复.

  • 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艳;刘辉;李佩芳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的基础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首先由Tower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动物单侧锥体束受损后不能使用的患肢,在限制健肢的使用后,患肢的功能得到很大提高.Taub[1]在总结当时的观察结果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多次尝试使用无感觉的患肢失败后而放弃,学会用健肢代偿的策略完成任务,并通过多次代偿强化了患肢的废用,即出现了"习得性废用"的概念.进一步观察发现限制健侧运动,可逆转习得性废用,从而得出"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初步概念.强制性运动疗法现已广泛应用到小儿脑瘫[2-3]、帕金森病及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中[4-5].

  • 早期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作者:欧阳绍全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化Fegl-Meyer积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 强制性运动配合D-BOX评测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观察

    作者:王大华;王青松;顾佳明;张振薇;王翔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D-BOX上肢与认知整合评测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2名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另外每天加一次D-BOX上肢与认知整合评测训练,同时除了睡眠时间外,90%以上的时间限制健侧肢体的使用,强制性使用患侧肢体,治疗时间为30d.治疗前后运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FMT)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WFMT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D-BOX上肢与认知整合评测训练系统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对比常规康复训练效果存在明显的优越性.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