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电图监测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王剑火;陈勇忠;温建锋;龚衍丁;王娟美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肌电图监测结果,以预防神经损伤.方法 对27例L4~5及1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对1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经皮椎板间入路髓核切除术.对L4~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监测术侧的L4和L5神经的自发肌电图,对L5~S1手术患者监测术侧的L5和S1神经的自发肌电图.结果 53例患者术前自发肌电图均表现为波幅很低的波浪线.在通道建立过程中,46例出现异常肌电波;在髓核摘除过程中,5例出现异常肌电波;在显露减压神经根时,所有患者出现异常肌电波.腰痛时肌电图为中等宽幅的异常肌电波;下肢放射痛时为成串的、高波幅的异常肌电波.53例VAS评分术前为(7.34±1.54)分,术后1个月为(1.53±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进行肌电图监测有助于对神经损伤进行预防,提高手术安全性.

  •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峰;徐彬;李涛;谭林英;胡昊;熊承杰;齐凤宇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年3月~2016年3月接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478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不良事件纳入围手术期并发症范畴,手术导致患者新的损害于术后30 d内改善者定义为短暂并发症,超过30d无改善者定义为持久并发症.统计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原因及对策.[结果] 478例患者中共有78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82项,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32%(78/478);82项并发症中4例发生4项持久并发症,74例发生短暂性并发症78项;不同腰椎间盘病变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旁中央或中央型突出13.47% (26/193),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15.19% (12/79),腰椎术后复发33.96%(18/53),腰椎双节段突出者15.22% (7/46),脱出游离型13.95% (6/43),极外侧型突出14.29% (5/35),椎间盘源性腰痛者13.79% (4/29).[结论]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有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肌力减退、术后局部血肿形成、椎体终板炎、硬膜破裂、导丝断裂、术中休克等,其中下肢感觉异常是常见并发症,腰椎术后复发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从脊柱内镜手术摘除组织中分离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征鉴定

    作者:尚玉攀;吴昊;曾晓丽;郑力恒;余俊;肖黔龙;屠美;张嘉晴

    目的:利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获取来源明确的髓核组织,结合组织块培养法高效分离培养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human 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hNP-MSCs), 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6例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摘除的髓核组织,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取第3~6代生长良好的细胞用于实验,采用CCK-8检测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并分别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方向诱导分化,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及阿利新蓝染色对分化结果进行检测.结果:成功从椎间盘内镜摘除的髓核组织中分离培养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CD73和CD105等间充质干细胞抗原,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和CD45.生长曲线显示符合正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特征.茜素红染色、阿利新蓝染色及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说明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的能力.结论:首次结合椎间盘内镜微创手术和组织块培养法,体外高效分离培养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hNP-MSCs.

  • PELD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张腾飞;吴文凯;邓忠良;晏铮剑;陈亮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椎间孔入路(TF-PELD)与椎板间入路(IL-PELD)比较治疗LS/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TF-PELD和IL-PELD比较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和7个队列研究,包括4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IL-PELD相比,TF-PELD手术时间更长[MD=17.42,95%CI(12.86,21.97),P<0.000 01]、术中透视次数更多[MD=8.42,95%CI (6.18,10.65),P<0.000 01],但两组在术后随访VAS评分[MD=0.01,95%CI(-0.23,0.25),P=0.94]、术后随访ODI评分[MD=-0.46,95%CI(-2.42,1.49),P=0.64]、术后优良率[RR=1.00,95%CI(0.89,1.12),P=0.96]和并发症发生率[RR=0.73,95%CI(0.45,1.18),P=0.20]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TF-PELD和IL-PE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IL-PELD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射线暴露更少的优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颈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吴磊;蒋毅;王东;张丛笑;左如俊;黄承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出现颈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以术中是否出现颈痛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颈痛组22例和无颈痛组5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和术中相关指标。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出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出现颈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的手术方式以侧路为主67例(93.1%),后路5例(6.9%);术中平均灌注时间为(43.8±8.5)分钟;术中灌注压力平均为(32.4±3.66)mmHg,术中加压止血的次数波动于0~5次,平均(2.6±0.7)次。颈痛组患者翻修手术及后路手术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颈痛组,术中灌注压力、手术时间及加压止血的次数在颈痛组患者显著高于非颈痛组。而性别、年龄、吸烟、病程时间、VAS评分、BMI、术前感觉减退、术前肌力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手术节段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对颈痛组和无颈痛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灌注压力( OR=1.052)、灌注时间(OR=1.040)和术中加压止血的次数(OR=1.392)为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出现颈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镜下视野清晰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灌注压力、术中尽量缩短灌注时间、减少加压止血的次数能够减少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颈痛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