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离室中心-X射线线束偏移距离对多排CTDI100辐射剂量测定的影响

    作者:郑海亮;冯树理;王仁贵;段永利;杨磊;傅岩;赵君

    目的 探索多排CT的X射线束平面与电离室中心刻度偏移距离(offset distance,Do)对辐射剂量指数( CTDI100)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满足IEC标准的头部体模(T6M164)和长杆电离室,测量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在轴扫条件下不同偏移距离时的CTDI100值.结果 当偏移距离在1cm时,误差在0%~5%范围内;当偏移距离为3 cm,误差在5%~15%范围内;当偏移距离在5 cm时,误差在25%~75%范围内.结论 CTDI100测量结果对Do值敏感度较高,测量者在测量时应保证线束应与电离室中心刻度无偏离;在半影区内辐射剂量不容忽视,散射线束使得周围4点位的测量值较中心点发散,床对测量结果影响表现为中心点外的4个点位的CTDI100空间对称性降低.

  • CT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对原发性肝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的指导作用

    作者:韩文梅

    目的:通过多排CT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来指导制定肝癌介入治疗方案,通过瘘口的预先栓塞观察肝癌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1999-2006年收治肝癌患者1452例,2007-2014年收治肝癌患者1756例,比较两个阶段不同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总结CT增强扫描提前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对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通过对肝动脉-门静脉瘘口的预先栓塞,肝癌栓塞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延长了患者的寿命,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致认可。结论:CT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对肝癌介入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 冠脉CTA检查医源性气体的影像学观察与临床意义

    作者:卢东杰

    目的:探讨冠脉CTA检查在医院性气体检查中的影像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月入院进行冠脉CTA检查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冠脉CTA检查,记录入组患者所有原始图像,统计患者检查过程中心血管内气泡的数量及具体的位置,分析冠脉CTA检查在医院性气体检查中的影像学及临床意义.结果:入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冠脉CTA检查,患者中1个序列中28例可见气泡1-4个;1个序列中可见2个气泡4例;3个气泡3例,并且气泡主要集中在右心耳.结论:冠脉CTA检查过程中会出现少许医源性气体,利用多排CT能发现血管内中气体的数量及位置,提高检查准确性.

  • 64排CT评估急性结石性输尿管梗阻继发征象的临床意义

    作者:杜宇明;孙洁;梁仁涛;蒋楠

    目的 评估急性结石性输尿管梗阻继发征象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间因急性腰腹痛行肾输尿管CT的病人,终证实为泌尿系统结石108例,男性67例,女性41例.患者急性肾绞痛样发作共66例,病史长约1~5 d,占62%;患者钝性隐痛与42例,病史在5d以上至数年,占38%.结果 出现肾脏及输尿管周围渗出共例,占%,其中第一次检查时下级医生影像报告认为伴有炎症的例,影像表现为肾及输尿管周围脂肪间隙轻重不一的脂肪密度增高及液体样密度影,临床碎石或取石使梗阻缓解后,渗出未做特殊处理3~5 d内基本吸收.与渗出影伴发的有患侧肾影增大、肾实质密度轻微减低例,肾、输尿管轻度扩张占例,结石周围输尿管环形增厚例.增强扫描急性梗阻时患肾分泌及排泄功能延迟,甚至表现为白肾;慢性结石梗阻病未出现一例肾周渗出现象,主要表现肾盂及输尿管中、重度扩张、肾实质变薄及输尿管壁局部环形增厚.结论 肾及输尿管周围渗出是结石性输尿管急性梗阻常见表现,其阳性率达97.2%,并与肾绞痛紧密相关.肾输尿管周围渗出以及肾影增大伴肾密度减低是急性梗阻的可靠指征,与腹痛或肾绞痛的持续时间以及肾、输尿管对压力的反应和调节水平相关,但并不与预后密切相关,有明显的时限性,不需直接处理.需与炎性渗出鉴别.

  • 白血病髓外浸润多排CT表现及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李军民;赵磊;许振武;邢海荣

    目的:提高对白血病髓外肺、脑、肝、脾等脏器浸润的影像学认识,对比分析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表现,探讨多排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近三年间临床已确诊为白血病,且经多排CT检查,检查发现为白血病髓外浸润的患者总计7例,以此进行影像学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独脑内浸润者2例,病变累及颞叶、额叶、项叶;单独肺部浸润者1例,病变累及上叶、下叶;肝、脾同时浸润者3例,均为肝、脾内多灶性病变;肺、肝同时浸润者1例,肺部病变为多样性,肝脏病变为弥漫性结节性.结论:利用多排CT检查可以充分发现白血病髓外浸润所累及脏器,可以确定脏器受累范围与程度,但受累脏器CT表现不一且缺乏特征性,诊断时尚需结合临床病史及组织学、免疫生化检查等.

  • 飞利浦iCT 256轴扫剂量特性和剂量安全管理建议

    作者:刘小丽;郑海亮;李兴东;冯树理;王仁贵;段永利

    验证 iCT 256执行头部轴扫时辐射剂量机显值准确性,并探讨在该条件下辐射剂量安全管理方案。方法利用瑞典 RTI 公司的 Solidose 400型辐射剂量计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T6M164型剂量体模(符合 IEC 61223-2-6),按头部轴扫条件重复三次测定剂量体模上5个钟点位的剂量值。结果①中心点 CTDI100测量相对偏差在2%以内,而四周点位 CTDI100测量相对偏差在20%以内;②CTDIvol实测值比机显值高5%~16%;③单次头部轴扫有效剂量在0.86~3.63 mGy 之间。结论中心点 CTDI100的测量重复性好,外围四点位测量重复性差,且存在实测值略高于机显值的情况。应加强对患者累计辐射剂量的监管。

  • CT-SD16探测器辐射剂量测量原理和参数设定

    作者:郑海亮;李兴东;刘小丽;冯树理;何宝新;段丛;漆毅

    目的 介绍了一种用半导体电离室测量多排CT辐射剂量的原理和方法,为完善我国现有医疗CT检测规范提供技术信息.方法 通过介绍X射线辐射剂量计Barracuda的测量原理和多排CT辐射剂量测量的参数设置依据,并结合在Philip Brilliance iCT 256机器上的应用实例,阐述了用半导体电离室的探测器测量多排CT辐射剂量的关键技术.结果 基于CT扫描参数合理设置探测器参数后,多排CT辐射剂量空间分布情况得以较好展示.100 mm长杆空气电离室的测量范围远小于多排CT线束覆盖范围,需要对多排CT辐射剂量测量方法和技术进行更新.结论 新型探测器有利于揭示多排CT辐射剂量的特性规律.

  • 血管造影评估马方综合征患者主动脉根部直径和Haller指数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家祎;张楠;温兆赢;刘东婷;李宇;于薇

    目的:通过CT血管造影术(CTA)评估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直径和漏斗胸的关系,寻找马方综合征患者血管及骨骼病变的关系,增加马方综合征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以来26例马方综合症患者的胸部CTA表现,采用双源螺旋CT进行胸腹主动脉心电门控FLASH模式描方案.应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启动扫描,ROI置于降主动脉近段,ROI内CT值到达100HU时延迟10s钟自动触发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均存在主动脉窦扩张,16例升主动脉近段扩张.发生主动脉夹层5例,其中Stanford A型夹层3例,Stanford B型夹层2例.腹主动脉瘤1例.马方组和对照组主动脉窦直径和升主动脉近段直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马方组主动脉窦直径(r =0.925)、升主动脉近段直径(r =0.819)与Haller指数存在明显相关性.马方组主动脉窦直径(r=-0.849)、升主动脉近段直径(r=-0.796)与胸廓前后径存在明显负相关性.升主动脉中段直径与Haller指数(r=-0.063)、胸廓前后径(r=0.034)相关性不高.胸廓前后径与Haller指数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0.902).马方组患者Haller指数正常组和异常组主动脉窦直径和升主动脉近段直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Haller指数轻度异常和中重度异常患者主动脉窦直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A是诊断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改变重要的影像学手段,也是马方综合征术后评价及随访首选检查方法.结合Haller指数的测量,有助于马方综合征的临床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症.

  • 多排CT下腔静脉成像对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温兆赢;毕涛;赵映;刘家祎;张兆琪;范占明

    目的:由于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属于少见病例,其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回顾性分析IVL的多排CT特征及其临床表现,评价其对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5年至2013年间,通过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IVL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排CT特征以及病理结果.多排CT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120 kV,管电流400~450 mAs,层厚0.5 ~0.75 mm,间隔0.25~0.60 mm.监测层面放在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区域,手动触发开始扫描.结果:9例患者中,4例患者为子宫切除术后,1例为多发子宫肌瘤并伴子宫腺肌病.多排CT均显示蛇形的下腔静脉内充盈缺损延伸入右心房,其中1例病变延伸入右心室、肺动脉.8例病例侵犯单侧宫旁血管,1例病例侵犯双侧子宫血管,6例肿瘤沿着子宫静脉、髂静脉生长,3例病例显示病变同时波及卵巢静脉和髂静脉,9例病变均波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其中1例肺动脉受累.1例患者发生肺内多发转移.结论:IVL的多排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9例患者均显示下腔静脉内充盈缺损延伸入右心房,CTV检查清晰地显示了IVL向子宫外生长的途径,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 多排CT三维重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明辉;李国军;宋文超;姜峰;陈欣欣;王晓

    目的 利用多排CT三维重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分型,根据分型指导临床治疗,观察手术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0-01对9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多排C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然后分别行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评价手术疗效及分型方法对术式选择的指导意义.结果 97例获得平均18(6~30)个月随访,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64例,良2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4.8%.结论 根据多排CT三维重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分型,然后再依据骨折分型选择治疗方法,提高了手术疗效,减少了骨折并发症.

  • 多排CT在脑出血影像学诊断中的优势分析

    作者:郭红涛

    目的:对比分析单排CT与多排螺旋CT在诊断脑出血的优势、价值,以及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方法:对110例经手术或穿刺明确诊断的脑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单排CT与多排螺旋CT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11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8例I级患者,其中通过多排CT检测有90.04%的准确率,而通过单排CT检测仅有79.1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在Ⅱ级-Ⅳ级的26例患者中,其中通过多排CT检测有95.06%的准确率,而通过单排CT检测仅有74.13%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中有46例V级患者,其中通过多排CT检测有84.05%的准确率,而通过单排CT检测仅有73.04%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对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中,多排螺旋CT的优势均大于单排CT。

    关键词: 脑出血 单排CT 多排CT
  • 探讨MSCT腰椎间盘的扫描方法

    作者:吕淑华

    目的:探讨MSCT腰椎间盘的佳扫描方法。方法:16排CT采用非螺旋椎间隙平扫和容积扫描间隙重建的方法;测量L5/S1椎间盘与水平面的夹角分析。结果:螺旋容积扫描间隙重建法,能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的病变情况;夹角测量发现大于25°角的约为28%。结论:容积扫描间隙重建法更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 全血管腔内主动脉弓置换术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徐臣年;刘洋;段维勋;金振晓;陈涛;陈文生;杨秀玲;李红玲;赵宏亮;杨剑;俞世强

    目的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带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用于全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在体外及动物模型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新型带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由主支架,分支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在体外主动脉弓模拟试验台对支架系统进行了测试,记录和分析了支架系统的定位、释放、锚定的过程及成功率。同时,在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进行带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植入。通过主动脉造影,多排CT和术后6个月解剖观察等检查手段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所有支架系统的定位及释放均在体外实验中取得成功。在实验犬模型中,除1例死亡,带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在11只犬的主动脉弓中成功植入,实验犬正常存活至少3个月。主动脉造影,CT和动物尸检发现支架固定良好,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均覆盖无内漏。在6个月的随访中,头臂分支没有明显的梗阻或狭窄。结论利用新型带分支大血管支架系统全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安全可行。随着临床前经验的不断积累,将有可能进行临床人体试验。

  • 多排CT上腹部检查应用

    作者:李大鹏

    上腹部的CT检查常用的方法是平扫加双期法,通过几年的工作中的总结发现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有:CI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扫描前的准备;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本文对如何提高上腹部的CT检查质量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多排CT 上腹部
  • 超声、MRCP及CT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王士堂;黄强;许戈良;邵成颂;胡元国;王成;邱陆军

    目的 研究超声、MRCP、双期CT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超声、MRCP、双期CT检查,MRCP判断肝内胆管侵犯情况,CT判断肝动脉和门静脉侵犯情况.利用上述结果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和T分期.术前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超声、MRCP、双期CT检查,MRCP对17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Bismuth-Codette分型准确;3例肝动脉系统侵犯患者,2例超声或CTA结果与手术探查一致;4例门静脉系统侵犯患者,3例一致.17例T分期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探查一致.结论 超声、MRCP结合CTA检查,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常规方法,其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 主动脉夹层与其临床和多层螺旋 CT 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潘光红

    目的 探讨主动脉粥样硬化伴发主动脉夹层与其临床和多层螺旋CT表现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20例主动脉粥样硬化伴发主动脉夹层(实验组)和20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按照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比较,除年龄外,性别、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室各指标进行比较,除载脂蛋白A1外,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主动脉粥样硬化伴发主动脉夹层患者中,A型有13例,占65%,B型有7例,占35%,比较两型实验室指标,除载脂蛋白外,A型较B型实验室指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脉粥样硬化伴发主动脉夹层患者以A型为主,多排螺旋CT联合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检查,对综合评估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64排CT冠状动脉斑块分析对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指导作用的研究

    作者:高迎春;张晓琴;杨署;胡晓辉;田志强;赵平;韩雅君

    目的 探讨64排CT冠状动脉斑块分析对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连续入选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并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治疗的患者42例,置入支架44枚.根据支架释放后有无残余狭窄分为2组,组间对比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所示斑块的性质、斑块的CT值、钙化长度、横断面大钙化面积.结果 残余狭窄组患者斑块的大CT值大于无残余狭窄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当斑块的CT值达到648~679时,支架释放时出现残余狭窄的概率为70%~90%.结论 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支架释放后出现残余狭窄与斑块的大CT值有关,当斑块有明显大的CT值时,采用直接支架术需谨慎.

  • 多排CT评价不同舒张功能状态下左房容积及功能变化

    作者:温兆赢;赵映;刘家祎;李宇;张兆琪

    目的 探讨大左房容积指数与不同级别左心室舒张功能间的相关性及左心房存储功能、管道功能、收缩功能随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73例同1天完成多排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获得经体表面积校正的左心房大容积(Indexed LAVmax)、左心房小容积(Indexed LAVmin)、左心房开始收缩时的容积(Indexed LAVp)并计算左心房功能指标:左心房射血分数、左心房存储功能、左心房收缩功能和左心房管道功能.由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体表面积校正的左心房大容积指数与不同左心室舒张功能状态分级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组间的左心房容积和功能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左房大容积指数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性较高,左房大容积指数随着舒张功能的恶化而增加.左室舒张功能轻度降低组与正常对照组LAEF、左心房管道功能、左心房收缩功能之间没有差异,但假性正常化组和限制性功能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降低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且限制性功能障碍组低于假性正常化组.左室舒张功能轻度降低组、假性正常化组和限制性功能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心房存储功能均明显降低.结论 随着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心房的容积指数和收缩、舒张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左心房的大容积指数是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的一个较为灵敏和方便的指标.

  • 多排CT评价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后再分期及疗效

    作者:史燕杰;陈颖;李晓婷;王之龙;孙应实

    目的 评估多排CT对食管鳞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后再分期的准确性,分析CT对食管癌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肿瘤医院就诊的接受新辅助化疗及手术的135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由2名医师采用CT对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病灶行TN分期,并评价CT肿瘤退缩分级(TRG)和病理TRG.根据术前CT TN分期分为治疗有效(T0-2N0)、无效(T3-4N+)和疗效不确定(T3-4N0或T0-2N+)3组,比较各组间的生存差异.结果 以术后病理T和N分期为金标准,2名医生采用CT诊断治疗后T和N分期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50%、54%(c=0.718,P<0.001)和59%、56% (κ=0.753,P<0.001),一致性均较好.CT诊断TRG的整体准确率仅为27%.生存曲线显示,病理TRG与总生存有显著关联(x2=8.13,P=0.04),随分级增高,生存变差;CT预测的TRG与总生存无显著关联(x2=1.17,P=0.286),但表现出分级增高,生存变差的趋势.135例患者中,19例(14.07%)有效,46例(34.07%)无效,70例(50.37%)疗效不确定.有效组、不确定组和无效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1.5%、47.3%和18.5%,其中有效组高于不确定组(x 2=1.518,P=0.63)和无效组(x2=12.04,P=0.0016),不确定组明显高于无效组(x 2=14.468,P=0.0003).结论 CT对食管癌新辅助化疗后再分期准确性不高.CT TN再分期对评估食管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测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U技术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学庆;李玉东

    CTU是泌尿系统疾病检查重要手段之一,可为临床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