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透明帽辅助结肠镜在直肠下端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齐荣;赵秋英;荆元宏;尹基颖

    直肠息肉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故早期发现直肠息肉是预防直肠癌的首要因素.电子结肠镜的应用是胃肠病学上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发现和处理结直肠息肉的重要手段[1].内镜前端透明帽是内镜诊断与治疗中经常使用的附件.有多种类型的内镜前端透明帽可供使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EMRC)是其常见的使用方式.透明帽还被用于辅助止血治疗、异物取出、放大内镜检查、改善切线位和观察困难部位病变的内镜成像观察.内镜前端透明帽使用简便.

  • 非糜烂性反流病放大内镜下微小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建军;周丽雅;林三仁;夏志伟

    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部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目前NERD尚无内镜诊断标准.目的:应用放大内镜观察NERD的微小变化,探讨其特征性内镜表现.方法:58例GERD患者(NERD 47例,糜烂性食管炎11例)和6例健康志愿者行24 h食管pH监测和放大内镜检查,于食管、胃不同部位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内镜下,NERD组贲门口松弛,23.4%的患者食管黏膜水肿、血管网模糊;10.6%食管下段可见点状血管,27.2%可见隐性红斑;25.5%齿状线上有白色结节样变;29.8%齿状线模糊或部分模糊,形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齿状线下黏膜不平程度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根据齿状线形态诊断NERD,锯齿型、三角型和半岛型的阳性率均为100%,宽大锯齿型为83.3%;根据齿状线下黏膜不平程度,斑块状凹凸不平和绒毛状不平阳性率均为100%,粗糙不平为91.7%.NERD组的食管上皮组织学表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放大内镜下可以观察到NERD的齿状线形态和齿状线下黏膜不平程度,其特征性表现对完善NER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病变的定性诊断意义

    作者:闫红林;管蕾;吕文浩;刘敏;赵芯;姚少维;杨永勤;单婕;刘志国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BI?ME)对胃黏膜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辅助作用,及其是否有助于提高经验欠缺的内镜医生的诊断能力。方法从已发表文献中收集20例胃黏膜早期病变,每例均包括白光内镜( WLI)图片和NBI?ME图片,举办临床读片会,召集37名具有不同内镜经验的内镜医生,经简单培训后读片判断病变性质,利用投票器实时投票并分析数据。结果37名参与者均完成读片,其中14名(37?8%)内镜经验不足5年,22名(59?5%)具有NBI或放大镜操作经验。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上,NBI?ME 的诊断正确率优于 WLI[(62?6±21?7)%比(49?8±28?7)%,P=0?005];并且两者诊断正确率低的3例病变完全相同,均为良性病变,包括2例局限性胃炎和1例肠上皮化生。对前7例与后7例的NBI?ME图片的阅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间参与者群体诊断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26?3)%比(69?0±27?1)%,P=0?377],剔除22名具有NBI?ME操作经验者后两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6?5±23?2)%比(67?4±25?3)%,P=0?356]。结论 NBI?ME有助于内镜下对病变良恶性的判断,对内镜经验欠缺的内镜医生也有帮助,经简单培训后即可进行一般病例的判断,但对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排除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滕春雨;孙咏红;陈浮;王宇;朱海杭

    目的 探讨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可疑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15例普通内镜观察下发现可疑早期胃癌病变患者,依次采用放大内镜、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放大色素内镜、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记录病变轮廓清晰度、黏膜腺管开口形态清晰度、微血管结构形态清晰度评分,并比较腺管开口分型和微血管形态分型.于病变改变显著部位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统计各方法对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病变轮廓和黏膜腺管开口清晰度评分为377分和458分,优于ME-NBI(340分和408分)和放大色素内镜(354分和386分)(P<0.05),更优于放大内镜(276分和280分)(P<0.01);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病变微血管结构形态清晰度评分为380分,优于ME-NBI(348分)(P<0.05),更优于放大内镜(267分)和放大色素内镜(280分)(P<0.01).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绒毛状(C型)的检出率亦优于放大色素内镜(93.0%比79.7%,P<0.05).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癌前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2.17%、灵敏度为88.33%、特异度为96.36%.结论 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能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和微血管结构形态,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便于发现早期瘤变,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 内镜超声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初步研究

    作者:殷泙;杨振华;黄傲霜;史琲;毛燕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在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 确诊的125例UC患者经白光内镜和EUS检查,其中51例行放大内镜检查.根据白光内镜黏膜形态、放大内镜腺开口进行分级,比较各分级下内镜超声测得的肠壁总厚度.结果 白光内镜下判断UC炎症程度:重度16例、中度46例、轻度44例、缓解期19例,EUS测得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903±1.551 )mm、(4.673±1.235 )mm、( 3.756±1.322) mm、(3.464±0.970) mm,除轻度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内镜下根据UC炎症程度分为,绒毛状结构(9例)、典型珊瑚礁状结构(9例)、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例)、规则腺开口(13例)、上皮微小缺损(6例)、小黄色斑(6例),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701 ±0.941) mm、(5.518±0.581) mm、(5.181±0.751)mm、(3.763±0.659) mm、( 3.587±0.461) mm和(2.505±0.330 )mm,除上皮微小缺损与规则腺开口、典型与重度珊瑚礁状结构和绒毛状结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评估黏膜深度,小黄色斑(6/6)、规则腺开口(10/13)多位于黏膜层,而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8)病变均浸润至固有肌层.结论 EUS对判断UC炎症程度及浸润深度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达到辅助或替代放大内镜判断效果.

  • 放大内镜下微血管改变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季锐;卢雪峰;付金栋;雒燕;王玉娟;涂立锐

    目的 研究放大染色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探讨黏膜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食管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应用2%Lugol液染色后进行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改变将放大内镜下黏膜象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内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0.4%(90/112)食管炎患者符合Ⅱ型表现,85.7%(12/14)早期食管癌患者符合Ⅲ型和Ⅳ型改变.早期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x2=27.32,P<0.05)和食管炎组比较(x2=50.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黏膜癌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4.00,P<0.05).结论 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内镜配合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 放大内镜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成文;吕愈敏;顾芳;黄雪彪

    目的研究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放大内镜下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子放大内镜加靛胭脂染色观察了108例患者共129个大肠隆起性病变.结果 129个病变中经病理诊断为肿瘤性病变(腺瘤及癌)的有106个.其腺管开口呈Ⅱ型者10个、ⅢL型者73个、Ⅲs型者1个、Ⅳ型者7个、V型者15个,没有V型单独存在者.10个腺管开口Ⅱ型者病变病理多为轻度异型,无重度异型.15个出现V型结构的病变中,10例癌变,5例病理为重度异型.10个癌变病变中均出现了V型结构,7个黏膜内癌中6个呈VA型,1个VN型;2个黏膜下层癌均呈VN型;一个进展期癌呈VN型.研究中观察到10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放大内镜下腺管开口呈ⅢL型、Ⅳ型或V型,其中1例癌变.结论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观察息肉腺管开口形态基本一致.通过腺管开口观察可以很好的区分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其对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放大内镜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年维东;张齐联;梁进雨;尹洪芳

    目的研究正常胃黏膜及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放大内镜表现,探讨放大内镜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患者接受电子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体黏膜毛细血管网、胃小凹及集合小静脉,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及进行Hp检测.结果66例患者中Hp阳性者为36例,阴性者为30例.Hp阳性者中正常胃黏膜者2例,炎症者34例;Hp阴性者中,正常胃黏膜者28例,炎症者2例.Hp阳性者中,Z0型(见集合小静脉、网状真性毛细血管及针眼样的胃小凹)3例,Z1型(集合小静脉消失,毛细血管网正常或失去正常形态,胃小凹可见)8例,Z2型(集合小静脉及真性毛细血管网皆消失,扩张的胃小凹及沟回发白)15例,Z3型(扩张的胃小凹周围发红)10例;Hp阴性者中,Z0为27例,Z1为1例,Z2为2例,Z3为0例.结论电子放大胃镜下观察到的胃体黏膜集合小静脉、毛细血管网、胃小凹是正常胃黏膜的特征,而它们的消失与变化是Hp相关性胃炎的特征.

  • 放大内镜下胃病患者胃黏膜微细结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陈磊;杨建民;李向红;余欣;房殿春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诊断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可能性.方法对140例不同胃病患者,用Olympus GIF Q-240Z放大内镜进行观察和分型,并在所观察的部位取活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胃黏膜小凹形态可分为A型(点状)、B型(短棒状)、C型(树枝状)、D型(斑块状)及E型(绒毛状)五种基本类型.(2) 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率,放大内镜为94.3%(33/35),而普通内镜仅为22.8%(8/35)(P < 0.01).(3)18例完全型肠上皮化生中有14例(77.8%)在放大内镜下可见绒毛状、指头样改变(E型),而13例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则只有4例(30.8%)呈E型改变(P < 0.05),其余9例均呈C型或D型.(4)胃体下部集合静脉形态可分为R型(规则型)、I型(不规则型)及D型(消失型),三种类型的Hp感染率分别为12.2%(9/74)、60.0%(9/15)和84.3%(43/51),R型与I型或D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1).结论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Hp感染均有很大诊断价值.

  • 放大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范玉林;杨建民;刘海峰;郭德玉;李向红;顾莎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应用Olympus Gp Q-240Z新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20例不同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仔细观察,并实时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然后在放大观察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以验证放大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放大内镜将慢性胃炎分为三型:型:为浅表性胃炎的代表,表现为小凹呈短小棒状或圆点状规则性分布,常可见小凹开口模糊、散在红斑;Ⅱ型:多为轻度CAG,表现为部分区域小凹轮廓模糊、结构稍紊乱,可见点状、线状小凹稀疏消失区;Ⅲ型:多为中重度CAG,表现为大面积出现小凹消失形成的片状、条带状疤痕样改变,或出现由于小凹延长、扩张、排列紊乱或肠化所形成的树枝样或绒毛状改变.该组资料放大内镜和普通内镜对CAG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9.3%和42.9%(P<0.05)、特异度分别为89.1%和82.8%(P>0.05),准确度分别为89.2%和64.2%(P<0.05).结论放大内镜诊断CAG在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较普通内镜有明显的优势,可不等待活检病理结果直接作出较准确的实时内镜诊断.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