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华眼镜蛇咬伤局部绷扎合理性的探讨

    作者:王威;李其斌

    目的 探讨中华眼镜蛇咬伤后行局部绷扎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中华眼镜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就诊前是否进行局部绷扎分为绷扎组与不绷扎组,其中绷扎组39例,不绷扎组23例,以植皮率与器官功能障碍率为观察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绷扎组植皮率(51.28%)高于不绷扎组(13.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器官功能障碍率两组分别为:绷扎组(38.46%),不绷扎组(3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行局部绷扎会加重局部皮肤软组织肿胀、坏死,植皮率高,不提倡进行局部绷扎.

  • 糜蛋白酶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的合理性探讨

    作者:黄周;王威;李恬;黄东凌;李俊;王璠

    目的 探讨中华眼镜蛇咬伤后使用糜蛋白酶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的合理性.方法 ①将不同浓度的糜蛋白酶与中华眼镜蛇蛇毒混合水浴,待反应完全后,使用双缩脲法测定蛇毒的残余量;②将小鼠随机分为八组,分别为造模实验组(灭菌用水组和眼镜蛇毒蛇组)、模拟局部封闭实验组(对照组、糜蛋白酶局部封闭后30 min组和60 min组)、不同浓度糜蛋白对注射部位的影响实验组群(21 U/mL、40 U/mL和400 U/mL),比较各组皮下出血的情况;③按比例将推荐糜蛋白酶用量模拟局部封闭治疗,与同剂量的眼镜蛇毒比较对小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①体外实验发现,不同浓度糜蛋白酶与眼镜蛇毒充分反应后,吸光度改变与所添加的糜蛋白酶剂量有关,反应终平衡点不一致;②糜蛋白酶局部封闭注射30 min和60 min时蛇毒所致的出血面积分别为(3.05 ±0.12)cm2和(3.38 ±0.10)cm2,均小于空白对照组的(4.04 ±0.12)cm2(均P <0.05);③糜蛋白酶可直接导致正常组织出血损伤,出血面积与所用糜蛋白酶剂量呈正相关(R =0.966,P<0.01);④按人体推荐比例糜蛋白酶用量模拟局部封闭治疗眼镜蛇中毒的小鼠,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4.0%和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糜蛋白酶注射液不能有效灭活中华眼镜蛇毒,而且存在增加局部出血、坏死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更多的循证医学佐证材料证实中华眼镜蛇咬伤后使用糜蛋白酶注射液进行局部封闭治疗的合理性.

  • 中华眼镜蛇毒核糖核酸酶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殊生物学活性

    作者:陶凤云;赵伟;林强;马润宇

    目的 从中华眼镜蛇毒中分离纯化核糖核酸酶,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以中华眼镜蛇毒为原料,采用SP-Trisacryl阳离子交换色谱、Sephadex G-75凝胶色谱、C8反相色谱等纯化方法,分离纯化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的蛋白质,表征其酶学性质,检测其抑菌性、抗肿瘤细胞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结果 SDS-PAGE电泳显示纯化的中华眼镜蛇毒核糖核酸酶(Na-Rnase)为相对分子质量为13 000的单一成分.该酶适反应温度为40 ℃,适pH值为6.5,米氏常数为3.67 μmol/L,大反应速率为3.52 pmol/s.在体外抑菌实验中,在8 μmol/L的浓度下对大肠艾希菌和金黄葡萄球菌均未显示出显著抑制作用;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对于Hela肿瘤细胞和正常的人成纤维细胞在8 μmol/L的浓度下无明显抑制作用;在抗氧化实验中,浓度达到71.5 μmol/mL时,对小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率为41.30%.结论 中华眼镜蛇毒中的核糖核酸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作为氧化还原的调节剂,在有关的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应用的潜能.

  • 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诱导人胃癌细胞MGC-803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齐元麟;张明芳;赵蓉;林建银

    目的:研究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NA-LAAO)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细胞毒性、诱导凋亡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毒性;采用DNA倍体分析和An-nexin V/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凋亡;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Caspase-3酶活性;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酸-1(PARP-1)切割.结果:NA-LAAO可抑制MGC-803细胞增殖,6、12、24 h的IC50分别为(2.48±0.41)、(1.74±0.27)和(0.83±0.19)mg/L;NALAAO可使细胞DNA分布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并可促使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NALAAO可激活Caspase-3并可促使其底物PARP-1降解.结论:NA-LAAO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这一分子机制而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对人膀胱癌ECV304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齐元麟;张明芳;赵蓉;张旭;吴玲珊;林建银

    目的 研究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Naja atra L-a-mino acid oxidase,NA-LAAO)对人膀胱癌细胞株ECV304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NA-LAAO的细胞毒性及对细胞增殖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NA-LAAO对ECV304细胞周期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 NA-LAAO对ECV304细胞有强烈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NA-LAAO处理6、12、24 h对ECV304的IC50分别为(1.54±0.23)、(1.09±0.15)和(0.48±0.14)mg·L-1;细胞生长曲线显示,0.156 mg·L-1的NA-LAAO作用4 d可明显抑制ECV304细胞增殖;0.313 mg·L-1从d 2起就有明显效果;0.625 mg·L-1处理后细胞多数死亡;流式细胞术分析提示NA-LAAO可使ECV304细胞阻滞在G1期,并呈量效关系;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NA-LAAO可下调Cyclin A2、B1、D1、E1、CDK2、CDK6、Survivin、Skp2,上调p21、p16、p27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A-LAAO可下调Cyclin A、CDK2、CDK6,上调p21,与实时PCR结果一致.结论 NA-LAAO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相关分子,使ECV304细胞阻滞在G1期,抑制细胞增殖.

  • 两种湿敷护理法对眼镜蛇咬伤致局部溃疡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月明;陶品月

    目的 探讨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软组织肿胀坏死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磺胺嘧啶银霜配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Ⅰ),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即单纯使用40%硫酸镁甘油湿敷肿胀坏死处,观察比较两组病例开始消肿时间与完全消肿时间及止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肿胀开始消退和完全消退时间分别为(25.4±22.3)h、(98.1±20.5)h,止痛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肿胀开始消退及完全消退时间分别为(45.6±32.1)h、(132.2±73.4)h,止痛有效率为60%.两组患者肿胀开始消退时间和完全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止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磺胺嘧啶银霜配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Ⅰ)能有效促进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致坏死皮肤的愈合.

  • 中华眼镜蛇咬伤致组织肿胀坏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作者:毛文雄;韦继波;罗毅;翟崇宇;余培南

    目的 探讨桂中桂北蛇伤基地自主研发的蛇伤灵内服 Ⅰ 方 、外敷 Ⅱ 方联合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方法 对中华眼镜蛇咬伤患者的局部组织坏死与肢体肿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制定蛇伤皮肤组织坏死相关的客观临床评分标准,将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蛇伤灵方联合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组和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皮肤组织坏死积分及患肢肿胀程度方面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皮肤组织坏死积分与患肢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有优越性,蛇伤灵方联合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对中华眼镜蛇咬伤所致肢体肿胀 、组织坏死程度的效果优于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方法.

  • 中华眼镜蛇咬伤致CK及超敏C反应蛋白改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作者:林正奎;罗毅;黄瀛;翟崇宇;余培南

    目的 探讨桂中桂北蛇伤救治基地自主研发的蛇伤灵内服Ⅰ方、外敷Ⅱ方联合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方法 在中华眼镜蛇咬伤致患者心肌酶谱(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改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蛇伤灵方联合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组和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在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方面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CK与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具有一定优势,蛇伤灵方联合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方法在针对中华眼镜蛇咬伤所致局部肌肉细胞损伤、全身炎性反应症状控制方面优于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方法,疗效确切.

  • 抗眼镜蛇毒血清对中华眼镜蛇伤大鼠保护的时效性研究

    作者:陈学文;冯凤琼;钟兆堂;黄家杰;庄园;杨嘉琳;祁俊华;孔天翰

    目的 观察中华眼镜蛇伤后不同时期应用抗蛇毒血清对机体保护作用的差异,为探索临床抗蛇毒血清使用的佳有效时段提供依据.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6组(蛇毒组、40、60、80、100、120 min 血清保护组),每组30只.动物经戊巴比妥腹麻,于单侧背部皮下及双侧小腿腓肠肌注射眼镜蛇毒以制备中华眼镜蛇毒挑战剂量(4×LD50)大鼠模型,分5个不同时段分别注射抗蛇毒血清,于注毒后连续观察3 h,统计各组平均存活时间、成活率及保护率. 结果 蛇毒组大鼠注入挑战剂量的眼镜蛇毒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48.8士11.4)rain,成活率仅为20%;其他血清保护组分别于注毒后40、60、80、100、120 min 经腹腔注射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125 U血清/mg蛇毒),40 min 血清组保护率达80%;60 min 血清组存活率及保护率分别达到70%、50%,平均存活时间为(172.8土7.2) min,与蛇毒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而80、100 min 血清组保护率依次下降,分别为40%、30%,但仍较蛇毒组显著提高(P<0.01);120 min 血清组存活时间及保护率与蛇毒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利用中华眼镜蛇毒挑战剂量大鼠模型,通过不同时段施予同剂量抗血清,可显示出明显的机体保护时效性,该研究为探讨临床正确使用抗蛇毒血清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 中华眼镜蛇伤大鼠模型多项电生理指标的动态观察

    作者:曾令铝;陈熹;杨威;陈佳鸿;陈学文;池俊业;刘四红;孔天翰

    目的 建立中华眼镜蛇毒挑战剂量的大鼠模型,通过对多项电生理指标的动态观察,为蛇毒毒理及抗蛇毒制剂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将SD大鼠分为蛇毒组、血清保护组和对照组,戊巴比妥腹麻,连续记录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心电图等电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观察眼镜蛇毒的毒性反应及抗蛇毒血清对动物的保护作用.结果 腹腔注入挑战剂量(4×LD50:4X0.636mg/kg)的中华眼镜蛇毒后,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3士0.33)h.蛇毒组给药30~60min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有轻度加快,Ⅱ导联ST段抬升幅度超过同期正常对照0.1 mV 以上(P<0.05);130~150min后,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压均直线下降;达 180min时,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压均已降到同期正常对照的30%以下,差异非常显著(P<0.01).血清保护组给药后各指标相对平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以4倍LD50为挑战剂量造模的中华眼镜蛇伤大鼠模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心电图等电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与临床症状基本相符.眼镜蛇毒抗血清可有效地中和、保护眼镜蛇毒对机体的伤害.

  • 抗中华眼镜蛇毒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效价测定

    作者:刘四红;侯力强;孔天翰

    目的探索免疫鸡制备高效价抗眼镜蛇毒抗体的新方法. 方法用中华眼镜蛇原毒作抗原免疫22周龄的莱航母鸡,水溶法粗提抗体, DEAE Sepharos FF柱纯化, 切向流超滤膜脱盐及浓缩,免疫电泳及双向免疫扩散法进行鉴定及效价测定, 采用 BCATMProtein Assay Kit 测定蛋白含量. 结果鸡卵黄经水溶法的粗提物与中华眼镜蛇毒即有较明显沉淀反应,其效价随着纯度的提高而增强.将马源性抗血清的蛋白质含量调至与浓缩的IgY相同(2mg/ml),经双向免疫扩散及免疫电泳鉴定,该抗体不但对中华眼镜蛇毒有特异性结合,与孟加拉眼镜蛇毒亦有较强的交叉免疫活性,其效价较马抗眼镜蛇毒血清高4倍以上. 结论用中华眼镜蛇原毒制备的IgY抗体,其效价较马抗血清有显著提高,并与孟加拉眼镜蛇毒有高度交叉免疫.本实验为抗眼镜蛇IgY的应用及其它抗蛇毒IgY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 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三种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跃;谭宇顺;王理德;陈洪海;李景新;朱江;姚铿;许东光

    目的对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优劣比较,找出佳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569例中华眼镜蛇咬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各种治疗方法.结果治疗方法从优到劣依次是: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糜蛋白酶局部注射-蛇伤药酒外敷-坏死组织早期切除-局部烧灼法-局部组织切开冲洗.结论中华眼镜蛇伤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应首选抗蛇毒血清局部注射和糜蛋白酶局部注射,其次选用蛇伤药酒外敷.

  • 中华眼镜蛇心脏毒素对心肌细胞内钙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黎鸿豪;周宇豪;钟强;潘恩豪;苏健辉;杨颜聪;林俊敏;梁子敬;梁庆

    中华眼镜蛇(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或吹风蛇 ,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其毒素成分复杂 ,临床表现多样、复杂 ,主要为皮肤软组织局部肿胀、坏死 ,严重者可致心脏受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终导致死亡.

  • 中华眼镜蛇咬伤治疗研究概况

    作者:林正奎;罗毅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 Cantor)别称舟山眼镜蛇 ,两广地区俗称"吹风蛇" ,属于大型前钩牙类毒蛇 ,攻击性强 ,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该蛇受惊扰时 ,常竖立前半身 ,颈部平扁扩大 ,作攻击姿态 ,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 状斑纹.该蛇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贵州、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海南、安徽、澳门等地区 ,在广西桂中桂北地区发现的眼镜蛇均为中华眼镜蛇.在我国 ,中华眼镜蛇咬伤的发病率居蛇伤的第2位(16 .68% ) ,病死率为1 .6% .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软组织局部肿胀坏死 ,后期部分患者出现肢体坏疽 ,需要植皮甚至截肢处理 ,从而导致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痛苦 ,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 中华眼镜蛇咬伤的治疗

    作者:王威;李其斌

    中华眼镜蛇(Naja naja atra,Chinese cobra)俗称吹风蛇、饭铲头,系前沟牙毒蛇,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致伤蛇种之一.蛇体长一般在0.6~1.5 m之间,其一次咬物排毒量约为79.1 mg,是5倍人体致死量[1];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多肽类等多种毒性组分,约占干毒的85%,其中细胞毒素(或称心脏毒素)含量较多,约占干毒的50%,可引起咬伤部位疼痛、红肿、渗出、组织疏松水肿及水泡形成,甚至坏死.

  • 眼镜蛇毒致眼外伤的急救和护理

    作者:周辉辉

    眼镜蛇在我国多为中华眼镜蛇亚种,又叫吹风蛇,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一种前勾牙毒蛇.眼镜蛇毒中含有多种毒性组分,目前己知主要含有细胞毒素、神经素、磷脂等.

  • 中华眼镜蛇毒腺cDNA表达文库的建立和分析

    作者:万榕;宋军;林旭;林建银

    目的: 为研究开发眼镜蛇毒药用基因工程产品,筛选克隆及表达相关药用功能基因,构建中华眼镜蛇毒腺cDNA表达文库. 方法:一步法提取总RNA,Oligo(dT)纤维素层析柱纯化mRNA,逆转录PCR合成双链cDNA,分级分离除去小片段后,收集大于500 bp的cDNA片段,取10 ng cDNA与质粒载体pSPORT1连接、转化. 结果:获得克隆总数为2×105的眼镜蛇毒腺cDNA表达文库,重组率97%. 利用PCR技术从该文库扩增了心脏毒素-3(CTX-3)和磷脂酶A2(PLA2)基因的cDNA. 通过对文库克隆的序列测定和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24个中华眼镜蛇毒腺EST序列. 结论:所建立的毒腺cDNA表达文库质量较高,可用于进一步筛选、克隆蛇毒药用功能新基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