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医院257例急诊癔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国珧

    目的 探讨急诊癔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院从1997年12月至2007年12月急诊收治的257例癔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的特点.结果 急诊癔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而以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为多见;257例误诊26例,误认率10%;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3天内复发例,复发率1%.结论 采用暗示治疗、心理分析.治疗和抗焦虑镇静药联合治疗是治疗癔症的佳方案.

  • 医源性暗示致儿童癔病18例分析

    作者:贾天明;邹丽萍;王新华

    癔病(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近10 a来已逐渐改称为分离(转换)障碍(dissociative(conversion)disorders)[1].该病基本病因有重大生活变故、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自我暗示等[2].5 a来本科收治各种癔病患儿26例,其中18例发病与医源性暗示相关.现就这18例癔病暗示因素、暗示形式、相关的家庭、社会因素、症状特点及治疗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 心理干预对分离(转换)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纪红玉;徐桂莲;翟乃霞;毕桂华

    目的探讨心理疗法对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0例分离(转换)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和电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平均显效时间(6.5±1.5)d,对照组(14.5±7.0)d;观察组痊愈率88.6%,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提高该病疗效有明显促进作用.

  • 分离(转换)障碍53例儿童青少年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分析

    作者:兰兴会;梅其霞;周新雨;蒲俊材;张玉清;谢鹏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个性特征与抑郁焦虑情绪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评分、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分数.结果:本组病例中34例(64.2%)伴发抑郁焦虑情绪.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比儿童更易伴发抑郁情绪(64.5% vs.14.8%,x2=12.307,P=0.000),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更易伴发焦虑情绪(56.4% vs.11.1%,x2=6.013,P=0.014),且抑郁情绪与焦虑情绪显著相关(51.9% vs.23.1%,x2=4.668,P=0.031).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情绪不稳定与伴发焦虑情绪相关(OR=13.390,95%CI=1.352~132.624,P=0.027),而年龄越大,患者越容易出现抑郁情绪(OR=1.534,95%CI=1.133~2.078,P=0.006).结论:儿童青少年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情绪不稳定个性特质的儿童青少年分离(转换)障碍患者易伴发焦虑情绪,年龄大的患者易伴发抑郁情绪.

  • 1例创伤后应激障碍合并分离(转换)障碍的案例报告

    作者:化振;王雪

    1案例
      患者,女,21岁3月,未婚。因“被殴打及性侵1+年,晕倒伴四肢抽搐6+月,加重4天”于2014年9月入院。1+年前因被人殴打及性侵后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活动减少,内心痛苦,易紧张害怕,到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出院后间断工作,长连续工作1月余。但常常回想自己被打被伤害的情景,内心痛苦,感到羞耻并常有恶梦,易惊醒。6+月前头晕头痛加重,在上班期间出现突发晕倒,呼之不应,伴有四肢抖动,持续半小时后自行醒来,醒后不能回忆,不伴有大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和舌咬伤,到我院急诊就诊,查头颅CT、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未见异常,以“病毒性脑炎、癫痫待排”收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入科后查脑脊液CSF压力、常规及生化未见异常、脑电图未见异常。精神科会诊后,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给予“左洛复50 mg qd、阿普唑仑0.4 mg qn”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患者间断工作,未能坚持服药。4天前患者再次出现晕倒,并出现言语混乱,口中说“你们不要打我”、“自己变成鬼也不会放过你们”,半小时后自行缓解,醒来后不能回忆晕倒的过程。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急诊科,急诊行血常规、生化、血气检查未见异常。以“精神异常待诊”收入精神科住院治疗。既往史:平素体健。个人史:2013年8月被他人殴打,被两人性侵,目前为此事在打官司。家庭史无特殊。个性特征: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胆小、怕事,做事情犹豫不决。入院查体:T 36.5℃,P 76次/分,R 18次/分,BP 106/67 mmHg。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颈静脉正常。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廓未见异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腹部外形正常,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双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专科情况:家属陪同入院,衣着整洁适时,表情自然,生活自理,接触被动,对医护人员及家属友好,注意力欠集中,回答问题基本切题,声音小,定向力好,意识清楚,自知力存在。对创伤性事件不愿提起,引出紧张、多汗、气短、心慌等焦虑症状和情绪低落、活动减少,兴趣下降等抑郁症状。计算能力、理解能力下降,远近记忆力未见明显异常。社会功能受损。入科后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生化、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颅内未见明显异常。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17分,存在认识功能损害。经药物及心理治疗,病情平稳,睡眠饮食良好,未有前述晕倒现象发作。2天前在科室专家查房时患者突然出现四肢僵硬、肌张力高、双眼紧闭,查看瞳孔时患者眼睑有抵抗,问话不答,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5分钟后双上肢不断抖动,呼吸浅快,行急诊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30分钟后患者自行缓解。经专家讨论后修正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合并分离(转换)障碍。给予左洛复125mg qd、阿普唑仑0.4mg qn和心理支持及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 心理干预对分离(转换)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周辉霞;帕提古丽

    目的:探究分离(转换)障碍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分离(转换)障碍患者 160 例,时间选取为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以分段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实施脑电神经反射等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实验组则同时接受心理干预,对比 2 组分离(转换)障碍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分离(转换)障碍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25%),P<0.05.结论:分离(转换)障碍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可促进其治疗效果的提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