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足三里”调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胃肠道血流量的机理研究

    作者:白璐;朱林;唐文富;万美华;黄伟;陈光远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大鼠胃肠道黏膜血流量及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 operation,SO)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组和电针治疗(electro-acupuncture,EA)组,每组12只.其中ANP组和EA组采用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建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SO组只穿胰胆管,不注入药物.EA组大鼠于造模后2h、6h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每次时间为30 min.3组分别于造模后12h、24 h两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用激光多普勒流量计(laser-doppler flowmetry,LDF)测胃及回肠黏膜的血流量,并测血清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血栓素B2 (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PGF1α)水平.结果 ANP组大鼠胃及回肠黏膜血流量较SO组下降,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胃及回肠黏膜血流量较SAP组有所升高,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P组大鼠ET-1、NO、ET-1/NO较SO组均升高(P<0.05);电针组与ANP组比较,三者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ET-1在12h、24 h下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O(12 h)、ET-1/NO(24 h)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XB2、6-K-PGF1α、TXB2/6-K-PGF1α均较SO组升高,在12h、24 h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ANP组比较,TXB2、6-K-PGF1α、TXB2/6-K-PGF1α均较ANP组下降,TXB2水平变化在12h、24 h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K-PGF1α(12 h)、TXB2/6-K-PGF1α(24 h)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穴位“足三里”可改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胃肠黏膜血流量,其改善胃肠血流状况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ET-1、NO、TXB2、6-K-PGF1α水平变化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