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度近视患者与中低度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曦;王晓瑛;陈菲菲;陈志;周行涛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与中低度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差异。方法对45例2013年6~10月在本院眼视光学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2.50~-11.50 D)进行周边屈光度测量。患者平均年龄为(28.67±7.37)岁(20~47岁)。将患者分为高度近视组(球镜>-6.00 D,26例)和中低度近视组(球镜≤-6.00 D,19例)。遮盖左眼,右眼裸眼状态下,从颞侧30°至鼻侧30°依次注视7个2.5 m远视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获取6个角度的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周边屈光等效球镜值(Ma)减去中心屈光等效球镜值(M0)即得到相对周边屈光度( RPRE)。周边与中心散光均分解为180°轴位散光( J180)和45°轴位散光( J45)。结果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的平均RPRE在颞侧视网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偏中心注视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高度近视组的RPRE比中低度近视组更倾向于远视性离焦,而在鼻侧视网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高度近视组鼻、颞侧RPRE不对称,颞侧视网膜较鼻侧视网膜远视性离焦量大( P<0.05)。2组患者周边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颞侧远视性离焦较中低度近视更加显著,可能与高度近视患者近视持续加深相关。(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9-12)

  • 配戴中周部加光设计镜片后的周边屈光度及顺应性分析

    作者:陈志;姚佩君;周行涛;褚仁远

    目的 探讨一组特殊设计镜片对周边屈光度、周边清晰视力范围和主观感受的影响.方法 3例(4眼)被试者,年龄22~31岁,屈光度-2.0 D,按随机顺序分别在单眼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成长乐镜片、视特保大、中、小光区镜片的情况下进行周边屈光度、周边清晰视力范围测量和主观评分,主观评分包括远距和近距戴镜舒适度、清晰度和接受度.结果 配戴5种镜片时,被试眼相对周边屈光度均为远视状态,远视度数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加.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和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时周边远视度数大,视特保中光区镜片其次,成长乐镜片和视特保小光区镜片小;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和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时的周边清晰视力范围大,其次是视特保中光区镜片,小的是成长乐镜片和视特保小光区镜片;远距评分为普通非球面镜片高,视特保大光区镜片其次,然后为视特保中光区镜片,成长乐镜片及视特保小光区镜片差;近距评分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接近普通非球面镜片,视特保中光区镜片和成长乐镜片其次,视特保小光区镜片差.结论 不同设计的中周部加光镜片对改变周边屈光度的作用存在差异,其配戴后的顺应性与镜片改变周边屈光度的程度呈负相关.

  • 不同矫正方法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影响

    作者:陈志;周行涛;瞿小妹;李梅;宫文静

    目的 研究不同屈光矫正方法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自身对照横断面研究.15名儿童先后在裸眼、框架眼镜全矫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全矫三种状态下,从左侧30°到右侧30°注视7个远处视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获取6个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周边屈光度减去中心屈光度即相对周边屈光度,在各个位置对三种状态的相对周边屈光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有统计学意义再用Bonferroni检验两两比对.结果 被试儿童在裸眼、框架眼镜全矫和RGPCL会矫三种状态下,相对周边屈光度均呈远视(鼻侧10°除外),幅度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大,表现为鼻、颞侧不对称,以向颞侧注视时更偏远视.但RGPCL矫正后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在颞侧较前两种状态偏近视,差异随角度增加而增大.向颞侧30°注视时,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RGPCL矫正后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分别达到(1.69±1.03)D、(1.84±0.99)D和(0.81±1.28)D.方差分析发现三种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P=0.031),用Bonferroni检验发现在框架眼镜矫正和RGPCL矫正法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 配戴RGPCL能改变颢侧周边屈光度,配戴框架眼镜则不能.如果偏近视的相对周边屈光度有利于控制近视进展,RGPCL是一个选择.

  • 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对近视儿童周边屈光度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魏士飞;李仕明;孙芸芸;康梦田;孟博;冉安然;严然;白雅雯;Zhuo Chen;王宁利

    背景 临床实践发现角膜塑形镜具有延缓近视及眼轴长度进展的效果,但对于角膜塑形镜配戴的相关作用机制,特别是角膜塑型术对视网膜中心和周边的离焦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 观察低中度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6个月后周边屈光度以及相对周边屈光度(RPR)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招募屈光度为-0.50~-6.00 D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1.9)岁,均纳入右眼进行研究.受试者按入组顺序编号后由SAS统计软件PROC PLAN过程语句随机均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每组50例50眼,戴镜时间均为6个月.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戴镜前后中央0°、颞侧15°和30°、鼻侧15°和30°径线的屈光度,观察并比较各组受试眼戴镜前后周边屈光度和RPR(周边屈光度与中央屈光度差值)变化趋势. 结果 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屈光度分别为(-3.35±1.31)D和(-3.01±1.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角膜塑形镜组受试眼戴镜前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和颞侧30°径线周边屈光度分别为(-2.28±1.60)、(-3.28±1.41)、(-3.40±1.23)、(-3.38±1.12)和(-2.09±1.29)D,受试眼除颞侧30°外戴镜后6个月近视度数均下降,戴镜前后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屈光度变化值分别为(0.29±1.67)、(0.85±1.66)、(0.92±1.76)和(0.66±1.66)D,其中鼻侧15°、中央0°、颞侧15°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鼻侧30°、鼻侧15°、颞侧15°和颞侧30°径线周边屈光度分别为(-1.88±1.30)、(-2.66±1.18)、(-2.89±1.27)和(-1.94±1.31)D,戴镜后6个月上述各径线近视度数均增加,戴镜前后变化值分别为(-0.25±0.80)、(-0.43±0.67)、(-0.32±0.64)和(-0.22±0.7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戴镜前各径线RPR均为远视性离焦状态,戴镜后6个月颞侧15°和颞侧30°RPR变为近视性离焦状态.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各径线RPR均为远视性离焦状态,戴镜后各径线RPR均呈远视性离焦加深状态.结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使近视儿童的周边屈光度发生远视性漂移,视网膜周边呈现相对近视性离焦,而长期配戴框架眼镜则使周边屈光度发生近视漂移,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加深.角膜塑形镜配戴可能通过改变周边屈光度而达到减缓近视进展的目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