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培养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傅歆;肖苒

    目的:比较ScienCell(SCI)干细胞培养基和低糖(LG)完全培养基培养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免疫学特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BM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体外成骨和成脂诱导,鉴定BMSC的多向分化能力;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比较SCI组和LG组BMSC的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FN-γ刺激前后BMSC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两组培养基培养的BMSC均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功能,但SCI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LG组,而两组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率未见显著差异。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SCI组BMSC中免疫共刺激因子CD40阳性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LG组,而HLA-DR以及免疫共抑制因子B7-H1和B7-DC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LG组。 IFN-γ刺激后可显著上调两组BMSC中HLA-DR的阳性细胞比例至90%以上。低浓度的IFN-γ(10 U/mL)仅轻微上调LG组BMSCs的CD40的表达水平;而高浓度IFN-γ(1000 U/mL)可显著提高两组BMSC中CD40和B7-H1的阳性细胞比例,以及SCI组BMSC中B7-DC的阳性细胞比例。结论在体外,含有不同成分的干细胞培养基可改变BMSC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SCI组BMSC的免疫原性显著高于LG组,但免疫抑制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

  • γ-干扰素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RVVC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翠青;周梅;黄艳萍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阴道用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RWC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共3天,用生理盐水抹洗阴道后,应用γ-干扰素20万IU稀释液涂抹于阴道壁及宫颈阴道部,隔日1次,共4次,每晚放咪康唑栓1枚;对照组45例,每日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共3天,每晚放咪康唑栓1枚.对其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停药后第7~14天、1个月、2个月进行3次复查.研究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3次复查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8108、0.7145、1.3572,均P>0.05).结论 γ-干扰素阴道用药治疗RVVC的疗效有待观察,需要应用比阴道真菌学检测更为敏感、精确的方法方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