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肌力变化关系研究

    作者:胡清;张玉;夏志军;刘丹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肌电值、肌力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妊娠36 ~38周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产检、于盆底治疗中心行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测、并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3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62例与阴道分娩组167例,其中阴道分娩组分为会阴侧切组84例与非侧切组83例.分别对产妇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5个月的盆底肌肉肌电值、Ⅰ类肌肌力与Ⅱ类肌肌力进行测定.结果 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除产后6周两组肌电位活力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肌电值相比较,剖宫产组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中,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两组间各项肌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6周及3、5个月3次复查中,剖宫产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32.26%、35.48%、27.4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1.29%、54.84%、46.77%;阴道分娩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79%、52.24%、46.27%;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1.64%、70.15%、62.69%.会阴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17%、52.94%、44.1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9.41%、76.47%、52.94%;非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2.42%、51.52%、39.39%,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3.64%、63.64%、51.52%.无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还是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下降发生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剖宫产对早期肌电值的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与阴道分娩相比差异不大;会阴侧切无法减轻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盆底肌肉肌电值与肌力在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时可能不具有同步性.

  • 初产妇产后6周盆底电生理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分度状况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作者:孙智晶;朱兰;郎景和;张业武;刘桂芝;陈晓春;冯嵩芝;张菊新;姚宇红

    目的 获得中国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及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自2011年10月在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西5省开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在产后6周对产妇基本情况、产科情况及盆底电生理指标和盆腔器官脱垂分度(POP-Q)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入组1327例初产妇,产后6周的盆底电生理指标显示,Ⅰ类肌肌力3级以上的占47.5%,Ⅱ类肌肌力3级以上的占43.6%,盆底动态压力为(61.8±29.2)cmH2O.A3反射正常率为66.7%.分娩时会阴裂伤(OR=1.48;95% CI 1.11 ~ 1.97)和工作体位以站位为主(OR=1.57;95% CI 1.06 ~ 2.33)是发生Ⅰ类肌早期肌力下降的危险因素.盆底障碍性疾病家族史是Ⅰ类肌和Ⅱ类肌疲劳度异常的危险因素.盆腔器官脱垂分度中,第二产程延长是后壁Ap点(OR=10.02,95% CI 1.88 ~53.49)和Bp点(OR=5.57,95% CI 1.19~ 26.01)下移的危险因素,会阴裂伤是中盆腔C点(OR=1.54,95% CI 1.14~ 2.09)和D点(OR=2.61,95%CI 1.51~4.53)下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约半数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指标处于受损状态,会阴裂伤和家族遗传史是其危险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和会阴裂伤是产后早期POP-Q分度位点下移的危险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