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沧州夯歌的主要特点

时间:2013-05-08 10:21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一、简练传神的白描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完全用线条来表现描绘对象而不上色施彩,具有朴素、简洁、概括、准确的特点。白描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技巧,是指用最精练、最简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表现对象的形象或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鲁迅在《作文秘诀》中曾经说过:“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23在古今民歌中,白描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南皮夯歌《放风筝》,对于放风筝的姐妹二人的服饰、容貌的描写,就使用了自描的手法:

  姐妹那个二人来到城东,捎带着放风筝。

  大姐穿的鹦哥绿,二姐穿的石榴红。八幅罗裙系在腰中。

  江南的官粉净了面,苏州的胭脂抹嘴红。

  镜子里照花容,好呀一对美花容。

  这段描写,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对姐妹二人的描画简洁概括、栩栩如生,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姐妹俩的花容月貌,但是通过简单的勾勒,让人们对姐妹俩的美丽形象产生了美好丰富的联想。

  二、铺张排比的铺陈所谓铺陈,实际上就是《诗经》“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中的“赋”。关于“赋”,南宋朱熹这样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所谓赋,就是铺陈,把人物形象、思想感情或客观事物平铺直叙地表现出来。铺陈往往与修辞格中的排比结合起来使用,按照某种时间、空间或事理的逻辑顺序,把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相关的句子排列起来,从而起到增强气势、渲染环境、气氛或人物心理的作用。如《诗经》中的《莱莒》,以六组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描绘了古代劳动妇女在野外采摘野菜时的情景,节奏欢快,韵味无穷。这种铺张、排比的风格,在沧州夯歌当中也十分普遍,比如这首流行于沧县一带的《夯歌》中有如下描写:

  甜水汩汩畦中灌,青菜得水滋生生。

  浇得丝瓜抿嘴笑,浇得扁豆乐融融。

  窜台的萝卜为皇上,封那黄瓜菜儿为正宫。

  正宫娘娘奏了一本,叫一声万岁我的主公。

  菜园内造了反,快降旨意去出征。

  调来的大葱排成队,调来的韭菜带剑有威风。

  调来的茄子拿大锤,豆角骑马带弯弓。

  冬瓜个大力气猛,吊瓜青面样子凶。

  个个高声齐呐喊,层层围了个不透风。

  吓得辣椒红了脸,吓得黄瓜脸发青。

  吓得鲜姜脸焦黄,吓得柿子瞪眼睛。

  瓠子吓得拉长脸,大蒜吓得脑袋钻在土中。

  这首《夯歌》当中有多处都用到了铺陈排比的句式,不过,与《诗经》中那种单纯的“赋”不同,这首民歌在铺陈排比的同时,又使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格式,使得这首民歌在磅礴的气势之外更多了一种幽默诙谐、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菜园丰收时菜农的那种难以掩饰的喜悦心情。

  再如这首流传于沧州市区的《青菜名》,抒发了菜农走街串巷、贩卖蔬菜的愉快心情,其中以拟人手法列举了菜筐中的各式各样的蔬菜。有一段是如此描绘的:

  眼看青菜要打仗,三天以里调大兵。

  菜瓜搬了个冬瓜当大炮,拿起山药当火绳。

  忽听大炮连声响,打得白莲藕伤了三千兵,打得根子菜卷卷着格,打得丝瓜拧成绳,打得角瓜满地里滚,打得西瓜胎里红,打得黄瓜上了架,打得茄子紫蓝火青,打得大葱干了叶,打得辣椒浑身红,打得蒜毫成了鞭杆,打得茴香赛过麻绳。

  这段描写,在铺陈排比中夹杂以拟人手法,列举了各种瓜果蔬菜的名称,不仅不让听者感到厌烦,反而通过一种幽默风趣的表现方式让人感受到丰收之后菜农的那种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的心情。

  在青县一带流传的《送情郎》中,情歌中的“我”—— 小妹妹— —先后把情郎“送至在大门儿以外”、“送至在大门儿以南”、“送至在大门儿以北”、“送至在大门儿以东”、“送至在大门儿以西”、“送至在大门儿以旁”、“送至在五里坡”、“送至在七里沟”、“送至在村庄边”,以铺陈排比这种手法,婉转含蓄地表现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眷恋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三、形象生动的比兴比兴也是《诗经》六义之一。比、兴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关于它们的区别和差异,历来有许多不同观点。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n 这里的解释过于简单、含混,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引用宋代李仲蒙语:“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然后加以解释:“触物似无心凑合,信手拈起,复随手放下,与后文附丽而不衔接,非同索物之着意经营,理路顺而词脉贯。”[ ]也就是说,构成“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构成“兴”的两种事物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关系,例如“心之忧矣,如匪浣衣”(《诗经·邶风·柏舟》),把焦虑、郁闷的心情比喻成一件没洗过的脏衣服,两者具有相似性,这是“比”。“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窦玄妻《怨歌》),在这首诗中,上下文的两种事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可比性,这是“兴”。

  比兴这两种表现手法也经常见于民歌。例如这首南皮夯歌《旧社会》:

  旧社会好比是黑咕隆咚的枯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老百姓,妇女在底层。

  看不见的太阳。看不见的天。

  数不清日月数不清年。

  做不完的牛马,受不尽的苦,谁来搭救咱?

  共产党来毛主席,他领导咱全中国走向光明。

  他领导咱全中国人民得解放,土地改革闹翻身。

  受苦的老百姓见了太阳,砸开了封建的老铁门!

  多少年来多少代,盼的是那铁树把花开,盼的是那铁树把花开!

  从前的妇女关在阎王殿,如今砸开了铁锁链。

  妇女们都成了自由的人,国家大事咱也能关心!

  这首民歌把旧社会比喻成暗无天日的万丈枯井,把受苦受累比喻成当牛做马,把妇女受到的封建压迫比喻成关在阎王殿,把共产党、毛主席比喻成太阳,把百姓获得解放比喻成铁树开花、砸开铁链、砸开铁门。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湖水一样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充分表现了翻身农民对于旧社会的痛恨和对于新社会的憧憬。

  在民歌中,“兴”的运用极为普遍。比如流传于肃宁县的夯歌《十二朵莲花》,开头两句是“自在不自在,一朵莲花开”,而后面的内容与莲花开并无关系。

  这首民歌共十二节,第二节开头以“自在不自在,两朵莲花开”起兴,其他各节依次类推。还有像吴桥民歌《棉花桃》以“棉花桃,轱辘辘”起兴,《扁豆花》以“扁豆花,一嘟噜”起兴,献县民歌《羊角菜》以“羊角菜,胳膊长”起兴,海兴民歌《没爹没娘不来了》以“高豆秸,矮豆秸”起兴,这些民歌中开头的句子,与后面的内容都没有明显的语义关系,都属于“无心凑合,信手拈起,复随手放下,与后文附丽而不衔接”的“兴”。

  四、夸而有节的夸张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于人物、事物和现象做出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写,这也是民歌中一种常用的、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例如这首流传于青县的夯歌《上梁歌》:

  一进大门观四方,四梁八柱在中央。

  四块金砖托玉柱,四棵玉柱架金梁。

  木是好木,梁是好梁。

  生在何处?长在何方?

  生在云南,长在卧龙岗。

  树根扎到东洋海,树梢遮住空中的大太阳。

  与此内容类似的还有沧县的《喜歌》,海兴的《建房喜歌》,都通过夸张这种修辞格极言主家房屋之豪华气派,表现力非常强烈,能够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五、物我合一的拟人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成人来描写,在古往今来的民歌中,这是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表现手法。

  如汉乐府中的《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腆,相教慎出入!

  这首诗以鱼拟人,表现了遭遇祸患者对于同伴的警告,想象奇特,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拟人这种修辞格也经常出现在沧州夯歌中,比如前文提及的《夯歌》和《青菜名》,就主要是由拟人句构成的。

  沧州夯歌还有其他的一些艺术特色,如重章叠句,多使用衬字、衬词,句式选择以七言四音步为主等,这些也是民歌的普遍特征。总之,正是由于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沧州夯歌遂具有了动人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