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研究生管理特征视角下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

时间:2018-01-05 11:27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对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我国在校硕士研究生共有1374584人,博士研究生共有27126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共有461693人,研究生的总量十分庞大。不仅如此,报考研究生的数量与录取比例也在逐年攀升。在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完善的教学管理,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摆在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3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人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19号,以下简称《意见》),从财政拨款制度、奖助政策体系、收费制度三个方面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研究生不仅能够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还能够通过参与教学、科研、管理获得资助。这无疑对高校抓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行政部门更应结合研究生管理特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笔者试图对此做一番探讨。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对象呈现复杂性目前,就读研究生的人员结构呈现多样化,主体构成部分不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既有往届生,也有在职人员,既有本专业考生,也有跨专业考生。不同的生源构成决定了其生活方式、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如此,研究生教育的规格、层次和类型也有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博连读”的差别。不同结构的研究生集中在一起接受大体一致的管理必然面对因为不同的读研需求而导致的管理工作的复杂。
 
  (二)管理方式具有分散性由于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不同,研究生之间的课程学习相对分散独立,彼此的接触也不多。加之调研、出差、实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少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便是同一年级、同一宿舍的同学也很难像本科生那样朝夕相处。此前,复旦大学黄洋被同宿舍舍友投毒致死的案例已经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生同学关系冷漠,集体观念淡漠的特点。因此,研究生的管理方式具有分散性。
 
  (三)日常管理具有系统性研究生日常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系统是由多个行政部门协调组成的,既有负责教学安排的,也有负责培养管理的,还有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服务的。这些行政部门的设置不仅无异于本科生的教育,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如说科研,比本科生管理更为细致,更为规范。不仅如此,还有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引路人。有这么多行政人员助力研究生的管理,相信研究生管理工作必将科学、有序和高效。
 
  二、研究生教学管理的重点
 
  (一)健全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管理的机制不仅直接决定了管理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管理的最终结果,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这就要求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首先,需构建立一种结构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梯队。目前作为研究生日常管理基层单位的学院,普遍采用院长领导下的研究生教学秘书与辅导员的双重管理机制,责任重、事务多是普遍的特征和现象。实践证明,这种双重管理架构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组建一支权责分明的专业管理队伍,灵敏、高效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势在必行。
 
  其次,严格制定并执行程序化、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传统的基层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虽然有相应的政策作为依托,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内容的逐步扩展,实际操作中常出现无章可循的问题,此时的管理常暴露出随意性。
 
  因而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制度条款,快捷清晰的规范管理行为。
 
  最后,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教学保障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弹性的工作,不仅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水平,同时也取决于其管理的精力投入。在研究生双重管理机制下,建立量化的管理考核和评估机制,客观公正地批判教学管理的过程和成果,并以管理效果为依据,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奖惩,以此有效地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效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了解群体特征,找准工作切入点考虑到研究生工作群体的特殊性,深入了解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征,全面了解管理对象,准确把握工作的切人点,是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生这一群体在年龄、家庭背景、社会经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从群体的整体素质上看,高知识储备、文化素质、独立意识强等特点又决定了该群体对教育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不愿意盲目地接受说教,他们更加注重对个性和个人发展的追求,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同时,研究生也存在自我意识明显、感情脆弱、缺乏团队精神等缺点。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与本科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这使得导师对其的影响巨大,即使是拥有相同培养目标的同一专业学生,其培养过程和结果均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研究生需要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独立选课,这导致其学习和科研场所较为分散,学习和生活节奏有明显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班级集体性相对弱化,组织纪律性较为松散,集体活动难以开展,给管理活动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障碍。
 
  三、针对教学管理特征的制度改进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自主创新的战略性力量,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和“中国梦”实现的主导力量。
 
  2o12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58.4万,研究生以上学历已经达到43万人,但是研究生的总数和质量仍有待提高。怎样在后危机时代,满足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目前研究生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材施教,科学设置专业及其课程新经济时代更加注重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核心依赖于创新人员的个性化。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领域,因此在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科学设置各专业及其课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学习方向和知识的载体,应该既注重共性理论知识的传播,又要注重前沿动态和个性化知识的获得,整个课程的设计应遵守从基础到专业再到学科前沿的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综合性,体现出广度,注重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应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设置专业课程则更应注重本专业学生的特长及需求,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合理设置课程的深度、精度和高度,教授时应更多的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鼓励学生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创新在读研究生考核制度,引入淘汰机制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严人宽出”,而美国等国家则推行“宽入严出”政策。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在屏蔽了一部分人获取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使另一些在读研究生消沉。在我国,只要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面试,即可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在读期间,很多学校出于各方面顾忌,学生的各科成绩及毕业论文基本上都能达到毕业要求,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业荒废,副业四起,没有危机感和进取心。因此,应引人研究生淘汰制度,创新并严格执行研究生考核制度,对未能到达考核要求的学生,坚决淘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在读研究生的危机感和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重视论文质量,杜绝学术腐败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也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掌握与运用知识的侧面反映,因此高校硬性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目前高校过于注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而忽略了论文本身的质量,诱发了很多学术腐败问题。因此,完善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制度迫在眉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减少甚至杜绝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导师与学生连坐责任制,导师必须对所带研究生所要发表的文章进行严格的审阅,这样可以减少论文的抄袭等学术腐败问题;其次,高校应鼓励研究生多发表较高质量的论文,改变原来的“重量不重质”的现象,真正通过论文的质量来考核研究生教学水平问题;再次,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出版社的监督与管理,严格出版社对研究生论文的审核程序,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以发表,这样可以较好的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营造创新氛围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校研究生培养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生在熟练掌握自身专业知识之余,应该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开拓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和调研,真正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企业以及政府应该积极与高校联办研究生实践项目,定期邀请高校学生参加调研与实践,这样既能够为企业解决困境,又能够提升高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将创新项目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定期举办各种科技活动,鼓励跨学科学生组团自主选题、自主创新,借此鼓励跨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