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王照镇

    目的:比较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B组(动脉溶栓)和C组(动静脉联合溶栓),各4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中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出血率.结果:A组患者血管再通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B组的70.00%、C组的67.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内,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A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B、C组(P<0.05);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A组均显著低于B、C组(P<0.05).A组在术后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尿道出血等方面的总出血率为10.00%,显著低于B组的30.00%、C组的3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均有显著的疗效,但是机械取栓可以较早改善神经功能,且出血率较低.

  • 机械取栓联合预见性去骨瓣减压加颞肌贴附术治疗血管再闭塞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作者:周志国;陈静;朱青峰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超早期预见性去骨瓣减压手术加颞肌贴附术治疗血管再闭塞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总结血管闭塞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经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次闭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3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机械取栓联合预见性大骨窗去骨瓣减压术加颞肌贴附术)28例,去骨瓣减压组(预见性大骨窗去骨瓣减压术加颞肌贴附术)14例,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术)11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预后.结果:本组53例患者中存活45例,8例死亡,其中机械取栓组死亡5例(45.0%),去骨瓣减压组死亡3例(21.0%),联合组无死亡病例(恢复良好23例,轻残5例);术前,各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机械取栓组和去骨瓣减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28).结论:积极行血管再通治疗,早期评估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水平,行超早期预见性去骨瓣减压加颞肌贴附术,对降低血管闭塞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及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有积极意义.

  • 右美托咪定复合静脉麻醉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志国;陈静;朱青峰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镇静麻醉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时间窗内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围手术期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镇静联合股动脉穿刺局部麻醉,对照组单纯给予局部麻醉.观察并记录不同麻醉方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中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危险因素控制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镇静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PTR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24 h神经功能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观察组术中血压波动幅度小,<30 mm Hg者占83.33%,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心率波动幅度小,<30次/min者占80.00%,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部麻醉可安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能显著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使手术过程稳定,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

  • 2018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解读

    作者:王岗;方邦江;于学忠;李志军

    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新研究成果,继2013指南之后又联合制定了"201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8指南包括院前管理、院内处理等推荐,在2013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新增了数条推荐,主要变化内容为急性期影像学检查、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等方面.本文通过对2018指南全面解读,希望为相关医疗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以改善AIS患者的诊疗及预后.

  • 相对小血管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孙奇;郭红梅;王瑜

    目的 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264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相对小血管(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引起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临床预后(3个月mRs)等指标,其中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者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者3例,大脑后动脉闭塞者4例.结果 13例中,取栓时间窗为3.5~7.0 h,从发病到复流时间为(4.53±3.21)h,13例血管均完全再通,其中TICI分级3级者11例,TICI分级2b级者2例.2例术后出现少量侧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NIHSS评分从入院时的(19.53±1.62)分降至2周时(3.15±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3,P<0.01);90 d的mRs评分为:0分7例(53.85%),1分3例(23.08%),2分3例(23.08%),死亡0例.结论 由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低,可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临床预后较好.

  • 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对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作者:桂林英;杨军政;孟祥会;齐凤苗;尹新玲

    目的 分析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对中重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衡水市第六医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6例中重度ACI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术前及术后第1、7天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术后24 h出血率和术前及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为84.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7天,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术前1 d,且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率为5.1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重度ACI患者应用支架机械取栓可以早期快速清除病变血管血栓,恢复血流灌注,增加血管再通率,且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效果观察

    作者:杨占辉;尹学敬

    目的 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ACI 105例,将给予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53例作为观察组,给予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D二聚体水平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68%显著高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管再通率观察组为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NIHSS及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NIHSS及NT-pro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能够提高ACI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增加血管再通率,提高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吕华东;马可;蓝瑞芳

    目的 探究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闭塞部位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取栓次数及行支架置入、行动脉溶栓、行静脉溶栓、行球囊扩张、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修正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前与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部位〔OR=5.003,95%CI(1.809,13.836)〕、糖尿病〔OR=4.948,95%CI(1.950,12.554)〕、mTICI分级〔OR=0.234, 95%CI(0.079,0.696)〕、术前NIHSS评分〔OR=3.536,95%CI(2.385,5.243)〕、术后24 h NIHSS评分〔OR=3.127, 95%CI(2.184,4.476)〕、术后24 h颅内出血〔OR=3.801,95%CI(1.297,8.621)〕、血管再通〔OR=0.217, 95%CI(0.070,0.672)〕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闭塞部位、糖尿病、mTICI分级、术前NIHSS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及血管再通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 机械取栓治疗高龄大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乔鑫;张保朝

    目的 分析机械取栓治疗高龄大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超出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大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53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n=21)和非高龄组(<80岁,n=32).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率、入院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病死率.结果(1)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入院及出院时NIHSS评分、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高龄大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此类患者不应仅因年龄因素而放弃机械取栓治疗.

  •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安全性与单独机械取栓相当

    作者: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Smith等进行的联合MERCI试验(muti MERCI试验)显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tPA)后,再进行机械取栓,其安全性与单独进行机械取栓相似.

  • 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玉;李晓强;孔咏梅;李国锋;魏玉清

    目的 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4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9例患者完全再通15例(79.0%),部分再通2例(10.5%),未开通2例(10.5%),开通率为89.5%.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0.5%),死亡2例(10.5%).17例患者术后mTICI靶血流可达2b~3级,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5、35.83,均P=0.00).出院时和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60,P>0.05).结论 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行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流程优化及治疗进展

    作者:朱青峰;郭铁柱;孙奇;王国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死因,即使存活,75%患者也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1].AIS有效的治疗方法是4.5h内的静脉溶栓,但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临床效果不佳[2].2014年6月-2015年6月,几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阳性结果的相继发表,改写了AIS治疗的历史[3-6].

  • 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肖文;蒲晓龙;柏杖勇;冯建新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 介入技术在超早期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贺辰龙;宋增平;白冰;李文娟;靳振明;邓刘伟;郝金妹;孙学兵

    目的 观察介入技术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16年3 ~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6例.采用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介入技术或单纯介入技术开通闭塞血管.观察血管开通率,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死亡及原因.结果 血管开通率100%,从发病到血管开通平均时间418.6 min,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67%,死亡2例.结论 介入技术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荣彦;柳晓锋;李丽;侯永革;刘翠平;齐秀彦;谢少云

    目的 探讨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1例,分为房颤组(n=17)和非房颤组(n=34).房颤组:有房颤证据并骤然起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例,经家属充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其中机械取栓15例,动脉溶栓2例;非房颤组:非房颤相关脑梗死患者34例给予0唵.9 mg/kg的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则激活物(rt-PA)标准剂量治疗.完成术后24 h、72 h颅脑CT检查,了解术后颅内出血情况;采用术后72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4分及90 d改良的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作为良好结局指标,评价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的风险及疗效.结果 房颤组72 h颅内出血3例,其中症状性出血2例,为11.8%,造影剂外渗3例,同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相比颅内出血有所增加(P<0.05);90 d mRS评分≤2分、获得良好结局者11例,占64.7%,明显高于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获得良好结局的比率(P<0.05).结论 在条件成熟的高级卒中中心,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机械取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率 、颅内出血率和术后病死率的效果观察

    作者:黄琛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管再通率 、颅内出血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 —2017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30例采用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 、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可改善NIHSS评分 、提高血管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更好地促进患者生理功能,降低不良预后发生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 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成功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一例报道

    作者:吕燕华;曹亦宾;吕宪民;王海英;庄严;郭红梅;佟旭;王素洁;刘静华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致残、致死率极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肢体麻木及活动障碍、严重时迅速出现昏迷.本例患者主因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活动不利3 h入院.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分,mRS分级为4级,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病情曾经一度好转,后再次加重,呈浅昏迷状态,考虑血管再次闭塞,急诊行基底动脉机械取栓术并支架置入术,后续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痊愈出院.说明早期血管再通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溶栓治疗能够提高血管再通率.

  • 超时间窗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颈内动脉闭塞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朱青峰;郭铁柱;王国芳

    目的:探讨1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文献结果.方法:回顾分析1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要点,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患者临床效果较好,相关文献也有相关讨论.结论: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评估,谨慎进行机械取栓手术.

  • 依达拉奉和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疗效观察

    作者:李清;王国芳;朱青峰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和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药物治疗,作为研究组;同时回顾前期62例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没有应用依达拉奉和神经节苷脂的病例资料作为历史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周NIHSS评分、90 d良好预后(90dmRS=0-1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发病前的mRS评分分别为(0.2±0.21)和(0.1±0.33),发病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21.52±2.37)和(22.13±3.09).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研究组术前和术后3周NIHSS评分分别为(21.52 ±2.37)和(2.52±2.18),对照组术前和术后3周NIHSS评分分别为(22.13±3.09)和(6.37±2.53),两组患者术后3周NIHSS评分和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3周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90d良好预后的比例分别是69.3%、49.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械取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机械取栓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和神经节苷脂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时代

    作者:柳青;胡风云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的特点.199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3h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较低的血管再通率,和较差的临床预后.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技术有了迅猛发展,特别是2015年5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发表,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特别是机械取栓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开启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时代.

142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