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顺玲

    目的:研究分析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的的肩关节功能改善恢复情况.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8年7月接受肩袖损伤关节镜术的34例患者作为本次重点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17例.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对比终康复情况.结果:15周之后,对比两组肩关节康复情况,研究组采用本体感觉康复训练后,肩关节整体恢复数值72.95明显优于参照组51.89,差异明显(P<0.05).结论: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采用本体感觉训练,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曹煜波

    目的 探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本体感觉训练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行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予以常规康复治疗)与观察组(n=40,常规康复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疗效及AROM、BBS及LKSS评分.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优良率85.00%显著要高(χ2=10.453,P<0.05);治疗后,观察组AROM、BBS及LKSS评分分别为(119.2±5.6)°、(52.9±1.4)分、(92.6±5.1)分,均显著改善,且较对照组显著要优(t=11.02、8.91、10.40,P<0.05).结论 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本体感觉训练,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关节平衡及控制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现代骨科康复理念及其应用

    作者:周谋望

    本文介绍骨科康复的现代理念,强调建立一个完善的一体化治疗(team approach)体制是开展骨科康复的关键所在.重点介绍了骨科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及其相应的新设备.

  • 本体感觉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作者:陆伟伟;阚世锋;施海燕;李旭;郝又国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5)。两组均接受理疗和核心肌力训练,治疗组同时接受BIODEX平衡仪下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下腰背功能障碍指数(ODI)、BIODEX平衡仪进行评定。随访1年,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稳定性极限指数与姿势性稳定指数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ODI、稳定性极限指数与姿势性稳定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1年内,对照组复发5例,治疗组2例。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功能,提高运动控制能力,降低复发率。

  • 本体感觉训练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

    作者:张勃;丁玎;吕立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y-Meyer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 负荷控制的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潘化平;冯慧;李亚娟;金宏柱

    目的:探讨负荷控制下的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运用Pro-Kin训练系统进行控制负荷的本体感觉训练,两组患者均进行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平衡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10m大步行速度(MWS)及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的两组患者,治疗组的FMA-L、BBS、MWS、BI,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为:20.9±4.9、28.0±3.3;33.4±6.9、52.1±3.2;32.4±22.7、71.7±42.4; 21.2±13.4、62.8±11.2;对照组的FMA-L、BBS、MWS、BI,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为:21.9±2.7、24.5±2.3;32.2±6.1、39.3±3.6; 31.2士23.4、58.5±39.6; 20.8±14.1、43.2±12.7;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控制下的本体感觉训练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有积极作用,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 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张学慧;刘志浩;孙丹;张弛;毕霞

    目的 观察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踝关节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初次发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躯体平衡、重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步行步态踝关节摆放位置训练等,每次训练时间为30分钟,每周治疗5次,共2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BIODEX S4等速动静态平衡训练(姿势稳定性训练、稳定性范围训练、重心转移训练),连续治疗2个月,每周治疗5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6MWT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估;运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利用改良Ba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患者6MWT,Berg平衡,MBI测试结果均提示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功能障碍.

  • 本体感觉训练结合头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文诗

    目的 观察头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行头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均治疗6周.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功能性步行定量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能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的下肢运动功能部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FMA、MBI、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恢复,优于单纯头针疗法.

  • 本体感觉训练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光宇;刘开全

    目的 探讨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行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每组29例.常规组采用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负重站立及行走训练等常规康复疗法,试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K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的患膝关节主动活动度(120.3± 17.1)°优于常规组(100.4± 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0,P=0.00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试验组(93.2±5.3)分高于常规组(80.6±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9,P=0.000);Berg平衡量表评分[试验组(52.4±1.6)分高于常规组(43.7±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8,P=0.000);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试验组(92.5±3.1)分高于常规组(85.6±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75,P=0.000).试验组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10% (27/29),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2.41%(21/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0,P=0.017).结论 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对髌骨骨折微创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膝的关节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本体感觉训练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郭昆义;唐智生;徐晓兰

    目的:研究平衡仪本体感觉训练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平衡仪本体感觉训练。2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用Tecnobody PK 254平衡仪进行本体感觉评估及静态平衡评估,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左、右脚平均轨迹差、Romberg长度比率、Romberg面积比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提高(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的平衡功能。

  • 本体感觉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梁珍梅;沙薇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 ~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本体感觉训练,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脑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中下肢运动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arthel指数(BI)等评估,采用美国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FMA,BBS,MMT,BI评分及步长、步频、步数、FAC评级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NGF,BDNF水平明显增高,NSE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GF,BDNF,NSE表达有关.

  • 本体感觉训练应用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探讨

    作者:蒋岩

    目的:探讨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应用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的效果及平衡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16例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分组,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疼痛、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9.31%(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erg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能够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减轻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训练前后步行参数变化的计算机辅助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

    作者:沈梅;金可心;毛世刚;张素蕊;车世钦;林芳堃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 < 0.01)、步长(P < 0.01)、步速(P < 0.05)、患足廓清地面大距离(P < 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运动康复:研究现状与特点

    作者:覃华生;潘玮敏;李然;李新通

    背景:运动康复方法是近年兴起的无创伤的治疗手段,对各种运动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慢性踝关节不稳是运动中较容易发生的疾病之一,复发率高较难恢复.目的:叙述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新运动康复方法,阐述国内外相关方法的研究现状.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18年6月检索2003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PubMed/MEDLINE、Cochrane、CINAHL、CNKI数据库收录的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各类运动康复方法及研究进展.中文检索词为:"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不稳;运动康复;研究进展;足踝护具;徒手治疗;功能训练",英文检索词分别为:"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ankle instability;exercise rehabilitation;athletic rehabilitation;physical therapy;ankle foot orthoses;manual therapy;functional training".结果与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常用护具有弹力绷带、肌内效贴以及足踝护具,其主要通过外力固定踝关节防止损伤后的复发;徒手治疗方法常用的有关节松动技术和动态关节松动技术等方法;功能训练有肌力训练技术、本体感觉训练、平衡训练以及神经肌肉控制训练等方法.弹力绷带、肌内效贴以及足踝护具这3类运动康复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王新烨;王冰;郭杏芳;陈颖;李攀

    目的:分析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31)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31)强化常规康复训练,采取本体感觉训练,比较两组康复训练方式对患者和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ROM水平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ROM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KSS评分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K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BS评分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患者康复有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汤从智;夏扬;马明;刑娟;孙武东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观察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的抗炎、消肿及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本体感觉训练,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训练时间.两组患者于治疗前以及术后第4、8、12、16、20周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评分表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Constant总分和各分项的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4、8周两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活动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动活动范围、肌力和Constant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2、16、20周两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和Constant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结合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可以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 平衡仪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本体感觉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思奇;向伟华;于利国;解光尧

    踝关节在人体运动和姿势的维持中有着重要作用,它的稳定性、灵活性影响人体站立、行走、下蹲等动作地有效完成.踝关节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外翻、内翻或外旋等,治疗策略及术式选择取决于损伤的部位与类型.研究[1]发现,术式选择及损伤类型本身都会影响踝关节的功能预后.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常出现活动受限,踝关节不稳,无法完成中等强度以上运动等现象,这与踝关节周围本体感受器密切相关[2].因此,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目的除了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外,还需改善患者骨折侧的本体感觉功能,增强下肢协调功能,从而恢复患者良好的负重行走,运动能力.研究[3-4]发现,平衡仪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对平衡功能障碍、本体感觉缺失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探讨PK252N平衡仪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

  • 减重支持步行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

    作者:许林海;蒋松鹤;韩丽雅

    目的 观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择分别行BWSTT治疗(对照组)、BWSFT+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的CIS偏瘫患者各32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I-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6分钟步行试验(6MWT)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采用Prokin 254P型本体感觉评估训练系统中的平均轨迹误差(ATE)、评估完成时间(Time)评估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功能;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FAC、6MWT、ATE、Tim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FAC、6MW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ATE、Time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FMA、FAC、6MWT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BBS、ATE、Time均未见改善(均P>0.05);观察组FMA、BBS、FAC、6MWT、ATE、Time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有效改善CI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本体感觉,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 躯干本体感觉训练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宋建霞;倪朝民;吴鸣;刘磊;昝明

    目的 观察躯干本体感觉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接受Tecnobody平衡仪躯干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下腰痛评分、平衡仪稳定指数(SI)进行评定.结果 经过4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除SI值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SI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加显著(P<0.05).结论 躯干本体感觉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增强躯干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

  • 本体感觉训练在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

    作者:纪任欣;陈文华;祁奇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分析了不同类型本体感觉训练方式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运动功能障碍常见于脑卒中或运动损伤后、肌肉骨骼疾患、腰椎退行性变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等,多项研究已证实此类疾病均存在本体感觉障碍,因此本体感觉训练十分必要.本体感觉训练主要包括主动运动及平衡训练、被动运动训练、体感刺激训练、体感辨别训练及多系统综合训练.对于因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体感刺激训练法效果显著;被动运动及平衡训练法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损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而主动运动训练法的总体有效率则相对较低.体感刺激训练中的全身振动对改善帕金森患者因肌张力障碍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本体感觉训练在临床上已愈发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运动功能障碍中.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