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臀肌挛缩症患者三维步态特征分析

    作者:余俊;叶斌;陈友燕;孙伟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功能量化指标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2011年8月~2011年11月,选取臀肌挛缩症患者1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自愿者1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步态系统对两组进行三维步态对比分析.结果:①步态周期时间参数: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步态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步幅、步速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1).②下肢关节角度特征: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髋关节摆动期大屈曲角度及研究组快速行走时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范围均减小(P<0.05);研究组常速、快速行走时膝关节冠状面角度变化范围均增大(P<0.05),而膝关节支撑相大屈曲角度和膝关节屈伸角度范围均减小(P<0.01);研究组常速行走时重心左、右位移增大(P<0.05),快速行走时重心上、下位移减小(P<0.05).结论: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生物力学变化,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三维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作者:岳雨珊;俞君;张文毅;谢斌;朱毅

    正常步态是由正常的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视觉、本体感觉、认知和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一系统的缺损均可能导致步态异常。三维步态分析可对步长、步宽、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多种步态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予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来发现问题、制定训练方案和评价疗效。本文对三维步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优势、局限及研究发展进行综述。

  • 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三维步态分析

    作者:孙嘉利;黄东锋;欧阳亚涛;毛玉瑢;钟世镇

    目的 通过对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TCSCI)患者配戴交互式步行矫形器(RGO)的三维步态分析,比较分析脊髓损伤(SCI)平面与步行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重建SCI患者步行能力的量化指标.方法 选择在本中心住院且配戴RGO进行步行训练3个月以上的TCSCI患者10例,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应用Spearman秩和相关系数对TCSCI患者的不同SCI平面与其步态的运动学和时空参数等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步频和跨步长分别为(37.4±2.15) 步/min和(91.6±9.09) cm;髋关节摆动角度及髋关节伸展和屈曲时相的角速度分别为(42.57 °±5.43 °)、(20.88 °±2.18 °)/s和(124.75 °±9.31 °)/s.步速(r=0.80,P<0.01)、跨步长(r=0.78,P<0.01)、助行架的压力峰值(r=0.82,P<0.01)、髋关节摆动角度(r=0.77,P<0.01)、助行架的压力均值(r=-0.67,P<0.05)和髋关节伸展的角速度(r=0.75,P<0.05)与SCI平面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TCSCI患者双上肢过度负载和髋关节摆动幅度受限是其步行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降低过度负载的康复训练方法有助于改善重建的步行功能.

  •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作者:卢利萍;桑德春;邵翠霞;刘海荣;刘建华;李媛媛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6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检查。结果治疗后患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较前增加(P<0.05),摆动相百分比较前减少(P<0.05),较前接近正常值;患侧下肢的步长、跨步长,步速均较前增加(P<0.05);患者髋关节内收外展、屈曲伸展,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内外旋转、内翻外翻、背屈跖屈均较前改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能定量地评价患者的步态情况,可作为康复疗效评定的指标之一。

  •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三维步态分析

    作者:桑德春;卢利萍;邵春霞;刘海荣;赵政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2例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老年偏瘫患者的双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增大,健侧较患侧明显,摆动相百分比减小,步频减小;步长、跨步长及步速减小;头部前倾,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角度变化范围缩小(P<0.05);患侧肩关节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侧增大(P<0.05);患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较健侧缩小(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降,上肢痉挛,步行时出现视觉代偿。

  • 三维步态分析在截肢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张腾宇;李立峰;季润;王强;王喜太

    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健康人和穿戴假肢的下肢截肢患者进行步态分析,表明该系统可提供运动学参数和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由此分析假肢穿戴者与健康人各关节运动的差异.将三维步态分析应用于截肢患者康复方面是切实可行的.

  • 脊髓损伤恒河猴后肢三维步态数据处理软件包的设计和实现

    作者:赵文;饶家声;赵璨;魏瑞晗;杨朝阳;李晓光

    目的:基于Matlab建立一套可用于脊髓损伤非人灵长类恒河猴的三维步态数据处理的软件包,实现原始数据读入、步态周期自动划分、多种步态参数计算和绘图等功能。方法使用Vicon系统对健康及脊髓损伤后6周的恒河猴后肢三维步态数据进行采集,获取双后肢连续步进的运动学数据。基于Matlab开发三维步态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步态周期划分及140种步态参数计算。结果该软件包成功读取恒河猴的原始三维步态数据,完成对正常与异常(脊髓损伤后)后肢步态周期的自动划分,报告并生成相应的曲线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软件包扩展了Vicon数据的通用性,实现步态周期的自动划分及良好的人机交互,计算多种步态参数并实现结果的可视化。

  •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与下肢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相性分析

    作者:毛玉瑢;李乐;陈正宏;肖湘;黄东锋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寻找偏瘫患者步态特点,比较分析步行能力与运动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从运动力学角度探讨偏瘫患者异常步行的原因,寻找康复治疗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右侧偏瘫患者20例为实验组,正常健康中老年人16例为对照组.采用Vicon和AMT OR6-7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中老年人在步频、跨步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步时、离地比率、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同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离地占步态周期白分比和健侧单腿支撑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同侧髋关节伸展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角度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侧髋关节屈伸力矩、同侧膝关节伸直力矩和患侧踝关节背伸力矩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能力(步速)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健侧膝关节屈曲、双侧膝关节伸展、双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相关,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也和双侧髋关节屈伸、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伸力矩相关(P<0.01).结论:①步长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重要参考指数;②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是步态异常的重要表现;③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和踝关节背伸肌群的力量是影响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 三维步态分析评定腓肠肌长度的初步研究

    作者:孟殿怀;许光旭;朱奕;励建安

    目的:研究三维步态分析评定腓肠肌长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作为足下垂病理模型12例;正常青少年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三维动作分析系统采集步行时的动态运动数据,经建模分析求出腓肠肌长度;用量角器测量出测试对象踝背屈(被动活动)的角度值进行相关同归分析.结果: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身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腓肠肌内/外侧头长度差异有显著性(P< 0.05);②腓肠肌长度与踝背屈角度余弦值显著相关(P<0.05);③求出腓肠肌长度与踝背屈角度余弦值的线性回归方程(P<0.01).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测定正常人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足下垂患者腓肠肌长度的差别,从而判断跟腱挛缩情况,并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足下垂患者康复训练或矫形手术提供实验依据.

  • 弹力绷带膝踝联合捆扎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月峰;冯玲;张芳;章一锋

    目的:观察应用弹力绷带进行膝踝关节联合捆扎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中的站立、迈步、行走等训练时应用弹力绷带对患侧膝、踝关节进行同步捆扎,保持膝关节微屈、踝关节背屈.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L)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试验组患者在首次应用弹力绷带捆扎前后各做1次三维步态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在首次应用弹力绷带捆扎后三维步态分析显示其患侧步长、步速及支撑相髋、膝、踝各关节力矩峰值各项分值较捆扎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患者下肢FMA-L、MBI评分及三维步态数据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弹力绷带进行膝踝关节联合捆扎可显著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作者:徐光青;黄东锋;毛玉瑢;兰月;刘鹏;陈正宏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 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作者:陈汉波;莫昊风;曾晓林;郭永亮;张新斐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加室内行走)和观察组(常规运动治疗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每组30例.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长、步速、步频及关节活动角度进行智能化定量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步频、步速、步长、髋关节大屈曲角度及观察组膝、踝关节大屈曲角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改善步态的方法.

  •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

    作者:赵德伟;崔大平

    目的 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手术疗效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东方新锐DVMC-8801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健康自愿者40名(平均年龄55岁)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53例患者进行了步态分析,年龄42~82岁,平均59岁.男性33例,平均身高(172±13)cm,体重(64±11)kg;女性20例,平均身高(155±11)cm;体重(45±11)kg.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6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对全髋置换手术前后的步态在三维方向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结果:(1)行走速度、步频、步长及患肢站立相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1年步态分析各参数基本达到正常水平.(2)术后患肢站立相较术前明显延长.(3)角度时间曲线:术前髋关节大曲度为15°,后伸为8°,膝关节大屈曲度70°,踝关节大屈曲度15°.术后髋关节大屈曲度为27°,后伸17°,膝关节大屈曲度50°,踝关节大屈曲度14°;髋、膝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加速度时间曲线:术后6个月患肢前、后足前后方向加速度的站立相负波及棘波较术前明显减小,摆动相术后出现双峰波,术前为3个正相波.结论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佳的治疗手段和手术后的康复方法.

  • 帕金森病患者全自动下肢机器人训练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作者:夏敏;詹增土;蔡国恩;叶钦勇;陈晓春

    目的 探讨Lokomat 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在帕金森病患者步态训练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5 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招募、Hoehn-Yahr分级在2.5~3级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试验组进行每周3次、每次20 min Lokomat 机器人步态训练;对照组进行每周3次、每次20 min听觉和视觉提示下的步态训练.对所有患者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均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 UPDRS-Ⅲ)及三维步态分析测试.应用 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一般线性模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帕金森病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 UPDRS-Ⅲ评分[试验组分别为(23.46 ±2.72)、(15.87 ±2.07)分,对照组分别为(23.73 ±1.98)、(18.07 ±0.80)分]和TUGT计时[试验组分别为(15.42 ±5.59)、(10.06 ±4.88) min,对照组分别为(15.75 ±4.67)、(12.98 ±3.24) min]在治疗后呈下降趋势(UPDRS-Ⅲ评分组内比较F=258.589,P=0.000;TUGT计时组内比较F=64.998,P=0.000),且试验组下降更明显(UPDRS-Ⅲ组间比较F=5.492, P=0.026;TUGT计时组间比较F=6.522, P=0.016).两组治疗后步长[(试验组分别为(40.00 ±7.05)、(52.70 ±7.62) cm,对照组分别为(39.16 ±4.52)、(46.72 ±7.29) cm]、跨步长[(试验组分别为(76.03 ±12.50)、(90.60 ±12.46) cm,对照组分别为(77.25 ±8.07)、(88.21 ±8.17) cm]、步速[(试验组分别为(67.16 ± 12.79)、(83.72 ±10.96) m/min,对照组分别为(65.35 ±11.56)、(77.18 ±10.60) m/min]呈增长、增快趋势(步长组内比较F=90.866, P=0.000;跨步长组内比较F=218.152, P=0.000;步速组内比较F=172.236, P=0.000),试验组增长、增快趋势更加明显(步长组间比较F=5.853,P=0.022;跨步长组间比较F=4.346, P=0.046;步速组间比较F=4.904, P=0.035).两组治疗前后步频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和对照组步频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支撑相[(试验组分别为62.31%±3.32%、56.05%±3.98%,对照组分别为62.52%±3.73%、57.96%±3.51%]有减少趋势(组内比较F=197.945,P=0.000),试验组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组间比较F=4.845,P=0.036).结论 视听节律刺激下步态训练及 Lokomat 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均可提高帕金森患者步行能力.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对步态改善优于视听节律刺激下的步态训练.

  • 小儿偏瘫外用白脉软膏及运动理疗胶布的效果研究

    作者:李强;倪钰飞;陈建华

    目的 观察小儿偏瘫外用白脉软膏、运动理疗胶布效果研究.方法 2.5~6岁痉挛性偏瘫患儿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试验组加用白脉软膏、运动理疗胶布,疗程3个月,用三维步态分析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ADL、BERG、GMFM-66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右步长、步宽及右侧步速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儿偏瘫外用白脉软膏、运动理疗胶布能改善步态方法 .

  • 全膝关节置换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作者:郭林;崔大平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方法:选择2005-11-2006-1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3例,年龄42~82岁,平均59.2岁.男33例,平均身高(172±13)cm,体质量(64±11)kg;女20例,平均身高(155±11)cm, 体质量(45±11) kg.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应用东方新锐DVMC-8801 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 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6个点, 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结果: 置换后行走速度、步频、步长及患肢站立相均有明显改善(P<0.01),置换后1年步态分析各参数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置换前骨髋关节大曲度为15.,后伸为8.,膝关节大屈曲度70.,踝关节大屈曲度15..置换后6个月髋关节大屈曲度为27.,后伸17.,膝关节大屈曲度50.,踝关节大屈曲度14.;各指标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全膝置换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准确的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佳的治疗手段和置换后的康复方法.

  •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训练前后步行参数变化的计算机辅助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

    作者:沈梅;金可心;毛世刚;张素蕊;车世钦;林芳堃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 < 0.01)、步长(P < 0.01)、步速(P < 0.05)、患足廓清地面大距离(P < 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 抗阻训练在成年脑瘫患者步态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耿子轩

    目的 探讨渐进抗阻训练在改善脑瘫(CP)患者步态功能及行走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44例CP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Ⅰ~Ⅱ级],随机分为训练组及对照组各22例,分别进行12 w的康复训练.训练组进行高负荷、渐进抗阻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分析训练前后两组在步态周期、跨步长、步速、踝关节活动度及屈曲角度、6 min步行试验方面的差异.结果 训练前后两组步速、6 min步行试验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步态周期、跨步长、踝关节活动度及屈曲角度方面,训练组改善明显,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负荷、渐进抗阻训练改善了患者的步态功能,而在改善患者步行速率方面,抗组训练无明显优势.

  • 《内经》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作者:严睿峻;程波;陈麓圣;沈雪勇;宗蕾

    目的:观察《内经》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61例)和恢关刺组(60例)。每组治疗2星期,每星期5次。用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Tardieu 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下肢痉挛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在常规针刺组和恢关刺组中,分别随机抽取4例患者,共计8例,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选取踝背伸角、踝关节活动度、足内翻角、足跟抬离地面高度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恢关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均有明显临床疗效。恢刺和关刺法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肢体平衡能力、关节活动情况、肌张力、下肢阵挛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恢刺和关刺法可能通过改善中风后偏瘫的肢体平衡能力、关节活动情况、肌张力、下肢阵挛而改善患者足内翻和偏瘫步态。三维步态分析踝背伸角、足内翻角、足跟抬离地面高度,可用以更为客观、细致、精确地评估中风后偏瘫的痉挛性步态的变化情况。

  • 三维步态分析在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幸;樊根涛;施鑫;吴苏稼;赵建宁

    目的 探讨三维步态分析在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三维步态分析方法比较15例肿瘤型人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患者(A组)和15例正常对照人(B组)的时间-空间参数、膝关节运动学参数以及力学参数.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步长、步速、步频、患侧单腿支撑时间、承重反应期大屈膝角度、支撑相大伸膝角度、摆动相大屈膝角度、矢状面第1次及第2次大伸膝力矩均减少,而矢状面大屈膝力矩增大(P<0.05).结论 三维步态分析可以精确测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时间-空间参数、运动学参数及力学参数,从而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