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

    作者:王志峰;赵力岩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灸干草汤主之."其意为:患太阳伤寒或中风,不因汗下即见脉结代,心动悸,必其人气血素虚,不任风寒之贼伤而致.此时表里同病,因里证急,虽有表证也再所不顾,宜先治其里,用灸甘草汤以滋阴养血,和阳复脉.

  • 桂枝汤与太阳伤寒之关系浅析

    作者:李学麟;李学尧;陈少东

    桂枝汤主治的是发热自汗的风寒表虚(中风)证.把太阳伤寒视为表实证,主以麻黄汤;把太阳中风视为表虚证,主以桂枝汤似为定论.

  • 《伤寒论》六经发热特点浅释

    作者:许华;张雪丽;张静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并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措施,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儿童具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其不同发热情况,亦可采用六经辨证治疗.

  •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对立辨证分析

    作者:张雪锋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二证在辨证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二者在具有同一性的同时,又有着几近对立的辨证关系.试从病性、病位、病机和治疗4个方面来论述二证的对立性.

  • 放寒法治疗太阳伤寒证28例

    作者:范桂滨

    放寒法是流传于本地民间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寒证.近两年来,笔者对该法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证2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 太阳病中风证、伤寒证患者体质差异的免疫学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杨学;孔祥亮;李健;徐武牧;岳小强

    目的 探讨太阳病中风证与伤寒证患者体质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 以健康在校大学生为目标人群,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在外感后24h内联系课题组,根据感受外邪后反应状态的差异分为太阳中风证组和太阳伤寒证组.观察两组患者在外感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4天的症状,并检测外周血免疫指标(CD4 +/CD8+、IL-1、IL-6、IFN-γ/IL-4、IL-12、sIgA、IgM)水平.结果 共收集20例志愿者,太阳中风证组和太阳伤寒证组各10例.太阳中风证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太阳伤寒证组,太阳伤寒证组外感后第1、3天的恶寒、头痛、肌肉疼痛、咽痛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太阳中风证组,符合太阳伤寒证“卫闭营郁”的病机.两组患者在外感后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免疫状态均存在显著差异.太阳伤寒证组Th1型细胞因子与Th2型细胞因子、sIgA、IgM均呈相对高表达状态,Th1/Th2平衡向Th1型免疫偏移,即促炎相对占优势.太阳中风证组Th1型细胞因子与Th2型细胞因子、sIgA、IgM均呈相对低表达状态,Th1/Th2平衡向Th2型免疫偏移,即抗炎相对占优势.结论 太阳伤寒证患者Th1型免疫相对占优势,太阳中风证患者Th2型免疫相对占优势,初步揭示了两种证候患者体质差异的免疫学物质基础.

  • 大青龙汤太阳伤寒发热治验

    作者:王小锋

    《伤寒论》大青龙汤是治疗外感高热的经方,对现代医学的流感、肺炎、高热症、无汗症、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败血症、哮喘、急性肾炎等多种病证,只要病机符合,均有较好疗效.通过两则太阳伤寒发热案例的治验,阐释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禁忌.

  • 论太阳伤寒与"非典"

    作者:张喜奎;李灿东

    通过比较,发现仲景所论之太阳伤寒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二者之间在病因、病机、发病、传变等方面存在诸多一致或相似,因此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提出二者治疗可以互通,并针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早期、进展期、恢复期的不同症状表现,分别指出了<伤寒杂病论>中宜投用的经方.

  • 大青龙汤浅析

    作者:王茂锦;欧阳香宁

    关于大青龙汤,很多人认为是由麻黄汤和桂枝汤组成的,但看《伤寒论》第23条、第25条就发现小青龙汤与麻黄汤和桂枝汤的病机不同,且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没有烦躁的症状,而大青龙汤中的烦躁是主症之一,所以笔者认为此说法欠妥.也有人认为大青龙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相似,分析原文和方义就能发现这两个方子差别较大,且仲景注重方中药物剂量的变化,研究仲景书时不能忽略方中药物的剂量,不然就会认为桂枝汤和桂枝加芍药汤一样.越婢汤有里热,但跟大青龙汤不一样,所以笔者不赞同大青龙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相似.大青龙汤是伤寒重症而里有热,为太阳阳明合病,是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石膏等而成.

  • 伤寒论评话:伤寒中风并非泾渭分明,麻黄桂枝或可相兼应用——太阳伤寒和中风的交叉证候

    作者:梁华龙

    目的:探讨伤寒和中风、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异同及其交叉证候的辨证治疗机理.方法:对《伤寒论》第23条、第25条和第27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伤寒和中风、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有异有同,并有二者的交叉证候需仔细辨证①第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是伤寒表实证的卫闭与中风表虚证的营泄两者混合而成.营阴外泄但不能出于皮表,卫气内闭但不能到肌里,卫闭和营泄僵持在肌外皮里,就出现了面红和身痒的典型症状.治疗时麻黄汤、桂枝汤同用,通过小汗出使外泄的营阴复归于脉内,闭阻的卫气敷布与体表,从而达到双管齐下,一举两得的治疗效果.②第25条“服桂枝汤”后出现“脉洪大”是因为用药的方法不当,风邪未祛,加之桂枝汤辛温药物激荡鼓动,且正气未衰,有足够能力抵御邪气,正气不衰、风邪荡漾、药力鼓动,三者合力导致脉象洪大.③第25条“服桂枝汤”后出现“脉洪大”,是因为用药的方法不当,风邪未去,加之桂枝汤辛温药物激荡鼓动,且正气未衰,有足够能力抵御邪气,正气不衰、风邪激荡、药力鼓动,三者合力导致脉象洪大.④太阳伤寒表实证和太阳中风表虚证两者,一个是卫气闭合太过,重点在卫气;一个是营阴疏泄太过,重点在营阴,一个无汗,一个汗出,看似截然不同,其实随着病情的迁延,两者有时会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所以在治疗时就不能拘泥于“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的常规.结论:伤寒和中风、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及二者的交叉证候需要“平脉辨证”,随证而施,辨证论治,不可拘泥.

  • 小青龙汤重用细辛治疗哮喘的体会

    作者:李加保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中用于伤寒兼挟水饮的病症,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伤寒表不解",是说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等太阳伤寒的表证存在;"心下有水气"是指素有水饮内停犯胃.

  • 小青龙汤的临床新用

    作者:易桂生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及痰饮咳嗽病的方剂.其功用是解表化饮,临床多用于咳嗽哮喘类的疾病.笔者将其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同样取得肯定疗较.

  • 苓桂术甘汤治验2则

    作者:于学康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该方是为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误用吐下,以致伤及脾胃之阳气,寒水上逆而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诸证而设.

  • 浅谈《伤寒论》太阳病鼻衄

    作者:邓娇;李维春

    《伤寒论》中指出血汗同源,不得汗解,必得衄解,外邪可泄,郁阳可伸,故伤寒鼻衄为病解之兆.还提到衄家不可发汗的告诫;这对后世医家治疗鼻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