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56例老年弥漫大B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杨朋;李艳;蔡存伟;邹志英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7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DLBCL患者的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骨髓浸润、大肿块直径、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细胞来源、Ki-67指数、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研究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2个月,2年总生存(OS)率为49.7%,总完全缓解(CR)率为50.0%;CHOP方案组CR 13例(40.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R-CHOP)方案组CR 15例(62.5%),R-CHOP组的总有效率及CR率均优于CHOP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Ann Arbor分期、骨髓受累、ECOG评分、大肿块直径≥10 cm、IPI、治疗前LDH值、免疫分型、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或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IPI、骨髓浸润、免疫分型、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老年DLBCL具有肿瘤分期晚、合并疾病多、疗效差、生存期短等特点;IPI、骨髓浸润、免疫分型、化疗方案是老年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能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

  • 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淋巴瘤中的应用

    作者:周颖;蔡蔚;蒋磊

    目的 集中探讨利妥昔单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4年4月—2016年4月因患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于我院肿瘤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其中40例接受常规CHOP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另40例在CHOP方案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和血液系统毒性的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应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临床显效率高,毒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具有积极意义.

  • 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

    作者:苏蕊;黄耘;王思力

    目的 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ERCC119007 T>C和ERCC18092 C>A位点多态性检测,分析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3组ERCC1基因型中19007 T>C的TT和CT+C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092 C>A的CC和CA+CC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单体型中2种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C-C-C降低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589,P=0.039),单体型T-C-T则提高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915,P=0.025);TT和CT基因型发生不同亚型DLBCL发病危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CT+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ERCC1基因19007 T>C位点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 弥漫大B淋巴瘤12号染色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马全富;白向阳;曹阳;姜利军;杨洁;李夜;曾祯;卢运萍

    目的:研究弥漫大B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12号染色体基因表达情况.方法:收取临床DLBCL病人淋巴结标本液氮速冻,快速冷冻切片,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单纯淋巴瘤细胞:提取淋巴瘤细胞中的mRNA与表达谱芯片杂交,通过信号扫描、处理后获得表达基因杂交信号强度.每基因设11-20对探针.杂交信号与错配探针对比,扣除背景值后,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选取与错配杂交信号有显著差异的基因作为分析结果(P=0.05).随机选取两个检测到的基因,使用PCR方法检验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成功地从快速冷冻保存的DLBCL标本中提取了RNA.使用表达谱芯片进行研究,发现了共164条12号染色体编码的基因在淋巴瘤细胞中表达.并根据胞内定位,基因功能和基因所属的代谢通路三种分类方法对所得基因进行分类分析.基因表达密度分析显示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情况与编码基因分布情况比较一致.结论:使用表达谱芯片研究了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情况,为研究DLBCL提供了依据.

  • PD-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及对CD8+T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彤彤;李建虎;钱素英;郑翠苹;方丽娟;童向民

    目的 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上诊断为DLBCL的患者经手术切除的标本54例: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类,IPI<2分的31例,IPI>2分的23例,瘤周正常淋巴组织14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DLBCL组织和正常淋巴组织中PD-1表达水平的差异;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比分析上述两种组织中PD-1+CD8+T比例及IFN-γ/IL-2双阳性的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DLBCL组织及正常淋巴组织均表达PD-1,而肿瘤组织中PD-1的表达水平高;正常淋巴组织PD-1+CD8+T细胞比例低于肿瘤组织(P<0.01),IPI<2 DLBCL组织中PD-1+CD8+T细胞比例较IPI>2分的DLBCL组织低(P<0.01);正常淋巴组织中PD-1+CD8+T细胞和PD-1-CD8+T细胞中IFN-γ/IL-2双阳性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DLBCL组织中PD-1+CD8+T细胞较PD-1-CD8+T细胞中IFN-γ/IL-2双阳性比例低(P<0.01),且IPI>2分的DLBCL组织中PD-1+CD8+T细胞比IPI<2分PD-1+CD8+T细胞中IFN-γ/IL-2双阳性比例低(P<0.01).结论 DLBCL组织中PD-1表达增多,且IFN-γ/IL-2双阳性比例减少,且随着IPI增加,上述现象更加明显.

  • 治疗前血小板评价指标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意义

    作者:杨海燕;雷涛;余海峰

    目的 探讨血小板评价指标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病理诊断明确为DLBCL患者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分析可能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88例患者中血小板异常包括血小板计数(51.1%)、血小板平均体积(48.9%)、血小板压积(52.3%)和血小板分布宽度(56.8%).中位生存时间为24(1~108)个月,5年总生存率分别38.6%.单因素分析:血小板计数正常组和异常组在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平均体积异常为独立的预后因素(均P< 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异常是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

  • 蒽环类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超声心动图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瑞丽;王晓;葛晓花;阮林海;常保萍

    目的 分别采用以阿霉素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用检测超声心动图的方法来观察不同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的毒性并加以比较.方法 采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霉素组和表阿霉素组,各为60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在接受不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2个周期、6个周期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 在化疗2个周期后,阿霉素组与表阿霉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0%的发生率分别为10%(6/60)和8.3%(5/60),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后,阿霉素组与表阿霉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0%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60)和10%(6/6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早期检测中有重要的意义,且表阿霉素所引起心脏毒性较阿霉素低.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