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黄素结合紫外线照射病原体灭活实验条件的建立

    作者:孔令魁;赵乙洁;陈祖伟;邬旭群

    目的 设计核黄素(维生素B2)结合紫外线照射灭活病原体的实验条件并验证其效果.方法 采用麦康凯琼脂平板涂布计数法以大肠杆菌为指示病原体,观察核黄素浓度、紫外线剂量、磷酸盐介质和pH值等多种因素对光化学灭菌的影响.结果 大肠杆菌在PBS介质中,12.5μm/L核黄素和在254nm波长的3.0mJ/ml剂量紫外线辐照的下降达3.87Log数.结论 PBS介质中,大肠杆菌对低浓度的核黄素和低剂量紫外线辐照剂量具有敏感性.

  •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志勇;张循善

    同种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病毒灭活则是降低输血风险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技术,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中的病毒/细菌灭活实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对血液细胞成分和活性物质的活性影响较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霞;潘彤;李红珠(综述);杨文玲(审校)

    筛查方法的“窗口期“问题、免疫静默感染、试剂灵敏度差异造成的漏检,以及尚无法检测的新型病毒出现,筛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血液制品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除加强无偿献血者的征询体检和病原检测外,在不影响血液成分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对血制品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是杜绝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血液成分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主要包括亚甲蓝光化学法、补骨脂素光化学法及核黄素光化学法。但随着对病毒灭活研究的深入及科技的发展,目前对病原体灭活方法的作用机制及使用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就各类血制品病原体灭活系统的作用机制、特点及其在基础与临床试验中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 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研究

    作者:黄宇闻;莫琴;崔振玲;钱开诚

    目的 研究核黄素光化学反应对细菌的灭活作用,探讨分析核黄素光化学灭活病原体的机理.方法 将含有细菌的培养液4.950 ml注入5 ml血袋中,再加入10 mmol/L的核黄素溶液50μl使其终浓度为100 μmol/L,将血袋置控温光照仪中接受400-500 nm波段可见光双侧照射[剂量(8.0-32.0)J/cm~2],照射时温度为(4±2)℃;照射后标本通过细菌培养,透射电镜影像、核酸检测(LacZ基因片段)等方法观察核黄素光化学作用灭活大肠杆菌的效果.结果 400-500 nm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达6 log;透射电镜影像示经核黄素光化学处理的大肠杆菌其拟核所在区域出现多个空泡;PCR显示经核黄素光化学处理的大肠杆菌其LacZ基因片段的复制被完全阻止.结论 可见光激发的核黄素光化学作用可以有效灭活大肠杆菌,核酸是核黄素光化学产生病原体灭活作用的主要靶点.

  • 酚噻嗪类光敏剂YWW007用于病原体灭活的毒性评价研究

    作者:杨春晖;边国慧;黄毅;阳红;王憬惺

    目的 探讨酚噻嗪类光敏剂YWW007应用于血液病原体灭活的安全使用剂量.方法 细胞毒性试验:使用YWW007终浓度为1、4、12、20、40 μmol/L培养基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遗传毒性评价:采用YWW007终浓度为1、2、4、6、8、12 μmoL/L的培养基培养小鼠淋巴瘤细胞,用微孔板法做tk基因突变试验,计算平板效率、相对存活率以及TFT抗性突变频率等指标.结果 当YWW007浓度达到40 μmol/L时,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而YWW007浓度为12、4、2和1μmol/L时,细胞存活率>70%,提示细胞毒性轻微;YWW007浓度≤4 μmol/L时,在含有和不合有代谢活化系统(S9)条件下,其突变频率(MF)值均未达到阴性对照组MF值的2倍,未见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YWW007浓度≤4 μmoL/L为用于病原体灭活的安全剂量.

  • 血液细胞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及效果评价

    作者:黄毅;王憬惺

    血浆蛋白制品的病原体灭活(PI)技术成功用于产品的生产已多年,临床使用的新鲜冰冻血浆(FFP)也已有多种技术可用于其PI处理.因此,发展安全有效的血液细胞成分PI技术,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红细胞成分血病原体灭活

    作者:任芙蓉;王卓妍

    近年来,通过选择低危献血者及严格的血液筛查策略,尤其是血液核酸筛查技术的应用,使得血液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也无可否认,现行献血者选择和输血传染病筛查模式尚不能完全剔除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仍未完全消除,这是1个全球输血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我们所知,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1)对于已列入检测的病原体,存在检测方法“窗口期”、病毒变异、人为差错等因素造成的漏检;2)多种巳知可经血传播的病毒无法全部进行常规检测;3)可能存在新出现的可经输血传播的未知病毒,而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正的大风险.因为未知病毒被认识之前,有可能对血液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例如HIV,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被确定为AIDS病原体之前,在首例输血相关AIDS被认定之前,美国旧金山接受HIV感染血液的风险超过1%[1].针对这些风险,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是对血液成分做病原体灭活处理.

  • 噻唑橙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

    作者:朱家明;杨玲玲;任芙蓉;王卓妍

    目的 评价噻唑橙(TO)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处理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设实验组(n=10):悬浮红细胞经TO光化学法处理后,在4℃储存0、7、14、21、28、35 d时,分别测定pH、溶血率、钾浓度、ATP浓度、2,3-DPG浓度;对照组(n=10):悬浮红细胞未经TO光化学法处理,测定时间、项目同实验组.结果 保存过程中实验组pH、2,3-DPG(μmol/gHb)及ATP( μmol/gHb)下降趋势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实验组分别从0d的7.03±0.07、9.43±1.14、4.23±0.58下降到35 d的6.57±0.06、0、2.40±0.49,对照组分别从0d的6.95±0.09、10.67±1.17、5.18 ±0.64,下降到35 d的6.57±0.07、0、2.99±0.44;实验组和对照组35 d储存期末ATP浓度分别为0d时的56.7%和57.7%.;实验组在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27±0.06)%,略高于对照组0.11±0.04%(P<0.05),仍满足溶血率≤0.8%的国标要求;钾外漏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35 d时分别为(40.41±2.94) mmol/L和(28.33±3.34) mmol/L(P <0.01).结论 TO光化学法处理对储存过程中的红细胞的质量影响较小.

  • 病原体灭活技术在血液成分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贞贞;张辉洁

    血液输注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治疗手段,血液成分中的病原体灭活是降低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临床上综合利用S-303 法、PEN110 法、补骨脂素S-59光化学法、核黄素光化学法、有机溶剂/去污剂法、亚甲蓝光化学法等灭活血液成分中的病原体.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在水体灭菌中的显著成效引发广泛关注.对血液成分中常用病原体灭活技术进行了简述,并对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 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提高受血者安全性

    作者:洪缨

    全血保存液中的枸橼酸盐螯合血钙阻止血液凝固,葡萄糖、腺嘌呤等是红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物质,维持细胞活性,加入磷酸盐提高pH值,使2,3-DPG下降缓慢.全血储存温度在2℃~6℃,使细胞代谢缓慢,防止细菌生长.全血的保存条件针对红细胞,其他成分的保存非常有限.24h后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Ⅷ活性丧失可到50%;凝血因子Ⅴ保存3~5d后活性丧失达50%以上;白细胞的寿命只有5d,中性粒细胞死亡快,如果超过24h,中性粒细胞会丧失其生理功能;血小板在24h内至少有50%丧失功能,72h后失去止血功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