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移情

    作者:沙晶莹;张向葵;房卫鑫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情感反应,主要包括情感移情与认知移情两个方面。本文回顾了近几年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移情加工路径、镜像神经系统、厌恶、疼痛的研究,并对移情的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 国内外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现状

    作者:苏文亮;章之韵;林小燕;方晓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检索到的33份综合性网络成瘾量表和26份特定性网络成瘾量表的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考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已有的网络成瘾量表在概念和判定标准上存在不统一现象,在适用人群和成瘾亚类型上值得进一步拓展。

  • 网络成瘾量表在国内应用的文献统计

    作者:苏文亮;林小燕

    目的:本文采用文献检索与统计的方法,论述了网络成瘾量表在国内的使用现状。对2009-2012年国内发表的687篇网络成瘾实证研究的量表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根据使用频率高的3份量表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其新的发展情况。终发现国内自主开发的网络成瘾量表使用率不高,仍需进一步修订。

  •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徐扬;王俊凤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入组90例陪护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 GQOLI-74),心理干预前后对两组家属进行测评和对照研究。结果①两组家属干预前GQOLI-74因子评分比较均无差异;②干预后干预组GQOLI-74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躯体和社会功能差异显著(t=2.38,2.26;P均<0.05),心理功能差异尤为显著(t=2.9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

  • 初中生外显自尊、社会支持与气质的关系

    作者:牛盾;李海华

    目的探讨外显自尊、社会支持与气质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选取165名初一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外显自尊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及粘液质因子有显著正相关,与抑郁质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粘液质因子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多血质因子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气质类型在外显自尊、支持总分、客观支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的气质类型与其自尊水平及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 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作者:吴惠君;张姝玥;曾宇倩

    目的 编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排斥问卷.方法 以文献综述和结构式访谈为基础建构问卷,对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地区大学的75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二因素结构更适合,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这个模型(IFI =0.94,TLI =0.93,CFI =0.94,RMSEA=0.05,x2/df=1.70,P<0.001).直接排斥、间接排斥和总问卷的信度分别为0.88、0.82和0.90,重测信度分别为0.89、0.88和0.91,P<0.001.问卷与效标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显著相关(r =0.95,P<0.001).结论 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作为一个有效的社会排斥测量工具.

  •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作者:鲁梅佳;刘哲佳;李晗薇;訾非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大学生适应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2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适应性总分上,男性化、双性化都显著优于其他两种类型,而男性化与双性化、未分化与女性化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985;P<0.05).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中未分化比例高,其次是双性化,而男性化比例偏低.男女除了在生活自理适应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外(t=-2.06,P<0.01),其余均无显著差异.性别的主效应、性别和性别角色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

  • 联合分析法在测量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中的应用

    作者:陈光华;王奉娟;曹迪

    目的 了解影响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残疾类型残疾人的偏爱顺序,检验联合分析法作为测量残疾人态度间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通过联合分析法发展出的31张卡片调查沈阳两所大学的92名大学生(男47名,女45名),假设被试作为志愿者服务于社区的情境,按照个人对残疾人喜爱程度对卡片进行排序.结果 ①观测偏好和估计偏好之间的相关系数Kendall's tau=0.847,P<0.0001,这表明本研究在模型和数据之间有很好的匹配度;②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排序在前3名的相对重要值分别是:残疾类型(40.505)、残疾程度(18.416)、年龄(16.439),相对于非残疾相关因素(年龄和教育程度),与残疾相关的因素(残疾类型、残疾程度)更显著地影响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偏爱程度(t=3.131,P<0.001);③大学生在不同的因素水平上有不同的偏爱顺序,在残疾类型上的成分效用值排序分别是:癌症(1.657)、视力残疾(0.767)、截瘫(0.591)、学习障碍(-0.248)、精神分裂(-2.767).结论 影响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偏好的主要因素是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年龄;在残疾类型上,大学生的偏爱等级是沿着身体残疾向精神残疾连续体的方向;联合分析法是一个高效易行的测量对残疾人态度的方法.

  • 90后大学生从众行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作者:蔡晓惠;李俊娇

    目的 通过2×2×2三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索影响从众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40名在校大学生,用完全随机分配法把40名被试分为4个组,每组5位男被试5位女被试共10人,共进行两个不同的实验.结果 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法,在SPSS上得出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同谋者两人与同谋者一人两变量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t=-3.846,-3.122;P<0.01);任务信息清晰度对同谋者两人发生从众行为具有极显著影响(F=11.571,P<0.01);任务难度和任务答案开放性程度的交互作用对同谋者两人发生从众行为有极显著影响(F=10.125,P<0.01).结论 影响从众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同谋者人数、任务信息清晰度、任务难度和任务答案开放性程度.

  • 大学生社会排斥类型初探

    作者:吴惠君;孙靓樱;张姝玥

    目的 考察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结合理论探索其表现形式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 选取47名就读于不同省份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将所得内容就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形式的预先假设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结果 社会排斥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47名受访者中,有46名报告了相关的排斥经历).社会排斥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为四种形式:拒绝、忽视、孤立和否定.社会排斥引发的人际压力存在性别差异(t=2.94,P<0.01).结论 社会排斥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拒绝、忽视、孤立和否定四种形式,女生由社会排斥导致的人际压力高于男生.

  •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金钱态度的影响

    作者:王馨竹;常若松;任重;周子灏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金钱态度的影响,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金钱态度量表(MAS)和自编的家庭背景调查问卷对中国1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来自不同居住地区的大学生在金钱态度中权力名望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F=3.348,P<0.05),而不同家庭形态和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在金钱态度各维度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F=0.096~2.785,P>0.05).结论 居住地区是影响大学生金钱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家庭形态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金钱态度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 民工子弟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安全感相关研究

    作者:马季;汪凯;朱春燕;李孝明;庞礴;王小倩

    目的 比较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上的差异,探讨影响安全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安全感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自编问卷对76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146名公办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两类学生在安全感和心理控制源上没有差异(P>0.05);安全感和心理控制源呈显著性(P<0.001)负相关;对自编调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8个因素中7个因素与安全感呈显著性相关;两类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上有差异的是因素1(P<0.01)和因素8(P<0.001).结论 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总体水平上没有差异,影响安全感的是心理控制源等共8项因素,两类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中有差异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环境.

  • 自我监控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

    作者:肖崇好;谢亚兰

    目的 考察自我监控对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482名初中生施测自我监控量表和不良行为调查.结果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在自我监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4.10,P<0.000);②自我监控对不良行为总分有显著影响(F=3.29,P<0.05),对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F=4.77,P<0.01),在危害他人的不良行为上,自我监控的影响接近0.05显著水平(F=2.59,P=0.076);在危害自己的不良行为上,自我监控的影响不显著(F=2.19,P>0.05).结论 自我监控对初中生不良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自我导向者易诱发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总体上来说,他人导向者不良行为为严重.

  • 夫妻支持的差距及其原因探讨

    作者:张姝玥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夫妻支持差距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由于丈夫和妻子在对伴侣支持需求的感知、归因方式和支持技巧3个方面存在差异,夫妻间的相互支持存在差距(妻子从丈夫那里获得的支持少于她们为丈夫提供的支持).

  • 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王婷;马寅生

    目的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形势下,探究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方法 就近5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影响因素、研究路径、研究成果等作以综述.结果 近5年来,高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复杂化、消极化、突发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群体特征渐趋明显,如贫困生、女生、成绩落后学生等.结论 提出回归本位,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关系

    作者:蒋红;李杨春;夏慧玲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关系,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新疆地区4所大学共1196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3.601,P=0.048<0.05;t=3.940,P=0.042<0.05),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民族和专业得分差异显著(F=6.391,4.462,4.824,13.494;P<0.05);②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152~0.854,P<0.01);③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Beta=0.098~0.253,t=5.428~7.313,P<0.05);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密切。

  • 初中生社会支持特点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雯;郑日昌

    目的探讨不同年级、性别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方法从两所初中抽取1~3年级学生420名,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各班团体施测.结果①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总分为39.31±6.15.男女生社会支持评定状况只在3个项目上有显著性差异.②年级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二年级社会支持得分高,三年级低.且在主观支持因子上性别与年级因素存在交互作用.③部分初中生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结论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但有些问题必须重视.

  • 大一学生适应性差异初探

    作者:肖玮;肖琼

    目的: 探讨大学生内在的心理适应水平与外显的社会适应状况的差异.方法: 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及自编社会适应性问卷,对198名大一学生进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心理适应状况及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 大一学生社会适应他评问卷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学业状况3个因素,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Cronbach alpha=0.82、0.87、0.90,重测信度r=0.73(P<0.01).除人际关系因素与心理适应有较低的相关外(r=0.32,P<0.05),其余2个因素与心理适应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与社会适应状况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离现象.

  • 湖南省郴州市夫妻间暴力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作者:邹韶红;张亚林;曹玉萍;张勇;黄国平;杨世昌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结构下夫妻暴力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自编家庭暴力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80户城市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以及按照以家庭结构相近作为配对条件,从无暴力行为的家庭中选取96户作为对照家庭.并在对照家庭中选取与施暴者性别、年龄基本情况相配者96人作为施暴者的对照组作横断面调查访谈.结果:(1)施暴组中丈夫65 人(81%),妻子15人(19%),受虐组中妻子65人(19%),丈夫15人(85%);对照组中丈夫83人(86%),妻子13人(14%).(2)施暴组的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施暴组的消极应对分高于受虐组(29.6±8.3/29.5/7.4,F=2.127,P<0.05);施暴组精神质分低于受虐组(65.9±9.6/69.8±12.9±12.9,F=2.185,P<0.05),社会支持总分(36.9±9.2/40.7±6.4,F=9.922)、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均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分高于对照组(48.1±10.1/44.5±9.0,F=2.461,P<0.05).(3)夫妻独子家庭施暴组精神质分低于受虐组(64.6±10.9/69.5±12.6,F=4.875,P<0.05);施暴组的社会支持总分(37.2±9.0/41.4±6.3,F=2.923)、主观支持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 P<0.01);夫妻多子家庭的施暴组焦虑(19.6/28.6,u=41.00,P<0.05)、抑郁(20.3/30.3,u=35.50,P<0.05)、躯体化因子分低于受虐组(15.0/26.9,u=34.00,P<0.05);施暴组抑郁、神经质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夫妻暴力中施暴者具有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较少的社会支持及消极的应对方式等,容易促成施暴行为;受虐者具有精神质的个性特征.其中以夫妻独子及多子家庭社会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提示在对夫妻暴力的干预中,更应重视夫妻独子及多子家庭的夫妻暴力干预.

  • 高校教师与服务业员工婚姻质量比较

    作者:马莹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婚姻质量状况,识别婚姻冲突的群体所在.方法:随机抽取海南省两所高校已婚教师200名、服务行业已婚员工144名作Olson婚姻质量调查.结果:1.高校教师婚姻质量问卷总得分高于服务业员工(35.1±6.7/33±6.6,t=5.59,P=0.00),高校教师在婚姻满意度、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经济安排、业余活动、子女和婚姻方面得分均高于服务业员工(t=3.37~2.20,P<0.05、0.01).2.30-39岁高校教师得分高于同年龄同性别服务业员工,男性表现在性格相容性、解决冲突方式、业余活动和亲友的关系方面(t=2.25~3.13,P<0.05),女性表现在婚姻满意度、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经济安排、业余活动以及子女和婚姻方面(t=2.12~3.41,P<0.05);女性20-29岁高校教师除信仰一致性方面得分高于服务业员工之外,在性格相容性、解决冲突方式、子女和婚姻以及与亲友的关系方面得分均低于服务业员工(t=2.21~2.59,P<0.05);3.学士在经济安排,硕士在婚姻满意度、夫妻交流、业余活动、子女和婚姻以及性格相容性,博士在业余活动方面得分均高于学士以下(F=3.01~3.91).结论:高校教师总体婚姻质量状况优于服务业员工;应关注20-29岁类高校女性教师与30-39岁类服务业男性、女性员工的婚姻状况.

176 条记录 4/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