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病理学改变

    作者:薛晓琳;宋春杰;曾彦英

    目的 分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脑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和病理改变.方法 对2例VZV脑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总结.结果 患者为急性起病,表现为脑卒中样发作,从病毒感染到脑梗死的发生间隔时间分别为5 d和6个月,头颅MRI表现为半卵圆、双侧基底节区的多发性长T1、长T2信号,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后无增强效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发现在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存在多处狭窄段.病理学检查发现,在脑组织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呈血管鞘样,脑内血管存在多处明显的纤维素样坏死.该病预后良好.结论 VZV引起的脑动脉炎存在病毒前驱感染病史,具有较为特征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 联合用药治疗小儿脑动脉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冯道营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小儿脑动脉炎的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商丘人民医院儿科脑动脉炎的3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和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6~20 mg,同时加用低分子右旋糖苷10 ml/kg,静脉滴注,1次/d,部分颅内压增高患儿,给予20%的甘露醇,2~5 ml·kg-1·次-1, 1次/12 h,或短期加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持续用药2~4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14例有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10例有效,总有效率66.7%,两组复发率分别为6.7%和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小儿脑动脉炎疗效满意,有效扩张脑动脉的同时可对红细胞聚集和血栓的形成达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 脑电图在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诊治中的价值

    作者:陈静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的诊治价值.方法对71例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病人的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病人的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87%.在异常脑电图中,轻度异常占6%,中度异常占72%;重度异常占22%.并对治疗后的19例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病人进行复查,脑电图正常和明显好转占63%.其中痊愈9例,好转10例.结论脑电图检查对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的诊断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

  •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53例临床分析

    作者:秦正良;石静萍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脑动脉炎是钩体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后发症,在钩体病流行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儿童、青壮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其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酷似脑梗死.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共收治53例钩体脑动脉炎,现报道如下.

  • 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在脑动脉炎中的应用

    作者:杨亚飞

    脑动脉炎是颅内动脉内膜下炎性细胞浸润,内膜增厚,动脉中层及内弹力层水肿,使动脉血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闭塞或远端血管栓塞。经颅彩色多普勒与经颅多普勒相比,增加了突出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能够较好地描述出颅内脑实质结构,可直观显示颅底脑动脉主干血管走行分布情况。同时它对可以通过对特定部位超声波入射角度的调节,测量某段血管血流速度,这些特性提高了脑血流超声检测连续性和精确性,使它在血流速度检测方面比经颅多普勒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MRA对脑动脉炎的诊断价值(附9例报告)

    作者:吕晓波;梁静;胡亚岚;牛汝朴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证实为脑动脉炎患者的MRA表现,并与MRI表现对照.结果9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或小脑半球,形态多呈圆形,斑片状.病灶在T1WI像呈低、等信号,在W2WI像呈稍高、高信号.MRI表现主要为梗塞灶、出血灶、脑炎和脑膜炎的炎症性病灶.MRA更加清晰显示近端脑动脉不规则狭窄或截断,远端脑动脉缺如,两侧血管分布不对称.结论MRA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血管成像技术,它不仅可提高脑动脉炎的诊断准确性,而且有助于评估其预后.

  •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任建珍;刘群群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及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20例的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CT特点:多发性脑梗死60%,两侧大脑同时梗死20%;腔隙性梗死55%,大面积梗死20%;基底核区梗死55%,其中两侧基底核区同时梗死30%.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病情重,后遗症及病死率高.梗死部位广泛,尤多见于多发性脑梗死及基底核区脑梗死.

  •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梗死1例

    作者:高忠媛;董闽田

    病人,女,43岁.因反复头痛40 d、加重伴发热5 d入院.病初以前额部胀痛为主,未行特殊处理.入院前5 d头痛症状明显加重,并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7.0℃~39.0℃之间),于外院行头颅SCT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对答切题,脑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张力基本正常、肌力V级、腱反射(++),双侧病理征阴性;颈强3指,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

  • 结核性脑动脉炎性脑梗死CT与临床

    作者:刘清;张爱莲;周彰;范利群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①病情重,表现多样:意识障碍61.9%;脑神经麻痹42.8%,癫癎28.6%,偏瘫52.4%,脑积水57.14%;②病情反复多38.1%;③死亡率高38.1%.CT特点:合并脑梗死21例(40.4%),其中多发性脑梗死61.9%,两侧大脑同时梗死57.14%;腔隙性梗死52.4%,大面积梗死19.05%;底节区梗死61.9%,其中两侧底节区同时梗死33.3%;其他部位梗死66.1%.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高,且多发性脑梗死及两侧大脑同时梗死也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动脉炎性梗死的临床特点.

  • 四妙勇安汤加味合血塞通治疗小儿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疗效分析

    作者:汪寿松

    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加味合血塞通注射液对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入院先后随机分组对照,治疗组口服四妙勇安汤加味,静滴血塞通;对照组肌注青霉素,静滴维脑路通加脑细胞激活剂。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5.22%,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治愈率37.5%,总有效率84.37%。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下降,而对照组仅有部分改善。结论:四妙勇安汤加味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 钩端螺旋体L型感染与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关系

    作者:江振友;林晨;蒋惠荷;罗伟中;李英欣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对74例钩体脑动脉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进行钩端螺旋体普通培养、L 型培养,患者血清做显微镜凝集试验,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钩体 L 型及其原菌型.结果钩体脑动脉炎患者钩体L型培养、普通培养、钩体 MAT的阳性率分别为:47.3%、18.9%、70.3%.分离出的钩体 L 型呈多形性.结论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15例分析

    作者:胡张君

    结核性脑膜炎(truberculous meninggitis)是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随着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的回升,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已发展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疾病之一,结核性脑动脉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梗死),也成为结核性脑膜炎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 分"形"论治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57例

    作者:孙玫;王建军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简称钩脑)是钩端螺旋体感染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1994年2月~2001年1月,我们根据其起病形式的不同,运用中药治疗57例,并与西药治疗的51例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3.0T HR-MRI 在鉴别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炎中的应用

    作者:席德彦;王恩峰;李永丽;段建航;范辉

    目的:采用3.0T HR-MRI 成像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炎。方法收集2011-03—2015-12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71例脑动脉炎急性期患者;采用德国西门子 TrioTim 3.0T 磁共振扫描仪。结果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管壁偏心性增厚、偏心性强化占98%(86/88),显著高于脑动脉炎病人所致的偏心性增厚、偏心性强化5.6%(4/71)(χ2=131.95,P =0.005)。脑动脉炎病人在急性期血管壁环形增厚、环形强化占94.4%(67/71),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环形增厚、环形强化发生率2%(2/88)(χ2=131.95,P =0.005);脑动脉炎(59例)大脑中动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27例)(χ2=41.387,P =0.005)。脑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内动脉颅内段(29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炎组(5例)(χ2=14.189,P =0.005)。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组管壁多呈偏心性增厚及偏心性强化,脑动脉炎组管壁多呈环形增厚及环形强化。脑动脉炎大脑中动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组。

  • 脑动脉炎致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

    作者:张玉群;邓彦;唐志英

    目的 分析脑动脉炎致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收治的30例脑动脉炎致脑梗死患者的TCD特点,同时收集30例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梗死患者及30例眩晕病人的TCD特点.结果 30例脑动脉炎致脑梗死患者,男27例,女3例,年龄20~60岁;梅毒性脑动脉炎15例,钩体性脑动脉炎9例,红斑狼疮性脑动脉炎3例,结核性脑动脉炎3例;均为脑卒中样发病.TCD结果异常28例,未见异常2例.TCD检查提示50%血管狭窄,MRA检查提示40%血管闭塞和狭窄.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梗死患者中,TCD异常27例,占90%,TCD检查提示20%血管狭窄.眩晕患者TCD结果异常24例,占80%,未见异常6例,TCD检查均未提示血管狭窄.结论 脑动脉炎病因多种,中青年多见,以脑卒中样表现,DSA及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TCD检查大部分结果异常,50%提示血管狭窄,MRA检查40%提示血管闭塞和狭窄,比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梗死患者高.TCD检查可为脑动脉炎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临床观察

    作者:张贇;聂方华;卢仁凯

    目的 观察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5 a内复发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有良好疗效,复发率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脑动脉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张玉群;许晓伟;黎洁洁;盛文利

    目的 分析脑动脉炎的病因、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1995年7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37例不同病因脑动脉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本组脑动脉炎患者青中年占91%.病因包括螺旋体、结核菌感染和自身免疫病.95.4%患者为脑卒中样发病,常见的症状是一侧肢体无力(占40%).责任血管位于前循环者占79%,后循环者占18.5%,前后循环均受累的占2.5%.TCD检查77%提示有血管狭窄,MRA检查66%提示有血管闭塞和狭窄.结论 本组脑动脉炎的主要特点是常见于青壮年、多种病因、绝大多数为卒中样起病形式、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存在多样性、弥散性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并有助于确诊.

  • 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26例临床分析

    作者:白桦;彭旭

    目的 对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6例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青中年(占76.92%)职业为农民(占80.77%),大部分患者(占84.62%)以卒中样起病,主要症状为一侧肢体无力、头晕头痛,侵犯血管主要是大脑中动脉,主要的治疗药物是青霉素和糖皮质激素,大部分病例预后较好.结论 本组钩端螺旋体感染性脑动脉炎患者主要特点是常见于中青年农民,大多数卒中样起病,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多样性及非特异性,血清钩体凝溶试验检查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青霉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