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血化瘀法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内毒素血症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会云;曹书华;王今达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作用的效果.方法60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血必净;观察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蛋白C活性及临床化验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蛋白C活性水平升高及临床化验指标好转(P<0.01),28 d存活率升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血浆PC:A、PS:A联合INR在口服华法令患者抗凝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窦心灵

    目的 探讨对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检测在口服华法令患者抗凝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各类需要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50例,分别在服药前,服药后第1d、第3d、第5d、第10d、第15d及第30d对患者的血浆PC:A、PS:A及INR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抗凝稳定后在不同抗凝强度下血浆PC:A和PS:A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口服华法令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组的PC:A和PS:A均低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服药后第3~15d的血浆PC:A、PS: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此时的INR尚未达到治疗范围.并且抗凝强度越高,患者的血浆PC:A和PS:A下降越明显.结论 口服华法令患者的血浆PC:A和PS:A降低,而且体内抗凝功能的下调先于凝血功能的下调,使得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因此对口服华法令患者除监测INR外,还应同时监测其血浆PC:A和PS:A,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抗凝治疗.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蛋白C活性测定及降纤酶对其的影响

    作者:李伟;齐国先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生理性抗凝因子蛋白C活性情况,了解降纤酶对蛋白C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1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病人及12例健康人蛋白C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ig)值,并观察降纤酶对UAP病人蛋白C活性及Fig的影响.结果 AMI及UAP病人蛋白C活性及Fig明显高于健康人.应用降纤酶组,用药后Fig下降,蛋白C活性略升高,但对照组蛋白C活性于治疗1周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1)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蛋白C活性及Fig值均升高.(2)降纤酶可有效降低Fig,并可使蛋白C活性略升高,因此其增强纤溶活性的作用可能与活化蛋白C有关.

  • 活血化瘀法对烧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内毒素血症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其成;谷波;于海洲;徐建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烧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作用效果.方法 52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血必净;观察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蛋白C活性及临床化验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蛋白C活性水平升高及临床化验指标好转,28d存活率升高.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皖南蝮蛇毒PCA在DIC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段婷;张根葆;周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PCA在DIC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用脂多糖(LPS) 100 μg/(kg·h)(10 ml/h)的速度持续滴注6 h,建立稳定的兔DIC模型.分别于1 h、2 h、3 h、4 h、6 h时从股动脉取血1 ml,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PC)的活性.观察DIC时PC活性水平变化.24 h内死亡的兔,立即取其肝、肾、肺标本;24 h观察期结束后,处死并取兔肝、肾、肺标本,均用10%甲醛固定,经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结果:兔经持续耳缘静脉滴注LPS后,PC活性显著降低(LPS静脉滴注1 h时即已开始),PT与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LPS静脉滴注2 h时开始).LPS实验组兔肝、肾、肺病理切片显示细胞水肿、尚伴有灶性出血,肺微血管与肾小球亦见纤维蛋白微血栓形成.结论:本院蛇毒研究所研发的PC活性检测试剂有望成为评价DIC发展及诊断的检测试剂.

  • 血浆AT-Ⅲ、PC、TAT变化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作者:余洪立;黄锦雄;韦秀英

    目的 探讨血浆AT-Ⅲ、PC、TAT变化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DN提供检测指标.方法 将90例2型糖尿病(DM)病人分为:无并发症组、正常白蛋白尿组(DM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Mb组)和临床蛋白尿组(DMc组).测定其AT-Ⅲ、PC、TAT的水平.结果 :①无并发症组TAT、PC升高,AT-Ⅲ活性降低,并随UAE增加而加重.②TAT、AT-Ⅲ水平在DMa、DMb、DMc组与无并发症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DMc组TAT水平依次高于DMb组、DMa组(P<0.01);AT-Ⅲ水平DMc组依次低于DMb组、DMa组(P<0.01).③PC、TAT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 :①DN早期即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并随DN的发展而逐渐加重.②TAT、AT-Ⅲ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指标.

  •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蛋白C活性研究

    作者:李保端;杨晓红;邬超;陈颖;王建

    目的:观察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蛋白C活性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肺血栓检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年龄≥60岁与<60岁患者,男、女性患者,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蛋白C活性,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结果:(1)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者蛋白C活性分别为83.0%、84.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32.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女患者蛋白C水平分别为83.0%、86.0%;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23.6%、3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蛋白C活性分别为84.0%、83.0%,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19.5%,3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发生肺血栓栓塞症可能与蛋白C活性降低有关.

  • 早孕期稽留流产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许雅娟;余艳茹;班彦杰;柳蕊;洪腾;翟闪闪;任利单;冉利敏

    目的 探讨早孕期稽留流产与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 12(VitB 12)、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稽留流产的80例早孕期妊娠期妇女纳入稽留流产组,同孕期正常围保的80例妊娠妇女纳入正常妊娠组.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清叶酸、VitB 12及Hcy水平;采用显色性合成底物法测定PC、ATⅢ活性;采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稽留流产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评估Hcy、PC、PS、ATⅢ对稽留流产的预测价值,分析血清叶酸、VitB12、Hcy、PC活性、PS活性、ATⅢ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稽留流产组血清叶酸水平、PC活性、PS活性和ATⅢ活性均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稽留流产组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itB 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PC、PS、ATⅢ是稽留流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稽留流产组血清Hcy水平与血清叶酸、VitB 12水平和PC活性呈负相关,PC活性与ATⅢ活性呈正相关(P<0.05);正常妊娠组血清叶酸、VitB 12、Hcy、PC、PS和ATⅢ之间无相关性(P>0.05),Hcy、PS、PC、ATⅢ诊断稽留流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0.741、0.775、0.720(P<0.05).结论 Hcy、PC、PS、ATⅢ可能参与稽留流产的发生,叶酸和VitB 12可能与稽留流产的发生无相关性.

  • 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抗凝血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金桂兰;陈超

    目的:研究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的抗凝血作用,并阐明其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急性高凝模型大鼠血浆复钙时间(R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Clauss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中、高剂量组(10),20mg·kg-1)均能显著延长急性高凝模型大鼠RT、APTT(P<0.05);香椿子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延长大鼠PT、TT(P<0.05),并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血浆FIB含量、PC活性无明显影响,其中、高剂量组(10,20)mg·kg-1)对大鼠血浆ATⅢ活性具有明显升高作用(P<0.05),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中ATⅢ活性有关.

  • 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袁会军;钱才;黄燕

    目的 观察血浆凝血因子Ⅴ、lⅧl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 取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下肢DVT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3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发射底物法检测2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水平,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DVT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蛋白C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DYT发生率与血浆凝血因子Ⅴ、Ⅷ高表达及蛋白C活性水平低表达关系密切(P<0.05).结论 下肢DVT中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存在高表达,蛋白C活性低表达,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 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凝血-抗凝活性的研究

    作者:覃绍鹏;黄锦雄;韦秀英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AT)在糖尿病性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90例2型DM患者TM、PC、AT、TAT.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UAE)将患者分为4组:无并发症组(UAE<12 mg/24 h)30例;A:正常白蛋白尿组(UAE 12~30 mg/24 h)20例.B:微量白蛋白尿组(UAE 30~300 mg/24 h)20例;C:大量白蛋白尿组(UAE>300 mg/24 h)20例.结果(1)DM各组血浆PC、TA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在DM无并发症时即出现上述改变(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与PC、TAT水平呈非常显著正相关(β分别=0.407、0.312,P均<0.01),AT与病程呈非常显著负相关(β=-0.369,P<0.01).(2)DM各组血浆TM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余下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UAE与TM呈非常显著正相关(β分别=0.321,P<0.01).结论(1)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浆TM、PC、AT、TAT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凝血功能变化.(2)TM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UAE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 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测价值

    作者:荣杰

    目的 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并作出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均高于对照组,蛋白C活性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含量可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