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颅多普勒在颈动脉转流管选择上的应用

    作者:潘仲杰;栗力;于国涛;刘洪;崔若昱;冯毅

    目的 总结经颅多普勒(TCD)指导颈动脉临时转流管的使用经验.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6月对60例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使用TCD对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进行监测.结果 49例患者阻断前后大脑中动脉MV下降未超过50%未放置转流管;11例患者阻断前后大脑中动脉MV下降超过50%而放置了转流管,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TCD可以有效的指导CEA术中转流管的选择使用,并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 诱导性升/降压技术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

    作者:蒋庆君;柏骏;季相国;曲乐丰;李文波;颜玉峰;柴东喆;柳尧林;李清勇;曹忠文

    目的 探讨诱导性升降压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国内多中心收治的1 48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筛选共纳入1 448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在CEA术中均使用诱导性升降压技术.结果 共纳入1 448例患者,手术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占87.8%.评估代偿血管情况,平均手术时间(51.8 ±6.1)min,颈内动脉阻断时间(11.4±3.1)min.经诱导性升压后,所有患者残端压均升高,其中1 438例(99.3%)>50 mmHg.监测脑电氧饱和度,阻断前未升压时,术侧较对侧明显降低[(56%±3%)比(64%±4%),P<0.05];诱导性升压后,术侧rSO2较对侧rSO2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3%)比(70%±2%),p>0.05];颈动脉开放后,术侧rSO2较对侧rSO2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5%)比(69%±3%),P>0.05].围手术期共发生脑梗死2例,同侧脑出血1例,对侧脑出血1例,心肌梗死2例.结论 CEA术中使用诱导性升降压技术可起到临时脑保护作用,初步证明了诱导性升降压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颈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评估脑缺血耐受性

    作者:毛青;侍行文;范新东;孙坚;王秉玉;仲俊;丁美修

    目的寻找能可靠评价脑对颈动脉阻断(TBO)耐受性的方法.方法对20例临床需要阻断颈动脉的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法将球囊导管置入颈动脉将其临时阻断,其间对患者进行连续的临床评价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图(TCD)、颈动脉残端压(SP)监测,并通过DSA检查Willis环的沟通情况.结果除1例置管引起颈总动脉(CCA)闭塞,1例尚未阻断颈动脉即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外均完成试验,其中2例分别在颈动脉阻断后34 min和27 min因出现神经系统体征提前终止TBO,并被认为不能耐受颈动脉阻断.其余都通过了45 min TBO,他们的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下降为36%±18%,SP为(54±22)mmHg(30~87).DSA显示除2例未完成TBO外其余受试者Willis环沟通均良好.结论 TBO方法可靠实用,可作为处理颈动脉的常规术前准备.

  • 颈动脉阻断脑耐受性评估

    作者:仲骏;王秉玉;毛青;丁美修;付宏亮;欧阳火牛

    目的建立一综合评价单侧颈动脉阻断脑耐受性的方法. 方法颈动脉临时或永久阻断前,常规行临时球囊阻断试验(TBO).在临床神经系统功能评价的同时还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显像、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及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残端压(SP)监测.结果 DSA显示所有11例受试者Willis环沟通均良好.仅1例未通过TBO,其SPECT相对对称指数(rS)为74.5%,SP为6.8 kPa(1kPa=7.5 mm Hg)(55.0%).其余都通过了45 min TBO,rS为(97.8±3.8)% (91.2%~102.5%) (P=0.002);SP为(8.6±1.7) kPa (4.4~11 kPa),相对SP为(72.3±11.3)%;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下降率为(16.3±6.9)%.阻断颈总动脉(CCA)3例,测得颈内动脉(ICA)血流方向逆转,系统血压升高.1例因置管引起ICA闭塞.结论本耐受性试验较合理、实用,可作为处理颈动脉前的常规准备推广试用.

  • 术前颈动脉测压预测颈内动脉切除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周斌;魏林;郭晨阳;孟昭忠;翟翼飞;黑虎;张松涛;王超;李闯

    目的:通过术前暂时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及监测颈动脉残端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预测患侧颈动脉结扎切除的可能性,评估手术风险以及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性监测并记录阻断前和阻断过程中的颈动脉残端回流压,密切观察阻断过程中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神经系统方面各种表现体征,了解患者残端动脉回流压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能否顺利通过颈动脉球囊阻断试验.结果:19例患者,4例阳性,15例阴性.阻断即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残端压降幅均值分别为(57.35±1.89)%和(38.99±12.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阻断过程中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残端压均值分别为(37.29±3.15)mmHg和(61.36±14.69)mmHg,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约有21.05%的患者不能耐受颈动脉球囊阻断试验,理论上需行颈内动脉重建手术.阻断后残端回流压力小于40.44 mmHg,理论上需行颈内动脉重建手术.阻断即刻动脉残端压降幅超过55.46%,理论上需行颈内动脉重建手术.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佟志勇;刘源;王刚;金友贺;张劲松;胡海军;李啸;齐石磊;梁传声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残端压监测,能否等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转流.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全身麻醉下行CEA的病例资料,术中根据TCD监测指标决定是否使用转流,同时监测残端压.结果 术中临时阻断颈动脉后,14例(22.2%)病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下降幅度>50%,需使用转流;35例(55.6%)病人残端压<40 mmHg.在使用转流的病例中,阻断颈动脉后MCAVm和基础值的比例,与残端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2=0.41,F=0.014,P=0.014).结论 CEA术中TCD和残端压监测对于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转流的符合率较低.残端压不能替代TCD作为判定CEA术中是否应该使用转流的监测方法.

  • 颈动脉残端压联合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吕建平;曹志恺;庄京文;骆锦标;全伟

    目的 探讨颈动脉残端压(SP)联合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CEA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监测S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以确定术中是否放置转流管;比较术前和术后6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10例患者SP≥50mmHg,SEP和MEP监测无异常,术中未放置转流管;5例患者SP< 50 mmHg,SEP波幅下降>50%,MEP监测正常,予以放置转流管;3例患者SP≥50 mmHg,SEP波幅下降>50%,MEP监测正常,予以放置转流管;1例患者SP> 50 mmHg,SEP监测正常,MEP波幅下降>50%,未放置转流管.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手术死亡率.患者术后6月NIHSS评分和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6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 通过术中SP、SEP和MEP联合监测,有助于避免CEA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高CEA手术的安全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