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足三里穴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黏附分子水平增加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艺;解葵;姚甲瑞;张慧萍;胡森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乙酰胆碱(ACh)含量变化及其与内皮细胞活化相关黏附分子和致炎因子含量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的抗炎机制.方法: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电针足三里穴组(IRE组)和肠缺血/再灌注+电针非经非穴组(IRSE).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 min后松夹恢复血流的方法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模型;IRE组和IRSE组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15 min后分别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持续30 min.ELISA方法检测各组再灌注后1 h和3 h血浆ACh、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和TNF-α含量.结果:肠缺血/再灌注1 h和3 h血浆TNF-α含量、E-选择素、ICAM-1及 VEGF含量增加,而肠缺血/再灌注3 h血浆ACh含量降低(与肠缺血/再灌注1 h比较,P<0.05);与IR组相比,IRE组血浆TNF-α、VEGF、E-选择素和ICAM-1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血浆ACh含量回升.IRSE组在再灌注3 h时,血浆ICAM-1含量也比IR组再灌注3 h减少,但不能使血浆ACh含量回升.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细胞活化及致炎活性增强与机体胆碱能活性降低有关;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增加胆碱能活性,抑制致炎因子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和释放.

  • 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的影响

    作者:吕艺;牛梅梅;周洁平;胡森

    目的:观察胆碱能激动剂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中性粒细胞(PMN)上CD11b/CD18表达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调节作用.方法: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组)、肠缺血/再灌注组(GI/R组)及卡巴胆碱干预组(Car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后恢复灌流的方法制成GI/R模型;卡巴胆碱组在肠缺血15 min后经幽门注入卡巴胆碱(100 μg/kg).于肠缺血45 min(I45)及再灌注1 h(R1)、2 h(R2)、6 h(R6)取肠系膜上静脉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sICAM-1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PMN上CD11b/CD18表达率.结果:肠系膜上静脉血中PMN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在肠缺血和再灌注后各时相点均增加(P<0.01),R2和R6时增加幅度较大;卡巴胆碱干预组R6时CD11b/CD18阳性PMN比例减少(P<0.05).血清sICAM-1浓度在R1~R6时均升高(P<0.05),而给予卡巴胆碱的动物R6时降低(P<0.05),其值接近N组.结论:卡巴胆碱能降低肠缺血/再灌注大鼠PMN上 CD11b/CD18表达率和血清sICAM-1浓度,从而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活性的变化

    作者:牛梅梅;邱方;胡森;吕艺;黎君友;周洁平;贾兴旺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注(I/R)时中性粒细胞(PMN)呼吸爆发活性的变化.方法: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缺血45 min,缺血45 min再灌注60min、120min、360min等5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45min后复流,复制I/R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同样的手术操作但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在各时间点分别取门静脉血测定白细胞计数,并分离PMN进行化学发光(CL)测定.结果:肠I/R损伤过程中,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MN的CL峰值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注组PMN的CL峰值均明显升高(P<0.01).肠缺血组白细胞数量较假手术组降低,再灌注后开始回升,再灌注360 min时白细胞计数高.PMN化学发光峰值变化和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呈显著正相关(r=0.748,P<0.05).结论:肠I/R损伤可激活循环中的PMN,使血中的PMN数量增加,PMN的呼吸爆发化学发光活性明显升高,可能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损害的因素之一.

  • 兴奋胆碱能通路对内毒素血症和肠缺血/再灌注动物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吕艺;王海滨;胡森;宋琪;曹卫红;姜小国;石德光;盛志勇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激活胆碱能受体途径对内毒素血症和肠缺血/再灌注动物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静脉注射内毒素(LPS,10 mg/kg和5 mg/kg)复制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每组10只),肠系膜上动脉夹闭1 h后松夹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每组6只),兔肠系膜上动脉部分阻断后4 h恢复血流复制兔肠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每组5只).内毒素血症大鼠分别施与迷走神经刺激或电针副交感神经相关穴位(后三里穴),并分别设模型组、假手术组和迷走神经切断组或电针假穴组;肠缺血/再灌注动物经肠袋(距离回盲部15 cm处起始,向空肠端作一个长约10 cm肠袋,保留血液供应)给予卡巴胆碱(大鼠:0.1 mg/kg;兔:3μg/kg),并设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组大鼠于实验结束时、各组兔于上动脉阻断0、2、4、6、8 h及1、2、3 d取股动脉血测定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结果:与模型组、迷走神经切断组或电针假穴组比较,采用迷走神经刺激或电针刺激副交感神经相关穴位(后三里穴)明显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早期血浆ALT活性(P<0.05或P<0.01);肠缺血及再灌注后大鼠ALT明显升高,肠袋给予卡巴胆碱后ALT水平均有明显改善.肠袋输注卡巴胆碱兔血浆ALT活性在缺血/再灌注早期较缺血前增加,再灌注后逐渐恢复,伤后3 d基本接近正常水平,而模型组则逐渐升高.结论:通过刺激副交感神经或局部给予拟胆碱药的方式激活胆碱能受体途径对内毒素血症和肠缺血/再灌注动物肝脏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 高渗盐溶液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军;郑亮亮;刘业成;李毅;朱华栋;郭树彬;于学忠;马遂

    目的 探讨高渗盐溶液(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HS) 对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IIR) 所致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72 只新西兰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n =18):空白对照组、IIR 组、4%HS 治疗组、7.5%HS 治疗组.空白对照组采用仅开腹、游离但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的假手术处理;其余实验组采用完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 后开放再灌注的方法制备IIR 模型,2 个治疗组均在肠系膜上动脉开放前5 min 输注相应浓度的氯化钠溶液.选择缺血前与再灌注后2、4、6 h 4 个时间点取血测定各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 水平.再灌注后6 h 每组处死8 只动物,取其肺组织测定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 活性、肺组织湿/干比,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改变.结果 IIR 组再灌注后循环中TNF-α和IL-10 水平、肺组织MPO 活性、肺组织湿/干比以及病理损伤评分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2 个HS 治疗组与IIR 组相比,循环中TNF-α和IL-10 水平、肺组织MPO 活性、肺组织湿/干比以及病理损伤评分均显著下降(P <0.05);而7.5%HS 组在4%HS 组基础上各指标进一步下降(P <0.05).结论 HS 治疗对IIR 所致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 活性氧簇在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周雨

    肠缺血/再灌注(II/R)通过一系列发病机制,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肠组织损伤.目前国内外关于引起肝损伤发病机制的前瞻性研究仍不多,因此明确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及预防II/R引起肝损伤有着长远的意义.近年来,II/R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从活性氧簇(ROS)、肠道屏障损伤等方面研究.II/R时大量的ROS产生,导致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造成肝脏损伤.该文就ROS在II/R导致肝功能损伤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 自由基在肠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机制研究

    作者:李向莲;杨拯;徐艳;张晓;荣成

    本文对胃肠道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及产生进行简要概述,着重描述了其在肠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机制.肠缺血/再灌注时会引发大量自由基的产生,而活性氧自由基在胃肠道中可引起细胞的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变性、酶失活、DNA的断裂、线粒体损伤.活性氮自由基尤其是NO可与活性氧自由基相互作用,促进自由基的进一步损坏,破坏胃肠黏膜屏障.

  • 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肝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鲁智英

    肠缺血/再灌注通过一系列发病机制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肠组织损伤.目前国内外关于引起肝损伤发病机制的前瞻性研究仍不多,因此明确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并预防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肝功能损伤有长远的意义.近年来,肠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从肠道屏障损伤、肠缺血以及再灌注等方面进行研究.

  • 胆必清颗粒对兔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凤蕊;林秀珍;崔志清

    目的:探讨胆必清颗粒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胆必清用药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时间60 min)技术复制肠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家兔血浆内毒素及组织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小肠、肺的病理变化.结果:制模后家兔血浆内毒素及组织中的MDA及MP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胆必清颗粒组内毒素及组织中的MDA及MPO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胆必清颗粒组小肠及肺的病理学变化明显优于模型组.结论:胆必清颗粒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 已酮可可碱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祝伟;吕青;刘德红;曲玲;郑智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①假手术组;②肠缺血/再灌注2 h组;③肠缺血/再灌注4 h组;④肠缺血/再灌注2 h+PTX治疗组;⑤肠缺血/再灌注4 h+PTX治疗组.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水平,肺组织MPO、MDA活性及观察病理形态.结果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组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MPO、MDA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PTX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MPO、MDA活性明显低于相应各时间点(P<0.05),肺组织损伤减轻.结论已酮可可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 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脏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凌云;薛建军;冷玉芳;张国欣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血红素加氧酶-1 (heme-oxygenase 1,HO-1)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肝脏中表达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保护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方法 48只雄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氯胺酮10 mg/kg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假手术)、B组(盐水0.2 ml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假手术)、C组(氯胺酮10 mg/kg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小肠I/R)、D组(盐水0.2 ml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小肠I/R)、E组(锌原卟啉5 mg/kg、氯胺酮10 mg/kg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小肠I/R)、F组(锌原卟啉5 mg/kg、盐水0.2 ml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小肠I/R),每组8只.小肠I/R造模组大鼠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然后松血管夹,于再灌注6h后取材,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HO-1的表达和定量;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取外周静脉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 结果 A、B两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缺血造模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C组[(2.69±0.35) μmol/g]、D组[(4.62±0.36) μmol/g]、E组[(4.35±0.24) μmol/g]、F组[(4.74±0.34) μmol/g]与B组[(1.08±0.26) μmol/g]比较,显著升高;SOD活力:C组[(129±6) μU/L]、D组[(102±5) μU/L]、E组[(99±4)μU/L]、F组[(96±6)μU/L]与B组[(133±7) μU/L]比较,显著下降;血清GOT、GPT含量:C组[GPT(212±21) U/L,GOT(129±16) U/L]、D组[GPT(416±33) U/L,GOT(362±15)U/L]、E组[GPT(407±29) U/L,GOT(359±14) U/L]、F组[GPT(414-±40) U/L,GOT(366±16) U/L]与B组[(GPT(53±9) U/L,GOT(83±7) U/L]比较,显著升高;HO-1表达:C组(0.472±0.126)、D组(0.324±0.078)、E组(0.337±0.092)、F组(0.328±0.083) OD与B组(0.078±0.010) OD比较,显著上调(P<0.05或P<0.01);与D组比较,C组血清GPT、GOT、肝组织MDA含量均显著降低,SOD活力显著上升,HO-1表达上调(P<0.05);与D组比较,E组、F组血清GPT、GOT及MDA、S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E组和C组比较,血清GPT、GOT,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力显著下降,HO-1表达下调(P<0.05). 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能减轻肠I/R后造成的肝脏损伤,这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上调HO-1的表达来实现的.

  • 生长抑素对猕猴小肠黏膜浆细胞分泌IgA的影响

    作者:谭庆华;范华;吴浩;许兰涛;胡兵;唐承薇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IIR)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对猕猴小肠浆细胞产生IgA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5只猕猴平均分成正常组、IIR及IIR+SST 3组.IIR组在失血20%基础上,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恢复血液灌流.测定IIR 24 h后外周血及小肠黏膜内生长抑素浓度以及小肠组织内IgA、分泌片、浆细胞和肠腔分泌型IgA的水平.IIR+SST组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持续静滴SST 5 μg·kg-1·h-1,IIR+SST组及正常组(假手术组)其余操作同IIR组.结果 ① IIR后,外周血及小肠黏膜SST明显减少,而在IIR+SST组明显回升(P<0.05).②肠黏膜sIgA的水平在IIR组和IIR+SST组之间没有差异,都明显低于正常(P<0.05).③ IIR组黏膜固有层浆细胞较正常明显减少,伴黏膜固有层IgA的锐减(P<0.05),补充SST后浆细胞(P<0.05)和IgA都明显增加(P<0.01).④黏膜下层浆细胞在IIR组和IIR+SST组都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而IgA在IIR后减少(P<0.05),补充SST后明显回升(P<0.01).结论 IIR时,机体内源性SST水平降低,肠道血清型IgA和sIgA均严重匮乏,获得性体液免疫严重受抑;SST可促进IIR时猕猴肠黏膜浆细胞分泌IgA.

  • 人参皂苷Re拮抗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机制中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

    作者:方芳;邱莉;缪剑华;邝晓聪;邹录惠;焦杨;赵国志;韦敏

    目的: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Ⅱ/R)致肺损伤模型,观察人参皂苷Re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方法32只SPF级雄性SD大鼠(240~260 g)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Ⅱ/R组,即M组)、Ⅱ/R+人参皂苷Re高剂量组(Re-H组)、Ⅱ/R+人参皂苷Re低剂量组(Re-L组)。建立肠缺血1 h再灌注2 h损伤模型。大鼠再灌注末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0、SOD和MDA水平;取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和湿/干比测定。结果与S组相比,M组肺组织湿/干比明显增加(P<0.01),肺脏损伤明显,血清中IL-6、TNF-α、IL-10和MDA含量显著升高,同时SOD活力下降(P<0.05或 P<0.01);与M组比较,Re-H组和Re-L组可显著改善上述变化(P<0.05或 P<0.01),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结论人参皂苷Re预处理可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抗炎能力对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胆必清颗粒抑制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肝细胞凋亡

    作者:杨凤蕊;林雅军;林秀珍;何景华;方步武;娄建石

    目的:研究胆必清颗粒在肠缺血/再灌注组织损伤中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理.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小时再灌注2小时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UNEL法观察肝细胞凋亡的情况,荧光法检测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指数.肝细胞[Ca2+]i、MDA及MPO水平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胆必清颗粒显著抑制肝细胞凋亡,降低肝细胞[Ca2+]i、MDA水平及MPO水平.结论:胆必消颗粒具有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肝细胞的凋亡作用.

  • 氢气预处理及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烨;杨博;范馨;周军

    目的 观察氢气(H2)预处理及后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将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4组(n=16):假手术(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H2预处理(Pre)组和H2后处理(Post)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 90 min再灌注方法制备大鼠肠I/R模型.Pre组及Post组分别于造模前或再灌注后吸入2%氢气3h.用Morris水迷宫评定大鼠认知功能;检测海马白细胞介素(IL)-1β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Pre组和Post组大鼠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减少;IL-1β、IL-6、TNF-α、ROS、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P< 0.05或P<0.01).与I/R组比较,Pre组和Post组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增加;IL-1β、IL-6、TNF-α、ROS、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增加(P<0.01),但Pre组和Post组之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氢气预处理及后处理能同等地改善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 不同浓度氢气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生存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烨;杨博;赵晓蓉;李俊;周军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氢气(H2)对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生存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176只随机分为4组(n=44):假手术(Sham)组、 肠缺血/再灌注(I/R)组、I/R+2%H2组和I/R+4%H2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90 min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肠I/R模型.H2组于再灌注即刻吸入2%或4%氢气3 h.观察各组大鼠7 d生存率,用Morris水迷宫评定大鼠认知功能.采用免疫荧光观察脑小胶质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含量及皮质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及H2各组大鼠7 d生存率下降;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减少;小胶质细胞活性、NSE、S100β、IL-1β、IL-6及TNF-α含量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I/R+2%H2组和I/R+4%H2组生存率提高;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增加;小胶质细胞活性、NSE、S100β、IL-1β、IL-6及TNF-α含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氢气(2%及4%)均能改善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生存率及认知功能的变化,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