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秦宏;胡伟民;罗峰;张宇;马丹

    目的:观察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透刺组采用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每天治疗1次,对照组仅给予每天1次康复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的疼痛VAS、肿胀程度以及上肢功能(Carol)、日常生活能力(Bathel)的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 VAS 评分、患肢 Carol 评分及 Bathel 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刺组治疗后 VAS 评分、患肢 Carol 评分及 Bathel 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透刺组治疗后显效率为35%,对照组治疗后显效率为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会透太阳针法结合康复手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武;廖恒

    目的 探讨温针灸、电针以及普通针刺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SHS患者90例,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以及普通针刺组,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疗法为主,电针组以电针疗法为主,普通针刺组以普通针刺法为主.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肿胀评分等情况.结果 1)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温针灸组的肿胀评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肿胀评分均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灸组肿胀评分降低明显优于电针组,电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三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治疗后FMA各项指标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MA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除反射亢进评分方面,其他方面评分分值电针组显著高于普通针刺组、温针灸组显著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后三组患者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其中电针组相对于普通针刺组有着明显的改善(P<0.0l),温针灸组改善程度优于电针组(P<0.05).4)三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6.0%,电针组为86.0%,普通针刺组为60.0%,三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SHS在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综合功能等方面优于电针和普通针刺疗法,采用温针灸治疗SHS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邱志新;窦荣花;郝有志;郑建彪;庞伟;刘同龙

    目的:分析研究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B、C3组,A组采用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B组单针刺治疗,C组单用红花化瘀汤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肩关节疼痛、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A组前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B、C2组(P<0.01),肩关节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B、C2组(P<0.01);不良反应均显著低于B、C2组(P<0.05).结论: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前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肩关节疼痛,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分析

    作者:郭瑞;黄霞;商世杰;刘悦

    目的:探讨分析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4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5例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灸及推拿,对照组69例患者,仅采用康复训练,研究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以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灸、推拿可以有效提高脑死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

  • 俞募配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

    作者:郑海鹰;曲雷鸣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取穴针灸,将压痛明显的2组穴位通以电针仪装置,疏密波条件下留针30 min;观察组采用俞募配穴法进行针刺,2组针刺手法一一对应.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McGill疼痛评分、贝克焦虑量表评分以及外周单核细胞NMDA受体、血浆缓激肽的表达变化.结果:1)治疗后2组McGiⅡ疼痛评分及贝克焦虑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P<0.05);2)治疗后2组外周单核细胞NMDA受体及血浆缓激肽表达量均较治疗前下调,其中观察组下调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俞募配穴可以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外周血NMDA受体及血浆缓激肽的表达有关.

  • 中药泡洗与针灸推拿相结合的综合方案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实效性对照探究

    作者:吕素珍;许玉刚

    目的:对中药泡洗与针灸推拿相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的临床实效性进行观察并探讨。方法:选择本医院自2011年8月至2014年5月接诊的 SHS 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给予中药泡洗与针灸推拿治疗以及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护理干预;而对照组40例则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2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统计上肢运动功能(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范围评分以及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并评进行临床总疗效判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 FMA、肩关节活动度范围以及肩关节疼痛程度 NRS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 FMA、肩关节活动度范围以及 NRS 积分分别为(1.36±0.92)分、(2.49±0.45)分和(41.89±6.67)分,对照组为(33.58±4.53)分、(1.67±0.37)分、(3.16±1.13)分,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有效率72.5%(2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泡洗与针灸推拿相结合治疗 CI 后 SHS 疗效显著,是临床上治疗 SHS 的较佳选择。

  • 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入文;任毅;胡慧

    目的:对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将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化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法,1次/d;对照组采用毫针法,1次/d,疗程均为20 d。结果:治疗前后2组在 Fugl -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VAS 疼痛指数、手肿程度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 <0.01)。2组间治疗前后的 FMA 差值及 VAS 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间治疗前后的手肿程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83)。结论: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有效的,特别是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林红霞;叶关泉;廖辉雄;林方毅;梁碧君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比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观察组均提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通络止痛、醒脑开窍,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临床疗效优异,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 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作者:孟凡颖;温进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 min,温针灸每次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 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 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 运用分类学习器探讨肩三针治疗586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显效率影响因素

    作者:崔韶阳;罗晓舟;何家扬;张笑;邓博文;唐纯志

    目的:采用分类学习器对586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机器学习,探讨患者的证候体征对显效率的影响,尝试总结提高临床治疗本病显效率的可行方法.方法:从病历系统中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肩三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单规则(1R)学习器、RIPPER算法学习器及C5.0决策树模型对所搜集资料进行机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显示,疾病分期、面色差异、舌苔差异、血压等级、是否饮酒、体质量指数(BMI)及患者是否吸烟是对本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显效率影响较大的因素.结论:面色、舌质、血压、饮酒及吸烟习惯、BMI等是影响肩三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显效率的主要因素,临床医生可以在治疗或对患者的宣教中加以重视.

  • 针灸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林卉;马铁明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检索2005年至2010年国内发表的针灸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文献筛选并予Jadad评分,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结果:29篇文献符合纳入,经Jadad评分均属低质量文献,共累计病例2 302例.依据治疗干预措施的不同,归纳3组比较疗效,所用文献21篇,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单纯针刺疗法与穴位封闭治疗的疗效OR[95%CI]4.80[2.02,11.41],P<0.05;电针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的疗效OR[95%CI]4.60[2.08,10.17],P<0.05;针灸结合其它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OR[95%CI]3.31[2.30,4.77],P<0.05.另8篇文献因治疗干预措施各不相同,不做Meta分析.结论:针灸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有效;临床治疗中电针疗法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单纯针刺疗法疗效优于穴位封闭疗法,针灸结合其它疗法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仍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高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补充说明.

  • 蜂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及运动功能影响

    作者:崔韶阳;李万瑶;刘悦;王小寅;庄礼兴;白宇乾

    目的:比较蜂针结合康复疗法与单纯蜂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蜂针结合康复训练组(蜂康组)、蜂针组、康复组各30例.采用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判断其28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蜂康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优于蜂针组的67.86%和康复组的73.33%(P<0.05);蜂针结合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与单纯蜂针和单纯康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肢体疼痛症状,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

  • 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杨娟;段权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2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以火针点刺所选穴位,隔日1次;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研究时间为2个疗程.对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肿胀程度进行评价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Fugl-Meyer数据、VAS评分及偏瘫侧肿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前后各项差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偏瘫侧手部肿胀的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和常规针刺对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都有效果,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 中药热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安国英;闫文革

    目的:探讨中药热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 不同针刺取穴方法结合系统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王寅;杨涛;郭玉峰;刘元石;郭宝娟;邢文台;孙书臣;赵宏;刘军;叶永铭;黄漫

    方法:将135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3例,以龙虎交战手法针刺天宗穴.对照组52例,常规取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患者针后均进行康复训练连续两个疗程.结果:①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治疗组上肢总积分高于对照组10分左右.②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亦较明显(P<0.01).结论:龙虎交战针刺手法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的疼痛.针灸可促进损伤的神经再生.

  •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万文蓉;王天磊;程绍鲁;赵银龙;张卫;吴秋燕;金海鹏;洪秀瑜;李应霞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每组60例.单纯康复组采用以OT(综合康复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取穴太渊、足三里、悬钟、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髑,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上肢疼痛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甲襞微循环等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针刺康复组与单纯康复组的上肢疼痛程度、上肢综合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甲襞微循环及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治疗后针刺康复组与单纯康复组的上肢疼痛程度(0.90±0.71vs 1.80±0.66)、上肢综合运动功能(42.43±13.57 vs 29.98±15.11)、神经功能缺损(8.60±1.61 vs 13.0±1.74)、甲襞微循环(总积分3.18±1.32 vs4.34±1.2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康复组优于单纯康复组;(3)针刺康复组显效率为50.0%(30/60)、总有效率为93.3%(56/60),优于单纯康复组的16.7%(10/60)、63.3%(38/60,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均有效,可改善甲襞微循环情况,且前者优于后者.

  • 浮刺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疗效观察

    作者:汪军;崔晓;倪欢欢;黄春水;周翠侠;吴佶;史骏超;吴毅

    目的:比较浮刺、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第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浮刺组、西药组、中药局部熏蒸组,每组30例.浮刺组寻找患者患肩明显压痛点2个,在每一个压痛点的下方80~100 mm处作为浮刺进针部位;西药组口服莫比可7.5 mg;中药局部熏蒸组采用活血舒筋中药局部熏蒸.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浮刺治疗、西药口服、中药局部熏蒸、康复训练分别每日1次,共治疗观察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疼痛评定部分对3组患者肩部疼痛治疗前后动态改变情况进行测评;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动态改变进行评价.结果:浮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均P<0.01);中药局部熏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均P<0.01);中药局部熏蒸与西药口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疗效相当.结论:浮刺治疗可以及时、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

  • 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周昭辉;庄礼兴;陈振虎;郎建英;李艳慧;江钢辉;徐展琼;廖穆熙

    目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比较浮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刺组,每组50例.在患肢被动和主动康复训练基础上,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在距离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5~10 cm处确定进针点,于皮下进行运针、扫散,持续2 min;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穴取肩前、肩髃、肩髎等,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14天.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评分、SF-MPQ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浮针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浮针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优于针刺组的90.0%(45/50,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满意,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者.

  • 芒针透刺为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5例

    作者:慕容志苗;牛红月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也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出现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色改变.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拘挛,伸展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如不对此干预,晚期则会出现患手畸形,虽无水肿和疼痛,但关节的活动将永久丧失.因此肩手综合征的预防相当重要,一旦发生不但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会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笔者采用芒针透刺下极泉、三间配合毫针针刺肩髃、肩髎、外关等穴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35例,现报道如下.

  • 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洪金标;盛鹏杰;袁宜勤;易受乡;岳增辉

    目的:观察巨刺针法与常规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30例)、患侧组(30例).两组均穴取肩偶、肩髎、曲池、合谷等,巨刺组取健侧,患侧组取患侧.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采用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评价疼痛及观察治疗前后肿胀程度.结果: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巨刺组优于患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肿胀和疼痛评分都有下降(均P<0.05),组间比较,肿胀程度改善巨刺组优于患侧组(P<0.05),但疼痛改善两组相当(P>0.05);巨刺组总有效率为93.3%,患侧组为9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在减轻肿胀、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857 条记录 3/43 页 « 12345678...42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