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玻璃体后脱离与周边视网膜裂孔

    作者:张薇;高立新;牛改玲;崔春梅;周强;许邦丽

    目的:探讨有周边视网膜裂孔的患者中玻璃体后脱离(PVD)产生的相关因素及激光治疗的指征.方法:44例(54只眼)按年龄及屈光分为两组,均行三面镜检查周边部眼底,以90D前置镜观察眼球运动时玻璃体的状况.记录有无玻璃体后脱离及视网膜周边变性,测量眼轴长及屈光度并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行多波长激光治疗.结果:50岁以上视网膜周边裂孔患者均有PVD,与年龄相关;50岁以下由于高度近视,眼轴增长,PVD发生率也高于正视眼的同龄人.多波长激光治疗效果良好,仅有5例除激光治疗外尚需要做巩膜外加压.结论:视网膜周边裂孔患者PVD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或屈光度增加、眼轴增长而上升,多波长激光预防治疗是必要的.

  • 药物性玻璃体后脱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作者:周忠友;魏文斌

    药物性玻璃体后脱离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rteous detachment,PVD)可以改善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等眼底疾病的预后,缩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目前,药物性PVD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药物性PVD的组织结构基础,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视网膜裂孔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喻建锋;宋愈;吴莹

    目的 探讨急性玻璃体后脱离致视网膜裂孔伴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1眼视网膜裂孔合并玻璃体积血,早期予双眼包扎、半卧位、止血,出血3d后予活血化瘀、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治疗.根据病情变化采用激光封闭裂孔及行20G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所有病例至少随访12个月.结果 23眼玻璃体积血在1周~3个月,平均(32.95±12.61)d吸收,采用视网膜激光治疗,裂孔完全封闭,视力无明显变化.4周内,3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1眼矫正视力提高,2眼矫正视力无明显提高.5眼玻璃体积血无明显吸收,2~4周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矫正视力0.3 ~0.6.结论 急性玻璃体后脱离引起的视网膜裂孔伴玻璃体积血应引起高度重视.早期诊断并发现裂孔、及时光凝封闭裂孔是获得良好结果的关键.尽早手术是争取较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 在玻璃体切除术中验证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玻璃体后界面的准确性

    作者:刘鸿飞;李秋明;王婧;张志明;吕杰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玻璃体后脱离(PVD)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屈光介质清晰,能够充分看到眼底并准备做玻璃体切除手术的连续病例150例(150只眼),应用OCT观察视盘前的玻璃体有无后脱离.所有OCT资料由两位观察者进行评估,术中所见与术前OCT观察结果对比.统计分析应用Cohen Κ系数分析二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位观察者对于OCT的分析结果是100%一致的,术前OCT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的相关系数为95%.结论 OCT成像能精确显示玻璃体视盘界面,有助于医生了解有无玻璃体后脱离,从而计划治疗方案与评估治疗风险.

  • 急性玻璃体后脱离致多发裂孔视网膜脱离一例

    作者:张沧霞;王常观;马志中

    1病例患者,男,38岁.主因右眼视物模糊、眼前黑影8d于2011年3月1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门诊收入院.既往双眼高度近视(-7.00 DS)、弱视25年.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数指/30 cm,不能矫正,左眼佳矫正视力0.5.眼压:右眼12 mm Hg,左眼16 mm Hg(1 mm Hg=0.133 kPa).

  • 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临床分析

    作者:张炜;李贺敏;魏青;吴丽娅;李志强

    目的探讨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2例(62眼)60岁以上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近视占72.58%,其中高度近视54.84%,裂孔形态以马蹄形居多,占60.22%,玻璃体后脱离占70.96%,51例1次手术成功占82.26%,7例2次手术成功占11.29%.结论老年视网膜脱离的裂孔以马蹄形居多,高度近视及玻璃体后脱离与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关系密切,手术成功率与患者年龄、全身情况关系不大,严重的PVR是未愈的主要原因.

  • 透明质酸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作者:颜华;王辉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成年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15只,随机分为A、B、C 3组.随机选取每只兔的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A组玻璃体腔注入透明质酸酶5 IU/0.1 mL,B组透明质酸酶10 IU/0.1 mL,C组透明质酸酶20 IU/0.1 mL,对照组眼内注入0.1 mL BSS.结果A组术后所有眼均未见玻璃体后脱离;B、C组于术后第5周出现玻璃体后脱离,并且无出血、渗出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浓度为10 IU/0.1 mL和20IU/0.1 mL的透明质酸酶玻璃体腔注射后第5周可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并且安全有效.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凝后视力下降原因分析

    作者:张玉生;张吉平;冯有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激光光凝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部分DR患者光凝后视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甚至视力下降后就不能恢复.我们对接受激光光凝的136例218只眼中视力下降的47只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121例“飞蚊症”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刘利娟;赵广愚;朱锐;曾垂钦;李圣请;李云女

    目的 通过对眼部近期出现“飞蚊症”患者的各种眼底表现进行临床分析,总结视网膜病变类型及出现几率,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眼底内科门诊就诊的121例(134只眼)病程不超过1个月的“飞蚊症”患者,进行常规眼部检查、B型超声检查及散瞳后间接眼底镜眼底检查,对发现的眼底病变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病情分别予激光、手术或药物等治疗.结果 121例(134只眼)被检查者中提示玻璃体完全后脱离者78只眼(58.2%);散瞳后眼底检查发现阳性体征共45例(33.6%),其中单纯玻璃体积血8只眼,视网膜周边变性(无裂孔)12只眼,视网膜裂孔16只眼,后部葡萄膜炎1例(双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3只眼(未累计黄斑区),视网膜局限性脱离3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1只眼.结论 对于近期出现“飞蚊症”的患者,需要详尽的眼底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多数有眼底病变者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并且对此类患者应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

  • 飞蚊症与后部玻璃体脱离

    作者:余杨桂;王燕;王小川

    目的探讨飞蚊症与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间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主诉飞蚊症的185例(232只眼)患者行散瞳后三面镜检查以确定玻璃体状态,并就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屈光度状态、并发症、中医证型及疗效、飞蚊阴影的部位、数目、形状等与PVD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飞蚊症中68%有PVD,以50岁以上女性者居多.PVD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以2个以下、虫翅状或蛛丝状、颞侧及伴有闪光症的飞蚊症中PVD发生率高.结论飞蚊症分为有PVD及无PVD两种类型并有各自的临床特点.

  • 作者:

    关键词:
  • 眼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玻璃体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左金霞;李强

    目的:评价眼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玻璃体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6例412只眼玻璃体疾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眼多普勒超声检查玻璃体混浊178例,占86.0%;玻璃体后脱离67例,占32.4%:后巩膜葡萄肿4例;玻璃体积血4例;星状玻璃体变性4例;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例;晶状体脱位至玻璃体1例.结论:随年龄增长,玻璃体浑浊及玻璃体后脱离呈上升趋势.

  • 透明质酸酶和C3F8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作者:叶宇峰;谢亚男;张惠成;颜伟年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C3F8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只兔(24只眼)随机分A、 B、 C 3组,每组4只,每兔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0.2ml(10U)透明质酸酶,B组为0.2m1C3F8, C组为0.1ml(10U)透明质酸酶+0.1mlC3F8,对照眼玻璃体腔注入0.2ml BSS溶液.注射后常规裂隙灯、直接眼底镜及眼部B超检查.在2周后处死动物,眼球标本送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C组4只实验眼在术后2周时B超有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表现,扫描电镜也表现为较光滑的后极部视网膜表面;A组、B组及对照组眼B超检查无玻璃体后脱离表现,扫描电镜示视网膜表面较多纤维状附着物.各实验组及对照组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 10IU透明质酸酶联合0.1mlC3F8玻璃体腔注药2周后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且形态学上无视网膜毒性表现.

  • 高度近视眼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俊杰;杜虹;姜汝欣;闵寒毅;周从容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的发生、发展,与高度近视人群的年龄、眼轴长度、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及玻璃体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高度近视组(≥一8.0 D)61例110只眼和对照组(≤一3.0 D)68例119只眼进行了以下检查:间接眼底镜下观察玻璃体,检查后极部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程度;B超声进一步检查玻璃体状况;A超声测量眼轴长度.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高度近视组110只眼中86只眼(78.2%)出现PVD,其中5只眼(5.8%)出现视网膜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眼组PVD发生率和玻璃体液化、混浊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高度近视组PVD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随眼轴长度的增长而增高(r=0.9997,P<0.05).对照组PVD和玻璃体液化、混浊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度近视眼人群PVD出现的年龄早,发生率随着年龄和眼轴长度的增加而增高.近视度数小于-3.0 D、正视眼和远视眼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PVD发生率同样增高,PVD是导致视网膜裂孔乃至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因素.

  • 中老年人群中早期玻璃体后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

    作者:刘欣欣;卢爱东;梁仲琪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描述中老年人群中早期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体检完成OCT检查1005例(2010眼),年龄43~90岁,平均年龄(57.23±10.81)岁,中位年龄为55岁。对1005例OCT检查者所获得OCT图像进行3部分项目分析,分别为:①性别与PVD。②年龄与PVD。③左右眼与PVD。结果:①1005例共发生PVD167例(16.62%),其中5眼可见玻璃体后界膜与黄斑部视网膜紧密粘连牵拉,神经上皮层隆起。②男性组发生PVD者65例(13.08%),女性组发生PVD者102例(20.08%),女性PVD发生率高于男性(P=0.003)。③各年龄组的PVD发生率呈增高的趋势,年龄>63岁组PVD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49岁组(P=0.013)。④1005例左眼发生PVD者124例(12.34%),右眼发生PVD者121例(1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8)。结论:早期PVD的发生与性别相关。早期PVD的发生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

  • 玻璃体后脱离伴玻璃体星状变性超声表现2例

    作者:于惠泠;崔巍;王栾琦;祖开智

    眼部超声检查时,发现老年人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比较高[1],据统计,年龄50岁以上有53%发生玻璃体后脱离,超过65岁者其发生率可高达65%,而玻璃体星状变性也是中老年人好发病变,我们在统计近期病例中发现2例玻璃体脱离并且伴星状变性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不同检查方法对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价值

    作者:陈风月

    目的 探寻查找视网膜裂孔实用的检查方法,评价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经眼科A/B超检查确诊为PVD的192例(216眼)患者,散瞳后分别采用间接检眼镜、在裂隙灯下90D前置镜以及三面镜眼底检查.对周边视网膜存在裂孔不伴有周围视网膜脱离或伴有局部浅脱离的患者,早期行532激光环绕裂孔光凝治疗,裂孔周围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216眼PVD患者间接检眼镜发现视网膜裂孔28眼,占12.96%;在裂隙灯下90D前置镜发现视网膜裂孔26眼,占12.04%;,三面镜发现视网膜裂孔31眼,占14.3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眼视网膜裂孔周围无视网膜脱离,行一次预防性光凝治疗;6眼视网膜裂孔周围伴小范围视网膜浅脱离,分2次光凝治疗,3眼视网膜裂孔周围伴视网膜脱离范围稍大,行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垫压术复位视网膜.随访6个月,所有视网膜裂孔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未发现新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视网膜裂孔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及时适当的激光光凝治疗是预防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关键,三面镜仍然是查找视网裂孔非常实用的检查工具,应得到基层眼科医生的重视和应用.

  • 玻璃体后脱离的超声诊断

    作者:张伟;艾育德;刘敏

    目的:评价B超诊断玻璃体后脱离的准确率.方法:通过给16只日本大耳白兔右眼玻璃体腔注入药物1u纤溶酶联合20u透明质酸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用B超检查玻璃体后脱离的情况,然后通过扫描电镜验证.结果:实验眼则可见玻璃体程度不同的混浊(16/16),第1d无玻璃体后脱离;第3d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形成(5/16),第7d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14/16).扫描电镜检查16只眼玻璃体后脱离全部形成.结论:B超检查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准确率87.5%,B超是一种安全、经济、可靠的手段.

  • 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复合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作者:张伟;艾育德

    背景:完伞件玻璃体后脱离可缓解、控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日前,解除玻璃体视网膜黏连的丰要手段是玻璃体切割术,其存在黄斑、视盘的损伤,视网膜破裂、脱离及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撕脱等并发症.目的:联合应用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诱导兔眼形成完伞件玻璃体后脱离,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实验,于2003-04/2004-09在内蒙卉医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6只(32只眼),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甲衡盐缓冲液.方法: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右跟为实验眼,注入1 U纤溶酶+20 U透明质酸酶0.1m L,左眼为对照眼,注入平衡盐缓冲液0.1 Ml.主要观察指标:沣药后15.60 min,1,3,5,7 d裂隙灯、直接、间接检眼镜、+90DVOLK前置镜检查眼部情况.注药后1,3,7 d B超检查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注约后3 d采用Topeon荧光造影机观察眼底形态、血管充盈时间、血管有无渗漏情况.注约前、注药后15,60 min.1,3 d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计算同一眼注药前、后的b波的振幅值.注药后7 d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形态和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裂隙灯观察显示,对照眼无明显阳性表现.实验注药15 min后,伞部有明显的睫状充血,房闪、不同程度的玻璃体炎症反应,1 d后发现3例白内障.B超观察显示,对照眼无明显改变,实验眼可见玻璃体程度不同的混浊,3 d后开始有玻璃体后脱离形成(5/16),7 d内全部形成.荧光造影机观察显示,实验眼视乳头周边神经纤维层完整,未见出血、水肿,造影动静脉充盈排空迅速、未见荧光渗漏.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发现实验眼b波在15 min时下降,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b波在60 min时恢复;对照眼无明显变化.组织学检查未发现形态和结构的异常.结论:1 U纤溶酶+20 U透明质酸酶可诱导形成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其对视网膜的功能有可逆性的影响,此剂量不足以引起视网膜组织结构的破坏.

  • 玻璃体手术后黄斑视网膜前膜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喜梅;张皙;陈凤娥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后黄斑视网膜前膜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MEM)的形成时期、原因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视网膜脱离患者249例(249眼)行玻璃体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形成MEM的51例(51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恢复及MEM形成情况,平均随访时间4.82月.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4眼占66.7%,视力不变10眼占19.6%,视力下降7眼占13.7%,视力于12周后趋于稳定.MEM早于术后2周出现,随病程延长而明显增殖,于8~12周达到高峰,12周后基本稳定.视网膜终复位48眼占94.1%.结论:玻璃体手术后MEM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前仔细检查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状态,术中避免对视网膜过度损伤是防止术后MEM形成的关键;无论有无PVD,部分病例均可发生MEM,两者的病理机制及膜的超微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150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