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静脉穿刺在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中的应用

    作者:王佳;余毅;孙淑清;王琰;林曰勇;陈今;何明恩;薛艳

    目的 目前,未能及时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CKD5期患者只能依靠中心静脉置管开始透析,对患者预后存在不良影响.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双静脉穿刺作为初始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因各种原因未及时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初始透析患者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静脉穿刺组33例及长期管组33例.入组后安排内瘘手术,由开始测试至内瘘成熟期间对2组患者间的透析充分性、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2个月的随访比较.结果 2组患者入组时一般情况及各项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2组患者进行2个月随访比较,双静脉穿刺组与长期管组相比,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 t/V)、平衡后尿素清除指数(eK t/V)、尿素氮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e,U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01,0.509,0.747),通路通畅性不良发生率低于长期管组(0%比12.12%,x24.192,P=0.041),2组间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双静脉穿刺操作简单,建立通路后即可开始透析,可作为初始透析或通路失功患者的临时血管通路替代选择.

  • 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通路再循环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作者:崔立文;徐金升;张俊霞

    目的 观察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透析时血流量、通路再循环及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组(置管组)和动静脉内瘘组(内瘘组),每组30例.透析时设定同样的血泵速度(250 ml/min)、使用相同型号规格的透析器、透析时间相同,观察6、12个月时有效血流量(Qb)、尿素清除指数(Kt/V)、通路再循环率(Ret%),并计算尿素下降率(URR).同时记录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有效血流量均可达到220~235 ml/min,使用6、12个月时的Qb、Ret%、Kt/V、URR 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t/V均达到或超过1.2,URR高于65%,达到小分子清除充分性的要求.结论 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管通路,能较长时间使用且能提供足够的有效血流量,从而满足单次透析达到透析充分性的血流要求.

  • 双静脉穿刺: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新方法

    作者:王佳;余毅;孙淑清;王琰;林曰勇;陈今;何明恩;薛艳

    目的 探讨双静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血管通路建立的优先级依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双静脉穿刺(VVP),根据通路建立情况将患者分为VVP组、TCC组及AVF组,每组均28例.对3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结果 通过6个月的随访比较,发现透析0、3、6个月时3组患者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平衡后尿素清除指数(eKt/V)、尿素下降率(U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VVP组患者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于TCC组和AVF组(0 vs 14.28%、21.43%,P<0.05),通路通畅性不良发生率低于TCC组(0 vs 21.43%,P<0.05);3组患者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VP操作简单,并发症及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透析充分性与常规通路无明显差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作为AVF无法建立且无法或不愿置入TCC患者的血管通路替代选择之一.

  • 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通路再循环的因素探讨

    作者:蒙洁英;韦谨

    目的 观察使用功能良好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不同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及不同血流速对通路再循环量的影响.方法 1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选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每例患者各进行3次血液透析,穿刺点距离分别为3~5 cm、6~10 cm和10 cm以上,每次透析血流速分别为150 ml/min、200 ml/min、250 ml/min、280 ml/min,分别测定各再循环量.评价不同穿刺点之间距离、血流速和通路再循环的关系.结果 在同一穿刺点上,随着血流速的加快其通路再循环量有增大趋势,但各血流速间通路再循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穿刺点之间距离的增加,通路再循环量有下降趋势,但不同的穿刺距离、不同的血流速间通路再循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内瘘功能良好时,只要穿刺点之间距离>3 cm,就不会对再循环量有显著影响.

  • 验证超声造影检测透析通路再循环和通路流量

    作者:沙晓溪;蒋宁;姜婷;蔡薇;尼珍;罗燕;彭玉兰;于雷;周翔

    本研究旨在验证超声造影(CEUS)检测血液透析通路再循环(AR)和血液透析通路血流量(Qa)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分析影响测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通过建立通路循环及透析回路体外管道模型,运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测动静脉管路的正反接法,针头朝向血流及背向血流等不同情况下对AR及Qa测定的影响.依据指示剂稀释原理计算再循环率R值及Qa,分析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显示R测量值与R理论值相关性良好(r=0.57,P=O.038,Qa>Qb;r=0.95,P=0.001,Qa<Qb),Bland-altman检验显示测量值与真实值一致性良好,针尖朝向血流绝对错误率(K值)较低.可见CEUS有望成为一项新技术运用于透析AR及Qa的检测.

  • 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维护的影响

    作者:萧远英;李芸;王立平;陈美凤;王兰

    目的 探讨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维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6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分组管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期间再循环发生、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甲状腺旁激素(iPTH)和微球蛋白(β2-MG)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生再循环比例为14.5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Kt/V和URR分别为(1.215±0.084)%和(74.21±8.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PTH和β2-MG分别为(184.28±19.29)pg/mL和(36.79±3.30)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为4.8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组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降低血管通路再循环,提高透析充分性,降低血管通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