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线野放疗中心脏大距离预测心脏剂量探讨

    作者:王升晔;杜向慧;白雪;苏锋;王跃珍;陈建祥;史国栋;郑远达;王谨

    目的 探讨用切线野心脏大距离(MHD)来预测左侧乳腺癌心脏照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以2010-2011年在我院行辅助性左胸壁切线野放疗的40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每位受试对象用3DPS计算MHD,全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心室及心前区Dmean以及对侧乳腺组织厚度和胸骨至体表厚度.用曲线拟合方法分析MHD与上述各Dmean相关性,R2 >0.8为可靠性非常好.结果 40例患者中MHD在1.14 ~5.34 cm之间[(2.67±0.98) cm].MHD与全心脏Dmean的拟合一次、二次和三次方程的R2值分别为0.869、0.875和0.883(3个P=0.000),与心前区Dmean的分别为0.777、0.799和0.813(3个P=0.000),与左心室Dmean的分别为0.598、0.601和0.633(3个P=0.000),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Dmean的分别为0.418、0.470和0.472(3个P=0.000).心脏各Dmean不受身体脂肪厚度影响.结论 该模型提示MHD是预测左侧乳腺癌切线野放疗中全心脏、心前区Dmean的可靠指标.

  •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深吸气屏气放疗的心脏剂量学分析

    作者:陈偲晔;王淑莲;唐玉;田源;覃仕瑞;崔伟杰;金晶;刘跃平;宋永文;房辉;陈波;亓姝楠;张江鹄;孙广毅;邓言波;李晔雄

    目的 探究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采用深吸气屏气(DIBH)技术对心脏剂量的改善情况,分析可能影响心脏剂量的解剖因素.方法 前瞻性入组1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全乳放疗患者,符合呼吸控制要求.分别在自由呼吸(FB)和 DIBH 状态下进行2次模拟 CT 扫描,在DIBH图像上制定全乳放疗计划.比较FB和DIBH状态下心肺位置和体积变化以及心肺剂量差异,探究FB状态下各解剖因素与心脏剂量的相关性.对计数资料组间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 DIBH与FB状态下心脏体积相似(P=0.773),而双肺体积明显增加(P=0.001).心脏、冠脉左前降支、左心室、右心室和左肺Dmean、Dmax和V5—V40均明显降低(P<0.05).DIBH使肺体积增加越显著,心脏平均剂量下降幅度越大.FB状态下乳腺体积、心肺体积比、乳腺下界与心脏下界距离、大心脏切缘距离分别与心脏剂量呈线性相关,其中心肺体积比、大心脏切缘距离与心脏剂量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DIBH技术行全乳放疗较FB状态明显降低心肺剂量.肺体积的变化是改善心脏相对解剖位置的基础.心肺体积比、大心脏切缘距离或许可以作为进行DIBH技术治疗的参考标准.

  • Catalyst系统在乳腺癌患者放疗摆位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罗焕丽;彭海燕;靳富;肖鹏;曹绍艾;何亚男;董文玲;李雪敏;杨丁懿;王颖

    目的 评价Catalyst系统在乳腺癌患者放疗摆位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及BM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5-8月间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收治的24例乳腺癌患者.每次治疗前均采用表面光学成像系统(C-Rad Catalyst)辅助摆位,每周1次kV-kV位置验证模式验证摆位.记录并观察患者的年龄、BMI以及2个系统在三维方向摆位误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C-Rad Catalyst系统与kV-kV位置验证模式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P方向(0.22±0.17) cm与(0.18±0.13) cm(P<0.05);SI方向(0.23±0.18) cm与(0.19±0.15) cm (P>0.05);LR方向(0.28±0.28) cm与(0.20±0.15) cm (P>0.05).kV-kV位置验证模式摆位受年龄和BMI的影响不显著(P均>0.05);而C-Rad Catalyst系统的摆位受年龄和BMI影响显著:年龄≤44岁和45 ~ 59岁患者在AP、SI方向不同(P均<0.05),≤44岁和≥60岁患者在AP、LR方向不同(P均<0.05),45 ~ 59岁和≥60岁患者在LR方向不同(P<0.05);BMI<25 kg/m2和≥25 kg/m2患者在SI方向不同(P<0.05).年龄≥60岁患者C-Rad Catalyst系统摆位误差在SI方向与年龄相关(r=-0.496,P<0.05);BMI< 25 kg/m2患者C-RadCatalyst系统摆位误差在AP方向与BMI相关(r=0.252,P<0.05),而BMI≥25 kg/m2患者C-Rad Catalyst系统摆位误差在SI方向与BMI相关(r=0.445,P<0.05).结论 C-Rad Catalyst系统摆位与kV-kV位置验证模式在AP方向上差异显著,C-Rad Catalyst系统摆位易受乳腺癌患者年龄和BMI的影响.

  • 面罩及乳腺托架固定下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锁骨上下区摆位误差分析

    作者:马茗微;王淑莲;覃仕瑞;李明辉;张江鹄;唐玉;亓姝楠;陈偲晔;马玉超;刘欣;李晔雄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及锁骨上下区照射时使用头罩固定后的摆位误差,与不使用头罩固定时做比较,并计算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CTV-PTV外放边界.方法 选取2016-2018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保乳术后全乳加锁骨上下区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0例采用单纯乳腺托架固定体位,20例在托架基础上联合U型面罩固定.利用CBCT图像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并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差异.用2.5∑+0.7δ计算CTV-PTV外放边界.结果 面罩组共110套图像,对照组共56套图像.对照组和面罩组在x、y、z轴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12±0.174) cm和(0.272±0.242) cm (P=0.070)、(0.364±0.246) cm和(0.242±0.171) cm (P=0.001)、(0.423±0.302) cm和(0.364±0.269) cm (P=0.204).对照组和面罩组在x、y、z轴向摆位误差位移量在0.5 cm以内的累积分布比例分别为91.07%和85.32%(P=0.294)、67.86%和89.91%(P=0.001)、67.86%和74.31%(P=0.381).x、)y、z轴向外放边界对照组分别为0.645、0.981、1.317cm,面罩组分别为0.873、0.709、0.961 cm.BMI未超重患者在x轴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小于超重组患者(P=0.001).结论 保乳术后照射全乳及锁骨上下区患者在使用乳腺托架的基础上加用面罩固定可显著改善头脚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无论是否使用面罩固定,前后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大,仍需进一步改良体位固定方法和优化摆位操作流程.BMI超重患者的摆位误差增大,在摆位时需特别关注,以保证放疗的精确度.

  • 基于3DCBCT/4DCBCT保乳术后VMAT摆位误差测量与校正的比较研究

    作者:丁昀;李玉锋;李齐林;高旻;韦晓波;黄瑾;奚丹;顾文栋

    目的 探讨保乳术后自由呼吸状态下基于3DCBCT和4DCBCT测定的乳腺VMAT摆位误差间及摆位残差间差异.方法 选择保乳术后外照射患者20例,全部行4DCT扫描并勾画靶区,应用MONACO v510计划系统制定WMAT计划.分次治疗前隔次采集4DCBCT和3DCBCT图像各5次,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配准,实施在线校正后再次采集CBCT图像,比较两种测量方法间摆位误差和摆位残差的差异.摆位误差和摆位残差间两两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 校正前基于4DCBCT测得的三维方向摆位误差均显著大于基于3DCBCT测得值(P=0035、0018、0040).校正后左右和前后方向基于3DCBCT获取的随机误差更小[(0.5±039)mm:(0.7±030)mm,P=0005;(0.9±109)mm:(1.2±048)mm,P=0000]),前后方向基于3DCBCT获取的总摆位残差更小[(0.2±033)mm:(0.6±063)mm,P=0000].校正前后在前后方向基于4DCBCT测量值计算的摆位边界显著大于基于3DCBCT获得的(P=0002).结论 相对于3DCBCT,在三维方向上4DCBCT监测摆位误差的能力更强;两种方式在校正随机误差方面的效能相似,通过校正均能达到较为满意的体位重复度并缩小靶区外扩边界.

  • 左乳腺癌保乳术后CRT和FIF-IMRT及逆向IMRT剂量学比较

    作者:霍雯;宁博;胡静;许梅;刘刚

    目的 比较左乳腺癌保乳术后CRT、FIF-IMRT和IMRT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31例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制定CRT、FIF-IMRT、IMRT计划.通过DVH图进行自身对照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靶体积及OAR受量分布差异.结果 3种方法均能达到处方剂量要求.CRT组靶区V105高、心脏V30、Dmax较高(P=0.000、0.000、0.000);IMRT组V5、Dmean较高(P=0.000、0.000),左肺V5较高(P=0.000)、V40较低(P=0.000);FIF-IMRT组Dmean低(P=0.000),IMRT组右肺及脊髓Dmean、Dmax均高于其他两组(P=0.000、0.000、0.000、0.000).单次跳数FIF-IMRT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0).结论 CRT在靶区有较好的剂量分布但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大,相比而言FIF-IMRT对OAR保护更好且对机器损耗小.

  • 乳腺癌胸壁野结合锁骨上野放疗时头部固定的重要性研究

    作者:谢涛;许青;彭佳元;孟怡然;贯士阔;杨昭志;梅欣;俞晓立

    目的 通过比较多功能体板对头部进行固定的体位固定方式和乳腺托架体位固定方式在位移误差及其引起的剂量学差异,研究乳腺癌行胸壁野结合锁骨上野放疗时头部固定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2017年年内乳腺癌患者3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使用多功能体板结合头部热塑膜固定,B组采用乳腺托架固定.每例患者在放疗前后均行CBCT扫描.计算两组患者在x、y、z轴向的摆位误差和分次内位移以及V100、V95,并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结果 A组和B两组患者在x、y、z轴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24±0.42)、(1.71±0.61)、(2.25± 1.04) mm和(3.67±2.05)、(3.78±1.74)、(4.65±2.66) mm (P=0.033、0.027、0.020);分次内位移分别为(1.10±0.66)、(1.13±0.59)、(1.11±0.62) mm和(2.48±0.88)、(2.21±0.98)、(3.53±2.01) mm (P=0.030、0.021、0.013);V100分别为(94.27±3.20)%和(99.08±0.60)%(P=0.065),V95为(89.48±4.70)%和(96.53±2.50) %(P=0.002).结论 使用多功能体板对头部进行固定较乳腺托架固定方式产生的位移误差明显减小,使胸壁野及锁骨上野剂量的准确性更高.

  • 乳腺癌内乳区淋巴结照射研究进展

    作者:丛斌斌;于金明;王永胜

    乳腺癌内乳区淋巴结照射能够降低局部和远处复发并改善患者的生存,NCCN指南也在内乳区淋巴结照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更新,但由于内乳区淋巴结照射造成的心肺损伤不容忽视,因此需要提供更为准确的个体化内乳区放疗指征.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够以微创的方法评估内乳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为内乳区淋巴结照射提供准确的放疗指征,使乳腺癌患者获得更大的生存获益.本文主要从内乳区放疗获益、不良反应控制及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指导放疗的探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乳腺癌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晴;朱雅群

    放疗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乳腺癌术后放疗后的臂丛神经损伤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对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概况、机制、诊断、危险因素及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 乳腺癌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的评估和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陈偲晔;王淑莲

    放疗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乳腺癌术后放疗存在心脏损伤的潜在风险.本文就放射相关性心脏损伤的概况、诊断与评价指标、危险因素、放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防护措施进行综述.

  • 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乳腺癌个体化放疗

    作者:曹璐;陈佳艺;许赪

    分子分型概念作为乳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量化地定义了乳腺癌不再是单一疾病,而是在发病风险、自然病程、治疗反应等方面迥异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分子分型对全身治疗的疗效预测及对全身转移和死亡风险的预后价值均已得到广泛的研究验证,但它与LRR风险的相关性,以及对放疗策略的指导作用也尚需要更多关注。本综述将就分子分型与LRR风险的相关性,以及分子分型对放疗策略的指导价值展开讨论。

  •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钟秋子;荣庆林;唐玉;杨勇;隆榴花;金晶;刘跃平;宋永文;房辉;陈波;亓姝楠;李宁;唐源;张江鹄;卢宁宁;李晔雄

    目的 分析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13年1 376例Ⅰ、Ⅱ期(T1-2N0-1/T3N0)单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930例(67.6%)同时接受化疗,先放疗后化疗517例,先化疗后放疗413例.1 055例(76.7%)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86例(39.6%) HER-2阳性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Cox法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55个月,10年样本量90例.全组5、10年OS率分别为98.6%和91.5%,DFS率分别为94.6%和82.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6)、T分期(P=0.006)、N分期(P=0.004)、脉管癌栓(P=0.038)和放疗距手术时间(P=0.048)是DFS独立预后因素.保乳术后单纯放疗组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P=0.044)和ER水平(P=0.026)是DF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临床疗效满意.影响DFS率的因素包括年龄、T分期、N分期、脉管癌栓和放疗距手术时间.保乳术后单纯放疗组的DFS率和N分期与ER水平有关.

  • 分子分型对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乳腺癌患者局部或区域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

    作者:温戈;张玉晶;祝喻甲;黄晓波;张金山;李凤岩;管迅行

    目的 研究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病理N1期)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术后局部或区域复发(LR)间关系,探讨改进个体化辅助放疗指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9年本院手术的547例病理T1~2N1M0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未行放疗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分为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和三阴型,比较LR复发率(LRR)及LR生存率(LRFS),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其LR风险进行分组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LRR、L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和三阴型分别占30.0%、48.6%、9.3%和12.1%.随访率97.1%,随访时间满5、10年者分别为334、12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LR风险比Luminal A型高,5年LRR分别为19.0%、14.9%与5.3%(x2=4.28、5.02,P=0.026、0.015),LRFS分别为73.5%、80.6%与91.1%(x2 =7.27、4.77,P =0.005、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年龄≤35岁、PT2期病变是LRR及LRFS的不良预后因素(x2=2.29、2.08、18.22、6.86,P=0.020、0.016、0.001、0.005及x2=1.90、1.41、8.58、3.94,P=0.006、0.025、0.002、0.039).有以上0、1和≥2个危险因素者10年LRR分别为4.3%、14.1%和31.9%(x2=28.03,P=0.000).结论 分子分型有助于个体化区别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N1早期乳腺癌患者间LR风险,具有多个危险因素者应接受术后放疗.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三维放疗Ⅱ期临床观察

    作者:邓垒;惠周光;王淑莲;陈波;唐玉;余子豪;刘新帆;金晶;王维虎

    目的 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三维放疗的疗效、美容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2009-2010年45例pTis-2No-1M0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三维适形或简化调强放疗,全乳43.5 Gy,瘤床补量8.7Gy,2.9 Gy/次,总疗程24 d.33例接受了化疗,其中新辅助化疗2例、术后化疗31例.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用Kapian-Meier法计算.结果 随访率100%.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生存率均为100%;1例单发骨转移.2级乳房水肿1例,2级乳房纤维化6例,2级上肢水肿1例.2级放射性皮炎4例,1、2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5、2例.与同期保乳术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放疗次数由30次降至18次,疗程由40 d缩短至24 d,费用由30450元降至19770元.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放疗的疗效和美容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接受,且能显著降低治疗时间和费用.

  •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治疗趋势和预后单中心分析

    作者:刘伟欣;王淑莲;宋永文;唐玉;景灏;王健仰;张江鹄;金晶;王维虎;刘跃平;房辉;任骅;亓姝楠;卢宁宁;唐源;李宁;李晔雄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收治的617例女性患者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LC)、无瘤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随着DCIS收治病例数逐年增多,保乳手术比例逐渐增加,但全乳切除术仍然为主要手术方式.共374例患者接受全乳切除术,160例患者接受保乳术及放疗,83例患者仅接受保乳术.术后激素受体阳性者中有366例(83.6%)接受内分泌治疗.45例(7.3%)患者接受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全组5年LC、DFS、OS分别为98.4%、97.5%、98.9%.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是O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19).尽管全乳切除术组较保乳术加或不加放疗组具有更多不良预后因素,三者总生存结果相似.全乳切除术比单纯保乳术有较高的LC及DFS.结论 DCIS具有极好的预后,保乳术组及全乳切术组总体生存结果相仿,但全乳切除术组可获得佳LC.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短疗程放疗临床观察

    作者:侯海玲;李瑞英;朱莉;赵路军;袁智勇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短疗程放疗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美容效果.方法 2008-2010年本院收治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306例,其中160例行常规分割放疗(常规组),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后续瘤床电子线推量,总疗程46 ~48 d;146例行短疗程放疗(短程组),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同步瘤床电子线推量,总疗程30 ~32 d.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x2检验两组资料可比性、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1、2、3年生存率均为100%,均无局部复发(x2=0.00,P=1.000).常规组与短程组1、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9%与45.1%(x2=0.73,P=0.695)、16.3%与13.7%(x2=0.73,P=0.695),1级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9%与17.1%(x2 =0.00,P=0.954);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1.9%与13.7% (x2 =0.23,P=0.633);美容优良率分别为66.2%与65.5%(x2=0.01,P=0.927).结论 保乳术后全乳放疗同步瘤床加量的短疗程方案与常规放疗的疗效相似,美容效果相当且未加重皮肤反应,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 7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pT3N0M0期患者放疗价值探讨

    作者:李帅;王淑莲;唐玉;金晶;任骅;宋永文;王维虎;刘跃平;房辉;刘新帆;余子豪;李晔雄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T3 N0期患者的术后放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14年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筛选标准为女性、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性癌、肿瘤大径>5 cm且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未接受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且无远处转移及其他第二原发癌.78例符合条件.40例(51%)接受术后放疗,67例(86%)接受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DFS、OS及LRR率,组间差异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79个月(6~232个月),5年OS、DFS和LRR分别为89%、87%和2%.放疗组与未放疗组患者5年DFS分别为84%与91%(P=0641),5年OS分别为84%与96%(P=0126),5年LRR分别为0%和5%.仅ER/PR状态、分子分型影响患者DFS(P=0002、0031).未放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胸壁复发.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3 N0 M0期患者LRR率较低,仅ER/PR状态及分子分型影响患者DFS.在有效系统全身治疗基础上术后病理T3 N0患者可能不需全部接受胸壁+锁骨上野放疗,但仍需大样本病例证实.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IMRT及瘤床大分割同期加量的临床Ⅱ期研究

    作者:杨昭志;俞晓立;梅欣;马金利;潘自强;陈星星;张丽;吴炅;邵志敏

    目的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IMRT及瘤床大分割同期加量的临床Ⅱ期研究.方法 2010-2013年本中心前瞻性收治20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患者,采用IMRT全乳45Gy分25次同期瘤床加量0.6Gy/次总量60Gy5周完成方案.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检验发生2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预测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患侧乳腺和瘤床平均PTV为529.2cm3和92.9cm3.同侧肺V20为17.2%.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Dmean为531cGy.根据CTCAE3.0标准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0、1、2级分别为8.0%、63.0%、29.0%,其中发生湿性脱皮者占10.5%.因素分析显示影响2级皮肤反应因素为瘤床PTV、全乳PTV (P=0.031、0.000).185例患者完成了美容效果自评,其中优、良、一般患者分别为50例(27.1%)、111例(60.0%)、24例(12.9%).患者中位随访38(2~56)个月,3年LC率为98.7%.结论 全乳放疗同期大分割瘤床加量技术可以取得较低的急性皮肤反应和较好的美容效果,3年临床结果显示LC率良好.

  • 1999-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乳腺癌保乳术及术后放疗情况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王淑莲;李晔雄;张保宁;宋清坤;李静;范金虎;张斌;杨红健;谢小明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乳腺癌保乳治疗和放疗情况.方法 随机纳入7家医院在1999-2008年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其中230例保乳治疗者的一般临床病理因素和检查治疗情况,及术后放疗使用及部位情况.对结果采用Wilcoxon分析、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和x2检验等.结果 198例(86.1%)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6例(7.0%)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5例(6.5%)未行腋窝手术,1例不详(0.4%).165例(71.7%)接受术后放疗,术后放疗的使用率随不同治疗年代变化不明显(P=0.212),不同医院之间有差别(P =0.000).全乳放疗后134例(81.2%)瘤床补量.除导管内癌患者,152例放疗者中31.6%照射同侧锁骨上下区、7.9%照射同侧腋窝、5.3%照射同侧内乳.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为0、1~3和≥4个者接受锁骨上下区照射的比例分别为31.5%、54.2%和100% (P =0.000).结论 国内地区乳腺癌保乳术的开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使用率低.保乳术后放疗范围选择较规范,但使用率需要提高.

  •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价值分析

    作者:荣庆林;王淑莲;唐玉;金晶;宋永文;王维虎;刘跃平;房辉;任骅;刘新帆;余子豪;李晔雄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neoCT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价值,以及探讨能否根据化疗疗效进行个体化放疗.方法 选取本院1999-2013年收治的临床ⅢA、ⅢB期乳腺癌病例,完成neoCT和改良根治术的523例纳入分析,其中404例术后行放疗,119例未行放疗.用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和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放疗组患者5年LRR显著低于未放疗组(13.9%∶24.8%,P=0.013),DFS显著高于未放疗组(64.1%∶53.9%,P=0.048),OS相近(83.2%∶78.2%,P=0.389).ypT3-T4、ypN2-N3以及病理Ⅲ期亚组中放疗患者5年LRR显著低于未放疗患者(P<0.05),放疗患者5年OS显著高于未放疗患者(P<0.05).158例ypN0期放疗患者5年LRR显著低于未放疗患者(P=0.004).41例ypCR患者仅2例LRR,均未放疗.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是影响全组及ypN0期患者LRR的因素.结论 放疗显著降低临ⅢA、ⅢB期乳腺癌neoCT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LRR,同时降低ypT3-T4、ypN2-N3和病理Ⅲ期亚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目前尚无充足证据可以根据化疗反应免除ypN0期和pCR患者术后放疗.

141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