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颌覆盖全口义齿在牙列缺损剩余牙重度磨耗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李红燕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牙列中部分牙缺失,剩余牙重度磨耗造成低位咬合,可引起髁突后移,使有关肌肉失去正常张力,下颌的位置发生变化,也可以产生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同时给义齿修复带来很大困难.对此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覆盖基牙制作金属顶冠,抬高咬合,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制作下颌覆盖全口义齿进行义齿修复,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髁状突旋转角度与咬合重建不同治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雪芬;任旭升;程玮;祁冬;丁婷婷;冯丹丹;汲平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方案治疗前后髁状突旋转角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探讨将髁状突的旋转角度作为不同治疗方案选择标准的可行性.方法:将咬合重建患者1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过渡性修复后永久性修复和直接永久性修复两种治疗方案,测量治疗前后髁状突的旋转角度、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及肌电活动变化,分析髁状突旋转角度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采取过渡性修复后永久性修复方案和髁状突旋转角度不超过3°采取直接永久性修复治疗方案时,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而当髁状突旋转角度超过3°采取直接永久性修复治疗方案时,治疗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髁状突的旋转角度与咬合重建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存在相关性.当髁状突旋转超过3°时,建议永久性修复前先进行过渡性修复.

  • (牙合)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作者:姚霜;范群;刘晓君;杨霜

    目的:观察(牙合)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牙合)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牙合)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牙合)垫后关节前间隙减少至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牙合)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牙合)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 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林雪芬;张维波;马惠芬;汲平

    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暂时性(牙合)垫治疗后,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暂时性胎垫及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息状态下垫治疗及永久性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大紧咬状态下(牙合)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后肌电活动显著增强,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永久性修复较暂时性修复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咬合接触状态,咬合过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 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一次性咬合重建修复

    作者:吕冲;陈昌晖;汲平

    目的 探讨一次性咬合重建修复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对1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低位咬合患者采用牙 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行一次性咬合重建,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复诊,询问患者主观感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用肌电图仪测咀嚼肌肌电活动,用花生米悬浊液比色法测咀嚼效率.结果 患者咬合升高3.5 mm.随访3个月,患者无不适,对义齿的美观和功能都满意.静息状态下咀嚼肌肌电活动较治疗前明显减弱,大紧咬状态下变化不明显.治疗前花生米悬浊液比色法光密度值为0.436,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光密度值为0.745和0.875,患者治疗后咀嚼效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 一次性咬合重建可以尝试性修复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

  • 升高咬合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温映萍;邱伟平;江惠珍

    目的对升高咬合的适应证及其设计和方法及咬合升高量进行探讨.方法对40例低位咬合患者采用垫,固定式义齿及可摘垫义齿进行升高咬合的修复.结果疗效良好者占70%,疗效较好者占27.59,无明显变化者占2.5%.结论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诊析,临床高精度的操作,先进的制作技术,准确确定咬合的升高量及正确的咬合关系.

  • 2种不同钛基台-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评价

    作者:吴小勇;杨娅;顾泽旭;何帅

    目的:回顾分析了Straumann synOcta八角基台或纯钛个性化基台-LAVA结合氧化锆全瓷一体冠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结合RN/WN synOct(R)或3M LAVA基台系统对113名患者的125颗低位咬合单个缺失后牙进行修复.在种植体植入后、修复完成时(基线)及完成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并调查患者的主观满意程度.结果:观察期中所有种植体正常.24例全瓷冠出现崩瓷(19.2%),垂直距离小于3.5 mm组崩瓷率高于垂直距离大于3.5 mm组(P<0.05).修复1年后种植体周围均出现牙槽骨吸收.26例患者认为下颌修复体的固位螺丝孔影响美观(37.14%),缺牙区垂直间隙小于3.5 mm的患者不满意率高于垂直距离大于3.5 mm组(P<0.05).不同基台修复方式之间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垂直距离小于3.5 mm的低位咬合缺牙修复不能通过修复方式的改变来避免出现崩瓷或美观问题.

  • 低位咬合大鼠咬肌中P物质的表达

    作者:安虹;马婷婷;白乐康;吉雯雯

    目的: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揭示在低位咬合下咬肌疼痛的神经牛物学机制,为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17MD)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磨全牙列组(A组)、磨后牙组(B组)、磨前牙组(c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人工磨低大鼠不同牙列段牙齿的方法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于干预后1,2,4 wk后将各组分别处死大鼠4只.取咬肌浅层制作石蜡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观察咬合降低后大鼠咬肌中SP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实验1,2,4 wk各实验组大鼠咬肌中P物质阳性表达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实验组组间A组高于c组也高于B组,但筹异不显著;各实验组大鼠咬肌中P物质阳性表达随实验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P神经源性的作用与咀嚼肌损伤的关系密切,SP参与了低位咬合引起的咀嚼肌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