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黑龙江鄂伦春族成人的体型

    作者:张健;温有锋;刘素伟

    目的 了解黑龙江鄂伦春族成人的体型特点.方法 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157例(男75例,女82例)黑龙江鄂伦春族成人进行体型分析.结果 鄂伦春族男性平均体型值4.3-5.1-1.7,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生平均体型值为6.3-5.0-0.9,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鄂伦春族男、女性体型分布集中,主要在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男性较女性外因子高、内因子低,因此男性的身材相对修长,女性的皮下脂肪更发达,体态丰满.男女体型无差异.与国内外其他群体相比,鄂伦春族体型内因子和中因子较高,外因子较低,男性与加拿大人、女性与美国爱斯基摩人体型接近,与辽宁汉族体型较近,与壮族和马努斯人相距较远.结论 鄂伦春族成人体型偏胖,骨骼肌肉发达,线性度相对较差,身材较为粗壮魁梧.

  • 中国北方汉语族群汉族成人的体型

    作者:温有锋;杨洋;席焕久;郑连斌;徐国昌;海向军;张国徽

    目的 探讨我国境内汉语方言族群中甘肃、河北、河南、辽宁和陕西5省汉族成人的体型特征及不同汉语方言区汉族成人的体型差异.方法 按照人体测量方法,测量来自甘肃、河北、河南、辽宁和陕西5省共计6201名(男3075名,女3126名)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小腿围等10项指标,并应用Heath-Carter体型评价法进行体型判定.结果 甘肃省、河北省男性体型以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型为主,河南省、陕西省男性的体型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为主,辽宁省男性以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为主;5省汉族女性的体型均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为主.结论 北方汉语方言族群汉族成人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北方汉语方言区的3个次方言区的汉族群体已呈现出一定的体型差异,但不同区域的汉族群体仍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 山东淄博高校青年大学生不同体型反映面侧貌轮廓特点

    作者:孙兆霞;程辉;吴德野

    目的 探讨山东淄博高校在校汉族青年大学生的体型、面侧貌软组织轮廓的差异以及同类型体型中面侧貌软组织轮廓的差异.方法 选取在校大学生804名(男326名,女478名),年龄18~23岁之间,男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体型分类判定,采用FreeHand MX软件,对男女性青年的面侧貌软组织进行角度测量.结果 面侧貌符合Ricketts、Steiner审美平面的汉族青年男性体型为3胚层中间型(3.52-3.28-3.40),女性体型为均衡内胚层体型(4.52-3.03-3.23) (P<0.05),样本总体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与鼻额角成负相关,身高与鼻尖角成正相关,上臂围与鼻唇角成正相关.同种体型中男性身高与颏沟角成负相关,体重、内因子、小腿围与鼻额角成负相关,外因子与鼻额角成正相关,上臂围与鼻唇角成负相关;女性内因子与鼻唇角成负相关,与鼻尖角成正相关(P<0.05).20岁组体型差异明显(P<0.05),年龄与男女性鼻唇角成负相关,与女性颏沟角成负相关(P<0.05).结论 汉族青年大学生的鼻额角有性别差异;体型对汉族青年大学生的面侧貌形态影响不同;汉族青年大学生的鼻额角、鼻尖角、唇凸角随年龄变化较小.

  • 辽宁盘锦地区体校篮球运动员体型特征

    作者:顾平;席焕久;李文慧

    目的 探讨辽宁盘锦地区体校篮球运动员体型特征,为篮球运动员的选拔提供简便有效的依据.方法 在知情同意基础上,从辽宁盘锦地区体校篮球运动员中随机抽取98名(男56,女42)为研究对象,年龄16 ~ 20岁;对照组为同龄普通中学生110名(男55,女55).对所有样本的身高、体重等10项指标进行了测量,并应用Heath-Carter体型评价法进行体型判定.结果 辽宁盘锦地区篮球运动员的体型均值男性为3.10-4.52-2.77,女性为4.07-3.82-2.77.男、女篮球运动员的身高/体质量1/3(HWR)(均值分别为43.83、42.71)与男、女普通中学生(均值分别为42.43、41.2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女篮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指数(BMI)分别为23.30和22.45,与普通中学生(男、女分别为22.12、20.57)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男篮球运动员的平均体型为均衡的中胚层型,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与普通中学生相比,篮球运动员的体型分布相对集中,体格较大,脂肪含量少,肌肉发达.

  • 海南文昌城市汉族成人Heath-Carter法体型观察

    作者:包金萍;郑连斌;张兴华;王志博;宋瓘兰;武亚文;闫春艳;龚忱

    目的 探讨海南城市汉族体型特征.方法 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体型方法,对海南文昌城市汉族成年人315例(男为150例,女为165例)进行体型评定.结果 1.海南城市汉族平均体型男性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4.9-5.3-2.0),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5.5-4.6-1.9).2.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内因子值、中因子值显著增长,外因子值下降,尤以30岁前后这种变化突出.女性体型30 ~39岁时较20 ~ 29岁身体的充实度有所提高,40 ~ 49岁以后则更加结实、丰满.3.男女间体型除20 ~ 29、30 ~ 39岁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外,40 ~ 49岁以后男女体型差异不显著.4.与其他城市族群比较,海南城市汉族男女平均体型点与山东汉族接近(男性SAD=0.60,女性SAD=0.40).结论 海南城市汉族体型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

  • 山西城市汉族体型特点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国海;陈琛;曹瑜;郑思平

    目的 研究山西城市汉族体型特点.方法 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山西城市汉族成人20~71岁共303例(男150例,女153例)进行了体型研究.结果 山西城市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9-5.8-1.8,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城市女性平均体型值为6.0-6.0-1.2,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在13种体型中,男女出现率高的体型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与男性体型分布相比较,女性体型分布相对集中.城市男性内因子值在40~49岁组达到大,中因子值在30~39岁组达到大,外因子值在20~29岁组大.随年龄增长,城市女性内因子值、中因子值逐渐增大,均在60岁以上组达到大,外因子值在20~29岁组大.山西城市汉族男性与乌孜别克族、鄂温克族、加拿大人、因纽特人体型为接近,与壮族、仡佬族、侗族、怒族体型相距远.山西城市汉族女性与乌孜别克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因纽特人为接近,与壮族、仡佬族体型距离远.结论 山西汉族具有我国北方族群体型的共同特征.

  • 湖南白族少年儿童体型特征

    作者:黄大元;张惠娟;吴国运;梁成青;朱耀峰

    目的:探讨湖南白族少年儿童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方法采用Heath-Carter 体型法对1525例(男性748例,女性777例)湖南白族少年儿童的体型进行评价。结果男性中因子值大于女性,内因子值小于女性;男性体型以中胚层、外胚层为主,女性体型以中间型、外胚层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由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偏外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中胚层-外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体型发展为中胚层-外胚层均衡体型。女性由中间型、均衡的外胚层体型、中间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结论白族少年儿童男女性的体型发育存在着差异,男性身体线性程度相对较高,肌肉发达;女性脂肪含量较多、线性度较差。与蒙古族等群体比较,白族学生脂肪含量较少,身材矮小,肌肉不发达。

  • 江苏淮安地区汉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作者:王杨;郑连斌;宇克莉;王志博;薛虹;张晓瑞;荣文国;赵大鹏

    目的 探讨江苏省淮安市成年人体型特征.方法 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该地区汉族成人20-85周岁,总计732人,其中包括城市311人(城市男性157人,城市女性154人)、乡村421人(乡村男性213人,乡村女性208人)进行了体型评定,并将该地区汉族的体型与我国部分省份的群体体型进行比较.结果 1.江苏淮安汉族城市男性和乡村男性平均体型值分别为5.3-5.1-1.5和5.1-5.0-1.8;城市女性和乡村女性平均体型值为6.3-4.6-1.4和6.5-4.7-1.5.2.江苏淮安汉族城市男性和乡村男性的体型都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城市女性和乡村女性的体型都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乡村男性外因子值普遍下降,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均先上升后下降;城市、乡村女性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上升,外因子值下降.4.江苏淮安汉族成人体型城、乡间差异不显著,性别间差异显著.5.与国内其他汉族族群相比,江苏汉族男、女体型与山东汉族和四川汉族比较接近.6.与国内其他民族相比,江苏淮安汉族男、女平均体型点与蒙古族比较接近,与壮族和仡佬族关系为疏远,该地区的体型接近于我国北方族群.结论 江苏淮安汉族体型接近我国北方族群.

  • 国外不同环境人群Heath-Carter体型研究

    作者:刘海萍

    Heath-Carter体型法是以测量人体内、中、外因子等参数为依据,对体型进行定量评分,从而准确地阐明人体的体型特征,将体型通过内、中、外胚层进行体型分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近代研究体型分类的三种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国外不同环境人群Heath-Carter体型研究进行了综述。

  • 我国北方五个少数民族成人的体型

    作者:朱钦

    用Heath-Carter法对我国北方5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成人的体型进行了研究.5个民族的平均体型女性均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性蒙古族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回族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均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20~40岁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的内、中因子值有所上升,而外因子值有下降的趋势.5个少数民族体型的性别差异均甚显著.所得结果与国外的资料进行了比较.

  • 湖南侗族学生Heath-Carter体型发育特征分析

    作者:皮建辉;吴亿中;雷鸣枝

    背景:研究青少年体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Heath-Carter体型法是一种综合评价体质的方法,它通过3种不同的体型因子来分别反映体脂、骨骼肌及身体线性度的发育情况.目的:分析湖南侗族学生装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设计、时间和地点:横断面调查,于2006-05在湖南怀化学院生物工程系完成实验.对象:选择来自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中小学的98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将对象按性别以每一周岁为单位分为11个组.方法:按Heath-Carter体型法活体测量10项体质指标,每项指标测2次取其平均值.将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计算出体型3因子、体型图上的X与Y值、平均体型点间距和体型差异等.主要观察指标: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位、肩胛下位、髂前上棘位、小腿中部四处皮褶厚度、肱骨远端宽、股骨远端宽、上臂围、小腿围.结果:① 侗族男女学生体型3因子平均值变异范围分别是内因子为1.2~1.9和1.3~4.1、中因子为4.2~5.1和1.9~3.0、外因子为2.8~3.7和2.6~3.9.中因子平均值在7~17岁各年龄段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0.01);内因子均值12~17岁各年龄组的女生大于男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外因子13岁以前女生大于男生,9,11和15~17岁男生大于女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7~17岁年龄组男女体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② 侗族女生平均体型发育存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增龄变化趋势为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均衡外胚层型→偏内胚层的外胚层型→内胚层-外胚层均衡型→均衡内胚层型,但男生的相对较稳定,其各年龄组的平均体型均为中胚层体型.③ 侗族青少年学生先天性体型与其他群体明显不同,有其独特的特征.但进入青春期后,侗族男生体型与朝鲜族接近(SAD=0.37),与城市汉族远(SAD=2.15);侗族女生的体型与壮族相近(SAD=0.71),与朝鲜族(SAD=2.35)及苗族(SAD=2.10)远.结论:侗族学生的先天性体型有其独特的特征,男女学生的体型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 应用Heath-Carter法对葫芦岛市农村汉族儿童体型的研究

    作者:刘素伟;郑德宇;赵宝东;赵春玉;郭云财;郭多;姜东

    目的研究葫芦岛市农村汉族儿童的体型发育规律和特点,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的资料.方法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以葫芦岛市农村7~10岁408名(男性213名,女性195名)汉族儿童为研究对象,男女各分4组,每组46~63人,测量身高、体重、上臂紧张围等十项指标,经计算和统计学处理,进行体型分析.结果葫芦岛市农村汉族男孩的平均体型值为3.4-2.5-3.2,属中间型,女孩平均体型值为4.0-2.3-3.4,属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孩和女孩的内因子和外因子占优势,中因子值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型频数不断变化,经体型差异的t检验,除7岁外,8、9、10岁的同龄男女孩体型差异显著,与国内外资料相比,葫芦岛市农村汉族儿童内因子偏高,中因子偏低,外因子相差不多.结论葫芦岛市农村汉族儿童体脂发育较好,身材修长,但骨骼肌肉欠发达,儿童的体型发育随年龄呈多变倾向.

  • 辽西地区汉族城乡男性儿童青少年体型比较

    作者:刘素伟;韩静;赵宝东;赵春玉;刘学员

    目的 了解和研究辽西地区汉族城乡男性儿童青少年的体型发育规律和特点,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的资料.方法 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辽西地区7~19岁汉族城乡男性儿童青少年1323名(城男657,乡男666名),进行体型比较.结果 辽西地区汉族城男的体型均值3.9~3.5~3.4,属中间型,乡男的体型均值3.6~2.5~3.7,属外胚层-内胚层均衡体型.身高、体重城男大于乡男,平均身高相差5.93cm(u=6.24,P<0.01),平均体重相差5.75kg(u=6.93,P<0.01),三因子平均值比较,内因子:城男>乡男,外因子:城男<乡男,以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因子:城男>乡男,且差异显著,经t检验,7岁、8岁、11岁、13岁、15~18岁同龄城乡男生体型差异显著(P<0.01).体型频数在各年龄各体型中的变化,提示辽西城市汉族男生体型分布较散,农村汉族男生体型分布在内胚层和外胚层的体型较多.结论 辽西地区汉族乡男比城男矮瘦,城男比乡男皮下脂肪发达,骨骼、肌肉强健,辽西地区男生体内脂肪含量高.

  • 锦州市区汉族城市儿童的Heath-Carter体型法研究

    作者:刘素伟;刘学元;赵宝东;赵春玉;温有锋;李健;姜东

    目的了解和研究辽西地区锦州市区汉族城市儿童的体型发育规律和特点,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的资料.方法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以辽西地区锦州市区756名(男性400名,女性356名)7~13岁汉族儿童为研究对象,男女各分7组,每组43~86人,测量身高、体重等十项指标,经计算和统计学处理,进行体型分析.结果锦州市区汉族男孩的平均体型值为3.9-3.6-3.3,属中间型,女孩平均体型值为3.9-2.9-3.8,属外胚层-内胚层均衡型.男孩的中因子值大于女孩,女孩的外因子值大于男孩,经t检验,7岁、8岁和12岁同龄男女孩体型差异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的体形都发生变化,呈多变倾向.通过与四个少数民族城市儿童的比较,发现不同民族的体型有一定差异.结论锦州市区汉族城市男孩女孩体脂发育较好,男孩骨骼肌肉发达,女孩身材修长,儿童的体型发育随年龄呈多变倾向.

  • 中国汉族青年体型在中国地理区域中的划分

    作者:孙兆霞;程辉;吴德野

    目的:探讨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的汉族青年体型特征以及差异.方法:选取在校男(n=448)、女(n=620)青年学生,年龄18~23岁之间,年龄有性别的统计学差异,身体无残疾、疾病、畸形.本研究采用以方创琳等研究的中国人文地理规划为引导,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体型分类判定.结果:Ⅰ、Ⅷ地理区男女体型分散程度大,Ⅳ、Ⅵ、Ⅶ地理区体型分散程度小,男性体型Ⅰ地理区为均衡内胚层体型,Ⅱ~Ⅶ地理区为三胚层中间型,Ⅷ地理区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性体型特征为Ⅰ~Ⅷ地理区中因子(3~4)高于女性、Ⅱ~Ⅶ地理区外因子(2~4)高于女性;女性体型Ⅰ~Ⅲ地理区为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Ⅳ、Ⅵ、Ⅶ地理区为均衡内胚层体型,Ⅷ地理区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女性体型特征均为内因子(4~6)高于男性.东部Ⅰ~V地理区,汉族青年男女身高、体质量均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西部Ⅵ、Ⅷ、Ⅶ地理区,汉族青年男女身高和体质量均降低.结论:相同地理区域的汉族青年体型有性别差异,女性体脂率高,男女性身体质量指数基本正常范围.Ⅰ~Ⅲ、Ⅴ、Ⅷ地理区中男性之间体型分散程度大于女性.我国青年人身高及体质量北方高于南方.

  • 绝经前后女性体型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齐艳红;温有锋

    目的:了解绝经前后女性体型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女性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锦州市区40~65岁汉族女性382名进行体型测评.结果:绝经前后女性平均体型值为6.45-2.97-1.39,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进入绝经期后妇女内因子、腰臀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中因子和体脂率呈上升趋势,外因子呈下降趋势.随着生育次数增加,内因子值、体脂率逐渐下降,中因子值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运动组内因子、腰臀比和体脂率比非运动组明显低,中因子和外因子比非运动组明显高.合并疾病组内因子、中因子、腰臀比低于未合并疾病组,但前者中因子明显高于后者.结论:绝经后女性体型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进入绝经期后女性脂肪含量升高,肌肉发达,线性度明显降低,体质量和体脂显著上升,生育情况、运动情况和合并代谢疾病会对绝经后妇女体型变化产生影响.

  • 海南临高人Heath-Carter法体型

    作者:董文静;宇克莉;包金萍;李咏兰;任佳易;金丹;郑连斌

    目的:研究海南临高成人的体型特征.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海南临高人417例进行体型研究,并与我国其他族群体型进行比较.结果:海南临高人男性与女性的平均体型值分别为4.1-5.4-2.0和5.8-5.0-1.4,体型类型分别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和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女性的中因子值和外因子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年龄组间的内因子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男性的外因子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内因子、中因子与年龄均无相关,女性的内因子、中因子与年龄呈正相关,外因子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我国其他族群相比,临高人男性、女性在体型图上的平均体型点均与海南汉族接近,SAD值分别为0.52和0.55.结论:海南临高人体型相对接近于海南汉族,而距离壮族差距较大.

  • 大凉山彝族体型的Heath-Carter人体测量

    作者:田金源;郑连斌;宇克莉;包金萍;李咏兰;宋雪;倪晓璐

    目的:研究大凉山彝族的体型特征.方法: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大凉山彝族成人(男性197例;女性205例)进行体型研究.结果:彝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1-4.8-2.1,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型体型,彝族女性体型均值为4.8-4.8-1.6,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体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年龄组间内因子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女性年龄组间内因子、中因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男性内因子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内因子、中因子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我国其他族群相比,彝族男性在体型图上的平均体型点与布依族(SAD=0.6)接近,彝族女性在体型图上的平均体型点与布依族(SAD=0.6)和怒族(SAD=0.6)接近.布依族、怒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结论:大凉山彝族在体型上接近我国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体型特征.

  • 西双版纳傣族成人的体型

    作者:宋雪;郑连斌;李咏兰;宇克莉;包金萍;倪晓璐;田金源

    目的:研究西双版纳傣族成人的体型特征.方法: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75周岁的傣族成人进行体型研究,并与南方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结果:傣族男性平均体型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3.3-5.5-1.9),女性平均体型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4.8-5.0-1.4).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傣族男、女体型值的内、中因子与年龄呈正相关,外因子与年龄呈负相关,方差分析显示,内、中、外因子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傣族男、女体型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南方其他族群相比,傣族男性、女性的体型与贵州布依族比较接近,体型位置距离(SAD)分别是0.62、0.71.结论:傣族成人的体型特征为脂肪较多,骨骼、肌肉较发达,身体线性程度低.

  • 云南蒙古族Heath-Carter法体型特征

    作者:刘海萍;于会新;陆舜华;郑连斌

    目的:了解云南蒙古族成人的体型特征.方法: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439例(男202例,女237例)云南蒙古族成人进行体型评定.结果:云南蒙古族男性平均体型为均衡的中胚层型(2.5-5.0-2.6),女性平均体型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体型(4.3-4.5-1.8).随年龄增长,男性45岁以前体型波动于各类中胚层型,之后转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女性体型45~岁之前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之后转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型,55岁以后又转为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男女各年龄组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族群体型的比较,接近布依族和侗族,而与内蒙蒙古族相距远.结论:云南蒙古族成年男女的体格均较健壮.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