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随船远航人员发生晕动病的对照研究

    作者:姜树军;沈晶婧;李晓荟;岳阳;刘建民;刘鹏;刘平;徐洪涛

    目的 对照研究随船远航人员晕动病的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某院随船参加远航的83例医护人员(试验组)和同船160例船员(对照组)在长航的前半程和后半程的晕船情况.结果 试验组在航行的前半程,无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62.7%,在遭遇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为95.2%.在航行的后半程,无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为27.7%,在遭遇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为65.1%.前半程晕船发生率显著高于后半程(P<0.05).对照组在前半程无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6.9%,在遭遇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21.9%;在航行的后半程,无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3.8%,在遭遇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13.1%.试验组晕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在陆地工作的医护人员,初次参加航海工作,会受到晕动病的显著影响.但是随着航行时间的延长,大部分人员能产生习服.

  • 晕动病的遗传规律

    作者:徐桂仙

    3年来,我站优生优育咨询门诊,发现2例晕动症病人,经过家系调查,此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报道如下.

  • 针刺对视觉性晕动病的影响

    作者:

    关键词: 针刺 视觉性 晕动病
  • 诱发视觉性晕动病时胃电图的变化

    作者:

  • 正交试验法优选生姜抗晕凝胶膏剂的制备工艺

    作者:宣伟东;袁志仙;成熙

    目的:优选生姜抗晕凝胶膏剂的配方工艺.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及综合感官得分为指标进行综合考察,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聚丙烯酸钠(PAC-N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甘油及甘羟铝用量对凝胶膏剂的配方工艺的影响,确定佳基质配方.结果:凝胶膏剂基质的佳配比为PAC-Na-PVP-K90-甘油-甘羟铝8∶3∶45∶1.结论:制备的凝胶膏剂外观平整,黏附性、保湿性符合要求,与生姜抗晕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 健脾醒脑针法防治晕动病疗效对照观察

    作者:卢岩;马凤君;王彤;姜青云;毕春璐;李欣霖;宋惠杉;郭之平

    目的:验证健脾醒脑针法防治晕动病的疗效.方法:将具有晕动病史的60例志愿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等待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百会、四神聪、内关、足三里、合谷穴,留针20 min,每周2次,治疗10次.等待组延缓针刺治疗,即观察期间不予针刺.采用格瑞比尔评分(Graybiel)法,观察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晕动病症状体征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排除脱落病例后,针刺组25例、等待组22例纳入统计.治疗后针刺组晕动病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0.12±3.37 vs 0.92±0.40,P<0.05),且明显低于等待组(0.92±0.40 vs 9.86±2.53,P<0.05),而等待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0%(24/25),显著优于等待组的0.0%(0/22,P<0.01).结论:健脾醒脑针法可以改善晕动病患者晕动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穴位治疗晕动病的现状综述

    作者:包宇;石炎萍;王潇凡;侯超峰;杨丽萍;李改

    晕动病又称运动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80%的人有晕动病的经历,而在航海和航天活动中大约有35%~67%的工作人员有过体验.晕动病发作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医将晕动病归于“眩晕”范畴,针灸是临床治疗晕动病常用方法.但由于目前临床对于晕动病的针灸治疗存在取穴多样、没有统一标准等问题,出现治疗效果不一的现状.因此总结针灸治疗晕动病常用有效穴位,对提高针灸治疗晕动病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20年来针灸治疗晕动病的穴位进行搜索、收集、分类、整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晕动病提供更加有效、便捷的取穴.

  • 晕痛针法防治晕动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秦升;宁德春

    目的 观察晕痛针法治疗、预防晕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 例晕动病随机分为晕痛针法组与西医抗晕动镇静治疗组各30 例,每个疗程治疗7d,治疗4 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统计.结果 2 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晕痛针法组优于西药组.结论 晕痛针法治疗、预防晕动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

    关键词: 晕动病 晕痛针法
  • 晕动病概述

    作者:秦升

    晕动病[1]是晕车、晕船、晕机等的总称,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时出现的出眩晕、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群,属常见病与多发病.晕动病给患者在乘坐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目前,临床上治疗晕动病的方法各异,效果不一.现将有关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 晕动病 治疗 概述
  • 晕痛针法治疗晕动病30例疗效观察

    作者:宁德春;秦升

    目的:观察晕痛针法治疗晕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晕动病患者采用晕痛针法治疗,每个疗程治疗7d,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总有效率97%.结论:晕痛针法治疗晕动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其他疗法,是治疗晕动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晕动病 晕痛针法
  • 晕动病发病中水通道蛋白1的变化

    作者:黄益灯;夏思文;吴龙军;戴朴;韩东一

    目的 探讨小鼠晕动病发病过程中内耳水通道蛋白的变化.方法 多次旋转刺激后检测小鼠内耳中一系列水通道蛋白的mRNA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观察内耳中水通道蛋白1的mRNA水平与个体晕反应指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内耳注射包含有水通道蛋白1的RNA干扰质粒的病毒,抑制内耳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观察其对小鼠晕反应指数的影响.结果 多次旋转刺激后,小鼠的晕反应指数逐渐下降;小鼠内耳中水通道蛋白1的mRNA水平明显增加;通过RNA干扰的方法局部抑制小鼠内耳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发现会增加小鼠的晕反应指数.结论 多次旋转刺激后,小鼠的晕反应指数的下降可能是缘于内耳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增加.小鼠内耳中水通道蛋白1在晕动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长远航环境下成人晕船习服适应能力的研究

    作者:李进让;朱荔;袁伟;金国荣;孙建军

    目的 探讨长远航情况下医院船海上医院人员的晕船习服适应能力.方法 应用晕船调查表和晕船视觉模拟评分,对执行“和谐使命2011”任务的106名医院船海上医院人员(男59人,女47人,年龄23 ~53岁,平均37.2岁)的晕船发生率及程度情况进行多阶段连续观察.结果 初始阶段的晕船发生率为72.64%,其中女性及有晕船(车)史者的晕船发生率(80.85%、93.75%)及程度明显高于男性及无晕船(车)史者(66.10%、63.51%,P值均<0.05).航行2周后,随着航程的延长,晕船发生率及程度逐渐降低,但当海况恶劣时,晕船发生率略有同升.总的晕船适应率为62.33%,男性晕船适应率(76.92%)明显高于女性(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61,P=0.007).结论 长远航2周后逐渐出现晕船适应现象,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适应.海况情况会影响晕船的适应.

  • 防晕船口服液及抗晕船口服液预防晕船的效果观察

    作者:侯建萍;黄明方;于西全;林洁;杨烨;盖晓波

    目的观察自制"抗晕船口服液"及"防晕船口服液"海上预防晕船的效果.方法在登陆艇上将986名首次出海出现不同程度晕船症状的志愿者分为4组,于开船前半小时分别服用安慰剂(对照组)、防晕口服液(A组)、抗晕口服液(B组)、防晕口服液+抗晕口服液(C组),记录受试者出现的晕船症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均有预防晕船效果,对照组预防晕船作用显著低于其余3组,C组预防晕船作用明显高于A组和B组,各组间副作用无显著差别.各组对低、中敏受试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晕船效果,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在高敏受试者中,对照组无抗晕船效果;在中、高敏受试者中,C组抗晕船的有效率、保护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结论抗晕船口服液及防晕船口服液具有明显的预防晕船作用,两者联用效果更佳.

  • 防晕船口服液对晕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侯建萍;盖晓波;宋青扬;黄明方;林洁;黄继华;杨烨;于西全

    目的观察在海上口服防晕船口服液对晕船高敏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在登陆艇上进行双盲对照试验,随机选取10名晕船不敏感者作为对照组,40名晕船高敏者分为安慰组和试验组,分别于开船前半小时服用安慰剂(对照组、安慰组)和防晕船口服液(试验组),记录受试者4h动态心电图,应用心率变异时域、频域分析方法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并记录受试者出现的晕船症状.结果防晕船口服液具有良好的预防晕船作用,安慰组抗晕船作用很小,有效率仅20%,而试验组中有7例显效,总有效率达85%,明显优于安慰组(P<0.01).安慰组和试验组的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大于50ms占总心动周期数的百分比(PNN50)、每5min时段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每5min时段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和频域指标总功率(TP)、高频功率(H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上述指标在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安慰组;而极低频功率(VLF)在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防晕船口服液具有明显的预防晕船作用,其抗运动病机制可能与降低过高的迷走神经兴奋性有关.

  • 歼击机飞行员空晕病合并蛛网膜囊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徐先荣;崔丽;金占国;张扬

    目的 对歼击机飞行员空晕病及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过程及医学鉴定进行探讨. 方法 分析1例以空晕病为临床表现的歼击机飞行员,同时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颞叶蛛网膜囊肿,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 空晕病在飞行学员中较常见,飞行员中相对少见,同时合并颞叶蛛网膜囊肿更少见,本例患者症状明显,继续飞歼击机信心不足,加之颅内有囊肿,我们认为驾驶歼击机存在安全隐患,故结论为歼击机飞行不合格. 结论 空晕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多为良性病变,但歼击机飞行员合并有颞叶蛛网膜囊肿可能诱发或加重空晕病的症状,提示对于飞行人员出现空晕病表现时应注意排除颅内病变的可能.

  • 山莨菪碱预防晕动病32例

    作者:胡团敏;阙镇如;郑溪水

    晕动病是主要发生在乘车、乘船时出现的眩晕等一系列反应,其防治方法虽多,但效果不一.近年,我们用口服山莨菪碱预防晕动病32例,取得较好效果.

  • 晕动病误诊为高原病1例

    作者:刘彦鑫;王显于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士兵.第1次随部队摩托化开进高原执勤至海拔约3600m处,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心悸、胸闷、腹痛、腹泻.查体:体温36.6℃,脉搏94/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4/72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双肺未闻及啰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4次/min.随行军医诊断为急性轻症高原病,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肌内注射;口服乙酰唑胺片250mg、氨茶碱片0.1g、红景天胶囊2粒.2h后,呕吐症状好转,头痛、头晕、恶心症状未明显缓解.夜间在海拔4500 m处驻扎休息,给予鼻导管吸氧2 L/min,2h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第2天早晨继续随队开进,1h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追问病史,患者入伍前曾有晕动病病史.

    关键词: 晕动病 高原病
  • 某海上军事训练部队晕动病病因调查及初步分析

    作者:胡团敏;林平冬;阙镇如;叶迎安;张复中;黄永德;叶琳

    目的:探讨晕动病的发病因素,为部队海上训练时晕动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海上某军事训练官兵随机抽查300人,调查年龄、职别、疾病史、晕船症状,并检测幽门螺杆菌(Hp)IgG 抗体,结合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排除常见诱发因素后,发生晕船113例,发生率37.7%.年龄、职别与晕船无明显关系;Hp 抗体阳性者晕船发生率48.5%,Hp 抗体阴性者晕船发生率24.1%,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有胃病者晕船发生率67.6%,无胃病者为25.2%,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Hp 感染、胃病与晕动病有一定关系.

  • 盐酸苯环壬酯左旋体及光学异构体抗动物晕动病药效学研究

    作者:李更;王丽韫;郑建全;刘河;仲伯华;刘克良

    目的 评价盐酸苯环壬酯左旋体[R(-)-PCH]对晕动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两个实验动物模型:①家兔右侧颈总动脉局部帖敷强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氧磷10 μl(380 μg/10 μl),家兔出现逆向(左侧)转圈,逆向转圈3圈/min以上为晕动病阳性症状,实验前20 min灌胃给药,观察盐酸苯环壬酯及其光学异构体对家兔晕动病的防治作用;②家猫右侧大腿深部肌肉注射毒扁豆碱(0.6 mg/kg),引起家猫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晕动病(MS)样综合征,实验前20 min灌胃给药.观察盐酸苯环壬酯消旋体及其光学异构体对家猫晕动病样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 兔逆向转圈综合症模型中盐酸苯环壬酯左旋体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为4.01 mg/kg,外消旋体的ED50为8.94 mg/kg,两者的ED50比为1∶2.23(P<0.05),而盐酸苯环壬酯的右旋体[S(+)-PCH]在34 mg/kg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晕动病效果(P>0.05); 在家猫晕动病样综合症模型中,R(-)-PCH的ED50值为0.07 mg/kg,外消旋体的ED50值为0.58 mg/kg,两者的ED50值比为1∶8.29(P<0.01), 而S(+)-PCH在3.0 mg/kg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晕动病效果(P>0.05).结论 盐酸苯环壬酯的左旋体抗晕动病效果明显强于外消旋体和右旋体,将来可能会成为抗晕动病的新药.

  • 不同体位对相对运动错觉诱发运动病的影响

    作者:潘芳;Sibylle Klosterhalfen;Sandra Kellermann;Paul Enck

    目的 观察体位因素对转鼓诱发的相对运动错觉导致的运动病症状是否有影响.方法 采用可以变换体位的转鼓作为诱发相对运动错觉进而诱发运动病的装置,对24名健康受试者进行试验.采用恶心评定量表和恶心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观察受试者在不同体位情况下运动病的症状程度和旋转耐受时间是否存在差别.结果 卧位体位时旋转后即刻恶心问卷中的消化道不适得分明显高于坐位时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时受试者的旋转耐受时间较坐位时短,但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5).男性受试者在旋转后即刻、旋转后15 min、旋转后30 min恶心评定量表得分均高于女性受试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不同体位对相对运动错觉诱发的运动病症状有影响.

128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