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防治中风后偏瘫肩痛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邓柏颖;李扬帆;周恩华;粟胜勇

    目的:探索针灸早期介入中风后偏瘫肩痛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加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组(B组)和单纯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组(C组)各30例.A组针灸用穴以阴经为主;B组在针灸基础上(用穴同A组),配合内科常规中西药治疗;C组单纯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同B组.在对其效应进行同期平行观察时,对3组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在肢体疼痛缓解程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93.3%,均明显高于C组的46.7%(P<0.01);而A、B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疗法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确切,早期介入效果更佳,与单纯药物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新耀;李喜忠

    目的:对比腕踝针对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疼痛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组)53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47例,将58例麻木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组)32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26例.治疗时间均为3天.结果:疼痛类两组总有效率相差不明显,但显效率治疗组为60.38%,对照组仅为29.79%,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麻木类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疼痛类与麻木类相比较,腕踝针对疼痛类显效率为60.38%,对麻木类仅28.1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疼痛类疾病效果优于麻木类疾病.

  • 电针内麻点用于四肢手术后镇痛效应

    作者:常庚申;冯坤;于国军;朱桂枝;邢群智;王红丽;裴会芳;李毓;唐时荣;张中利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四肢骨科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纳入200例病人,试验组100例为电针刺激内麻点加口服安慰剂,对照组100例为安慰针加口服盐酸曲马多片.结果:两组镇痛治疗前、后各时点的疼痛体征改善情况,试验组平均分数下降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治疗后镇痛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1,P<0.05);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四肢手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常规镇痛药.

  • 针刺悬钟配阿是穴治疗骨科术后疼痛

    作者:孙朝辉;冯彩霞

    目的:比较针刺疗法与西药平痛新注射液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药物组(30例).针刺组针刺悬钟穴为主配以阿是穴30分钟;药物组肌肉注射平痛新注射液20 mg,每日3次.观察记录各组48小时内疼痛情况变化.结果:针刺组24小时优良率89.2%,药物组24小时优良率81.4%;针刺组48小时优良率100.0%,药物组48小时优良率96.3%.统计结果显示针刺组镇痛效果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悬钟、阿是穴治疗骨科手术后疼痛效果优于肌肉注射平痛新注射液.

  • 针刀松解术对膝骨性关节炎局部软组织张力及疼痛的影响

    作者:曾贵刚;张秀芬;权伍成;符永鋆;覃蔚岚;秦谊;刘清国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针刀松解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方法.方法:将1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92个痛点行针刀松解治疗,测量治疗前后局部软组织的力-位移曲线,得出500 g压力时该痛点的位移大小(L500g),同时记录该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痛点治疗前L500 g为(4.72±1.03) mm,治疗后为(5.39±1.01) mm,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1),同时治疗前VAS评分为(7.10±1.49)分,治疗后为(1.49±1.24)分,前后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L500 g的改变值与VAS的改变值二者有直线相关关系(P<0.01).结论:膝骨性关节炎局部疼痛与该处软组织张力有密切联系,针刀松解可以通过松解局部挛缩、粘连的软组织,消除其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或牵拉,达到缓解张力性疼痛的目的,并终恢复膝关节内部的力平衡.

  • 腕踝针加药物对癌症患者止痛效果临床观察

    作者:沈素娥

    腕踝针加药物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患者34例,与单纯药物组31例比较.结果腕踝针加药物组有效率91.3%,药物组54.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 温针治疗偏瘫性肩痛疗效观察

    作者:俞国桥

    方法:采用温针治疗本病,并设电针治疗作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温针治疗组有效率为92.8%,电针对照组有效率为77.O%,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针治疗组疗效优于电针对照组.

  • 针刺不同穴组对胫后神经SEPs痛成分的影响

    作者:张露芬;刘建桥;邓建铭;李敬道;程金莲;严洁

    目的:比较不同穴组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电刺激正常人下肢胫后神经获得痛相关成分P250-N350复合波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观察针刺秩边、次髎穴与合谷、三阴交穴对痛相关成分P250-N350波幅、潜伏时的变化影响.结果:两组配穴都具有镇痛作用,但镇痛程度差异明显,分别为P<0.001,P<0.05.结论:对于产妇产程缓慢、子宫收缩无力者,应优先选择合谷、三阴交配穴;对于产程中以疼痛为主的产妇,应优先选择秩边、次髎配穴以有效地抑制疼痛,减轻产妇痛苦,保证产妇的顺利分娩.

  • 针刺抑制直结肠伤害性扩张引起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反应

    作者:荣培晶;朱兵;黄启福;高昕妍;贲卉;李艳华

    目的:探讨针灸缓解内脏痛的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CRD)作为内脏的伤害性刺激.微电极细胞外记录L1~L3节段脊髓背角广动力型神经元活动.针刺选用与直结肠同神经节段支配的同侧和对侧"足三里"穴位.结果:内脏伤害性传入能明显激活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侧体表机械刺激和"足三里"穴位手针刺激可抑制这种伤害性反应.急性脊髓化实验,针刺对侧"足三里"穴位抑制CRD反应的效应完全消失.结论:针刺和内脏伤害性传入信号在脊髓水平发生会聚和相互作用,针刺穴位能够抑制内脏伤害性传入所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反应,且这种作用需要脊髓上中枢参与.

  • 电针对大鼠针刺穴位、穴旁和炎性痛病灶皮下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

    作者:李熳;施静;刘晓春;王丽娜;张静;李玲俐;关新民

    目的:探讨电针的消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制备炎性痛病灶,应用痛行为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的消炎镇痛作用及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1.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痛行为反应,并能减轻足背的炎性水肿;2.电针穴位皮下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炎症组,而其病灶肥大细胞数显著低于炎症组(P<0.01);3.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福尔马林所致的炎性痛反应过程,循经电针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 阿是穴刺血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外周疼痛介质的影响

    作者:李彤;谢毅强;李生财;黄迪君

    目的:探讨阿是穴刺血的镇痛机理.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消炎痛组、刺血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踝关节腔注射尿酸钠溶液复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其中消炎痛组用消炎痛灌胃,刺血组用阿是穴刺血处理.测定各组大鼠外周疼痛介质K+、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1)刺血组较模型组外周疼痛介质K+含量明显降低(P<0.01),DA、5-HT含量亦降低(P<0.05).(2)刺血组与模型组NE含量无差异.结论:阿是穴刺血能有效抑制外周疼痛介质K+、DA、5-HT的释放.

  •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适宜参数探讨之二:不同强度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红香;刘承;罗非;韩济生

    通过比较观察不同强度的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慢性单发性关节炎症痛的疗效,借以寻找较适宜的TENS治疗强度.结果:刺激强度可影响多次TENS治疗慢性痛的效果.在每周1次和每周2次治疗的安排下,对3种刺激强度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多次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时,较弱刺激的疗效较好.

  •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适宜参数探讨之一:不同频度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红香;蒋玉辉;熊亮;罗非;韩济生

    在建立一种可靠的慢性炎症痛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不同间隔的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给予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找出较适宜的TENS间隔时间.结果:多次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是影响多次TENS治疗慢性炎症痛的重要因素.在单发性关节炎发病的不同时期,治疗的适宜间隔时间有所不同.急性期(1~3周),每周2次效果优;而在稳定的慢性迁延期(4~9周)内,每周1次较好.

  • 浮针刺法治疗膝关节疼痛

    作者:吴扬扬;廖静平

    目的:比较浮针与体针治疗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将96例膝关节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采用浮针刺法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体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6.7%,对照组39.6%(x2=7.0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从治疗次数上看,浮针所需次数比体针次数明显减少(x2=5.25,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浮针治疗本病疗效好,疗程短.

  • 温银针疗法简介

    作者:王荣;扆志德

    目的:为临床介绍一种新疗法.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筋病证的理论,"以痛为腧",在病变的关节周围采用多针深刺、抵骨达筋并加艾灸的刺法,观察温银针治疗经筋病的疗效.结果:该疗法具有温通经脉、活血止痛、舒筋利节的作用,较一般单一的针刺治疗作用强而持久.特别是对慢性顽固性经筋病所致的痛证具有显著的治痛效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其治痛机理主要是通过消除无菌性炎症,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松解肌肉痉挛,来达到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和痉挛致痛的目的.

  • 耳穴沿皮透穴刺法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贾春生

    耳穴沿皮透穴刺法是利用毫针沿着皮下刺入,用一针贯穿2穴或某一穴区的全程的特殊耳穴针刺方法.该法较多用于耳郭的耳舟、对耳轮及其上、下角等部位,在治疗肢体、躯干疼痛及或功能障碍,如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中风或脑外伤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等疾病方面,有着即时效应快、治疗次数少、疗效巩固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改进搓柄针法治疗痛症临床体会

    作者:雷龙鸣;王泽涛

    目的:观察改进搓柄针法治疗痛症的疗效.方法:在遵循前贤及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选针、守气等方面对搓柄针法改进,以选取阿是穴或虎边穴为主治疗多种痛症.结论:本法具有取穴少、效果好、操作简便之优点,为临床治疗痛症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

  • 穴位注射止痛三重效应探讨

    作者:侯湘

    采用穴位注射玻璃酸酶方法,治疗慢性疼痛症,观察到了针刺治疗的感传现象和良好的去痛效果.三重穴位治疗效应:即时效应是在进针时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慢效应是治疗后数小时至1天内的注射区痛反应和较持久的去痛效应;后作用是治疗间隔期和治疗停止后,患者继续好转的效果,这是在前两项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了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的.

  • 针刺治疗非洲恶性疟疾致疼痛110例

    作者:陈燕鸣;李研

    以大椎、大杼、风池、合谷、丘墟、百虫窝为主穴,治疗非洲恶性疟疾致疼痛110例.结果治愈89例,占80.9%;显效21例,占19.1%.总有效率为100%.

  • "针灸治痛"在奥地利

    作者:沈红强

    笔者在奥地利克拉根福州立医院用针灸治疗欧洲人的各种疼痛1 252例.其中有腰腿痛、头痛、颈项痛等7大类,均采用传统针灸治疗,并形成相对固定处方,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后由当地医学专家进行疼痛指数评估.结果:各类痛证治疗后疼痛指数平均下降了70.08%.提示针灸治痛在欧洲人群中具有优势.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